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目的 HBsAg定量预测法观察拉米夫定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近期疗效。方法根据患者血清中HBsAg水平将48例CHB患者分为三个治疗组,分别为HBsAg〈100、100~200及〉200ng/L,每组各16例,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照组10例CHB患者给予常规保肝对症治疗,不采取拉米夫定治疗。治疗4周时观察两组的e抗原血清转换率及HBV DNA阴转率。结果三个拉米夫定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治疗A组患者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其它各组(P〈0.05)。结论 HBsAg初始水平及近期疗效是预测e抗原血清转换率的两项较好指标,对于拉米夫定的临床用药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评价抗病毒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临床对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甘利欣+促肝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苷肽联合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治疗,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5.0%。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HBV不同时间点DNA水平变化情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HBVDNA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病毒药物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应用效果显著,可行性及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16)
目的比较阿德福韦酯(ADV)、替比夫定(LDT)和恩替卡韦(ETV)在中等HBV-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中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前瞻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154例CHB患者,根据抗病毒药物不同将其分为ADV组52例、LDT组50例、ETV组52例,均为初次治疗,比较各组患者第0、12、24、36、48、72、96、144周的HBV-DNA水平,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分析。结果各组患者HBV-DNA水平随抗病毒疗程延长而下降,ETV组的HBV-DNA水平从第12周(2.45±0.53)log10IU/ml降至96周(1.97±0.78)log10U/ml,均为各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DNA不可检测率在第12、24、36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生存分析累计不可检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 ETV、ADV、LDT初次治疗中等HBV-DNA载量的CHB患者,均能有效抑制HBV-DNA复制,ALT复常率高,但ETV能更强、更快抑制HBV复制,病毒学突破率低,明显优于LDT、ADV。 相似文献
4.
浅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德明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4):289-293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s,HBV)感染是我国最常见的引起慢性肝炎的病毒感染之一.其感染率在我国人群中高达50%以上,慢性病毒携带率约10%左右[1].慢性HBV感染可发展至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慢性乙肝),甚至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严重地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5.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1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8月接受PEG-IFN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98例,分别依据抗病毒方案调整情况及时间、干扰素治疗时间等进行分组,了解各种治疗方案调整的人数、原因,并比较各组基线情况及累计HBeAg血清学转换率。结果 98例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使用时间为平均12个月,随访时间为平均24个月,累积HBeAg血清转换率达到51%;在12个月内单用干扰素,改用或者联用NAs的患者分别有56例、15例及27例,其中3例为干扰素副作用而调整,改用和联用核苷(酸)类似物(NAs)的种类多样;无论按照是否改用或联用NAs分组、干扰素使用时间长短分组、更改为NAs时间分组或开始联合治疗时间分组,各种分组的基线指标(ALT、HBeAg和HBV DNA等)均无统计学差异,经生存曲线分析后发现,各种分组患者治疗随访期间累计HBeA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EG-IFN治疗HBeAg阳性CHB的各抗病毒调整方案存在且随意性较大,各种调整方案的血清学转换率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6.
邵阳市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影响慢性乙型肝炎(HBV)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因素,为改进HBV患者抗病毒治疗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把3898例HBV患者分为3组,规范诊治组即完全依从性(依从性-C)组;诊治不规范组即部分依从性(依从性-P)组;不治组即无依从性(依从性-N)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HBV患者总治疗率为41.41%。C组中依从性最好的是10岁年龄组,依从率为82.69%;P组中依从性最不好的是40岁年龄组,不依从率为77.51%。诊断为HBV人群不进行抗HBV病毒治疗影响因素认知原因占29.59%,经济原因占22.15%,社会原因占48.25%。药物反应最高的是〈10岁组和10岁组均为7.43%。结论HBV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较差,应加强健康教育,努力提高人们对HBV危害的认知程度,以提高依从性。 相似文献
7.
8.
阿依努尔·阿布拉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3)
本文就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治疗原则及目标、抗病毒治疗指征、抗病毒治疗药物的进展作一简要概述,强调正确的治疗理念、选择合适的抗病毒指征和规范性的抗病毒药物治疗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治疗方法不断更新,已有很大进展,抗病毒治疗足慢乙肝的根本治疗方法.文章将近期美国慢乙肝防治规范(指南)与亚太指南、中国指南等作比较,讨论慢乙肝的治疗指征. 相似文献
10.
刘宝根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84,(6)
近来已证明在 HBsAg 阳性慢性肝病中抗病毒治疗能够抑制病毒复制,对某些患者可能起到改善肝病的作用。然而这种治疗仅适宜于有高水平病毒复制(即 HBeAg 和血清 DNA 多聚酶阳性)的患者。作者对171例HBsAg 阳性慢性肝病患者进行了研究,以确定有多少患者真正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1.
作者对39例乙型肝炎抗原(HBsAg)阳性患者的血标本进行了实验室研究。39例中有21例发生暂时性HBsAg血症,最初的标本为阳性,但在13周内转阴(其中8例为HBsAg亚型d,13例为亚型y)。21例中仅3例在一次急性期标本中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我国消除乙型肝炎(乙肝)将会承受巨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基于社区慢性乙肝(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经济学问题凸显,本研究对该策略的成本效果和可支付性做出评价。方法 以WHO有关规划和我国重大传染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为策略依据,按照我国CHB防治指南确定抗病毒药物治疗和监测内容,遵循成本效果分析理论和方法构建决策分析马尔科夫模型,参数主要采用全国调查或Meta分析结果,利用TreeAge Pro 2015软件实现模型构建和运行。以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全社会和支付者角度计算成本,效果用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策略间比较采用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或成本效果比(CER)。通过敏感性分析明确模型中各参数的不确定性,绘制成本效果可支付曲线评价策略的可支付性。结果 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CHB抗病毒治疗策略的ICER为37 598.6元/QALYs,低年龄组人群ICER较小,即每多获得一个QALYs需要增加投入但具有成本效果价值,抗病毒治疗应优先在低年龄人群中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ICER为-64 000.0元/QALYs,即该策略每多获得一个QALYs可节省成本,最具成本效果价值。人群CHB抗病毒治疗与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对比,CER变动在731.8元和1 813.3元/QALYs之间,各年龄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的CER均低于抗病毒治疗策略,表明乙肝疫苗接种策略的经济学价值高于抗病毒治疗策略。恩替卡韦成本降低可提高抗病毒治疗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当成本降至一半时,抗病毒治疗成为节省费用的策略。概率敏感性分析表明,抗病毒治疗策略的经济学评价结果可靠,该策略的成本效果价值受公众支付意愿的影响不能忽视。可支付分析发现,按照10万人计算,总预算小于0.3亿元,抗病毒治疗策略无法实现;总预算增加到1.27亿元时,该策略实现的概率为42.6%;只有当总预算达到2.69亿元,该策略才可以完全实现。结论 我国20~59岁社区人群CHB抗病毒治疗策略虽然符合成本效果价值,但作为公共卫生措施将耗资较多。对该人群易感者接种乙肝疫苗,再实施CHB抗病毒治疗,成本效果价值更高,印证了消除乙肝目标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乙型肝炎病毒宫内传播的影响.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双阳性孕妇为病例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但乙肝e抗原阴性的孕妇为对照组,对病例组和对照组均采用3种不同的干预方式:乙肝免疫球蛋白 400U、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no-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干预,观察各组新生儿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检测情况.采用定性酶联免疫法检测.结果 观察病例乙肝免疫球蛋白400U组新生儿21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检测均为阴性,未发现宫内感染者,追踪并复查仍未发现乙肝病毒抗原阳性者;观察病例乙肝免疫球蛋白 200U组新生儿22例,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1例乙肝e抗原阳性,宫内感染率为4.5%;病例no-乙肝免疫球蛋白组观察新生儿20例,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均为阴性,5例乙肝e抗原阳性,宫内感染率为25.0%;乙肝免疫球蛋白200U组宫内感染率低于no-乙肝免疫球蛋白组,但无显著性差异(χ2=3.58,P=0.058).结论 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U和200 U对阻断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母亲宫内传播均有效果,乙肝免疫球蛋白400 U干预方案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甘肃省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基因型的分布,以及阿德福韦酯(ADV)等核苷类似物(NAs)治疗中耐药与HBV基因型、用药方式的关系.方法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7例CHB患者,根据是否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分为治疗组(n=75)和对照组(n=12).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的HBsAg、肝功能、HBV DNA和HBV基因型及耐药位点.结果 入组CHB患者中基因C型72例(82.76%),B型9例(10 34%),D型5例(5 75%),F型1例(1.15%).其中治疗组48例出现耐药,耐药率64.00%,对照组3例耐药,耐药率2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487,P<0.05).治疗组中,ADV单药治疗18例,耐药率为61.11%,序贯或联合治疗24例,耐药率66.67%,耐药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38,P> 0.05); ADV治疗的CHB病例中基因C型34例,耐药率70.59%,B型5例,耐药率60.00%,不同基因型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甘肃地区HBV基因以C型为主,而ADV治疗后不同基因型对耐药影响不大,用药方式对耐药率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抗病毒效应。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唐山中心医院确诊的90例CHB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恩替卡韦口服,持续治疗4周后,根据抗病毒效应分为完全应答组62例和未完全应答组28例。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检测治疗前、治疗4周后HBeAg、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IL-10、IL-21与IL-6]与Toll样受体4(TLR4)/IL-6信号通路表达。结果 治疗后,完全应答组HBeAg、HBV-DNA水平降低程度均高于未完全应答组(P<0.05)。治疗后完全应答组血清IL-17、IL-10、IL-21和IL-6下降程度均高于未完全应答组(P<0.05),外周血TLR4 mRNA、TLR4蛋白、NF-κB蛋白和p-NF-κB蛋白表达下降程度均高于未完全应答组(P<0.05)。结论 HBeAg阳性CHB患者经恩替卡韦治疗后HBV-DNA水平显著降低,其抗病毒效应机制可能与下调了TLR4/IL-6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卫庆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9,36(1)
目的 评价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HBeAg阳性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近、远期疗效,以探讨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统一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分析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HBeAg阳性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儿童组)的近期疗效、HBV YMDO发生率及停药后的远期疗效,并与同期治疗的HBeAg阳性成人慢性乙型肝炎(A组:拉米夫定+左旋咪唑涂布剂与B组:单用拉米夫定)的相关指标比较,进行X2检测.结果 儿童组与成人A组及成人B组治疗结束时,血清学、病毒学、生化学单项应答率分别为52.4%:34.0%:28.5%;90.5%:74.9%:62.8%;85.7%:82.9%:75.9%;完全应答率分别为52.4%、32.0%、25.5%;HBV YMDD变异率分别为14.3%、18.0%、32.1%;停药后1年持久应答率分别为90.9%、75.0%、51.4%.儿童组与成人A组各项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疗效基本相同,完全应答率虽优于成人A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儿童组与成人B组相比,血清学、病毒学应答率、联合应答完全应答率及1年持久应答率均显著优于成人B组(P<0.05),而其他各项疗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ALT≥正常上限2倍的儿童慢性乙型肝炎,拉米夫定联合左旋咪唑涂布剂治疗的近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者. 相似文献
18.
沈稚舟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1976,(3)
e抗原-抗体系统是新近被肯定的一种新的抗原-抗体系统。Nielsen等(1974年)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患者研究之后认为:该系统是慢性肝病和HBsAg持续阳性患者预后的一个有价值的指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估价包括“健康”携带者在内的持续HBsAg血症患者的e抗原和e抗体的临床联系,以及确定e抗原和血清中Dane颗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的差异,为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提供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将42例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为恩替卡韦组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联合组),恩替卡韦组22例,联合组20例;记录不同治疗时间两组ALT复常率、HBeAg转阴率及HBV-DNA低于检测值的患者例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恩替卡韦组在治疗第3、6个月时ALT复常率为36.4%、77.3%,联合组为30.0%、7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个月后两组ALT均恢复正常水平;治疗第3、6、12个月时,恩替卡韦组HBeAg的阴性率为45.5%、77.3%、90.9%,联合组为40.0%、80.0%、100.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第6、12、24个月时,恩替卡韦组HBV-DNA阴性率为0、4.5%、22.7%、36.4%,联合组为0、5.0%、25.0%、35.0%,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恩替卡韦与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在肝酶水平、HBV血清学和病毒学转变方面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