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光源的家庭夜间照明联合小浓度阿托品滴眼防治青少年近视有效性分析。方法收集400例学龄期儿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三基色荧光灯(A组100例)和LEDT8(B组100例)家庭夜间照明分别联合0.01%阿托品滴眼;对照组:仅0.01%阿托品滴眼(C组200例),记录3组干预前、干预3个月和干预半年后眼轴、裸眼视力、屈光状态、眼轴长。结果 344例完成半年的观察,其中A组完成随访85例,B组完成随访89例,C组完成随访170例,失访率为14.0%。与治疗前相比,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的A组和B组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眼轴长度未明显增加,而对照C组的眼轴长度明显变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与对照C组相比,A组和B组的视力、屈光度、调节幅度在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后改善更加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眼轴长度无明显变化,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不同光源家庭夜间照明联合0.01%阿托品滴眼液对于预防儿童和青少年近视疗效更佳,因此选择三基色荧光灯或LEDT8照明并联合阿托品滴眼液可合理控制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在不同近视屈光度儿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20年8月至2022年1月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收治的近视儿童45例(90眼), 按照不同近视屈光度分为低度组(屈光度<-3.0 D)22例(44眼)和中高度组(等效球镜度为≥-3.0 D)23例(46眼)。两组均在常规眼科检查后佩戴角膜塑形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8个月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平K值、陡K值)、泪膜破裂时间(BUT)、等效球镜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增长量变化。结果治疗6、18个月后, 两组裸眼视力均较治疗前提升, 且中高度组裸眼视力高于低度组, 两组平K值、陡K值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中高度组低于低度组(P<0.05);治疗6、18个月后, 两组BUT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18个月后, 两组等效球镜屈光度增长量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中高度组低于低度组(P<0.05);治疗6、18个月后, 两组眼轴长度增长量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中高度组低于低度组(P<0.05)。结论与近视屈光度较低的儿童相比, ...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实施矫正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近视患者90例(180眼)的临床资料,依据矫正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5例(90眼),对照组框架眼镜佩戴矫正,研究组角膜塑形镜长期配戴,通过裂隙灯检查与视力检查,以及问诊等方式,对比两组戴镜后的视觉异常、中央角膜的厚度与眼轴及裸眼视力改善情况,对比两组平均屈光度及眼表的临床并发症等。结果研究组戴镜1年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较对照组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戴镜6月及1年后,裸眼远视力及平均屈光度较戴镜前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年后可见视力明显改善,并且屈光度明显降低;研究组戴镜后中央角膜的厚度及眼轴改变情况,与较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角膜健康检查,提示状况良好,由于戴镜引发不适,均予对症处理。结论青少年近视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方法实施矫正,不仅可以改变青少年角膜的屈光度,而且可以使屈光不正得到有效并且快速的矫正,使青少年的学习及生活质量提高,避免高度近视,疗效显著,应予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青少年中低度近视开展角膜塑形镜联合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华侨大学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100例(200眼)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通过随机摸红蓝球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常规组与试验组,其中摸红球为常规组(50例,100眼),摸蓝球为试验组(50例,100眼)。常规组予以角膜塑形镜治疗,试验组予以角膜塑形镜联合0.01%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眼轴长度、瞳孔直径、等效球镜度、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泪膜脂质层厚度及泪膜破裂时间,眼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眼轴长度、瞳孔直径、等效球镜度及治疗后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仅瞳孔直径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角膜厚度、角膜曲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角膜厚度、角膜曲率均小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患者泪膜脂质层厚度、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眼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不同剂量多层螺旋CT检查在肺内病变筛查中的诊断效能及图像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收治疑似肺内病变的1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按照剂量分为观察组(n=65,低剂量多层螺旋CT)和对照组(n=65,普通剂量多层螺旋CT),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节检出情况(结节个数、结节最小直径、结节最大直径、结节平均直径)、辐射剂量[CT剂量指数(CTDIvol)、总毫安秒、剂量长度乘积(DLP)、放射剂量]、图像质量[图像质量评分、CT图像的信号噪声比(SNR)]。结果:常规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肺内病变的敏感度为88.89%,特异度为85.00%,准确率为87.69%,阳性预测值为93.02%,阴性预测值为77.27%,Kappa值为0.719。低剂量多层螺旋CT诊断肺内病变的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88.24%,准确率为87.69%,阳性预测值为95.45%,阴性预测值为71.43%,Kappa值为0.704。两组结节个数、结节最大直径、结节平均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结节最小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单侧或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患者的常规磁共振成像及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b值分别取0、400、600、800,、1000、1500、2000 s/mm2。病变分为良性病变组共23例,恶性病变组32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结果:55例患者术前行常规MRI和DWI检查。当b值≤1000 s/mm2,DWI的SNR在一定范围内随b值的增加而升高,当b=1000 s/mm2达到最高峰;当b值1000 s/mm2时,随b值的增加,SNR逐渐下降。当b=1000 s/mm2时,良恶性病变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ADC阈值为1.07×10-3 mm2/s时,对区分良恶性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5.6%、82.3%和0.896。结论:b值取1000 s/mm2时,能取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并且对于鉴别颈部良恶性淋巴结病变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疗法在医治青少年近视方面的疗效观察。方法收集140例(262只眼)近视青少年,随机分为穴位埋线(A组)和传统针刺(B组)两组。A组(70例):行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包括太阳穴、晴明穴、翳明穴、承泣穴、足三里穴、风池穴、合谷穴、攒竹穴,每隔半月进行一次埋线,2次为1个疗程;B组(70例):行传统针刺治疗,穴位包括太阳穴、晴明穴、翳明穴、承泣穴、足三里穴、风池穴、合谷穴、攒竹穴,每两周刺激一次,4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1年后,观察调节幅度、调节灵敏度、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并比较治疗效果。结果穴位埋线与传统针刺组的总体疗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穴位埋线组较传统针刺组的治愈率升高,而传统针刺组的有效率较穴位埋药组升高(P 0.05)。治疗1年后两组受试者的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及屈光度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两组受试者眼轴长度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传统针刺组相比,穴位埋线组受试者调节灵敏度和和屈光度治疗前后差值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穴位埋线组较传统针刺组治疗1年的调节幅度治疗前后差值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埋线和传统针刺疗法在治疗青少年近视均可发挥一定作用,而穴位埋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核磁诊断价值。方法搜集我院2012年5月~2015年2月脑静脉窦血栓30例,依据检查方式不同将其分两组。对照组15例,接受CT检查;余15例实施核磁诊断,入组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结果。结果对照组确诊11例,诊断准确率为73.33%。研究组确诊14例,诊断准确率为93.33%。组间比较,研究组高(P0.05),差异显著。结论核磁诊断在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断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查在血常规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检验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医院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血液异常标本200份作为异常组,另外选取同期血液标本检测正常的200份作为对照组。均检测血液细胞形态学,对比检测结果。结果异常组HCT、MCHC、MCV等显著低于对照组,MCV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血液标本形态学检查,假阴性率为4.5%。异常组血液标本形态学检查假阳性率为32.0%。对照组有9例异常,包括红细胞形态异常、白细胞形态异常、血小板减小、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小。结论血常规检测中检测血液细胞形态学能够提高诊断准确性,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低电压、低电流、低浓度对比剂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疑似冠心病而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患者79例分为两组。其中双低组:电压100 KVP,电流自动350~750 m A,ASIR 40%,造影剂威视派克270 mg I/ml,三低组:电压100 KVP,电流固定值200 m A,ASIR 40%,造影剂威视派克270mg I/ml。比较两组图像质量评分、CT值、噪声、SNR、CNR值及辐射剂量的不同。结果对照组扫描方案可以有效降低辐射剂量,获得的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结论低电压、低电流、低浓度对比剂在冠状动脉CTA中的应用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MRI 3D CUBE T2序列检查在踝关节外伤患者韧带损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4月—2023年4月于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226例踝关节外伤拟行手术术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检查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126)与对照组(n=100)。观察组采用MRI 3D CUBE T2序列检查,对照组采取常规MRI检查。比较两组患侧、健侧距腓前韧带测量结果、诊断效能。结果:两组患侧、健侧距腓前韧带宽度及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Ⅰ级踝关节外伤患者韧带损伤诊断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对照组,Ⅱ级患者准确度、敏感度、阴性预测值高于对照组,Ⅲ级患者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 3D CUBE T2序列检查踝关节外伤患者韧带损伤诊断效能高于常规MRI检查,可作为治疗效果评价及康复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中的应用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65例行PCI的CTO患者的临床资料,将35例行血管内超声引导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将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引导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PCI失败原因。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支架长度均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 <0.05),PCI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在PCI失败患者中,观察组入假腔后未能入真腔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入口即入假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逆向失败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血管内超声引导可提高CTO患者PCI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内科急诊急性腹痛患者诊断及临床特点。方法将我院60例急诊急性腹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诊断;观察组采用常规联合实验室检查诊断,分析此类患者临床发病特点。结果急性腹痛患者显示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的特点;观察组采用实验室检查诊断,准确诊断率98%,误诊率2%;对照组准确诊断率为74%,误诊率26%,差异显著。结论急诊急性腹痛患者中,应用常规诊断联合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准确诊断率,同时有效减少误诊率、漏诊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与分析静脉麻醉药物丙泊酚的临床应用剂量与患者皮下脂肪厚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40例,根据患者皮下脂肪厚度程度分为两组:M组(20例):女性患者11例,皮下脂肪厚度在13~22 mm;男性患者9例,皮下脂肪厚度在5~14 mm;F组(20例):女性患者10例,皮下脂肪厚度在22~30 mm;男性患者10例,皮下脂肪厚度在14~25 mm。结果与M组患者相比,F组入室时、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后、开始手术时、手术结束时、唤醒时的心率、血压、氧饱和值及BIS值等无明显差异,静脉麻醉药丙泊酚的临床应用计量F组患者高于M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丙泊酚使用剂量与患者脂肪含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肌骨超声于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诊治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在2017年1—5月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同期在我院检查的3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肌骨超声图像进行观察、对比。结果观察组类风湿关节炎行肌骨超声可见其软骨厚度、积液厚度和滑膜厚度与对照组健康人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肌骨超声可精准的观察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早期病变情况,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诊断可提供出客观、准确的参考依据,将其应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评估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对糖尿病外周血管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9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并有外周动脉硬化患者120例,平均年龄(47±5.9)岁,糖尿病病程在2~14年,平均病程(6±1.2)年;其中诊断为颈动脉粥样硬化60例为观察组A,诊断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者60例为观察组B,取志愿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仪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外周动脉膜的厚度检查并统计结果。结果:观察组A的左、右侧颈动脉IMT值对照组高,观察组B左、右股动脉IMT值较对照组高;观察组B下肢血管狭窄率、血管闭塞率,硬化斑块发生率、踝肱指数均比对照组高,观察组A左、右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B左、右侧股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与对照组。结论:超声诊断对糖尿病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监测,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对临床疾病的诊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能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伤椎行双能量CT检查,分别通过虚拟非对比度、虚拟去钙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收集钙CT值、钙浓度、骨髓CT值和脂肪含量占比等参数。将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的骨密度和脊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分别作为骨质疏松和骨髓水肿的诊断"金标准",评估双能量CT检查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质疏松和骨髓水肿的诊断效能。结果根据骨密度仪检测结果,将196例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66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30例),双能量CT检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患者椎体的钙CT值、钙浓度均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均P<0.05)。根据MRI检查结果,将骨质疏松组患者分为骨髓水肿组(19例)和非骨髓水肿组(47例),双能量CT检查结果显示:骨髓水肿组患者的骨髓CT值显著高于非骨髓水肿组(P<0.05),骨髓脂肪含量占比显著低于非骨髓水肿组(P<0.05)。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骨髓水肿组与非骨髓水肿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表明,椎体的钙CT值、钙浓度对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53、0.838,二者联合能提高诊断价值,AUC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83和0.686。骨髓CT值、脂肪含量占比对骨髓水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880、0.893,二者联合能提高诊断价值,AUC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19和0.820。结论双能量CT检查能评估OVCF患者椎体骨密度和骨髓状况,对骨质疏松和骨髓水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局部短期少量使用激素联合人工泪液滴眼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符合干眼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100眼。2组分别治疗3个月,治疗组采用局部短期少量滴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典必殊眼液)联合人工泪液(聚乙烯醇滴眼液)。对照组采用单纯局部滴用聚乙烯醇滴眼液治疗。根据眼部临床症状评分、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It)、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S)等检查进行评分,观察临床疗效。结果:2组治疗后眼部症状评分、BUT、Sit、FS与治疗前比较都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上述指标变化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4.0%,对照组总有效率8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短期少量使用激素联合人工泪液滴眼治疗干眼症疗效较单纯使用人工泪液滴眼疗效好,且无眼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出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联合心肌酶检查应用于急性心源性胸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2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急性心源性胸痛患者作为治疗组,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检查的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MSCTA(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清心肌酶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经MSCTA联合心肌酶检查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86.67%,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SCTA分辨钙化粥样斑块CT值为(341.65±308.42)HU,非钙化粥样斑块CT值为(59.88±67.93)HU,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联合心肌酶检查应用于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效果良好,准确率较高,同时对判断冠状动脉斑块与狭窄性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经阴囊超声联合精浆生化检测在先天性双输精管缺如(CBAV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患者85例,经阴囊超声检查其附睾及精道,并检测其精浆生化水平,将其作为CBAVD组;选择同期的30例精液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例的附睾及精道超声表现及精浆生化水平(果糖、α-糖苷酶、p H值)的差异。结果:本研究表明,CBAVD组的附睾及精道异常超声表现明显多于对照组,CBAVD组精液量、果糖、α-糖苷酶含量及p H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阴囊超声检查联合精浆生化检测,对诊断先天性双侧输精管缺如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