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增强CT在术前评估进展期胃癌TNM分期、切除范围及手术方式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5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资料,均经手术病理证实。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据此评估肿瘤的TNM分期,决策手术方式及切除范围,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标准判断增强CT分期的准确度。 结果在CT评估TNM分期方面,T分期准确度分别为:T2期84.0%(126/150),T3期76.7%(115/150),T4期92.7%(139/150);N分期脾门、脾血管及腹主动脉旁区淋巴结判断的准确度较高(96.3%、97.0%、94.8%),胃小弯侧淋巴结有较高的敏感度(87.0%)和特异度(96.6%);M分期总体准确度和敏感度分别为87.3%(131/150)、93.3%(126/135)。在CT评估切除范围方面,对近端、远端次全切及全胃切除术预测的准确度分别为87.9%(29/33)、88.6%(62/70),72.7%(32/44)。在评估手术方式方面,腹腔镜辅助与开腹的准确度分别为87.7%(100/114)、85.7%(30/35)。 结论增强CT在判断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方面有较高的准确度,在决策术式及切除范围方面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应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的一项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4年6月至2006年3月间经胃镜活检确诊为胃癌的患者89例,其中男性49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进行MSCT检查。图像由2位资深放射科医师双盲阅读,术前判断患者的肿瘤TNM分期.并与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结果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MSCT普通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建法判断胃壁侵犯程度的总准确率为72.3%,其中T1判断准确率为90.0%,T2为82.8%,T3为69.6%,T4为52.4%;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的总准确率为53.0%,其中N0判断准确率为44.0%,N1为72.0%,N2为46.4%,N3为2/5。MSCT对有远处转移即M1的患者判断准确率为90.0%。结论MSCT对胃癌患者进行术前TNM分期有较高的准确率,可以为胃癌患者术前提供一种无创且易于被接受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钡餐和胃镜是目前主要的检查方法,但术前无法准确判断肿瘤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腹腔转移等情况。螺旋CT具有较高组织分辨率与可快速、薄层、多期扫描及后处理重建等特点,在胃癌的定位、定性及远处转移诊断上优势明显。我们回顾性分析47例胃癌患者的病理资料与螺旋CT征象,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在胃癌诊断和TNM分期的价值,探讨胃癌的影像学征象及其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以53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平扫、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图像。结果16排螺旋CT对胃癌T分期、N分期和M分期的准确性分别为83.02%、80.00%和92.45%,对胃癌TNM分期总准确性为84.91%。结论利用16排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尤其是局部薄层重建、MPR和恰当的窗技术,能较全面、准确地进行胃癌病灶的诊断和TNM分期,有助于临床选择恰当的手术切除范围、手术方式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 探讨用双倾斜多层螺旋CT扫描仿真胃镜(CTVG)诊断胃癌的方法及其价值。方法 使用16排螺旋CT对40例受试者进行双倾斜CT扫描CTVG检查。口服产气粉后分别取仰卧位左右前斜位躺在扫描床上扫描。用GE公司虚拟解剖软件行CTVG及多平面重建(MPR)后处理。结果 双倾斜CT扫描后CTVG及MPR能清楚显示靶器官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及其侵犯范围。CTVG结合MPR显示胃癌的影像表现有胃壁增厚、软组织肿块、胃腔狭窄、癌性溃疡、邻近组织侵犯、淋巴结或远处转移。以胃镜检查为金标准,全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为92.5%,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90.0%,阳性预告值为96.7%,阴性预告值为81.8%。结论 双倾斜CT扫描仿真胃镜技术是一种安全、可靠、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作为胃镜检查的有效补充手段,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食管癌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对食管癌的诊断能力及价值。方法对46例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的食管癌病例,回顾其影像学表现。结果鳞癌43例,腺癌3例;CT表现:食管壁偏侧性增厚9例,食道壁环形增厚39例,食道周围侵犯16例,纵膈及腹膜后淋巴结转移12例,肝转移4例,肺转移2例。结论螺旋CT可显示食道癌局部情况、周围侵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对食管癌评估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直肠癌术前应用64排螺旋CT评估对于直肠癌手术方案选择的价值.方法 对纳入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51例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r tomography,MSCT)检查,记录术前MSCT分期和预计手术方案,与术后病理分期和实际手术方案进行比较,诊断一致性试验采用Kappa值检验,相关性检验采用等级Spearman相关.结果 MSCT术前评估得到CT-TNM分期准确度为74.5%,与病理TNM分期高度一致(Kappa值=0.658,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下缘距齿状线的距离(F=3.386,P=0.042)和肿瘤厚度(F=4.542,P=0.016)为影响直肠癌手术方案选择的因素.Spearman相关检验显示,CT-M分期(cc=0.369,P=0.008)、CT-TNM(cc=0.365,P=0.008)分期和肿瘤厚度(cc=0.319,P=0.023)与手术方案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分析MSCT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方案的关系,当同时满足CT-M1期和肿瘤厚度≥20 mm时,行姑息性造瘘的可能性为75%;而当MSCT提示CT-T期<4cm,同时肿瘤下缘距肛缘≥7cm时,能成功实施保肛手术的可能性为86%.结论 运用MSCT对直肠癌患者行术前评估,可以得到肿瘤厚度、CT-M分期和CT-T分期3个影响手术方案选择的客观指标,为临床医师预测直肠癌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胃切除术前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评价胃周血管解剖中的价值。方法30例拟行腹腔镜辅助下胃远端切除术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其动、静脉期图像采用容积再现重建技术分别行三维CT血管造影(CTA)。3位观察者根据其CT血管成像表现,评价胃左动脉、胃右动脉、替代肝左动脉以及胃左静脉解剖,其结果与手术对照。结果三维CTA准确显示胃左动脉30例、胃右动脉29例,胃左静脉30例。1例胃右动脉CTA未能发现,但术中发现其管径细小。6例患者CTA发现伴有替代肝左动脉。根据三维CTA制定手术方案,所有30例患者腹腔镜辅助下胃远端切除术均获得成功。以手术结果为对照,CTA显示胃左动脉、胃左静脉和替代肝左动脉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显示胃右动脉敏感性为100%,阳性预测值为96%。结论MSCTA能够准确评价胃的血管解剖,有利于安全快速进行腹腔镜辅助下胃远端切除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对术前诊断胃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我院28例经病理证实的胃癌患者的64排螺旋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行上腹部平扫+增强三期扫描,观察其64排螺旋CT影像学表现。结果本组28例胃癌患者均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出现动脉期异常强化,表现胃壁不规则增厚21例(75.0%),局部软组织肿块7例(25.0%),其中胃窦部肿瘤12例(42.9%),贲门部肿瘤8例(28.6%),胃体小弯侧肿瘤6例(21.4%),胃体大弯侧肿瘤1例(3.6%),胃壁广泛性病变1例(3.6%)。周围及后腹膜淋巴结转移11例(39.3%),肝转移2例(7.1%),门静脉癌栓1例(3.6%)。结论 64排螺旋CT可显示胃癌肿块大小、形态、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对胃癌的术前分期评估及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辅助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06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前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情况与术后病理对照.以比较术前CT与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诊断价值。结果术前CT和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敏感性分别为88.5%和98.9%,特异性分别为81.5%和61.3%.CT判断浆膜侵犯的准确率高于术中判断.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84.5%比77.2%,P=0.060)。术中判断胃癌浆膜面为正常型、反应型、结节型、腱状型和多彩弥漫型者浆膜侵犯率分别为0(0/29)、2.5%(1/40)、40.5%(15/37)、59.2%(29/49)和82.4%(42/51)。对于浆膜呈腱状型表现者,术中判断胃癌浆膜侵犯的准确率为61.2%.明显低于术前CT的87.8%(P=0.002)。结论术前CT检查能够辅助术中判断胃癌浆膜有无侵犯.对浆膜呈腱状型的胃癌.手术医生应重视术前CT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判断胃癌术前淋巴结转移中,通过与螺旋CT检查比较各自的正确率,探讨超声双重造影检查(DCUS)的价值.方法 选择150例经胃镜活检证实为胃癌并进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在手术前5d内进行DCUS及螺旋CT检查,根据肿瘤位置不同将各组淋巴结分为3站,对淋巴结转移个数和各站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术前判断,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得出正确率,并进行相互间比较.结果 根据淋巴结转移个数,DCUS检查和螺旋CT检查对阳性淋巴结判断总的正确率及N1、N2、N3各期的正确率分别为86.0%比81.4%、82.6%比73.9%、78.1%比75.0%及81.0%比76.2%,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根据阳性淋巴结分站不同,DCUS检查对第1站阳性淋巴结判断的正确率为88.6%,高于螺旋CT检查的68.6%(x2=4.158,P<0.05),对第2站和第3站阳性淋巴结判断的正确率分别为74.1%比81.5%和71.4%比78.6%,两者之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在术前判断胃癌淋巴结转移方面DCUS检查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尤其是进行分站评价时,其第1站的正确率高于螺旋CT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术前了解胃癌患者胃左动脉的解剖,指导术中N07组淋巴结的清扫.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三维血管重建技术在术前检查胃癌患者胃左动脉的起始位置.结果 本组共观察731例.胃左动脉起于腹腔动脉干者635例,其中起于肝总动脉和脾动脉分支处者176例,起于腹腔干前1/3者292例,起于中1/3者135例,起于后1/3者32例.起于其他地方者共78例,其中起于腹腔干与腹主动脉夹角处者9例,起于腹主动脉者28例,起于胃脾动脉干者27例,起于脾动脉者4例,起于肝总动脉者4例,起于肝左动脉者1例,起于肝胃动脉干者4例,起于肠系膜上动脉者1例.15例胃左动脉缺如.3例特殊变异.结论 术前掌握胃癌患者胃左动脉起始位置及变异情况对顺利清扫其周围淋巴结,避免血管损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应用联合脏器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联合脏器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经验。方法:对1994年8月至2001年11月施行联合脏器切除的137例进展期胃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联合肝切除11例,脾切除25例,横结肠切除13例,胆囊切除15例,副肾上腺切除4例,脾、胰体尾切除3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13例,其他手术18例。手术死亡率为0。随访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0.2%、26.3%和16.6%。结论:严格选择手术适应证,联合切除受累脏器可提高胃癌的根治性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进展期胃癌CT征象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CT征象与其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对91例经活检证实的胃癌病人行术前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分析肿瘤之CT征象(强化程度、瘤周低密度带厚度、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及厚度,以及临床TNM分期)与其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胃癌强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P<0.01)、TNM分期(P<0.05)、组织学类型(P<0.001)及性别(P<0.001)均密切相关;而与浸润深度、远处转移、病人年龄及肿瘤部位无关。瘤周低密度带厚度与淋巴结转移(P<0.01)、组织学类型(P<0.001)及肿瘤部位(P<0.05)均密切相关。同时,胃癌强化程度与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呈线性相关(r=0.366,P<0.001)。CT轴位图像上肿瘤最大径与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5)、TNM分期(P<0.05)、组织学类型(P<0.01)及性别(P<0.05)均密切相关,肿瘤厚度与淋巴结转移(P<0.05)和TNM分期(P<0.05)均密切相关。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显示,肿瘤强化程度和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对胃癌组织学类型判断的准确率均较高[ROC曲线下面积(Az)分别为0.74和0.80],且瘤周低密度带厚度对淋巴结转移判断的准确率亦较高(Az=0.74)。胃癌CT分期与病理分期的一致性良好(其中T、N、M和TNM分期的Kappa值分别为0.57、0.45、0.55和0.43)。结论:多层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较高。同时,肿瘤强化程度和瘤周低密度带厚度有助于对胃癌组织学类型的判断,且瘤周低密度带厚度还有助于对淋巴结转移的判断。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辅助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治疗进展期胃癌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腹腔镜辅助下D2淋巴结清扫全胃切除术(LATG)的可行性,并与开腹D2淋巴结清扫全胃切除术(OTG)比较.方法 2005年7月至2007年3月共125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59例行LATG,66例行OTG,记录两组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59例接受LATG的患者,均无中转开腹,无手术死亡,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与OTG组比较,LATG组手术时间延长[(330±71)min vs.(261±54)min,P=0.005],淋巴结清除数相似(36±13 us.34±16,P=0.450),术中失血量减少[(175±101)ml us.(359±210)ml,P=0.003],肠功能恢复较早(P=0.015),术后发热期缩短(P=0.024).结论 对于进展期胃癌,与D2根治性OTG相比,D2根治性LATG安全可行,并具有手术入路好、手术操作空间开阔、术中失血量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多排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单中心大宗病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多排CT(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价值,基于胃癌MDCT征象探讨合理的腹腔镜探查指征。方法对640例胃癌患者术前行MDCT检查,其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同时.分析胃癌MDCT征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与腹膜转移状况的关系。结果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51.0%(25/49)、99.3%(587/591)、86.2%(25/29)、96.1%(587/611)和95.6%(612/640)。单因素分析显示。4项胃癌MDCT征象(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状况、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均与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密切相关(P=0.000),MDCT判断为T0-2NxM0或TxN0M0期的胃癌病例均无腹膜转移:受试者工作特征(ROC)分析进一步显示,肿瘤大小和肿瘤厚度对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3和0.7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肿瘤大小与胃癌腹膜转移状况密切相关。结论MDCT对胃癌腹膜转移术前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临床应用价值:对MDCT判断为T0~2NxM0或TxN0M0期,或肿瘤较小的胃癌病例,由于其腹膜转移的发生概率较小而无需行腹腔镜探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能谱CT增强扫描分析进展期胃癌碘含量与脉管癌栓的关系。方法对40例经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于术前2周内行能谱CT三期增强扫描,应用物质分离技术观察碘基图上增强扫描各期肿瘤黏膜侧高强化区及整体碘含量(ICs)、相同层面腹主动脉碘含量(ICao),计算标准化碘含量(NICs)、静脉期碘含量升高率(ICERvp),分析其与脉管癌栓的相关性。结果脉管癌栓阳性者胃癌动脉期黏膜侧高强化区、整体碘含量明显高于阴性者[(3.27±0.91)mg/ml vs(2.32±0.79)mg/ml,P=0.004;(1.98±0.65)mg/ml vs(1.41±0.75)mg/ml,P=0.023];标准化后脉管癌栓阳性者碘含量仍明显高于阴性者[(0.30±0.08)mg/ml vs(0.23±0.07)mg/ml,P=0.013;(0.18±0.06)mg/ml vs(0.14±0.07)mg/ml,P=0.037];阴性者黏膜侧高强化区及整体ICERvp明显高于脉管癌栓阳性者(0.39±0.26vs 0.12±0.26,P=0.005;0.55±0.46vs 0.22±0.28,P=0.047)。结论不同增强时相中胃癌碘含量与脉管癌栓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间135例接受外科手术的远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66例.开腹远端胃癌根治术69例。结果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患者年龄、性别和TNM分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腹腔镜组均在腹腔镜下成功完成根治性胃切除手术,无中转开腹和手术死亡。与开腹组比较,腹腔镜组患者手术时间更长[(266.1±55.1)min比(223.8±26.8)min];但术中出血量更少[(131.9±88.7)ml比(342.3±178.7)ml],术后肠道恢复功能更快[(3.18±1.22)d比(4.50±1.59)d],术后住院时间更短[(9.20±3.39)d比(11.35±4.6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清扫淋巴结数目[(25.81±12.53)枚比(27.47±10.28)枚]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6.1%(4/66)比15.94%(11/69)1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随访1~19个月.两组均未见肿瘤复发或肿瘤相关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远端胃癌安全、可行、微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