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分子靶向治疗是指在分子水平上对肿瘤病因学、基因、受体等认识的深入而发展起来的治疗方法。分子靶向药物对甲状腺癌治疗的途径主要包括:V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途径;原癌基因RET靶向治疗途径;R-RAF基因靶向治疗途径及EGFR抑制剂途径。甲状腺癌分子靶向治疗发展迅速,靶向治疗药物应用前景广阔,在传统疗法的疗效达到平台时,为甲状腺癌的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手术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是甲状腺癌中少见的病理类型,约占3%~10%,它是来源于滤泡旁细胞(或称C细胞,降钙素分泌细胞)的恶性肿瘤。C细胞属神经内分泌细胞,与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无关,病理学家将MTC归为神经内分泌系统肿瘤。即APUD(amine precursor uptake and decarboxylation)肿瘤。C细胞具有很强的生物学活性,可以合成并分泌降钙素、血清素、前列腺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组织胺、血管活性肽等活性物质,还可分泌癌胚抗原(CEA)。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也是近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1]。其病理类型主要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滤泡状癌)、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ncer,MTC)和未分化癌。其中,MTC为低分化癌,属于中度恶性的肿瘤。临床上MTC具有早期侵犯区域淋巴结和易向肝、肺、骨等远处转移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6.
家族性甲状腺癌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状腺癌可分为散发性和家族性。目前主要将家族性甲状腺癌分为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和家族性非髓样甲状腺癌(familial non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FNMTC)两大类。其中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又称遗传性甲状腺髓样癌。1家族性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髓样癌(MTC)大约占甲状腺癌的5%~1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冯懿正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5,15(2):104-107
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肿瘤外科(310003)冯懿正甲状腺癌在人体所有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是不高的,据上海肿瘤研究所资料,1988年上海甲状腺癌发病率男性为1.2/10万,女性为2.9/10万[1]。据美国癌症研究所统计甲状腺结节在... 相似文献
8.
9.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祝学光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11):1285-1286
随着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了解的不断深入,以肿瘤细胞过度表达的某些标志性分子为靶点,选择针对性的阻断剂,能有效地干预受该标志性分子调控、并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进展及转移的效果,成为治疗肿瘤的一个新途径——分子靶向治疗。由于该治疗手段专门针对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作用的靶分子及其调控的信号传导通路,因此,不但增强了抗癌治疗的特异性和选择性,而且避免了一般化疗药物的无选择性毒付作用和耐药性。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髓样癌侵袭性强,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欠佳。其发病常表现为RET基因突变,M918T在所有突变中预后最差,提示临床上应早期重视甲状腺髓样癌的基因检测。对于晚期、进展性、无法切除的甲状腺髓样癌,靶向治疗占绝对主导地位。靶向药物的介入时间仍然是值得探讨的课题。随着凡德他尼、卡博替尼、安罗替尼、BLU-667、LOXO-292等靶向药物的不断涌现,在关注药物疗效的同时,需要把握毒副反应及病人生活质量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刘群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2016,10(1):56-58
目的结合疾病病理特点,探讨甲状腺未分化癌和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成像特征的差异。
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未分化癌的患者12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患者3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和超声特征。
结果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大,观察组患者病灶平均直径大于对照组,纵横比<1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病灶微钙化程度高、血流少不规则、超声回声更不均匀、边界更为模糊,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超声特征中病灶形态、囊性变、回声、被膜受侵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甲状腺癌患者以女性为主,未分化癌患者病灶纵横比一般都<1且具有微钙化程度高、血流少不规则、超声回声更不均匀、边界更为模糊的特点,值得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特异性表达的microRNAs,以提高PTC的早期诊断水平和判断PTC的侵袭性.方法 选取51例甲状腺手术组织标本,利用miRNA芯片技术寻找甲状腺良恶性结节之间有表达差异的microRNAs,并通过qRT-PCR验证差异性表达的microRNAs,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结果 (1)qRT-PCR结果显示miR-30a-3p(U=60,P=0.003),miR-146b-5p(U=40,P=0.001)及miR-199b-5p(U=69,P=0.007)在良恶性结节中存在差异性表达.(2)miR-199b-5p在包膜外浸润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中明显升高(P =0.010),侵袭性越强其表达越明显. 结论 miR-199b-5p,miR-30a-3p及miR-146b-5p能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miR-199b-5p与PTC的侵袭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BRAF激活的非编码RNA-BANCR作为肿瘤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异常表达,并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了BANC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其临床意义和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然而,不同的研究结果差异较大。本文综述了国内外BANCR在PTC中作用机制的相关研究,旨在整理和分析既往研究的成果和争议,为进一步研究BANCR在PTC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生物钟基因CLOCK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并分析其与甲状腺癌病理特征的关系。
方法收集2012年3月到2015年3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七医院手术切除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标本74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LOCK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配对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CLOCK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68.9%(51/74)、20.3%(15/74),两类组织中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4,P=0.000)。CLOCK蛋白表达情况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情况、肿瘤直径及TNM分期有关(P <0.05)。
结论CLOCK蛋白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等关系密切,可为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鉴别诊断滤泡型甲状腺癌和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价值。方法收集19例滤泡型甲状腺癌(22个结节)、62例甲状腺良性病变(81个结节)包括腺瘤32例(35个结节),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46个结节),均经超声检查,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比较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超声表现。结果滤泡型甲状腺癌与甲状腺良性结节形态、边界、回声水平、钙化、纵横比及弹性评分相似,结节周边晕征、结节内部囊变、结节晕环和结节内部血流分布特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超声弹性成像中,滤泡型癌结节硬度自中央区向周边区增大,表现为结节周边区宽而不均匀的蓝色区带。结论尽管滤泡型甲状腺癌与良性结节的超声表现有一定重叠,但超声仍有助于鉴别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cNo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颈部淋巴结状况及其与肿瘤复发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986-1990年收治的498例cNo PTC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10年以上的随访.498例患者16例死于本癌,其中13例因癌局部复发致死,而死于远处器官转移的仅3例.498例总颈淋巴结转移率为52.2%,其中260例患者的转移率分别为Ⅱ区14.1%、Ⅲ区27.1%、Ⅳ区24.6%、Ⅴ区12.5%、Ⅵ区20.1%.癌灶无包膜组淋巴结转移率为65.6%、侵出包膜组为64.5%、侵出腺叶组为56.5%、侵犯邻近组织组为52.0%、局灶癌变组为33.3%、隐性硬化型组为26.9%,包膜内和侵犯包膜组为0.全颈淋巴结清扫术后复发率为2%,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的复发率为9.9%.结论 本组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局部复发,我们建议对属于侵袭性较强的病理类型的cNo PTC患者,如病理检查发现癌已经侵出包膜、侵出腺叶、侵犯邻近组织和无包膜,应考虑行预防性功能性全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7.
甲状腺髓样癌术后的病情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判断甲状腺髓样癌(MTC)患者手术是否成功以及残二定位的方法。方法 对14例MTC术后的患者进行了钙负荷-降钙素激发试验,并检测血癌胚怕(CEA)、胃泌素(GST)、肠血管活性肽(VIP),同时对降钙素增高的患者进行生长抑素受体核素显像。结果 14例2钙负荷-降钙素激发试验后降钙素峰值均升高,其中7例2降钙素基因值异常升高(69.7-1669.1ng/L),峰值更高;对其7例进一步进行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指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6例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5岁组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45岁患者(39%比22%,P<0.05);直径≤0.5 cm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14%,5/35)明显低于>0.5 cm患者(P<0.05);肿块位于上极的患者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25%,12/48)最低(P<0.01);肿块位于中极(45%,13/29)和下极(43%,31/72)的两组患者间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 45岁,肿块位于中极、下极或肿块直径>0.5 cm是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9.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1999年收治的19例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18年,中位随访时间7年。除1例术中颈静脉角处有癌灶残留,术后2年出现颈部淋巴及肺部广泛转移死亡外,其余患儿均生存良好(包括1例10年间3次手术的患儿)。结论 手术是治疗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方法。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患儿的预后。即使对有局部复发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再次手术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甲状腺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多发于女性患者。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其生物学行为不同,且发病比较隐匿,故目前对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仍比较困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甲状腺癌的肿瘤标志物、癌基因及分子治疗研究较多。本文将对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