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65~80岁,体重55~82 kg,ASA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连续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组(B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后两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收肌管阻滞,然后B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坐骨神经阻滞,两组分别注入负荷剂量0.2%罗哌卡因20 ml后,置入神经丛导管,连接PCA泵。记录术后4、8、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改良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以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等。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4~24 h的静息VAS评分,4~48 h的活动VAS评分均明显降低,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明显减少(P0.05)。术后24 h两组改良Bromage运动阻滞分级均恢复到0级。两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连续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优于单纯连续收肌管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纳入自2018-02—2018-08完成的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A组39例采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B组43采用超声引导下坐骨神经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结果 A组术后镇痛药物使用量为(638.9±125.6)mg,B组为(601.3±132.9)m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24、48、72 h静息及运动状态下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48 h膝关节活动度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术后72 h膝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12、24、48、72 h大腿肌群肌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24 h小腿肌群肌力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组与B组术后72 h小腿肌群肌力均恢复为5级。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超声引导下膝关节囊后间隙联合收肌管阻滞镇痛可取得满意效果,不影响下肢后群肌肉力量及功能锻炼,对于患者术后实现快速康复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收肌管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72例重度膝骨性关节炎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6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单纯罗哌卡因收肌管阻滞,而联合组患者接受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收肌管阻滞,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24、48小时Ramsay镇静评分与VAS疼痛评分,并比较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患者术后12、24、48小时Ramsay镇静评分、VAS疼痛评分及术后不良反应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术后镇痛镇静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罗哌卡因组,该联合用药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不同镇痛方法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和早期康复的影响。[方法]2016年9月~2017年9月,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75例列入本研究,依据术后镇痛方式,随机均分为3组: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组(CA+P组)、连续股神经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组(CF+P组)、连续硬膜外镇痛组(E组),所有患者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记录术前、术后静息及活动状态下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股四头肌肌力,记录术后膝关节最大主动屈曲角度(°)和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48、72 h活动状态下,E组患者VAS评分明显高于CA+P组和CF+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P组和E组患者术后6、12、24 h股四头肌肌力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F+P组和E组术后1、2、3 d膝关节主动屈曲角度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组加用镇痛药物用量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可有效缓解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疼痛,且对股四头肌肌力影响更小,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收肌管阻滞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疼痛管理及早期康复中的作用。 方法前瞻性选取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行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收肌管阻滞联合帕瑞昔布镇痛组20例及单纯帕瑞昔布镇痛组20例。纳入初次单侧TKA患者,排除严重感染和精神疾病等患者。收肌管阻滞置管术后立即执行。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观察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静息与活动状态下视觉模拟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范围、住院天数及有无并发症发生。所得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Wilcoxon秩和检验以及卡方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与单纯应用帕瑞昔布相比,联合应用收肌管阻滞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术后早期VAS评分(术后6 h~72 h活动VAS:Z=-3.124、-2.157、-2.044、-2.467、-2.471,P <0.05;术后6 h~24 h静息VAS:Z=-2.310、-2.409、-2.208,P<0.05)。在膝关节活动度与术后住院时间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收肌管阻滞组患者体现出更好的康复依从性,未出现因操作引起的并发症。 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辅助收肌管阻滞术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术后疼痛,有助于患者早期开展功能锻炼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收肌管阻滞联合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对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术后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60例, 年龄54~76岁, 性别不限, ASA分级Ⅱ或Ⅲ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收肌管阻滞联合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组(AL组)。2组气管插管完成后, 采用0.5%罗哌卡因15 ml行收肌管阻滞;AL组在术中截骨完成后由术者行膝关节周围局部浸润麻醉。术毕行病人自控收肌管阻滞镇痛, 配方:罗哌卡因400 mg, 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到200 ml, 背景输注速率5 ml/h, PCA剂量5 ml, 锁定时间30 min。VAS评分> 4分时, 按压镇痛泵后30 min仍未缓解, 则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100 mg进行镇痛补救。分别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术后24、48和72 h(T1-3)采集外周静脉血标本,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和IL-10的浓度。分别于T1-3时评定患肢肌力;记录术后72 h内病人满意度评分、镇痛补救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A组比较, AL组术后各时点血清IL-6浓度降低, 血清IL-...  相似文献   

7.
吴健  赵亮 《临床麻醉学杂志》2019,35(10):969-972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60~86岁,体重44~82 kg,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连续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组(E组)和静脉自控镇痛组(C组)。E组在全麻诱导前行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后留置导管,术后导管接电子泵行连续阻滞镇痛;C组术后使用PCIA。记录术后2、4、6、12、24、36、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曲马多补救镇痛情况、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48 h E组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术后1~36 h E组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E组使用曲马多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少于C组[4例(13%) vs 14例(47%),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短于C组[(24.2±1.8) h vs (39.7±1.7) h,P0.05],术后镇痛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C组[(9.0±0.6)分vs (6.1±0.8)分,P0.05],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3例(10%) vs 11例(37%),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改良腹股沟韧带上髂筋膜阻滞能提供良好的镇痛,促进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和康复,可作为一种新型的镇痛方式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镇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PCIA组患者术后持续静脉输注芬太尼镇痛,PCNA组行超声引导下罗哌卡因连续股神经阻滞,两组均持续镇痛2d.记录静息、持续被动运动(功能锻炼)时的VAS评分、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肌力分级、镇静程度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PCNA组患者术后8、12、24、48 h静息时和术后48 h功能锻炼时VAS评分均明显低于PCIA组(P<0.05或P<0.01).PCNA组患者术后24、48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明显大于PCIA组(P<0.01).结论 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用于TKA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对肌力影响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全髋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三种不同镇痛方式的效果。[方法] 2016年8月—2020年5月,60例拟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60例纳入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单纯阻滞组20例采取收肌管神经阻滞,阻滞富氢组20例采取收肌管神经阻滞联合富氢水,联合镇痛组20例采取收肌管神经阻滞联合富氢水+塞来昔布。比较三组临床结果、镇痛情况及炎性指标变化。[结果]三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三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镇痛组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单纯阻滞组和阻滞富氢组(P0.05)。联合镇痛组首次下地行走时间也显著早于其他两组(P0.05)。随时间推移,三组患者髋ROM和Harris评分均显著增加(P0.05);相应时间点,联合镇痛组的ROM和Harris评分显著优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联合镇痛组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单纯阻滞组和阻滞富氢组(P0.05)。术后12~48 h,联合镇痛组追加镇痛剂次数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术后3~7 d,联合镇痛组的CRP和ESR显著低于单纯阻滞组和阻滞富氢组(P0.05)。[结论]收肌管神经阻滞联合富氢水和塞来昔布可显著缓解老年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程度,改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时,不同的镇静程度对PCIA使用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80例,年龄65~80岁,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小于等于3分,依据Ramsay镇静评分标准,将Ramsay评分1分、2分、3分、4分的患者判定为Ⅰ、Ⅱ、Ⅲ、Ⅳ四组,采用舒适度评分(bruggrmann comfort scale,BCS)、Likert-5级评分法分别评估四组患者术后6h的舒适度和满意度,并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6h纳入研究对象80例(男46例,女34例),Ⅰ组2例,Ⅱ组24例,Ⅲ组26例,Ⅳ组28例,由于Ⅰ组例数太少,未纳入统计分析。Ⅱ、Ⅲ、Ⅳ组的BCS评分分别为(1.9±1.0)分、(2.5±0.9)分、(3.0±0.8)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组的满意度评分分别为(2.0±0.7)分、(2.5±0.8)分、(3.0±0.7)分,组间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高于Ⅲ、Ⅳ组(P0.05);三组均未发生明显的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6h的PCIA患者,在VAS小于等于3分时,保持镇静程度为3~4分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行连续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 ACB)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患者术后镇痛及早期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单侧TKA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0~75岁,ASA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组(DR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每组20例。术中采用全凭静脉麻醉,麻醉诱导前分别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ACB,并放置神经周围导管。术毕实施患者自控持续周围神经阻滞镇痛48 h, R组给予0.2%罗哌卡因,DR组给予0.2%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1.0μg/ml。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法评估术后4、8、12、18、36、48 h静息和被动运动(膝关节被动屈曲45°)时疼痛程度;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术后膝关节主动屈曲90°时间;术后48 h内补救用药例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R组比较,DR组术后不同时点被动运动VAS评分明显降低,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缩短,补救镇痛药物应用人次明显减少(P0.05)。两组恶心呕吐、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罗哌卡因连续收肌管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效果好,并能促进关节早期功能修复,不增加不良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位髂筋膜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在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意义。[方法] 140例老年初次单侧TH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70例采用高位FICB联合舒芬太尼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复合组),另外70例采用单纯PCIA (PCIA)组。比较两组术后镇痛和临床资料。[结果]复合组术后8、12、24 h的VAS评分[(2.3±0.4) vs (2.6±0.7), P=0.002;(2.7±0.5) vs (3.4±0.7), P<0.001;(3.0±0.7) vs (3.4±0.6), P<0.001]和BCS评分[(3.3±0.5) vs (2.4±0.4), P<0.001;(2.5±0.4) vs (1.9±0.5), P<0.001;(2.9±0.6) vs (2.1±0.6), P<0.001]均显著优于PCIA组。复合组48 h PCIA总按...  相似文献   

13.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23):2143-2147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纳入拟行单侧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收肌管阻滞镇痛和传统疼痛处理。记录两组患者静息和活动状态下VAS评分,盐酸哌替啶的使用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阻滞组患者术后6 h的静息VAS评分最低,而术后12、24、48、72 h静息VAS评分无显著变化;而传统组术后6 h的VAS评分最高,随时间推移VAS评分逐渐降低;术后48、72 h下地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时术区疼痛的VAS评分显著高于静息状态。术后6、12、24和48 h卧床休息状态,阻滞组静息VAS评分显著小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时,阻滞组静息VAS评分仍小于传统组,但差异已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下地行部分负重功能锻炼时,阻滞组的活动VAS显著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术后72h阻滞组的活动VAS仍低于传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阻滞组肌肉注射盐酸哌替啶4例,而传统组为9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用于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并可减少盐酸哌替啶使用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膝关节囊后间隙(IPACK)阻滞复合全麻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2月于本院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单双数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喉罩全凭静脉全麻,对照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研究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态和动态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肢体功能相关指标,并分析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4、8、12、24、48小时静态和动态的VA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首次直腿抬高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为[(2.69±0.62)小时、(12.58±2.56)天],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13±1.16)小时、(23.12±4.83)天],术后1天最大膝关节主动活动度为(63.72±11.4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39±1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IPACK阻滞复合全麻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中的效果显著,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相关指标,且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传统静脉自控镇痛(PCIA)、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亚甲蓝复合溶液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 3组不同镇痛方法对自体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75例择期行自体肋软骨外耳再造患儿,随机分为PCIA组(A组)、罗哌卡因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组(B组)和亚甲蓝复合溶液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组(C组),每组各25例,比较3组患儿术后6、24、48、96 h静息、咳嗽状态的疼痛数字评分(NRS评分)、口服止痛药的例数及次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静息、咳嗽两种状态下NRS评分:术后6 h,NRS评分C组B组A组(P0.05);术后24、48、96 h时NRS评分为C组A、B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口服止痛药的人次数:术后6 h内A组B组C组(P0.05);术后24、48 h时C组B、A组(P0.05),A组与B组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较T2口服止痛药的例数及次数明显减少。术后96 h,3组均未口服止痛药;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甲蓝复合溶液肋间神经阻滞联合PCIA,可以满足肋软骨移植外耳再造术后镇痛,且可以提供持续满意的术后镇痛效果,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对膝关节置换术患者镇痛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于本院择期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计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收肌管阻滞组(adductor canal block group,ACB组)和股神经阻滞组(femoral nerve block group,FNB组),每组各40例。记录患者术后2h、4h、8h、24h视觉模拟评分(VAS)。并于术后24h对患者TUG试验、膝关节活动度进行检测。记录术后24h内皮肤瘙痒、术后恶心呕吐(PONV)、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结果 ACB组患者TUG试验时间显著低于FN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B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显著高于FN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8h、24h时点静止状态下、活动状态下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ONV、皮肤瘙痒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穿刺部位感染、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论收肌管阻滞能够为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提供与股神经阻滞相同的术后镇痛效果,并且对肢体运动功能影响较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采用连续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镇痛疗效观察。方法 2013年1月-2017年12月,选取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76例,术后给予镇痛药芬太尼,模式为自控静脉镇痛(PCIA);观察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药物选择罗哌卡因。两组的镇痛时间均为48 h,观察记录两组术后6、18、24 h及48 h的VAS评分、患肢关节屈曲角度、镇痛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在术后18、24 h及48 h的VAS评分方面比较,对照组均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在术后24、48 h患肢主动关节屈曲角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及加用镇痛药物的比较,包括恶心、呕吐、尿潴留、嗜睡、皮肤瘙痒及镇痛药的增加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股神经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临床效果良好。对肢体肌力影响较小,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是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镇痛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持续收肌管阻滞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早期活动的影响。方法接受单侧TKA手术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0~75岁,体重40~75kg,ASAⅡ或Ⅲ级。随机分为持续收肌管阻滞组(A组)和持续股神经阻滞组(F组),每组30例。A组接受持续收肌管阻滞,F组接受持续股神经阻滞。记录TKA术后第1、2天每天总的步行距离,膝关节主动弯曲和伸直度,每日阿片类药使用量,疼痛评分及住院时间。结果 A组术后第1天和第2天步行距离分别为(36±5)m和(60±10)m,F组术后第1天和第2天步行距离分别为(4.5±3)m和(21±5)m,A组明显长于F组(P0.05)。A组术后第1天膝关节主动弯曲度大于F组(P0.05)。两组患者膝关节主动伸直度、每日阿片类药使用量、疼痛评分和住院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收肌管阻滞可促进TKA术后早期行走。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疼痛VAS评分≤2分时静脉与硬膜外自控镇痛对老年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镇静、舒适度以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腰-硬联合麻醉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男27例,女33例,年龄≥60岁,BMI 18.5~25.0kg/m2,术后12h的疼痛VAS评分≤2分,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组)各30例,采用Ramsay镇静评分(RSS)、舒适度评分(BCS)量表评估术后12、24h患者的镇静及舒适度,并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于术后12h检测患者血清TNF-α与IL-6的含量。结果术后12、24hPCEA组的BCS评分分别为(3.37±0.67)和(3.73±0.45)分,明显高于PCIA组的(2.73±1.14)和(3.03±0.85)分(P<0.05);RSS评分分别为(2.17±0.53)和(2.03±0.18)分,明显低于PCIA组的(2.70±1.02)和2.40±0.81)分(P<0.05)。PCIA组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高于PCEA组(P<0.05)。术后12h,PCEA组血清TNF-α与IL-6含量明显低于PCIA组(P<0.05)。PCEA组术后低血压、导尿管停留时间延长、下肢乏力或麻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CIA组(P<0.05)。结论在疼痛VAS评分≤2分时,PCEA可提供更好的舒适度及镇静效果,但增加术后低血压、导尿管停留时间延长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continuous femoral nerve block,CFNB)镇痛或静脉镇痛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后患者镇痛效果及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ASAⅠ或Ⅱ级,年龄51~71岁,体重50~77kg,随机均分两组:PCIA组和患者自控股神经镇痛组(PCNA组)。PCIA组:术后持续输注芬太尼镇痛;PCNA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股神经置管,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分别于术前、术毕、术后6、12、24和48h时采集股静脉血,检测IL-6及IL-10浓度。观察并记录术后2、12、24、36、48h静止时和术后24、48、72h运动时VAS评分。记录尿潴留、低氧血症(SpO290%)、恶心、呕吐、嗜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追加哌替啶例数。结果与术前比较,术后各时点PCIA组IL-6、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PCNA组术后6、12hIL-6和术后6、12、24hIL-10浓度明显升高(P0.05)。与PCNA组比较,术后各时点PCIA组IL-6浓度明显升高(P0.05),而术后6h时PCIA组IL-10浓度明显降低(P0.05)。与PCNA组比较,PCIA组术后2、12、24、36、48h静止时VAS评分和术后24、48、72h运动时VAS明显升高(P0.05)。与PCNA组比较,PCIA组术后恶心、嗜睡、追加哌替啶例数明显增加(P0.05)。两组无一例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少,可以减轻TKA术后患者机体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