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同安海军闽海医院2014-10/2015-10输液时发生静脉药物不良反应的6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注射中药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34例,占50.00%;注射抗菌药物及抗病毒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18例,占26.47%;注射消化系统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7例,占10.29%;注射血液系统类药物所导致的不良反应有9例,占13.23%.结论:静脉输液中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较多,临床治疗时应规范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方法随机选择医院2016年3月—2019年3月1300份西药电子处方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对处方中相应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分析西药处方有无不合理用药,统计分析不合理配伍西药处方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300份西药电子处方西药配伍禁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是9.85%,其中精神反应占28.13%,胃肠道反应占27.34%,体温反应占23.43%,其余反应占21.09%;128份不合理用药处方中用法不当占53.13%、药理拮抗占35.16%、用药剂量不当占7.03%、重复用药占4.69%;西药配伍不合理应用主要是抗生素类药物不合理配伍。结论多种西药合用不合理配伍是引发西药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合用多种西药治疗时必须坚持将药物理论作为指导,保证合理用药,从而减少多种西药合用的不良反应,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某院中成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安全应用中成药提供参考。方法:使用EXCEL 2003对某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集的所有中成药不良反应报告,按照其所涉及的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可疑药物品种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性别关系不显著(男女各占50.00%),41岁以上的患者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增加,占47.62%;中成药注射剂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剂型,占94.04%;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高达71.43%。结论:应加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引起不良反应(ADR)病例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防治与合理用药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ADR监测中心收集到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148例,对其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中148例报告中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共涉及药品13种,其中头孢曲松(40例,占27.03%)和头孢他啶(30例,占20.27%)最容易引发ADR;静脉滴注最容易引发ADR,共141例,占95.27%。148例头孢类抗菌药物所引起的ADR患者中原发性呼吸系统疾病所占的比例最大,其人数为93例,占62.84%。结论: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会引起诸多不良反应,在临床用药过程中应引起重视,做到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西药不良反应的临床症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98例西药不良反应患者临床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将不良反应临床表现、药物类别以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排在常见不良反应前2位的分别是抗感染类药物及心血管系统药物,肌肉注射与静脉给药是2种主要的不良反应给药途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及过敏性休克等。经治疗后184例患者均康复,14例好转。结论为了尽可能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医生应当做好合理用药与重视用药安全,对不良反应状况进行监测能够降低不良反应的出现,保证临床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在老年人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我院在2011-2013年收集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病例100例,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以及机制。结果导致老年人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和头孢菌素类所占的比例最大,分别为54.0%、33.0%。给药途径中静脉滴注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结论在用药时,需要加强药物检验的工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老年人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研究加替沙星致不良反应特点,为之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取样分析国内相关期刊报道的加替沙星不良反应200例临床资料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加替沙星用药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为胃肠道反应,其次为皮肤以及附件受损、神经系统反应、内分泌系统表现,静脉滴注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多,女性发病率较高。用药22 s~1 h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60.5%,用药1~6 h内发生不良反应所占比例为29.5%。结论:临床采用加替沙星对患者实施治疗时,应明确药物治疗剂量以及严格适应证,并注意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测,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并探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为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类药物来降低ADR的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提取本院2016年度上报的64例因抗菌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类抗菌药物引发ADR所占的比例以及抗菌药物引发的各大系统损害与临床表现。结果此64例抗菌类药物所引发的不良反应中,主要是由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由抗菌类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所导致的损害主要集中为皮肤损害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结论在临床应用当中,抗菌类药物使用较为频繁,在预防治疗疾病的同时也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因此要通过合理规范使用抗菌类药物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西药联合使用的临床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13年我院的1 140份西药处方来进行探讨分析,对西药配伍不良反应进行总结归纳。结果本次调查的1 140份西药处方中,有63份(5.53%)出现因西药不合理应用而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及头昏等。结论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药物使用提供指导,让临床用药更加的合理才能够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产生,给患者提供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中成药应用的不良反应,为临床中成药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并整理出120例2015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患者应用中成药发生不良反应的报表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原因、临床主要表现以及累及系统、器官等类目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该120例不良反应中,男性发生率(62.50%)高于女性(37.50%);中老年多发,以≥60岁患者发生率最高(36.67%);给药途径中,注射给药的发生率最高(83.33%),合并给药发生率(70.00%)明显高于单一给药(30.00%);最常累及系统、器官为皮肤及其附属腺体(51.67%)。结论正确认识中成药,安全为主,尽量避免静脉给药,使用时应合理适量,个体化药物治疗,加强用药监护,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氟喹诺酮类抗生素(FQNS)的临床使用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我院的1 000例接受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统计总结和归纳。结果共出现80例不良反应病例,占总数的8%,以诺氟沙星的不良反应率最高,依次是环丙沙星、培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这些出现不良反应的比例中有18例胃肠道反应,比例22.5%;40例变态反应,比例是50.0%;4例肝胆系统反应,比例是5.0%;12例神经系统反应,占15.0%;4例肾脏系统反应,占5.0%;2例内分泌系统反应,占2.5%。结论感染性疾病患者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效果比较好,氟喹诺酮是对该类感染的一线抗生素药物,使用时需要对药物剂量进行把控,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确保患者接受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头孢菌素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9年9月医院收治的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80例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分析此80例患者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以及原因。结果此80例患者中使用头孢曲松钠后产生不良反应的占据最高比重,为17.25%。使用头孢呋辛钠的患者次之。不良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的患者占比最大,累及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等表现的患者次之。与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的因素中,个体差异导致的最多,用药期间饮酒是另外占比例比较大的相关因素。经静脉注射给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41例,占比51.25%,经口服给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38例,占比47.50%,经肌肉注射给药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例数为1例,占比1.25%。结论分析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除个人体质外、用药期间饮酒是最相关的因素,不良反应主要集中表现为皮疹、哮喘等方面,经静脉途径给药者发生居多。要严格根据用药指南用药,可减少耐药性及不良反应的出现,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状况。方法从本院2014年1月—2018年1月接受的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中,抽取91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肺结核项目第七轮治疗治方案相关标准进行治疗,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具体表现。结果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可引起患者诸多系统发生不良反应,其中以肝胆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约占30.77%,其次是其次是胃肠道27.47%,皮肤系统19.78%以及血液系统16.48%。结论耐多药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物后不良反应较多,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血液、肝肾功能、皮肤状况等,及时发现并给应相应的处理,以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冠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合理性展开分析,确定研究结论为日后相关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将2017年2月1日—2018年2月1日期间我院76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且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患者个人信息、药物用量、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等评价药物使用合理性,采用统计分析方式了解存在不合理之处,并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结果不良反应发生患者年龄分布情况:20~30岁9例(11.84%)、31~40岁15例(19.74)、41~50岁20例(26.32%)、≥50岁32例(42.11%);辛伐他汀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率最高,比例为57.89%。消化系统最容易受到不良反应累及,比例达到46.05%。结论要严格把控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才能够更好让患者更安全的用他汀类药物,进而保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对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采取抗曲霉菌药物联合应用哮喘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患者者36例,对其展开分析研究。结果在36例患者中痰液性状为灰色痰11例,所占比例为30.56%;西红柿样痰2例,所占比例为5.56%;豆渣样痰3例,所占比例为8.33%;黄脓痰9例,所占比例为25%;絮状痰7例,所占比例为19.44%;土豆样痰4例,所占比例为11.11%。在采用抗曲霉菌药物联合哮喘药物治疗后,通气功能得以全面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变态反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患者的临床疾病特点多为咳嗽、咳痰、喘息等,对其采用抗曲霉菌药物联合哮喘药物治疗可帮助获取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121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方法收集2017年1—12月我院上报的ADR报告121例,分别对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及ADR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21例药物中的抗感染药显示为43例(占35.54%),循环系统药物26例(占21.48%)、中药类注射剂12例(占9.92%),患者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身体组织、内脏以及消化系统等方面。结论导致患者出现药品不良反应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药品不良的检测和报告上应加大力度,从而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丹红注射液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法收集42例我院监测中心数据库丹红注射液发生的不良反应,统计分析患者基本情况、原患疾病、ADR/ADE发生时间、ADR/ADE累及器官和系统、不良反应处理结果。结果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年龄大于60岁19例,占全部病例45.24%;原患疾病以心脑血管病为多,占总数52.73%,ADR/ADE发生时间在30分钟以内33例,占总数78.57%,发生在60分钟以内41例,占总数97.62%。不良反应累及多个器官,皮肤及其附件不良反应21例,占总数44.68%。结论丹红注射液在使用过程中应该根据患者基本情况给药,密切监测给药后患者的身体状况,尽量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综合分析喜炎平注射液临床用药不良反应,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关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3月搜集的856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临床资料,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856例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相关要素。结果 856例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的有30例,占3.5%;年龄越小或者越大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高;瘙痒、烦躁,年龄、过敏史、用药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5个因素是不良发生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喜炎平注射液856例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无死亡病例,临床用药时,加强临床合理应用与监护,对于具有过敏史、过敏体质的患者应禁用,结合药物的剂量、疗程和联合用药情况,合理制定给药方案,减少对患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西药药剂头孢米诺钠临床应用方法、效果以及注意事项。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2月使用头孢米诺钠药物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药物学、药物相互作用、注意事项、用法用量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用药指导。结果头孢米诺钠在临床应用中不会产生抗菌活性代谢物,通过肾脏来实现排泄,实际的尿液排泄率在12 h之内能突破90%,其主要应用在敏感细菌所诱发的患者感染治疗中,该种药和其他药物之间可能出现相互反应,药物用法分为静脉注射和滴注两种,本文所选择的100例患者使用该种药物治疗之后,产生显著的效果,治疗有效率为92%,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概括为过敏、蛋白尿、恶心等;患者治疗前后差异较为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头孢米诺钠之前,首先需要对患者开展皮试,保证其用药之后不会出现过敏现象,给药之后则需要对其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和观察,再做相应的急救休克准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后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在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15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这些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和方式、不良反应持续时间、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相关临床表现的分布情况.结果:1)这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