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刘钦伟  周涛 《临床内科杂志》2006,23(11):786-78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1种以结肠黏膜和黏膜下层炎症为特点的慢性炎症,其病因不明。临床症状有腹泻、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UC患者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并发血栓栓塞性疾病日益受到关注。现将5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改变分析如下。对象与方法1.1990~2000年本院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2例,男性36例,女性16例,年龄22~7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UC诊断标准。对照组50例,为健康志愿者[均经结肠镜检查,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在正常范围值内]。直肠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5年来确诊的UC住院病人60例。结果60例UC患者中,男多于女(1.07∶1),各年龄段均有发病,60%~87%UC患者有腹痛、腹泻、血便和粘液便;UC病变范围分型为直肠炎3例(5%),直肠乙状结肠炎24例(40%),左半结肠炎7例(12%),全结肠炎24例(40%),区域性结肠炎2例(3%);病情轻、中、重度分别为32例(53%)、16例(27%)、12例(20%);临床类型为暴发型3例(5%),初发型25例(42%),慢性持续型10例(17%),慢性复发型22例(35%)。结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为UC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3.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常伴有多种肠外表现,目前肠外表现对UC诊治的重要作用引起了临床的广泛关注。目的:了解UC的肠外表现,提高对UC的认识水平。方法:纳入2008年6月—2011年9月北京军区总医院UC住院患者共208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肠外表现。结果:本组UC患者男女之比为1.14∶1,平均年龄(41.17±13.57)岁;平均病程(62.6±79.4)个月;直肠炎33例,左半结肠炎52例,广泛结肠炎123例;轻度UC 49例,中度UC 80例,重度UC 79例。肠外表现总发生率为28.8%(60/208),其中13例(6.3%)具有1种以上的肠外表现。肠外表现主要包括口腔溃疡(13.0%)、关节病变(11.1%)、肝胆疾患(3.8%)、皮肤病变(1.4%)等。直肠炎、左半结肠炎、广泛结肠炎的肠外表现发生率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21.2%、28.8%、30.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UC、中度UC、重度UC之间肠外表现发生率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2.4%、33.8%、27.8%)(P0.05)。结论:UC常伴随肠外表现,对肠外表现的识别有助于提高UC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4.
炎症性肠病的维持缓解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的维持缓解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UC)主要累及结、直肠黏膜或黏膜下层.虽然UC严重患者在行全结肠切除术后,可得到彻底治愈,但目前尚无彻底治愈UC的药物疗法.因此,初发活动性UC患者在第一阶段诱导缓解有效后,应继续进行第二阶段维持缓解治疗,即治疗应顺序进行,先治疗急性与活动性病变,后进行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TNF-α、IL-13表达情况,探讨其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来源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UC组)30例及正常人(对照组)30例的外周静脉血,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TNF-α、IL-13的表达情况。 结果UC组血清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C组患者IL-13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UC组患者血清TNF-α、IL-13水平变化,作为反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炎病症损害程度的灵敏的指标,对于判断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变化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康复新液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1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溃疡性结肠炎 ( UC)属炎症性肠病 ( IBD) ,其病因和确切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 ,治疗方法和效果各地也报道不一。我院自 2 0 0 1年 3月起 ,采用康复新液 (四川佳能达攀西药业公司 )保留灌肠治疗UC(左半结肠为主 )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根据文献 [1 ,2 ]诊断标准 ,治疗前均行结肠镜检查 ,再结合临床做出诊断并评定病情轻、中、重程度[3 ] 。本组共 31例均为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 ,其中男 1 2例 ,女 1 9例 ;年龄 1 8~ 72岁 ,平均 45 .6岁 ;病程 0 .5~ 1 2年 ;左半结肠炎 2 6例 ,全结肠炎 5例 ;轻度…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的血栓前状态与肝素治疗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溃疡性结肠炎 (UC)发病机制中免疫异常、感染、氧自由基损伤等研究较多。此外 ,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病人血中vWF、抗心磷脂抗体、凝血酶原片段 1 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D 二聚体、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血小板球蛋白等血栓前状态指标与健康对照者比较有显著差异 ,并有肝素成功治疗难治性UC的报告 ,提示微血栓的形成可能是UC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回顾总结了UC的血栓前状态的指标和肝素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内科治疗范畴,但有20%~30%的患者药物治疗无效或出现并发症,需手术治疗.现就UC外科治疗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回顾性分析溃疡性结肠炎23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镜检出率以及相关特点,以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按照UC诊断标准,回顾18年中4994次结肠镜检出的232例UC内镜资料,进行分析与统计学处理.结果:共检出232例溃疡性结肠炎,18年平均检出率为4.65%.男134例,女98例,平均年龄44.11岁,患者主要集中于20-69岁之间,可见两个高峰,30-39岁之年龄段患者最多,为66例,占28.45%;其次为50-59岁之年龄段,为51例,占21.98%.城市居住人口(70.26%)较农村居住人口(29.74%)比率高.在UC患者中,13.4%为直肠炎,27.2%为直乙状结肠炎.18.6%为左半结肠炎,全结肠炎为40.8%.结论:本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人数逐渐增加;内镜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发病率近20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由于既往的低发病率以及结直肠外科亚专业化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国内对溃疡性结直肠炎的诊断治疗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盲区。与国外新的治疗理念相比,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内科治疗的过度依赖,对外科手术指征的过严把控,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对癌变的监控及早期处理严重不足等。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相关科室人员对UC诊断治疗标准的知晓,强化区域炎症性肠病(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s,IBD)诊治中心的建设,大力推动UC诊治指南的宣传与应用,是提高我国UC治疗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直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多数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可向近端结肠发展,少数遍及全结肠.UC在西方国家常见,尤在英美及北欧的发病率较高,最新资料显示,大约3%的UC患者可能最后发生结直肠癌,较一般人群高3~5倍;10年以上病程的广泛性结肠炎及慢性持续型患者其危险性增加10~20倍,有报道[1,2]UC癌变危险性逐年递增1%~2%.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结肠和直肠炎性疾病,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中的一种。病变主要局限于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通常涉及直肠和乙状结肠,也可延伸至整个结肠。病程漫长,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流行病学调查发现,UC见于任何年龄,但初发以20~30岁多见,男女比例为1.0:1~1.3:1。  相似文献   

13.
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C)一开始,临床医师就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对于UC的内科治疗而言,应认真排除各种“有因可查”的结肠炎,对疑诊病例可按本病治疗,其目的在于诱导疾病症状、黏膜炎症的缓解,维持疾病保持缓解状态,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1]。一旦确诊为UC,应立即对病变部位、范围以及严重程度进行评估,这决定着临床医师选取何种治疗方式,另外还需要对UC患者的肠外表现、健康情况、生活质量进行判断[2]。对活动性UC的治疗目标是尽快控制炎症,缓解症状,维持治疗的目的是预防复发。1对活动性UC的治疗1·1轻~中度远端结肠炎远端结肠炎是指病…  相似文献   

14.
<正>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是炎症性肠病(IBD)中的重要两种类型,我国以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率较高,西方国家以克罗恩病发病率为高,我国克罗恩病发病率有超过溃疡性结肠炎的趋势~([1-3])。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通过对10年245例克罗恩病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脂在了解克罗恩病患者贫血率发生情况、流行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变化趋势,为克罗恩病诊疗提供参考。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1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合并神经纤维瘤病1型(neurdfibromatosis type 1,NF1)的病例分析,报道UC、NF1、UC合并NF1的胃肠道息肉特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相关肿瘤的临床特点、诊治、预后。方法对3例UC相关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UC相关肿瘤患者病程均超过10年;肠镜提示肿瘤性病变均为息肉样病变;2例为广泛结肠型结肠炎,1例为左半结肠型结肠炎;病理1例提示癌,2例活检组织提示中-度和重度异型增生;异型增生患者内镜下切除后经规范5-氨基水杨酸(5-aminosailcylic acid, 5-ASA)治疗及内镜下监测,病变处于黏膜愈合;1例癌变患者因未及时治疗,后期出现肿瘤多处转移。结论 UC相关肿瘤患者病程长,多见于广泛结肠受累的患者,以息肉样病变为主的肿瘤性病变可以内镜下切除,辅以规范治疗及监测,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世界难治性疾病之一,中医药治疗UC在诱导临床缓解、协同西药增效减毒、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预防复发等方面均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本文旨在从《中药新药用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编写要点入手,对中医药治疗UC的关键问题与优势环节进行系统性地解读,以期促进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尚毅  巩树研  夏冰  朱东华 《山东医药》2005,45(5):F003-F003
近2年来,我们以太宁乳剂治疗5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5、6(LRP-5、LRP-6)在溃疡性结肠炎(UC)相关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以溃疡性结肠炎伴不典型增生(UD)和溃疡性结肠炎相关癌(UCAC)为病例组,溃疡性结肠炎(UC组)和散发性大肠癌(SCRC组)为对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肠黏膜组织中LRP-5、LRP-6的表...  相似文献   

20.
通因通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调肠通络饮(TTD)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疗效及对实验性UC大鼠血小板功能的影响.[方法]103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TTD、柳氮磺胺砒啶(SASP)治疗后,观察临床综合疗效与结肠黏膜病变疗效;以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实验性大鼠结肠炎,分别予TTD、SASP治疗后腹主动脉采血,测血小板黏附率、血小板聚集性,血浆与结肠组织中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125 I-6-Keto-PGF1α),并取结肠组织,作病理观察.[结果]TTD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SASP组;TTD能显著改善UC大鼠结肠病理状态,降低血浆及结肠组织中TXB2,升高血浆6-Keto-PGF1α.[结论]TTD为治疗UC的有效方药,能改善UC大鼠病损状况,有抑制血小板功能亢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