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超声造影在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98例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检查并获得病理诊断的乳腺病变资料。首先由3位不知患者身份、病史、病例结果、其他影像学信息且未参与该患者超声检查的医师共同阅读全部病灶的常规超声图像,行BI—RADS分类,若3人意见不一则取其多数人的意见;随后阅读超声造影动态影像,记录各病灶的超声造影特征,分析良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的差异;然后随机抽取其中100例,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优势较大超声造影指标;再用所得超声造影指标修正全部病灶的BI—RADS分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比较超声造影修正前后的BI-R-ADS分类的诊断性能。结果在良恶性病变间,超声造影的增强程度、灌注方式、增强范围变化、造影剂分布、增强边缘、肿瘤血管图像特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行Logistic回归分析后,其中优势比(OR)较大的超声造影观察指标为:增强边缘(OR=12.173)、增强范围变化(OR=6.182)、肿瘤血管(OR=4.124)。常规超声的BI-RADS分类结果为:2类3例,3类132例,4类154例,5类9例;经超声造影修正后的BI.RADS分类结果为:2类3例,3类157例,4类109例,5类29例;参考超声造影结果后BI—RADS4类病例减少,BI。RADS3类或5类病例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联合超声造影前后行超声BI-R-ADS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6和0.885(95%置信区间分别为0.772-0.880、0.839~0.932)。结论超声造影的增强程度、灌注方式、增强范围变化、造影剂分布、增强边缘、肿瘤血管等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对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意义较大的图像特征是增强边缘、增强范围变化、肿瘤血管。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联合行BI—RADS分类,可减少BI—RADS4类的例数,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CEUS)特征,构建预测模型,并探讨该模型对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类病变的风险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3月在江苏省中医院接受乳腺超声造影检查的病人174例,共180个病灶。所有患者均通过外科手术取得最终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模型构建组(91例共94个病灶)及模型验证组(83例共86个病灶)。对模型构建组CEUS增强模式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出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以模型验证组病人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该预测模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 Logistic 回归分析特征性危险因素为“蟹足”征或血管扭曲征(OR=11.308,P<0.001),增强均匀性(OR=5.980,P=0.006)及增强后病灶范围扩大(OR=3.377,P=0.001)。Logistic 回归方程(即构建出预测模型)为y=-4.239+2.4258+1.7883+1.2175。该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83%、81.58%、89.53%、86.79%及93.94%。结论 乳腺超声造影预测模型对BI-RADS 4类乳腺病灶具有较高的风险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乳腺肿块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其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50个乳腺肿块,恶性病灶23个,良性病灶27个,观察其超声造影增强的增强程度、增强模式,病灶边界是否清晰、消退模式,比较良恶性病变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50个乳腺病灶均有不同程度增强,恶性病灶表现为3级以上明显增强17个,占73.9%,呈结节状不均匀增强16个,占69.6%,增强时边界不清晰不规则,呈放射状18个,占78.3%.良性病灶27个,增强程度为3级的占40.7%(11/27),呈整体较均匀增强20个,占74.1%,部分增强7个,占25.9%,表现为点线状、结节状或团块状增强.良恶性病灶造影增强特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动态观察乳腺病灶内微血管血流灌注,提高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4.
相对造影参数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获取造影定量参数及计算相对造影参数评价其对乳腺病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4例经病理结果证实的乳腺病灶(良性31例,恶性23例)进行超声造影检查,使用ACQ软件对病灶及病灶旁组织增强感兴趣区绘制时间-强度曲线,测定超声造影参数,并计算相对造影参数。结果以病灶周围腺体为对照,良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多数(80.65%,25/31)为与腺体曲线接近型,或呈缓升速降型,峰值后移。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多数(91.30%,21/23)呈速升缓降型,峰值前移。病灶相对开始增强时间、相对达峰时间及相对峰值强度在乳腺良恶性病灶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基准强度良恶性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乳腺病灶的造影参数应充分重视病灶周围腺体的增强情况,计算病灶与周围腺体造影参数的差值并结合时间-强度曲线形态特点进行良恶性对比分析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参数(峰值强度及达峰时间)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灶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低机械指数实时灰阶超声造影技术,对106例乳腺病灶(良性54例,恶性52例)进行超声造影。将良、恶性两组的病灶整体、病灶内部高灌注区、低灌注区的峰值强度、达峰时间及良、恶性病灶峰值强度色阶图进行比较。结果恶性病灶高灌注区的峰值强度明显高于良性病灶(P<0.01),而低灌注区的峰值强度明显低于良性病灶(P<0.05)。恶性病灶中不同感兴趣区的峰值强度比值与良性病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出明显的不均一性。良、恶性病灶达峰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恶性病灶内部造影剂增强的峰值强度高低不等,色阶图色彩杂乱;而良性病灶中,峰值强度色阶图颜色相对单一,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乳腺恶性病灶内部高、低灌注区增强程度差异较良性病灶显著。因此,对于血流丰富程度及整体增强程度接近的乳腺良、恶性病灶,可以通过分析病灶内部中高、低灌注区的增强情况来帮助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病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72例乳腺肿块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病灶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再行超声造影观察病灶超声造影特征,判断其良恶性,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超声造影检出乳腺恶性病灶84例,良性病灶88例,误诊4例,漏诊3例,诊断敏感性95.24%,特异性96.59%。超声造影示乳腺良恶性病灶间增强模式、造影剂分布形式、增强时病灶边界情况、增强强度及增强后范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超声造影对乳腺良恶性病灶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超声乳腺影像报告数据系统(BI-RADS-US)在乳腺超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女性受检者乳腺进行检查,经相互垂直的两个切面确认病灶后,依据BI-RADS-US对乳腺病灶的超声描述及超声诊断的评估分类标准对乳腺超声所见进行数据收集,记录病灶位置、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血流状态、血流频谱,对超声结果进行评估分类,并做出相应的超声报告.结果 经乳腺超声检查并完成评估分类的女性共43 767例,共检出乳腺癌313例(7.16‰),其中类别1有26 699例(61.10%),检出乳腺癌4例(0.09‰),占类别1的0.15‰.类别2有4063例(9.28%),检出乳腺癌1例(0.02‰),占类别2的0.25‰.类别3有11 605例(26.52%),检出乳腺癌9例(0.21‰),占类别3的0.78‰.类别4有1145例(2.62%),检出乳腺癌83例(1.90‰),占类别4的72.49‰.类别5有255例(0.58%),检出乳腺癌 216例 (4.94‰),占类别5的847.06‰.结论 BI-RADS-US使超声对乳腺疾病良恶性的评估更加规范、准确,提升了超声报告质量,有利于与其他影像交流及临床医师对超声提示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乳腺肿块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探讨其在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观察分析30个乳腺肿块的超声造影增强表现,从增强程度、增强模式,增强时肿块边界是否清晰、消退模式等方面,比较研究良恶性肿块血流灌注特征。结果 30个乳腺肿块病理证实良性肿块17个,恶性肿块13个。所有乳腺肿块超声造影均有不同程度增强,其中恶性肿块多表现为3级以上明显增强(69.2%,9/13),增强时边界不清晰不规则,呈放射状(84.6%,11/13),与良性肿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可以动态观察乳腺肿块内微血管血流灌注,研究良恶性肿块灌注特征有助于提高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冠状切面超声造影评估乳腺病灶周围血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估冠状或近似冠状切面超声造影显示乳腺病灶周围血管的意义。方法用超声造影观察45例患者的46个乳腺病灶,其中恶性肿瘤25个,良性病变21个。通过冠状或近似冠状切面计数病灶周围血管的数目,评估血管的形态学特征。结果冠状和近似冠状切面可清楚显示病灶周围血管,恶性肿瘤病灶周围血管扭曲,管径扩张,血管的数目较良性病灶多(P=0.000)。结论冠状或近似冠状切面显像是评估乳腺病灶周围血管的良好方法,超声造影是诊断和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用声诺维SonoVue造影剂对40例42个乳腺肿块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并分析造影灌注过程。结果恶性组不均匀增强占84.2%(16/19),良性组不均匀性增强占19.0%(4/21),恶性组高增强占68.4%(13/19),良性组高增强占9.5%(2/21),恶性组以慢退为主(14/19),良性组以快退为主(17/21),恶性组不均匀增强明显大于良性组,恶性组高增强明显大于良性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为乳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了更加准确的信息,有助于良恶性的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特征,构建预测模型,探讨其对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4类病变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均经手术病理结果 证实的乳腺病变患者174例,共180个病灶(BI-RADS 4类).将其分为模型构建样本(91例,共94个病灶)和模型验证样本(83例,共86个病灶).对模型构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将乳腺肿块超声造影增强强度与造影前血流信号强度进行对照比较,并生成定量指标峰值强度,探讨其对病灶良恶性鉴别的价值.方法 对50例乳腺肿块进行超声造影(25例良性,25例恶性),造影前行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造影时观察肿块的增强情况,并以肿块所在腺体的增强强度为参照,分为4级:无增强、低增强、等增强、高增强,将其与造影前彩色多普勒分级进行对照分析.应用随机软件计算所有肿块及高增强肿块的峰值强度,并按肿块大小分组比较.结果 超声造影后50例乳腺肿块中41例较造影前血流分级增强,恶性明显多于良性(P<0.05).回声无增强(2例)与等增强(5例)全部见于良性,低增强9例仅1例见于恶性.高增强(34例)可见于良恶性.超声造影表现为高增强的肿块,最大径<2 cm时良恶性峰值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径≥2 cm时峰值强度良恶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超声造影可以明显提高肿块内血管显示率,恶性表现较良性明显,良恶性肿块峰值强度不同,二者相互结合有助于良恶性鉴别诊断,对直径≥2cm,且造影前血流分级为Ⅲ级的肿块峰值强度鉴别诊断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造影表现,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11月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超声造影表现,包括胆囊癌18例、胆囊腺瘤20例、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及炎性息肉63例、胆囊腺肌增生症6例、胆泥5例。记录各种类型胆囊息肉样病变病灶大小、病灶增强时间、增强水平、血管形态、病变邻近胆囊壁层次结构的完整性及病变的基底部特征。各病变病灶直径、超声造影增强时间比较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应用LSD-t,检验。结果胆囊癌病灶直径大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值分别为1.474、8.553、3.984、1.362、3.488,P均〈0.05)。胆囊癌、胆囊腺瘤、胆囊胆固醇性及胆囊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超声造影多表现为早期高增强及晚期低增强模式,而胆泥超声造影增强早期及晚期均表现为无增强。胆囊癌开始增强时间均晚于胆囊腺瘤及胆固醇性息肉,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21、2.219,P均〈0.05),其余各病变开始增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胆囊癌组达峰时间均晚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562、4.588、2.004、12.361,P均〈0.05);胆囊癌、胆囊腺瘤增强变等时间均晚于胆固醇性息肉,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407、2.924,P均〈0.05);胆囊腺瘤增强变低时间均晚于其他各病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109、6.342、1.811、6.012,P均〈0.05)。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比较,胆囊癌患者均为宽基底,胆囊壁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晰。结论超声造影是胆囊息肉样病变常规超声检查的重要补充,综合分析其增强模式、增强时间及胆囊壁形态学改变指标有助于胆囊癌与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乳腺CEUS和钼钯X线对乳腺肿物良恶性的诊断效能。方法 收集接受乳腺肿物切除的患者164例共176个病灶,患者于术前接受乳腺CEUS和钼钯X线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这两种方法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 176个肿物中,良性63个,恶性113个。CEUS和钼钯X线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0.71(Z=4.69,P<0.05)。CEUS和钼钯X线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64%(156/176)、92.04%(104/113)、82.54%(52/63)和69.32%(122/176)、75.22%(85/113)、58.73%(37/63)。结论 CEUS鉴别乳腺肿物良恶性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5.
CEUS作为一种血池造影成像,在临床的应用逐渐增多,在乳腺癌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等方面也有一定临床价值。本文就CEUS对乳腺癌的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显示、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及乳腺癌术后瘢痕与复发鉴别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乳腺超声造影(CEUS)的增强特征,构建乳腺病变CEUS预测模型,探讨该模型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于丽水市人民医院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乳腺病变患者192例共195个病灶,所有病灶均为常规超声检查BI-RADS分类4类及以上,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结果。将病例分为CEUS组120例共123个病灶,均经CEUS检查;CEUS+动态增强磁共振(DCE-MRI)组72例共72个病灶,均接受CEUS及DCE-MRI检查。对CEUS组120例患者的CEUS模式特征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预测乳腺恶性病变的CEUS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以CEUS+DCE-MRI组72例患者的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CEUS预测模型与DCE-MRI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CEUS特征性表现为增强后病灶范围增大(OR=12.941,P=0.003),"蟹足"征或血管扭曲缠绕(OR=7.553,P=0.009),灌注缺损(OR=5.670,P=0.024)。建立的风险预测模型即Logistic回归方程为:Y=-4.108+2.560X6+2.022X7+1.735X8。该模型预测乳腺良恶性病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3。以穿刺或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CEUS风险预测模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3.0%、73.3%、93.0%、73.3%、88.9%;DCE-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94.7%、73.3%、93.1%、78.6%、90.3%。CEUS风险预测模型与DCE-MRI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0.70)。 结论乳腺CEUS预测模型对鉴别良恶性病灶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且操作相对简单、检查时间短、可重复性好、价格相对低廉,不失为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一种有效和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