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揿针对全麻手术后患者自控镇痛(PCA)所致恶心呕吐的预防效果。方法:将96例全麻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8例。2组术后均予以PCA,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吐药物治疗,研究组给予穴位按摩联合揿针治疗。记录2组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比较2组术后24 h、48 h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满意度。结果:研究组首次肛门排气、首次排便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48 h,研究组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5.42%、16.67%,与对照组50.00%、31.2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恶心呕吐预防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联合揿针能促进全麻手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有效预防PCA所致恶心呕吐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临床观察应用耳穴压豆联合内关穴揿针的方法以预防胃镜所致的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随机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共13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5例。研究组在行胃镜前予耳穴压豆联合内关穴揿针,对照组不予特殊处理。观察两组在胃镜检查过程中恶心、呕吐的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恶心呕吐频次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压豆联合内关穴揿针可有效缓解胃镜所致的恶心、呕吐,从而保证胃镜顺利完成,增加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联合穴位按压、敷贴预防胃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80例胃癌化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化疗和昂司丹琼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穴位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联合穴位按压、敷贴治疗。比较2组恶心程度分级、呕吐情况、生活质量及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恶心程度分级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呕吐缓解率为81.11%,高于对照组6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生活质量评分及KP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及KP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联合穴位按压、敷贴能明显改善胃癌化疗患者恶心呕吐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5.
目的观察揿针配合雷莫司琼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行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两组均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静脉维持麻醉。术前15 min,治疗组给予双侧足三里、内关穴贴揿针配合静脉注射雷莫司琼0.3 mg治疗;对照组采用双侧相同穴位放置假治疗贴配合静脉注射雷莫司琼0.3 mg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第1天和第2天的恶心呕吐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第1天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第2天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无不良并发症。结论揿针配合雷莫司琼用于预防妇科腹腔镜手术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优于单用雷莫司琼,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研究穴位按压预防急诊剖宫产术恶心呕吐的作用。方法 选取行急诊剖宫产术的产妇300例,将产妇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术中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内关穴和合谷穴按压。比较两组产妇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实施穴位按压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按压对急诊剖宫产术中恶心呕吐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揿针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00 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 例。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联合塞来昔布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对阴陵泉、阳陵泉、阿是穴进行揿针治疗。2 组疗程均为8 周,比较2 组临床疗效,症状、体征改善情况与实验室指标变化。结果:治疗4 周,观察组总缓解率为84.0%,对照组为6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周,观察组总缓解率为96.0%,对照组为72.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 周,2 组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休息痛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 周减少(P<0.05);且观察组相同时间点上述各项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8 周,2 组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 水平均较治疗前及治疗4 周降低(P<0.05);且观察组相同时间点ESR、CRP、RF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揿针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患者相关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潜伏期穴位揿针按压对分娩痛的作用。方法将自然分娩进入潜伏期产程的产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治疗组给予潜伏期常规护理拉梅兹呼吸法及按压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每次宫缩时按压一处双侧对称穴位至宫缩结束,3个穴位轮流按压。当宫口开至3 cm时给予硬膜外麻醉镇痛。对照组给予潜伏期常规护理拉梅兹呼吸法,当宫口开至3 cm时给予硬膜外麻醉镇痛。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治疗组潜伏期T1、T2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潜伏期揿针穴位按压能缓解分娩疼痛,减少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对新生儿无抑制作用,是安全、有效缓解分娩疼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揿针埋针预防骨科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科2018年1—12月择期在全麻下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均常规静滴抑酸护胃药物,均未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A),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再加行揿针埋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48 h恶心及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24、48 h恶心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48 h呕吐严重程度及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全麻下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实施术后予揿针埋针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并可减轻其恶心、呕吐程度,且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12.
《亚太传统医药》2015,(15)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120例肿瘤化疗后恶心呕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意愿分为常规组和穴位按摩组各60例;常规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穴位按摩组采取常规治疗+穴位按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情绪状态变化及恶心呕吐治疗效果。结果:穴位按摩组患者治愈率为98.3%,高于常规组的8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按摩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按摩治疗化疗后恶心呕吐效果显著,可有效缓解恶心呕吐现象,改善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姚蓓;张会平;张金玲;和婧 《山西中医》2024,(7):29-31
目的:探讨揿针联合止吐散穴位贴敷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化疗的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34例。对照组予常规西药止吐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揿针埋针联合止吐散穴位贴敷治疗,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卡氏评分变化,恶心呕吐、干呕指数评价量表(INVR)等。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2%,高于对照组的67.6%(P﹤0.05);治疗组各症状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KP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NVR评分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揿针联合止吐散穴位贴敷可有效控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恶心呕吐不良反应,有助于提高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穴位按压对妊娠恶心、呕吐的作用。方法:将有症状的孕妇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按压内关,一组为对照组,按压—安慰点。受试者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组。在连续接受治疗的10天,每晚填写评分表,说明其症状出现的程度和频率。最初3天的资料作为治疗前的记分,第4日早晨开始,每位受试者在预定穴位进行按压,每日4次,每次10分钟。结果:共有60例孕妇完成了本研究。两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学报》2018,(5)
目的:探寻皮内针治疗恶性肿瘤化疗引起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9例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采用皮内针联合西药格拉司琼方案;对照组(59例)单使用格拉司琼方案。对比两组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控制情况及血清五羟色胺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恶心呕吐总控制率(86. 7%)明显优于对照组(59. 3%)(P 0. 01);治疗组内不同肿瘤间总控制率无差异(P0. 05);两组患者化疗2 d后血清五羟色胺(5-HT)升高程度无差异,化疗结束2 d后治疗组5-HT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内四种肿瘤化疗2 d后5-HT升高程度及化疗结束后2天5-HT下降程度均无差异(P0. 05)。结论:皮内针联合西药能有效改善肿瘤患者化疗后引起的恶心呕吐,提高肿瘤患者化疗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中医时间医学理论在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临床效果,并观察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在手术日8∶00于双侧合谷、内关穴贴揿针治疗并按压,并于每日辰时(8∶00)、巳时(10∶00)按压两次,每个穴位每次1 min,埋针时间为48 h。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恶心、呕吐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患者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明显高于术前,且观察组术后肝功能指标(ALT、AS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揿针联合中医时间医学理论能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降低对肝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荫晴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20):62-63
目的 观察艾灸神阙穴联合地塞米松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对预防肺癌患者化疗所致消化道副反应的效果观察.方法 将100例确诊为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防治呕吐方案加化疗前30min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地塞米松,每穴位各 5mg;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艾灸神阙穴每天2次,每次30分钟连续5天,观察患者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胃肠道反应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 治疗组预防化疗后消化道反应完全有效、总有效率均极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艾灸神阙穴联合地塞米松双侧足三里穴位注射对预防肺癌患者化疗所致消化道副反应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坎离砂穴位贴敷预防乳腺癌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 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109 例乳腺癌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试验组54 例及对照组55 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止吐治疗及饮食指导,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坎离砂穴位贴敷治疗。观察2 组化疗24 h 至第7 天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比较2 组急性呕吐、迟发性恶心呕吐治疗疗效。结果:化疗后24 h~7 d,试验组恶心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试验组恶心发生率随着时间推移而降低,在第3 天对照组恶心发生率达到高峰时,与试验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化疗后第5~7 天,2 组变化趋势也有明显差异。整体治疗后各时间段试验组恶心发生率均低于治疗组。化疗后24 h~7 d,试验组呕吐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治疗后,对照组呕吐发生率随着时间推移稍有降低,仍具有较高峰值,试验组呕吐发生率趋于低走势,2 组呕吐发生率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整体治疗后各时间段试验组呕吐发生率均低于治疗组。试验组对急性呕吐和迟发性呕吐疗效的有效率均达100%,对照组急性呕吐疗效有效率为87.3%,迟发性呕吐疗效的有效率为80.0%,试验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坎离砂穴位可预防乳腺癌CINV 的发生,能有效缓解Ⅰ度以上程度的急性、迟发性恶心呕吐,操作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TAES)联合阿扎司琼对开颅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大连市中心医院择期行开颅手术的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行开颅手术,缝合硬脑膜时给予阿扎司琼,观察组待患者清醒后行TAES,对照组在对应穴位贴电极片,但不给予电流穴位刺激。比较2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不同时间恶心呕吐严重程度及手术前后血浆胃动素(MTL)水平,记录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P<0.05)。术后2~24 h 2组患者恶心、呕吐评分均逐渐降低,且同一时间点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麻醉前比较,观察组术后12 h及对照组术后12、24 h血浆MTL水平均明显升高,但观察组术后12、24 h血浆MT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24 h及对照组术后48 h血浆MTL水平均恢复至麻醉前状态(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TAES联合阿扎司琼对开颅术患者血浆MTL水平影响较小,可有效降低PONV的发生率,改善恶心、呕吐严重程度,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阿扎司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揿针疗法防治软组织肉瘤(soft tissue sarcoma,STS)患儿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hemotherapy-induced nausea and vomting,CINV)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肿瘤内科病房收治的STS患儿7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2组均接受长春新碱+阿霉素+环磷酰胺(vincristine+doxorubicin+cyclophosphamide,VDC)方案化疗,试验组在上述化疗基础上加揿针治疗.对比2组化疗第1、2天CINV发生情况和生活功能指数量表(functional living index-emesis,FLIE)评分.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化疗第1、2天恶心、呕吐严重程度更低(P<0.05),化疗期间FLIE评分高(P<0.05).结论 揿针疗法可减少STS患儿化疗所致CINV的发生,提高患儿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