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影响针灸效应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研究告诉我们,许多因素,如选穴配伍、针灸时机、针刺补泻手法、针刺深浅、留针时间、艾灸术式与灸材、疗程,还有病人的功能、精神状态及病程、病期等均可影响针灸的效应。以往的研究多注重于穴位与手法方面,对其它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较少。这明显限制了对针灸作用全面、客观的了解。而忽视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控制,也是过去有些研究结果难以重复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了深入探讨针灸作用规律,提高疗效,我所对 相似文献
3.
4.
本组15例中,男13例,女2例;年龄在20~40岁之间;病程1~3年10例,4~6年3例,8年以上2例.二、治法:取腹部与背部两组穴为主.腹部取天枢、关元、气海止泻;背部取长强、大肠俞.配穴:足三里、三阴交.操作:天枢、气海、关元,针刺1~2寸,得气后须放射至腹部和外生殖器;大肠俞直刺1~2寸;长强直刺0.5~1寸.两组穴位交替使用,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我15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并温灸3~5壮,隔日1次.三、疗效:经治15例中,痊愈14例,好转1例.治疗次数最多21次,最少3次. 相似文献
5.
6.
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届中医泄泻范畴,是临床多发疾病。笔者运用针灸治疗该病30例,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54岁;病程最长者12年,最短者3个月。所有病例均经纤维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器质性疾病和其它疾病引起的结肠功能紊乱。符合临床对非特异性慢性结肠炎的诊断。2治疗方法以脐(神阈穴)为中心,在脐周上、下、左、右旁开0.5寸各取一穴,针尖科向神晒刺入1~1.5寸,提插、捻转得气后.针见加捻艾线球行温针灸法,燃王壮并留外半}时。1次。’d.治… 相似文献
7.
非特异性腰痛(NLBP)是临床常见病,表现为排除已知疾病及病理变化导致的腰骶部疼痛。NLBP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针灸广泛应用于治疗NLBP。通过对不同的针灸疗法治疗NLBP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梳理,发现治疗方案包括针刺、电针、艾灸、温针灸、刺络放血、针刀等方法。不同的针灸疗法对NLBP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不同针灸疗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NLBP的治疗缺乏针对性优化对照研究,缺乏治疗方案的优化选择。因此,今后的研究过程中,需要科学严谨地设计方案,以期完善针灸对NLBP的特色优化方案的构建,不断提高针灸治疗NLBP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9.
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200001)梁珑李鹤关键词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结肠炎。主要症状有脓血便,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并伴有纳差乏力、形体消瘦等脾肾两虚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影响类风湿关节炎针灸效应的因素。方法:通过对近10年针灸临床文献中影响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针灸效应的多因素作分析、探讨。结果:影响RA针灸效应的因素主要有针灸时机、选穴、针灸方法、针灸疗程、针灸与其他疗法的联用。结论:注意影响RA针灸效应的因素,有益于提高针灸治疗RA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针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又称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是一种非特异性的炎性肠病 ,从直肠开始可见连续性的弥漫性病变 ,有糜烂、溃疡 ,以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 ,迁延不愈 ,反复发作 ,属于中医学的“久泄”、“久痢”范畴。近年来 ,众多文献显示针灸治疗UC疗效较为理想 ,现将近年来有关其临床疗效及机理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1 临床治疗1 1 针、灸并用梁氏[1] 等泻上巨虚、天枢 ,补足三里、关元 ,并于神阙穴施温和灸 ,隔日 1次 ,每次 30分钟 ,疗效显著。马氏[2 ] 等针刺①天枢、中脘、关… 相似文献
12.
13.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炎症性肠病。1875年由Wilks及Moxon首先描述,1903年被Wilks及Boas定名为溃疡性结肠炎。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所属医学科学国际委员会定名为特发性直肠结肠炎,国内亦有称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1978年全国消化系疾病学术会议定名为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主要在结肠粘膜上有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改变,从直肠开始可见连续性的弥漫性病变,有糜烂、溃疡,以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为临床主症。病程具有迁延,病情轻重差异性大,有缓解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属于中医学“泄泻”、“肠澼”等范畴 相似文献
14.
15.
穴位是机体病理情况下体表反应点和治疗刺激部位的选择点,具有诊断与治疗两大功能。穴位的研究可从结构与功能两方面入手,两者相辅相成,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具体表现,因此研究穴位的结构与功能特性,不但对于揭示穴位的本质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指导针灸临床诊治疾病有重要价值。本文以穴位形态结构的常态性与穴位结构的功能变异性为切入点,探究穴位的实质,从而深入揭示针灸对穴位功能的有序调控规律及其生物学基础,为阐明针灸穴位的本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是以持久而显著的情绪低落、兴趣减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情感性障碍类疾病,其发病率逐年攀升,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当前,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以抗抑郁药物为主,但存在着程度不一的不良反应、药物依赖以及停药后复发等不足之处。针灸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与抗抑郁西药相比,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系统的调节作用,能够起到疏通经络、激发经气、运行气血、调和阴阳等作用,可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焦虑和情绪低落等症状。现通过参阅近5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相关研究文献,从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为出发点,总结针灸治疗抑郁症日趋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指出其在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科研及临床工作提供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6,(10)
与穴位特异性比较,有关穴位的非特异性效应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实际上,穴位非特异性效应可能是针灸特异性效应产生的基础和前提。故从国内外有关经穴效应特异性研究的争论热点出发,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研究值得思考。从临床疗效等对经穴非特异性效应的表现形式进行了总结,初步阐释了穴位非特异性的实质内涵,并分析提出经穴效应非特异性产生的基础可能包括皮肤结构系统、皮肤信号传导系统、针灸后穴位局部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以及中枢广泛效应机制等,为今后的穴位非特异性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