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对比观察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置钉术与跨伤椎置钉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接受微创手术治疗的8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经伤椎置钉手术组(A组)及跨伤椎置钉手术组(B组)。观察对比2组术后7 d、术后12个月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结果术后7 d、术后12个月2组各观察指标均明显优于术前(P均0.05),且术后7 d、术后12个月A组各指标均优于B组(P均0.05),2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2组VAS视觉模拟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伤椎置钉术的近期疗效及远期疗效均明显优于跨伤椎置钉术,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43例,分别于术前、术后拍摄X线片,测量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及Gobb’s角,并采用VAS评分法评定患者的疼痛程度。结果:术后患者的骨折椎体前缘高度比、Cobb’s角及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深部感染、切口感染、内固定松动及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安全性高,是治疗该类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5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CT片检查,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术进行治疗。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未发现死亡病例及神经功能损伤障碍加重患者,随访期间未发现内固定松动、断裂。对术前与术后12周、1年患者伤椎椎体压缩率及Cobb角差异进行比较发现,术后12周、1年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与术后1年患者椎体压缩率、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治疗胸腰椎骨折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伤椎稳定区置钉单节段固定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8年10月至2015年12月,对收住本院的216例A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Quadrant通道伤椎稳定区置钉单节段固定手术。在术前、术后3d、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进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通过X线片测量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以及矢状位后凸角,评价固定效果。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33.6±9.4)个月。术前、术后3d、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分别为6.7±0.6,2.5±0.7,1.4±0.3和1.1±0.4,术后各次随访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四个时间点ODI指数分别为87.7%±4.1%,71.5%±3.2%,12.4%±3.7%和11.6%±1.6%;术后3d即有改善,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的ODI指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分别为30.4%±10.1%,11.9%±2.9%,13.3%±3.2%和13.7%±3.1%,术后各次随访的伤椎前缘高度压缩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伤椎Cobb角分别为22.6°±2.5°,7.5°±0.6°,6.4°±1.2°和7.3°±0.9°;术后各次随访的矢状位伤椎Cobb角较术前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时骨折椎体全部获得骨性愈合,没有发生钉棒松动及断裂。结论:采用Quadrant通道伤椎稳定区置钉单节段固定的方法治疗A型胸腰椎骨折,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伤椎6钉内固定与跨伤椎4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收诊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4例,并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跨伤椎内固定组(n=30,给予跨伤椎4钉内固定治疗)与经伤椎内固定组(n=34,给予经伤椎6钉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术前与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6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值、后凸Cobb角、VAS评分、Oswestry评分均比术前有所改善,但经伤椎内固定组改善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伤椎6钉内固定治疗可有效提高骨折复位效果,促进伤椎高度恢复,同时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感和改善其腰椎功能,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伤椎置钉结合中药内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4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行伤椎置钉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加中药内服治疗,对照组行单纯的伤椎置钉植骨融合钉棒内固定术治疗,术后随访6 ~ 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伤椎高度及Cobb角均恢复至正常水平,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置钉植骨融合钉捧内固定术可有效恢复伤椎高度及Cobb角,是治疗胸腰椎骨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置钉间接复位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椎管内占位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63例患者分为A组30例、B组33例。A组采用经伤椎置钉复位间接减压方式治疗;B组采用跨伤椎置钉复位间接减压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术前、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骨折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比较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结果的变化。结果两组术后伤椎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椎管侵占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改善均优于B组(均P0.05)。结论后纵韧带连续、临床上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爆裂骨折,通过伤椎置钉及韧带复位技术能有效改善伤椎的Cobb角、椎体压缩率及椎管侵占率,达到临床治疗要求。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与非联合伤椎置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者39例(A组),采用非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者37例(B组).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年的伤椎高度比[伤椎高度比=(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上下椎体前缘平均高度)×100%]、Cobb's角及腰痛视觉模拟评分,并记录患者术后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①伤椎高度比.2组患者术前伤椎高度比[(45.90±15.30)%,(46.80±16.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1,P=0.712);A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前伤椎高度比的差值[(40.30±12.60)%]大于B组[(29.60±1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3,P=0.004).②Cobb's角.2组患者术前Cobb's角[(17.40°±3.40°),(16.90°±3.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59,P=0.657);A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前Cobb's角的差值(11.20°±2.80°)大于B组(6.20°±2.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74,P=0.001).③腰痛评分.2组患者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7.20±2.30)分,(7.40±2.5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63,P=0.733);A组患者术后1年与术前腰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差值[(5.30±3.20)分]大于B组[(3.60±1.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4,P=0.032).④并发症.2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深部感染、血管神经损伤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固定在恢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伤椎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及缓解腰椎疼痛方面优于非联合伤椎置钉固定,而且安全性与后者相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中,跨伤椎置钉、经伤椎置钉两种微创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9例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均采用后路MIPPSF治疗,其中23例行跨伤椎置钉(A组),26例行经伤椎置钉(B组)。分析和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侧位X线片伤椎前缘高度比值(AVH)、伤椎Cobb角、腰背疼痛VAS评分的差异。结果:所有病例术后均获12~18个月,平均(12.5±2.3)个月随访。两组组内术后的AVH、伤椎Cobb角、VAS评分、ADL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及术后12个月AVH,Cobb角及VAS评分比较,A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1个月、3个月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2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AVH)及伤椎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值(AVH)及伤椎Cobb角A组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未发生断钉断棒等现象,A组则有1例断钉1例断棒。结论:在后路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中,两种手术方式均能起到良好的矫正效果,与跨伤椎相比,伤椎置钉能更有效维持矫正效果、重建椎体高度及减少内固定并发症,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经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23 ~ 65岁,中位数46岁 骨折节段,T112例、T1212例、L18例、L24例.AO分型,B1型7例、B2型11例、B3型8例 脊柱载荷评分3~6分,中位数4.5分椎体高度压缩<70%,椎管占位<1/3 伤椎一侧椎弓根完整15例,双侧均完整11例 均无脊髓神经损伤 受伤至手术时间3 ~ 10 td,中位数5 td观察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疼痛、脊柱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2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切口甲级愈合;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0 ~ 30个月,中位数24.5个月 术后伤椎矢状面Cobb角改善,术前18.060°±5.703°,术后即刻8.916°±5.543°,末次随访时9.338°±5.762°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增大,术前(62.020±10.842)%,术后即刻(97.392±7.637)%,末次随访时(96.592±6.854)% 腰痛症状明显缓解,脊柱功能改善;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7.064±2.058)分,未次随访时(1.312±0.773)分;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82.253±14.526)%,末次随访时(8.381 ±°°3.217)% 均无感染、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Wiltse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可有效缓解疼痛、纠正伤椎后凸畸形、恢复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并发症少,有利于脊柱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行伤椎植骨与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植骨融合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 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研究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度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2组随访8个月以上,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减少,Cobb角度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增加;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显著减少(P<0.05),Cobb角度相比术后明显增加(P<0.0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够明显改善伤椎损伤情况,且具有术后长时间良好的稳定效果,相比传统手术方式疗效更持久,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52例,分别于术前和术后采用VAS评分测定患者的疼痛情况,并在患者的X线片上测定Cobb’s角及椎体前缘高度比,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6个月以上随访;内固定及植骨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血管神经的医源性损伤,术后切口甲级愈合,未见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术后VAS评分、Cobb’s角和伤椎高度比均明显改善(P〈0.05);优20例,良29例,可3例,优良率为94.2%。结论: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椎单节段骨折疗效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行伤椎植骨与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植骨融合与跨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手术均成功完成,研究组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及Cobb角度相比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均〈0.05)。2组随访8个月以上,研究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减少,Cobb角度相比术后未见显著增加;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相比术后显著减少(P〈0.05),Cobb角度相比术后明显增加(P〈0.05);2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伤椎植骨联合置钉6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能够明显改善伤椎损伤情况,且具有术后长时间良好的稳定效果,相比传统手术方式疗效更持久,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4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分为2组,其中行经伤椎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患者23例作为观察组,采取传统跨伤椎短节段固定患者26例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手术前后伤椎前移复位程度、后凸畸形(Cobb角)和伤椎高度的恢复情况,随访观察Cobb角丢失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46个月,平均14.3个月。观察组伤椎前移复位程度、Cobb角变化角度、前柱高度变化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Cobb角丢失角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1年时观察组Cobb角无继续丢失,对照组丢失(8.32±2.03)°。结论应用伤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更有利于恢复前柱高度及伤椎后缘的向后移位,矫正后凸畸形,对下位椎间盘的影响较小,固定稳定性好,能够保证患者早日下地活动,且能较好地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观察三椎六钉复位后五钉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15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应用三椎六钉复位后五钉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比较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角变化,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椎体复位丢失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1.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术后均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无严重椎体复位丢失,无一例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三椎六钉复位后五钉固定结合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小开窗减压短力臂伤椎置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采用小开窗减压短力臂伤椎置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0~63岁,中位数43岁。损伤椎体,T_(10)2例、T_(11)6例、T_(12)14例、L_110例、L_26例。按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4例、C级14例、D级10例、E级7例。伤后至手术时间1~16 d,中位数4 d。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中位数16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术后1周与术后12个月伤椎椎体高度丢失率[(伤椎相邻上下椎体高度的平均值-伤椎椎体高度)∕伤椎相邻上下椎体高度的平均值×100%)]分别由术前(44.83±12.73)%降低至(10.24±7.25)%、(13.11±8.51)%,Cobb角由术前31.49°±14.17°降低至6.90°±5.15°、8.74°±6.39°。术后12个月,部分病例的脊髓神经功能有所恢复;按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1例、C级2例、D级12例、E级20例。均无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小开窗减压短力臂伤椎置钉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创伤小,能促进骨折愈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伤椎置钉固定技术治疗无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段椎体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本科2014年至2016年分别采用经伤椎固定及跨伤椎固定的28例无神经功能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病例,经伤椎固定采用6枚螺钉分别固定伤椎及其上下椎体,跨伤椎固定采用4枚螺钉固定伤椎上下椎体,比较手术后及术后1年时的伤椎椎体高度、后凸角度。结果:两种固定方法都能得到较好的复位效果,1年后采用经伤椎置钉固定的病例,椎体高度丢失及后凸角度小于跨伤椎固定组。结论: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经伤椎固定技术疗效优于跨伤椎固定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附加伤椎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将2009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5例列入对照组,采用4钉内固定术治疗,选取2010年1—12月胸腰椎骨折患者30例列入研究组,采用6钉内固定术治疗。观察2组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术前术后Cobb角及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变化情况。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2组患者术前Cobb角、伤椎前缘、后缘高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后研究组患者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和伤椎后缘高度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采用附加伤椎微创脊柱椎弓根钉棒系统6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能提高系统稳定性,且有利于长期维持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9.
毛伟洪 《中医正骨》2012,24(12):68-70
目的:观察MAST Quadrant微创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采用MAST Quadrant微创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23~57岁,中位数31岁.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胸腰椎新鲜骨折,其中T11椎体骨折3例,T12椎体骨折7例,L1椎体骨折12例,L2椎体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无神经损伤表现,Frankle分级为E级.结果:手术时间60 ~ 95 min,中位数79 min.术中出血量50~ 150 mL,中位数86mL.27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12个月,中位数10个月.所有患者的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术后患者伤椎前后缘高度比[(0.86±0.05)%]、后凸畸形Cobb's角(5.63°±2.14°)、疼痛VAS评分[(2.61±1.27)分]及腰椎功能JOA评分[(22.65±1.93)分]均较术前[(0.35±0.09)%,(25.19°±8.68°),(7.22±1.05)分,(13.19 ±1.42)分]改善,且在末次随访时均维持较好[(0.82±0.03)%,(5.81°±2.22°),(1.26±0.53)分,(23.11 ±2.06)分].结论:MASTQuadrant微创通道下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有效缓解患者的腰背部疼痛症状、恢复并维持伤椎高度,且并发症少,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月至2012年2月,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23~60岁,中位数41岁。骨折部位,T112例、T128例、L19例、L22例。按照脊柱骨折的Denis分型,A型6例、B型9例、C型2例、D型4例。脊髓损伤情况按照Frankel分级均为E级。受伤至手术时间1~10 d,中位数3 d。术后随访观察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时间60~120 min,中位数100 min。术中出血量140~230 m L,中位数160 m L。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中位数14个月。术后1周和1年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97.6±2.7)%,(97.2±3.0)%]较术前[(46.5±3.7)%]增大。术后1周和1年的伤椎矢状面Cobb角(-2.3°±3.1°,-1.3°±3.0°)较术前(20.3°±2.1°)改善。均无切口感染、脊髓神经损伤及内固定物松动或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单侧植骨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的优点,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后凸畸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