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不断上升, 尤其在中国呈明显年轻化趋势。许多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有迫切生育要求, 这使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成为肿瘤生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涉及妇科肿瘤、生殖内分泌、影像、病理、产科、内分泌等多个学科, 目前尚缺乏成熟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多学科诊疗规范。本专家共识旨在通过建立规范的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诊治多学科体系, 达到提升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但25%左右患者为绝经前女性,且3%~5%发生在40岁以下妇女.由于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常因有不孕史而未育,因此,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所幸的是这些年轻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多为高分化,进展缓慢,无肌层浸润或肌层浸润浅,预后较好,这使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成为可能.该文就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在年轻女性中的发生率呈现持续升高的趋势。对于这些患者的治疗往往是子宫切除术, 但这种治疗方式使患者在治愈疾病的同时永久丧失了生育能力。在这些年轻患者中, 很多尚有生育需求, 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为这些患者带来了生育的希望。本文将根据既往文献, 对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和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保留生育功能治疗后进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米非司酮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子宫出血的有效性及对维生素A、E的影响。方法选2019年4月-2020年3月入医院治疗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100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组。对照组米非司酮治疗,研究组米非司酮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卵泡早期子宫内膜厚度、月经量、血红蛋白浓度、维生素A、E水平,两组治疗效果对比以及对比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状况。结果经治疗研究组患者月经量、卵泡早期子宫内膜厚度均低于对照组,维生素A、E水平、血红蛋白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疗效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几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应用米非司酮联合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调节月经量、卵泡早期子宫内膜厚度、维生素A、E及血红蛋白浓度,且不会加重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对子宫腺肌症患者实施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将2017年1月-2018年9月我院66例子宫腺肌症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应用孕三烯酮胶囊治疗)、试验组(33例,应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对比两组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痛经评分、血清性激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治疗后半年月经量、痛经评分较对照组更少,P<0.05;试验组治疗后半年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较对照组更小,P<0.05;试验组治疗后半年雌二醇、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水平较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子宫腺肌症患者实施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具有较显著的效果,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57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患者给予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月经异常发生情况比较,无显著性差(P〉0.05)。两组患者痛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用药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联合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作为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之一的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临床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放疗、化疗及药物治疗为辅。有25%的患者为绝经前女性,而3%~5%的患者年龄〈40岁,甚至更年轻。年轻未生育妇女子宫内膜癌的治疗目的不仅是延长生存时间,减少复发,很多患者还要求保留其生育能力。所幸,年轻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大部分属于激素依赖型肿瘤,其组织分化好,进展缓慢,转移风险低,这为要求保留生育能力患者进行保守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正>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 是妇科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据文献报道子宫内膜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和年轻化的趋势,45岁前患病者占7 %~14.4 %,多数患者尚未完成生育功能~([1])。EC首选治疗方式是手术治疗,基本术式为全子宫加双附件切除术,手术后意味着患者永久丧失生育和卵巢内分泌功能,生活质量受严重影响,也直接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因此,应重视年轻EC患者保留生育功能的需求,并规范EC保留生育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的临床使用对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的影响,为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的临床使用提供更多可靠的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在医院进行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曼月乐)女性50例为研究组,选取30例健康女性为对照组,测量放置前、后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结果研究组女性放置前与对照组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女性放置1、3、6个月后子宫内膜厚度逐渐变薄,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女性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与置入节育系统时间呈负相关性(r=-0.784,-0.762,P<0.05),其子宫内膜厚度与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856,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可能通过降低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达到其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效果、妊娠结果如何。方法选取6例我院的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近期疗效、诊疗经过、妊娠结局进行分析。结果 6患者中,有1例患者进过3个月治疗后病情有所缓解,4例在治疗3到6个月以后完全缓解,其中有2例患者在治疗以后自然妊娠,其新生儿都存活,有4例暂时没有受孕。结论对于年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是可行的,妊娠结果也较为不错,但是要在生育以后及时进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预防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西芬所致子宫内膜息肉效果。方法:随诊103例围绝经期及绝经后服用他莫西芬妇女随机分成2组,其中55例在服用他莫西芬前放置曼月乐环,48例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及他莫西芬治疗12个月后分别行经阴道超声检查子宫内膜厚度及宫腔镜检查子宫内膜病理。结果:放置曼月乐环组发生子宫内膜息肉风险明显低于对照组(1.8%∶15.5%,P=0.02),发生子宫黏膜下肌瘤风险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3.4%,P=1.0)。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降低乳腺癌患者服用他莫西芬所致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探讨和分析其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12个月内宫腔镜确诊子宫内膜息肉发生2次或2次以上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20例,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后同时放置曼月乐环1枚;对照组20例,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后口服优思明治疗。所有患者均选择术后每3个月复查阴道B超,术后1年常规宫腔镜检查,进而比较两组子宫内膜增生及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分别为5.0%(1/20)、25.0%(5/20);此外,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放置前后月经量及内膜厚度的变化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采用宫腔镜下子宫息肉电切术治疗,同时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可有效地防止患者复发,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芳  沈茂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8):1928-1929
目的探讨宫腔镜治疗宫腔因素所致不孕不育患者的生殖预后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11年6月某院收治的被确诊为宫腔因素所致不孕不育的患者56例,实施宫腔镜检查明确导致不孕不育的宫腔因素,并实施宫腔镜手术及治疗后评价患者的生殖预后情况。结果经宫腔镜检查确诊导致不孕不育的宫腔因素包括子宫内膜息肉16例、息肉样增生16例、宫腔黏连14例、子宫纵膈5例、子宫贴膜下肌瘤3例、子宫内膜结核2例,且上述56例患者中共有16例获得妊娠。结论针对宫腔因素所致不孕不育患者实施宫腔镜术,有助于疾病的确诊及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殖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宫腔镜术后口服避孕药与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11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按术后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5例。两组均采用宫腔镜切除术治疗,对照组术后予以短期避孕药口服,观察组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术后3、6、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的子宫内膜厚度、月经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及复发率。结果两组术后3、6、12个月的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6个月的PBCA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且观察组的PBCA评分、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的子宫内膜息肉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宫腔镜术后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可有效抑制子宫内膜增生,改善月经情况,提高血红蛋白水平,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因子-1(PAI-1)表达与息肉切除术后发生宫腔粘连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手术患者384例临床资料,收集患者术后子宫内膜组织Western-blot法检测PAI-1、TGF-β1表达情况;术后随访2年,出现宫腔粘连50例(粘连组)、未发生宫腔粘连100例(对照组),对比两组PAI-1、TGF-β1水平及与息肉切除手术后发生宫腔粘连关系。结果:两组年龄、体质指数、产次、引产史、子宫肌瘤史无差异(P>0.05),孕次、剖宫产、刮宫史、内膜增生、盆腔炎史、宫内节育器史有差异(P<0.05);粘连组子宫内膜组织中PAI-1(0.381±0.103/βactin)、TGF-β1(0.447±0.116/βactin)表达强度高于对照组(0.093±0.081/βactin、0.164±0.082/βactin)(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孕次增加、剖宫产次增加、有刮宫史、盆腔炎史、PAI-1及TGF-β1表达增强会增加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发生宫腔粘连风险(P<0.05)。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PAI-1、TGF-β1表达增强会增大子宫内膜息肉术后发生宫腔粘连风险。  相似文献   

16.
鞠宏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7):1090-1091
目的:探讨宫腔镜技术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9年8月~2011年8月在吉林市妇产医院就诊的125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的患者给予宫腔镜检查,行取环术或活检、宫腔镜电切,并送病理检查。结果:未取出节育环12例,三苯氧胺或激素替代后患者5例;萎缩性子宫内膜43例,子宫内膜增生26例,子宫内膜息肉24例,黏膜下子宫肌瘤8例,子宫内膜癌6例,低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1例,病理符合率分别为90.7%、76.9%、83.3%、100.0%、100.0%、0.0%。结论:宫腔镜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治无可替代,病理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预防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303例宫腔镜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TCRP)后妇女分为两组,治疗组152例,TCRP术后立即放置LNG-IUS,其中单发性息肉103例,多发性息肉49例;对照组151例,TCRP术后无任何处理措施,其中单发性息肉111例,多发性息肉40例,门诊随访3年。结果:治疗组中无一例复发,对照组中单发性息肉有17例复发,多发性息肉有14例复发,总复发率为20.5%(31/151),两组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期间,治疗组无一例患者出现低雌激素症状、痤疮、多毛或肝肾功能、脂代谢异常。结论:LNG-IUS能有效地预防子宫内膜息肉切除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uterine and endometrial vascularization in intrauterine device (IUD)-induced side effects is clearly of paramount importance in terms of both physiological and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and may permit assessment for future therapeutic treatments. The aim of the study was to quantify the subendometrial microvascularization and uterine artery blood flow in IUD-induced side effects using power Doppler analysis as well as pulsatility index (PI) and resistance index (RI) in the exact midluteal phase 3 months after IUD insertion. There were 27 patients using the levonorgestrel-releasing intrauterine system and 25 patients using TCu 380A. STUDY DESIGN: This study has a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 design. RESULTS: There is an increased subendometrial blood flow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dysmenorrhea and/or bleeding, after controlling for IUD type, age and parity. Moreover, the PI and RI were not different in such wome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provide new data on the bleeding patterns related to these IUD types that may be relevant during contraception use. This method could be used as a prognostic factor to better evaluate women for the risk of developing dysmenorrhea and/or bleeding after IUD inser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