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路病灶清除仿生植骨联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纳入91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确诊后均行后路病灶清除仿生骨支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规范使用抗结核药物辅助干预,观察疗效。结果手术成功率达100.0%,1年随访时植骨融合率达10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与术前相比,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法(VAS)评分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术前Cobb角的(28.2±8.3)°相比,术后3个月(16.5±4.4)°、6个月(8.8±2.3)°、12个月(9.1±2.5)°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病灶清除仿生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单纯自体髂骨块植骨与钛网植骨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2月至2013年1月采用彻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6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单纯自体髂骨块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1例(A组),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6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分级、Cobb角及末次随访丢失情况、植骨融合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及术后引流量。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22~53个月,平均39.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Cobb角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Cobb角丢失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及植骨融合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钛网植骨较单纯自体髂骨块植骨,植入更加方便,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接受手术的54例爆裂骨折患者的治疗情况,观察患者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VAS评分及Frankel分级情况。结果手术前后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和VAS评分均有显著变化,术后不同阶段无显著变化,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后路椎弓根固定加椎间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可以获得满意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增强脊柱的抗压稳定性,减少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同时保证神经减压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要进行经皮椎体后凸形成术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55例,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单侧入路组(n=29)和双侧入路组(n=26)。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腰背部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以及X线曝光次数;比较术前和术后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肺栓塞、骨水泥渗漏和伤椎邻近椎体再骨折。结果 (1)术前腰背部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有所下降,术后1天、术后3月两组之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单侧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及X线曝光次数均低于双侧入路组(P <0.05)。(3)术后均能改善术前患椎Cobb角及增加椎体前缘高度(P <0.05),术后单侧和双侧入路两组数据之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单侧入路并发症发生率为13.79%,双侧入路组发生骨水泥侧漏6例、伤椎邻近椎体再骨折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单侧入路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单侧和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病变椎体后凸畸形及恢复椎体高度,但单侧椎弓根入路较双侧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骨水泥灌注量、X线曝光次数以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固定加微创植骨融合术在青壮年胸腰椎骨折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9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用双色球法,划分A组(45例,内固定)和B组(46例,内固定+微创植骨),比较两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Oswestry评分。结果治疗后,B组椎体前缘高度大于A组;B组Cobb角小于A组;B组Oswestry评分低于A组,两组之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应用内固定加微创植骨融合术治疗青壮年胸腰椎骨折,对患者的胸腰椎功能恢复非常有帮助,既能够矫正后凸畸形,还有利于促进骨性融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单纯PKP与体位复位联合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椎)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PKP,观察组采用体位复位联合PK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术后疼痛缓解情况、术后椎体恢复高度、Cobb角、骨水泥分布及骨渗漏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术后骨渗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 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后3d VAS评分降低,术后3 d、术后3个月椎体前缘高度增加,Cobb角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术前行体位复位可加有效的恢复椎体高度、纠正脊柱后凸畸形及改善术后疼痛,且不增加骨水泥泄露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对脊柱侧弯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对30例脊柱侧弯患者进行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Cobb角度、腰椎前凸角度、ODI指数以及JOA评分。结果:患者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手术前及手术半年后Cobb角度、腰椎间前凸角角度、JOA评分以及DOI指数改善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7、23.64、41.66、45.00;均P0.05)。结论:后路椎弓根钉棒内固定对脊柱侧弯的矫正效果显著,可恢复脊柱生理角度,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及疼痛感,建议在临床进行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在TLICS评分系统指导下的疗效。方法通过对68例胸腰椎骨折病例的治疗,回顾性分析TLICS评分系统对胸腰骨折治疗的临床指导价值,比较治疗前、后伤椎椎前高度、后凸Cobb角、VAS评分、改良JOA评分及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分级指标。结果各病例均获得良好随访,各患者治疗后均获得良好复位,无手术严重并发症(如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及脊髓、神经损伤),治疗前后VAS评分、伤椎椎前高度、后凸Cobb角、改良JOA评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治疗前后Frankel脊髓神经功能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ISS评分系统简单、实用、可操作性高,对临床治疗方案有明确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CCF)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行手术治疗的94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ACCF治疗, 研究组采用ACDF治疗,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颈椎病变疼痛、脊髓功能恢复、Cobb角、颈椎功能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 两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降低, 颈椎脊髓损伤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前凸Cobb角度及颈椎曲度值升高(P<0.05), 但两组术前及术后3、6个月的VAS评分、JOA评分、Cobb角比较,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但与对照组比较, 研究组颈椎曲度值更高, NDI指数更低(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14.89%, 7/47)与研究组(6.38%, 3/4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椎管减压术在治疗退行性脊柱侧弯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选择2019年6月-2021年4月于建瓯市立医院行择期手术的80例退行性脊柱侧弯患者为观察对象,按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参考组(n=40)、观察组(n=40)。参考组予以椎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6 h、术后3 d、术后7 d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值;对比两组手术前、术后7 d的Cobb角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分数;对比两组术后7、28 d的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术后6 h、术后3 d及术后7 d的VAS分值均低于参考组(P<0.05)。术后7 d,观察组Cobb角小于参考组,JOA分数高于参考组(P<0.05)。术后7、28 d,观察组IL-1β、IL-6、TNF-α水平均低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50%,明显高于参考组的85.00%(P<0.05)。结论: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有利于缓解退行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按患者就诊顺序将80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两组患者均行一期后路开放复位短节段内固定,观察组患者辅以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辅以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术后均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及末次随访时矫正度丢失情况、术前及术后Frankel分级情况、术中植骨量及末次随访时骨性融合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但本组术后即刻伤椎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伤椎Cobb角与本组术前及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且两组间矫正度丢失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两组患者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中植骨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末次随访时两组间骨性融合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椎体加椎间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的阶段性骨性融合,是一种理想的植骨融合方式,可加以推广应用;后外侧植骨内固定骨性融合率低,且不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临床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12.
经后路全脊椎截骨术(PVCR)是重度角状后凸脊柱畸形患者的常用手术方式,基层医院开展较少,缺乏相应手术经验,术后矫形效果不理想,且易发生神经并发症。本文报告我院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接受PVCR,术后出现神经并发症1例,以加强基层医院对PVCR的认识,提高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采用经椎弓根和经椎管单侧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于2014年5月—2015年5月我院接收的单椎体新鲜骨折患者,根据植骨路径不同分为经椎弓根植骨组(n=34)和经椎管植骨组(n=34),对患者术后椎体内植骨分布区域、百分比及术前术后矢状面指数(SI)、椎体后凸Cobb角进行比较。结果经椎管组在植骨面积上大于经椎弓根植骨组(P0.05),可认为其植骨区域优于经椎弓根植骨组;两组术后各时间点SI值、Cobb角与术前比较具有明显差异性(P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间SI、Cobb角在不同时间点比较亦无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采取经椎管植骨或经椎弓根通道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均能取得有效疗效,故在不同骨折类型时应给予个性化治疗方案,达到治疗和有效降低损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中采取经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5年4月—2017年4月纳入的25例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均实行经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观察术前术后的变化情况。结果数据统计显示,术后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患者的腰椎前凸角、Cobb’s角、ODI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经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应用在退变性腰椎侧凸畸形中效果较为突出,可显著改善患者腰痛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1月我们采用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手术治疗的3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72.3±14.2)min;术中出血(81.2±17.5)ml,术后5~13 d支具保护下床活动,无医源性脊髓损伤、无马尾神经损伤、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术后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增加,术后Cobb’S角度较术前减小,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椎弓根内固定及植骨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强度增加,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采取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次试验将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60例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在给予全身麻醉后行体位复位,获取满意的复位后,采取经皮置钉手术.术后进行1年随访,分析患者手术前后ODI指数、VAS评分及各项影像学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1个月、12个月的ODI指数和VA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患者经体位复位后、撑开钉棒后,后凸Cobb角、前缘、中部椎体高度丢失率均取得显著改善,(P<0.05).结论 采用体位复位联合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重度压缩性骨折患者,具有较小的创伤性,能够良好矫正伤椎,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采用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钛网植骨内固定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L3节段22例,L4节段21例,L5节段15例。以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标准评估神经功能;通过腰椎X线、腰椎CT评价手术前后、末次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植骨融合率等;以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持续2.4~3.7小时,术中出血量为550~1250 ml。术后发生脑脊液漏3例。所有患者均获18~68个月随访,平均26.4个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发生,随访时Cobb角、椎体前/后缘高度、椎管狭窄率较术后无明显变化;随访时植骨融合率满意;术后末次随访神经功能较术前有1~2级恢复。按Charles标准评价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9%。结论经后路前后联合减压植骨重建术达到了前后路手术减压效果,具有减压彻底、脊柱三柱即刻稳定、远期矫正率丢失少等优点,是治疗下腰椎A3.3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牵开植骨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效果。方法对27患者共28足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进行切除跟骨外侧膨出的骨突、纠正跟骨偏斜、牵开距下关节、植入合适高度的双楔形骨块。结果随访10~38个月,平均随访(17±2.1)个月,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跟骨畸形有所改善,患足疼痛消失或减轻,患足步态改善,患者术后均较满意。根据美国足踝创伤协会评分,自术前17~55分,平均(34.9±2.6)分升至术后44~87分,平均(78.4±2.4)分。疼痛评分术前6~l0分,平均(8.3±1.2)分至术后0~4分,平均(2.1±1.0)分。结论距下关节牵开双楔形植骨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一种可行的效果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在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中分别应用经伤椎固定与跨伤椎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2017年2月来本院接收治疗的56例腰胸段脊椎骨折患者,按照抛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26例采用跨伤椎固定术,实验组30例采用经伤椎固定术。对比与分析两组术前术后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随访3个月的Cobb角丢失、椎体高度丢失情况。结果术前两组实验组的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Cobb角丢失、椎体高度丢失、凸Cobb角、椎体压缩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经伤椎固定术对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具有理想疗效,并能提高预后效果,利于畸形矫正和骨折复位,增强固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跨伤椎内固定与经伤椎内固定的治疗路径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跨伤椎内固定组(37例)和经伤椎内固定组(3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等临床指标变化情况。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患者局部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植骨融合情况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椎管占位情况等临床指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经伤椎内固定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跨伤椎内固定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跨伤椎内固定组患者植骨融合31例(83.78%),经伤椎内固定组植骨融合36例(92.31%),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经伤椎内固定组患者治疗各时期的VAS评分均稍低于跨伤椎内固定组,但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与跨伤椎内固定相比,经伤椎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能够获得更高的植骨融合率,患者脊柱功能恢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