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重度膝外翻畸形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2015-05—2017-05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对16例股胫角(FTA)(28.3±7.2)°的中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实施全膝关节置换术。均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切口)、胫骨少量或等量截骨,外侧软组织、后外侧关节囊及副韧带松解,未置换髌骨。13例采用后稳定型假体,3例采用髁限制性假体。以膝关节活动度、双下肢全长片的FTA、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评价疗效。结果随访2~24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基本矫正,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42.6±6.8)°改善为术后的(101.4±7.2)°,FTA由术前(28.3±7.2)°矫正为(6.2±2.9)°,HSS评分术后由术前(22.3±4.2)分改善为(90.2±3.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出现1例腓总神经麻痹,经相关处理后恢复。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中重度膝外翻畸形,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对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行经髌旁内侧入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arthroplasty,TKA)时膝外翻畸形矫正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199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4例72膝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患者。男18例,女46例;年龄23~82岁,平均62.5岁。骨关节炎44例4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7例20膝,血友病性关节炎2例2膝,创伤性关节炎1例1膝。双膝8例,单膝56例。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82.2±28.7)°,X线片测量股胫角为(18.0±5.8)°。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临床评分为(31.2±10.1)分,功能评分(37.3±9.0)分。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Ⅰ型65膝,Ⅱ型7膝。手术经髌旁内侧入路,采用常规方法行股骨及胫骨截骨,Ranawat技术进行软组织松解。6例7膝采用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54例60膝采用后稳定型假体,4例5膝采用髁限制型假体。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血友病性关节炎合并严重膝外翻畸形(股胫角41°)、屈曲挛缩20°的患者术后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保守治疗1年后神经功能恢复。1例术后2年发生深部感染,行二期翻修术后治愈。患者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3年,平均4.9年。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股胫角为(7.0±2.5)°,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502,P=0.000)。KSS临床评分为(83.0±6.6)分,功能评分(85.1±10.5)分,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为(106.1±17.0)°,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例遗留12~15°膝外翻畸形,但患膝关节功能良好。结论通过恰当的术中截骨和软组织平衡,采用经髌旁内侧入路TKA治疗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终末期膝关节病变可有效改善膝外翻畸形和恢复关节功能,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治疗外翻膝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2017年11月在本科接受膝关节置换的外翻膝患者39例,包括18例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外侧入路组)和21例髌旁内侧入路(内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与随访资料。[结果]外侧入路组中除3例重度外翻膝患者接受进一步松解外侧副韧带和后外侧关节囊外,其余患者将髂胫束自Gerdy结节止点处骨膜下完全剥离并咬除外侧增生骨赘后,外翻畸形得到一次性纠正。外侧入路组手术时间短于内侧入路组(P0.05),外侧入路组直腿抬高时间短于内侧入路组(P0.05),外翻畸形矫正度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5个月,平均(18.89±4.36)个月。两组膝关节稳定性、假体位置及下肢力线均良好,平均HKA角、FFC角及FTC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ROM和K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髌旁外侧联合髂胫束Gerdy结节止点剥离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在显露膝关节的同时即可松解外侧挛缩的结构,从而获得良好的力线平衡。此外,该术式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是外翻膝行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髌旁外侧入路行中重度外翻膝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技术及近期疗效。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对12例膝外翻畸形患者采用膝关节髌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按Krackow分型:Ⅰ型10例10膝,Ⅱ型2例2膝;参照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s, FTA)临床分级均为中、重度外翻畸形(15°)。术后3、6、12、24、36个月门诊随诊,采用KSS评分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术后12例患者外翻畸形均得到完全矫正,股胫角(FTA)由术前平均(18.6°±4.7°)恢复到(8.4°±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82,P0.05)。术后平均随访18.6(12~36)个月。术后3个月关节活动度由术前平均(93.6°±17.8°)提高到(116.2°±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52,P0.05);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由术前(48.5±11.6)分及(43.5±11.5)分分别提高到(85.6±7.9)分及(88.2±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21,t=10.305,P0.05)。结论采用髌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是矫治中、重度外翻膝的一种良好的手术入路,能很好地显露外侧挛缩结构,方便行外侧韧带及软组织结构的有效松解;关节囊"Z"字成形切开可解决髌骨的松解和外侧软组织覆盖的矛盾,有效缓解腓总神经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关节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严重膝外翻患者39例(43膝)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前后测量股胫角(FTA)、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2个月。FTA由术前的17°~38°(26.3°±2.3°)降低至1°~7°(4.2°±1.6°),P0.05;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62°~91°(63.7°±4.1°)提高到102°~120°(106.9°±5.1°),P0.05;KSS评分由术前的17~39(23.8±2.5)分提高到83~97(88.6±4.1)分,P0.05。结论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膝关节功能得到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对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患者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0年1月-2009年1月,对13例22膝膝关节重度屈曲畸形患者应用后方稳定型假体,采用内侧髌旁入路、二次截骨加软组织平衡的方法行TKA。男2例3膝,女11例19膝;年龄34~65岁,平均51.5岁。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19膝,骨性关节炎3例3膝。术前膝关节屈曲(72.4±5.3)°,关节活动度为(20.4±7.2)°,膝关节功能根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32.6±13.8)分。病程2.5~14年。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10年,平均3.9年。末次随访HSS评分为(82.4±9.8)分,关节活动度为(88.5±5.8)°,膝关节屈曲(4.5±1.3)°,以上各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膝关节屈曲畸形患者,采用内侧髌旁入路、二次截骨加软组织平衡以及安装后方稳定型假体的方法行TKA,具有手术操作简便,利于矫正屈曲畸形等优点,可取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对18 例(25膝)严重膝外翻患者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X线测量股胫角(femorotibial angle,FTA),检查膝关节活动度,进行HSS评分.手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HSS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24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5.5°(18°~39°)降低至4.7°(1°~8°);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2.1°(67°~95°)提高到107.3°(100°~120°);HSS评分由术前的24.5分(16~38分)提高到89.3分(84~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后稳定型的假体或半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够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内侧髌旁入路与外侧髌旁入路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3-01—2017-12行TKA治疗的53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合并膝外翻畸形,其中24例采用外侧髌旁入路(外侧组),29例采用内侧髌旁入路(内侧组)。结果 5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4(6~36)个月。内侧组2例出现足背皮肤感觉减退,积极康复锻炼后症状明显改善;1例膝关节内侧不稳,予以支具保护后症状改善。外侧组1例残存膝关节不稳,行肌肉锻炼后症状明显改善。外侧组膝关节HSS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内侧组,疼痛VAS评分低于内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股胫关节外翻角、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髌旁入路T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并膝外翻畸形能够有效重塑下肢力线、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同时可最大程度减小损伤和减轻疼痛,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改良髌旁外侧入路用于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索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入路与软组织平衡的新技术。方法设计并应用于临床兼有松解髌外侧支持带功能的改良髌旁外侧入路,通过平行分离髌骨外侧支持带深浅两层,并向外翻转脂肪垫暴露膝关节,术中松解髌骨外侧支持带、髂胫束或膝关节后外侧关节囊、膝外侧副韧带等紧张结构,假体安装后错位缝合外侧支持带深层与浅层,既维持了松解的外侧支持带的适当张力和髌股关节正常活动轨迹,又确保了术后深筋膜的闭合。术后2周内行CPM锻炼,2周后扶拐行走。结果11例患者下肢力线从术前平均外翻10.2°矫正至平均内翻1.5°,膝关节冠状面畸形矫正率达85.3%。术后伤口愈合良好,术后2个月伸屈活动度平均达105°,11例患者均可自如地平地行走,其中9例可上下楼梯。膝关节稳定性好。结论改良髌旁外侧入路能较方便地显露膝关节外侧稳定结构,有利于对外侧挛缩结构的精确松解,并保持良好的髌股关节活动轨迹,是严重外翻膝行全膝关节置换的良好入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外侧开放性楔形截骨治疗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4月至2015年6月,对21例(23膝)符合纳入标准的外翻性膝骨关节炎患者,采取股骨外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后自体髂骨植骨并股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男8例(8膝),女13例(15膝),年龄30~54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伴有膝关节外侧间室疼痛及外翻畸形,术前通过下肢负重位全长X线测量出胫股角平均为(162.0±2.6)°。通过观察术后骨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比较治疗前后膝关节炎进展情况、HSS评分及胫股角等,综合评价该手术方法治疗外翻性膝关节炎的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膝关节外翻畸形得到矫正,骨愈合时间(3.9±1.5)个月,未发现明显延迟愈合或不愈合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HSS膝关节总评分从术前的57.3±3.1提高到末次随访时的88.6±2.7。胫股角提高到术后的(176.0±1.4)°。结论:股骨髁上开放性楔形截骨解剖入路清晰,术中容易控制截骨量,能够有效矫正膝关节外翻畸形,同时改善膝关节功能,是治疗中青年外翻性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在重度膝关节炎合并下肢关节外畸形全膝关节置换(TKA)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09—2017-09行TKA治疗的6例(8膝)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术中采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辅助截骨。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2(3~1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型号及安装位置正确,下肢力线恢复良好,随访期间无明显假体松动及下沉。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为(115.9±13.6)°,股胫角为(4.5±3.4)°,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5±12.5)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度膝关节炎并下肢关节外畸形TKA术中使用3D打印个体化截骨模板截骨可获得较好的假体位置和下肢力线,而且简化了手术步骤,取得了较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外翻膝中的手术技术和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3月~2008年9月,对14例16个外翻膝行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男3例,女11例,平均年龄60.5岁(45~77岁).经过随访比较手术前后膝关节屈伸活动度、KSS评分、膝关节X线情况来评估手术临床效果.[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24~54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由术前平均82°(伸直0°~屈曲120°)提高到术后120°(伸直0°~屈曲150°);KSS评分:临床评分由术前平均43分(10~65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3.9分(70~100分),功能评分由术前平均52.9分(30~70分)提高到术后平均89.3分(75~100分);胫股角由术前平均16.5°(8°~30°)改善纠术后平均7°(5°~10°),膝外翻畸形得到良好的矫正.随访中无深静脉血栓、膝关节感染、髌骨半脱位或脱位并发症发生.[结论]膝前正中、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外侧软组织松解,后方稳定型假体或后交叉韧带保留型假体的TKA治疗外翻膝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过膝旁外侧入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03—2014-12采用膝关节外侧入路、常规截骨外加选择性软组织松解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10例(11膝)膝外翻。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平均22(4~67)个月随访,外翻畸形由术前16.7°(11°~23°)降至术后3.2°(0~7°);膝关节活动度由87.3°(75°~95°)提高到106.3°(100°~120°),HSS评分由术前32.6(14~45)分提高至88.7(83~9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膝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矫正,术后无明显疼痛,步态恢复正常,功能明显改善。结论采用膝旁外侧入路、常规截骨外加选择性软组织松解方法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治疗膝外翻畸形,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股肌下结合微斜切入路(SMOC)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翻畸形的可行性及早期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关节外科50例(60膝)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膝外翻患者,排除年龄> 85岁、既往膝关节手术史及身体质量指数> 30 kg/m2的患者。男13例,女37例,年龄平均(60±8)岁。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42例52膝,骨关节炎5例5膝,创伤性关节炎3例3膝。采用SMOC入路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25例(31膝),内侧髌旁入路者25例(29膝)。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一般资料、血红蛋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被动活动度(ROM)、外翻角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术后2 d血红蛋白含量、术后引流量、输血率、直腿抬高时间、辅助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下肢力线、髌股适合角;24 h VAS,以及术后1周HSS评分及膝关节ROM,独立样本t检验或卡方检验比较分析两组差异。 结果术前一般资料两组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无感染及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外翻膝均得到矫正,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 d血红蛋白含量、输血率、术后下肢力线、髌股适合角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OC组在直腿抬高时间(t=10.500,P<0.01)、外侧支持带松解率(χ2 =5.711,P<0.05)、辅助镇痛药使用(χ2 =9.934,P<0.01)方面优于内侧髌旁入路。术后24 h VAS评分SMOC组低于髌旁组(t=10.540,P<0.001)、1周HSS评分(t=8.110,P<0.001)及ROM(t=2.085,P<0.05),SMOC组低于髌旁组。 结论利用SMOC入路全膝置换术可有效治疗膝外翻畸形,与髌旁入路相比,髌外侧支持带松解率更低,可获得更快速的近期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膝外翻畸形患者施行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01年7月至2008年6月收治膝外翻畸形患者25例29膝,男5例,女20例;年龄55-75岁,平均64.3岁。手术采用髌旁内侧入路,模具引导下截骨,按Whiteside方法进行外侧软组织松解,采用后方稳定型假体。对比手术前、后股胫角变化,采用KSS评分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1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深静脉血栓,经溶栓治疗后症状消失。全部患者获12-48个月随访,无感染、腓总神经损伤、髌骨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平均股胫角(7.42±1.80)°,KSS临床评分(82.47±5.38)分,功能评分(86.47±4.83)分,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外翻畸形施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中正确截骨,合理软组织松解,保持髌骨良好运行轨迹,防止腓总神经损伤,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治疗老年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对54例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的老年患者经髌骨旁内侧入路行TKA。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并进行HSS评分,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采用VA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16个月。末次随访患者股胫角、膝关节活动度及H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末次随访VA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经髌骨旁内侧入路,通过良好的软组织平衡和恰当的截骨进行TKA治疗老年膝关节病变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股骨内侧双平面闭合截骨治疗膝外翻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3年5月至2016年1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行股骨髁上内侧闭合截骨的膝外翻患者25例37膝。纳入标准:(1)膝外翻畸形患者;(2)外翻畸形位于股骨远端,即机械轴上股骨远端外侧角小于87°;(3)胫骨无明确畸形,即机械轴上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在87°~90°内;(4)膝关节无关节炎表现。排除标准:膝外翻畸形在股骨以外(关节内,或者胫骨)或合并骨性关节炎的患者。随访患者术后骨愈合和并发症的情况,测量手术前后机械轴(股骨头-踝关节中心连线)在膝关节上的交点的位置和胫股角变化。采用SPSS17.0软件,对手术前后的机械轴力线在膝关节经过点及胫股角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入组患者25例37膝,其中男性2例,女性23例;左侧6例,右侧7例,双侧12例;年龄15~53岁,平均(35±11)岁;平均随访时间4~40(19±10)个月。术前机械轴平均落在膝关节(86±15)%处,术后纠正到(43±8)%处,手术后比手术前改善39.7%,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5,P0.001)。没有矫正不足的案例(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上交点超过55%为矫正不足);2例矫正过度(机械轴在胫骨平台上交点小于35%),到最近随访时没有临床症状。胫股角术前(171.2±3.1)°,术后为(181.2±2.4)°,术后比术前改善1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0,P0.001)。全部患者术后获得骨性愈合,没有发生畸形矫正丢失、深静脉栓塞和感染。23例膝(62%)患肢有前内侧软组织刺激不适,在内固定取出后症状消失。结论股骨内侧双平面截骨的手术技术治疗膝外翻畸形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7):1563-1567
[目的]探讨人工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例膝外翻畸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采用髌旁内侧入路31例,髌旁外侧入路11例;采用非限制性假体32例,限制性假体10例。比较患膝术前、术后的ROM、FTA角以及膝关节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012年1月本院收治的42例膝外翻畸形行人工膝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采用髌旁内侧入路31例,髌旁外侧入路11例;采用非限制性假体32例,限制性假体10例。比较患膝术前、术后的ROM、FTA角以及膝关节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FTA角平均24.2°(11°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前FTA角平均24.2°(11°35°),术后平均6.4°(5°35°),术后平均6.4°(5°12°)。KSS评分由术前平均27.4分(1212°)。KSS评分由术前平均27.4分(1242分)提高到平均89.3分,功能评分由术前21.0分(1442分)提高到平均89.3分,功能评分由术前21.0分(1435分)提高至87.5分(7835分)提高至87.5分(7892分)。FTA角、KSS评分及膝关节功能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均未发现髌骨脱位、髌前痛、腓总神经损伤、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结论]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外翻畸形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术中正确的截骨,配合充分的软组织松解,可有效恢复患者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19.
全膝关节置换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法.[方法]2008年6月~2010年3月,15例(18膝)严重膝外翻患者,术前X线测量FTA角,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且使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价标准KSS评分及功能评分.手术方法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术后测量FTA角,术后定期随访检查膝关节活动度并行KSS评分及功能评分,评价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8个月.FTA角由术前的27.0°(20°~35°)降低至4.5°(0°~9°);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79.4°(70°~90°)提高到109.7°(100°~120°);KSS评分由术前的28.9分(15~40分)提高到88.7分(85~95分),功能评分由术前的23.0分(0~40分)提高到89.1分(85~95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所有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外翻畸形基本得到纠正,所有病例术后无明显疼痛,行走及上下楼梯等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说明对于严重膝外翻畸形的患者,采用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截骨、选择性的外侧软组织松解、安装限制性小的假体或非限制型假体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中采用内侧副韧带起点向上滑移截骨矫正重度膝外翻畸形的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 2008年6月-2014年2月,收治18例(19膝)伴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拟行TKA患者。男6例,女12例;年龄29~72岁,平均52.3岁。关节置换原因:骨关节炎3例(3膝),类风湿性关节炎11例(12膝),创伤性关节炎3例(3膝),先天性发育畸形伴髌骨外脱位1例(1膝)。膝关节学会评分系统(KSS)侧方稳定性评分为(6.0±5.4)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为(41.6±7.7)分。X线片测量示胫股角为(33.0±2.9)°。根据Krackow膝外翻分型标准均为Ⅱ型。置换术中采用内侧副韧带起点向上滑移截骨恢复软组织平衡,矫正外翻畸形。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1例术后发生腓总神经麻痹,予以对症支持治疗,6个月后完全恢复。18例(19膝)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9个月~7年,平均5.7年。X线片复查示,术后6个月截骨片均骨性愈合;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未发现松动、下沉;末次随访时胫股角为(4.8±1.8)°,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1,P=0.00)。末次随访时,HSS评分为(87.2±10.5)分,KSS侧方稳定性评分为(12.4±3.1)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35,P=0.00;t=—6.83,P=0.00)。结论对于伴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者,TKA术中通过内侧副韧带起点向上滑移截骨可恢复软组织平衡,矫正外翻畸形,获得满意的膝关节稳定性和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