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1例(76条血管)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11)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严重的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38例,静息痛13例,肢/趾端溃疡10例.TASC A型病变29例,B型16例,C型11例,D型5例.应用导丝导管或超声消融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结果 61例患者71条血管成功开通(共置入63枚支架),开通率93%(71/76).成功者临床症状改善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3±0.17提高到术后0.72±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1例,随访率83%.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6±14)个月.1年通畅率90%(TASC A、B组92%;TASC C、D组84%).3年通畅率75%(TASC A、B组80%;TASC C、D组63%);5年通畅率72%.结论 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成形术较传统的血管重建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近、中期通畅率相当. 相似文献
2.
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2例(120条患肢)接受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16条患肢介入治疗获得技术成功,治疗后踝肱指数0.82±0.21,较术前(0.38±0.16)明显提高(P0.05)。术后3、6、12、24个月随访率分别为95.51%(85/89)、92.77%(77/83)、70.77%(46/65)、60.71%(17/28),相应动脉通畅率分别为90.99%(101/111)、86.00%(86/100)、77.97%(46/59)、65.22%(15/23)。2例股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经置管溶栓术治愈;2例行膝下截肢术。结论血管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腔内微创技术在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ASO)中的价值。方法:采用患肢顺行穿刺加长球囊,对46例膝下段ASO患者51条肢体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患肢PTA技术成功率88.2%(45/51)。术后随访6个月~2年,94.1%(48/51)患肢的发凉、麻木、疼痛等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88,2%(45/51)患肢温度增高、行走距离加长;5条患肢足踝部溃疡愈合;2条患肢足小趾坏死自行脱落,创面愈合。患肢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58±0.13升至术后的0.89±0.15,最近一次随访测量值为0.85±0.14。结论:顺行穿刺加长球囊行PTA技术治疗膝下段ASO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腔内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7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腔内成形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回顾2008年5月—2010年4月收治的76例ASO病例,分析Fontaine分期及糖尿病对手术疗效的影响。结果:技术成功61例,总体技术成功率80.3%。FontaineⅡ期组39例,技术成功36例(92.3%),明显高于Ⅲ期组(82.1%)和Ⅳ期组(22.2%);合并糖尿病组22例(28.9%),技术成功15例(68.2%),低于无糖尿病组(85.2%)。结论:腔内成形术是治疗ASO的有效微创手术方法,积极腔内手术干预有助提高早期患者手术成功率,同时对晚期患者可有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5.
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老年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收治的86例(98条肢体)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男性56例,女性30例;年龄60~82岁,平均(70±6)岁.临床症状包括重度间歇性跛行54条肢体,静息痛28条肢体,肢体溃疡11条肢体,严重坏疽5条肢体.主髂动脉病变25条肢体,股腘动脉段病变33条肢体,胫腓动脉病变8条肢体,髂股腘动脉多节段病变32条肢体.全部患者接受下肢动脉腔内治疗,总结围手术期要点及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果 急诊手术8条肢体,择期手术90条肢体.单纯行球囊成形10条肢体,球囊成形+支架植入88条肢体.手术成功率95.9%,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5例(5.1%),其中心肌梗死2例,一期大腿截肢2例,不可逆造影剂肾病1例.无围手术期死亡.全组83例患者术后随访1~35个月,平均(18±10)个月,随访率96.5%.随访期内死亡2例,病死率2.3%.血管一期通畅率83.7%,二期通畅率94.9%.踝关节以上截肢4例,保肢率95.9%;另有6例行截趾或截足.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效果与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相关.结论 下肢动脉腔内重建具有微创、安全以及可重复性等优点,应作为治疗老年下肢缺血首先考虑的治疗方法.糖尿病史、缺血程度和病变范围是影响下肢动脉腔内重建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累及髂股动脉、股腘动脉和膝下动脉,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是腔内治疗,由于三段动脉解剖的差异,其腔内治疗原则和效果是不同的.主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低于外科手术,已成为首选方式;股腘动脉硬化闭塞因其发病率高,腔内治疗的通畅率不能令人满意,已成为研究热点;膝下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仍处在探索之中,... 相似文献
7.
王中华|陈学东|鲁静|田磊|杨晓冬|王世华|王育红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12):1307-1310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技术特点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1年1月采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结合支架植入术进行腔内治疗高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0例(62条肢体)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0例(38条肢体),女20例(24条肢体);年龄70~88(平均78.5)岁,病程3个月至5年,病变位于股腘及膝下动脉。结果治疗成功58条肢体,技术成功率为93.5%(58/62)。围手术期并发症5例,占8.06%(5/62),其中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动脉穿孔1例,动脉夹层2例,心衰1例。根据情况予以处理后均缓解,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术后第1周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58±0.22增至0.88±0.25(t=7.09,P<0.001),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肢体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0.0%(32/40)和68.8%(22/3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85.0%(34/40)和75.0%(24/32),术后24个月肢体保全率为93.8%(30/32),2例因糖尿病足伴足趾坏死,行保留足跟截趾术。结论腔内治疗高龄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近期效果好,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注意围手... 相似文献
8.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报道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总结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平卧位、局麻下,于病肢同侧顺行或逆向穿刺股总动脉,插入6F鞘管,造影证实闭塞病变。在电透荧屏监控下,通过鞘管插入5F的KMP导管,在0.035超硬导丝作用下,于闭塞端的侧壁内膜下开创一个夹层平面,随着导丝在内膜下向前延伸,其顶端会形成半圆形的环。然后,导管和导丝环通过内膜下的夹层持续前进;当到达闭塞段远端时,将KMP导管的顶端转向腔内,使导丝和导管进入真腔。然后退出导管,顺着导丝插入7mm×40mm或合适大小的球囊导管,应用709~811kPa压力,逐步扩张再管化段。术中如发现新形成的通道受压而呈弹性回缩现象,可以植入8mm×40mm或适当大小的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最后通过导管或鞘管造影,检测血流通道是否再建成功。结果:本组共13例,男9例,女4例;左下肢5条,右下肢6条,双下肢2例(4条),共15条肢体。11例中计13条肢体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6.7%。其中股动脉段闭塞5例(7条肢体),髂动脉闭塞段4例(4条肢体),胫闭塞段2例(2条肢体)。分别随访3~9个月(平均4.3月),均维持通畅。复查ABI为0.65~0.87,平均0.75,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SIA是一种应用腔内血管外科技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新方法,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有效而经济,近期 相似文献
9.
10.
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5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股动脉或切开动脉直视下穿刺,造影明确病变动脉部位及病变长度后,利用导丝或超声消融导管开通闭塞段,球囊导管行扩张成形后置入血管内支架。结果45例(53条患肢)血管腔内支架均释放成功,踝肱指数由0.36±0.14增至术后7 d 0.77±0.21(t=2.397,P=0.021),45例随访6~54个月,平均23个月,一期肢体通畅率90.6%(48/53)。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操作简便、微创、安全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19例(共21条肢体),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进行腔内治疗。结果 19例患者中,重度肢体缺血(卢瑟福分级4~6级)6例,间歇性跛行(卢瑟福分级2~3级)13例。合并慢性肾功能不全12例,高血压病13例,糖尿病11例,含碘对比剂过敏2例,肾衰竭2例。21条肢体中,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A级12条、TASC B级6条、TASC C级3条。1例TASC C级病变腔内治疗失败,转开放转流手术,余18例20条肢体均治疗成功,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前踝肱指数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47±0.12vs 0.89±0.15,P0.05)。术后1个月病变段通畅率100%(20/20),术后6个月通畅率90.00%(18/20)。术后随访期间肾功能无恶化。结论对于存在对比剂肾病风险、含碘离子对比剂过敏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下肢动脉成形术是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价值。方法 纳入接受DCB治疗的98例共111侧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于治疗前接受普通球囊逐级预扩张;病变长度5~46 cm、平均(25.19±10.63)cm,多为慢性完全闭塞性(CTO)病变及串珠样病变;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38.74%(43/111);通过分析临床、手术及随访资料,评估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结果 出院时Rutherford 3级及以下者占比增至95.50%(106/111)。70例患者(84肢病变)接受随访,期间4肢截肢、11肢接受靶病变血运重建(TLR);DCB治疗后股腘动脉一期通畅率为73.81%(62/84),二期通畅率为84.52%(71/84)。上述84肢中,对16肢以2个DCB、68肢以单个DCB进行扩张,其一期通畅率[75.00%(12/16)vs. 73.53%(50/68)]及二期通畅率[93.75%(15/16)vs.82.35%(56/6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13肢接受补救性支架植入术、71肢未植入支架,其一期通畅率[8...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腔内治疗的32例(43条患肢)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40条患肢)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2±0.15,较术前(0.35±0.15)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间3~15个月,13例患者仍存在间歇性跛行,2例术后3个月对侧股浅动脉以远部位动脉狭窄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例症状缓解。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在双侧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肱动脉入路逆行穿刺的方法,对12例双侧髂段ASO患者共24条下肢行PTA及PTSA。结果:12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23条下肢得到了PTA及PTSA治疗。术后随访2- 24个月,患肢发凉、无力、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行走距离加长,4条下肢足靴部溃疡缩小或者愈合,1条下肢足小趾坏死自行脱落、创面愈合;得到治疗的23条患肢ABI由术前0.29±0.15升至术后0.56±0.17。结论:经肱动脉入路治疗双侧髂动脉ASO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胭动脉硬化闭塞10例,10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胭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是90%,放置10个支架,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70%,术后血管再狭窄率30%.结论 血管腔内成形治疗长段股胭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选择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共23例。入选标准:膝上无理想的用于旁路术的流出道,股深动脉主干长度达到或超过股骨干中点且与胭动脉间有侧支血管,近端动脉病变导致股深动脉内无正常动脉血流。采用旁路术、取栓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重建股深动脉血流。结果全部FontaineⅢ期病例于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9例FontaineⅣ期病例中术后肢体静息痛消失7例,6例于术后10d行截足(趾)术,1例于术后1周行膝上截肢术。手术后踝/肱血压指数显著增加(P〈0.01)。术后22例随访2个月至6年,移植血管3年通畅率为82%。结论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冯海|陈学明|李晨宇|朱仁明|于宏志|张喆|王天佑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1,20(12):1311-1314
目的观察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2008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60例(共70条肢体)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患者,应用长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扩张成形后植入自膨式长支架(长度8~20 cm)治疗;对合并膝下动脉硬化闭塞者(24条肢体)同期应用DEEP球囊进行扩张成形。观察技术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疗效。结果股腘动脉球囊扩张和长支架植入的技术成功率为94.3%(66/70条肢体);同期膝下动脉球囊扩张成功率为83.3%(20/24条肢体),其中3例胫腓干因扩张后弹性回缩各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静息痛消失;ABI由术前0.45(0.44±0.20)提高至0.84(0.86±0.24)(P<0.01)。仅在股浅动脉扩张后局部破裂形成肌间血肿2例,未发生其他并发症。结论长支架治疗长段或多节段股腘动脉狭窄闭塞病变是一种微创、安全、近期疗效好的治疗方法,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期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初步评估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angioplasty,SIA)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5年3月期间施行SIA的15例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其与随机抽出的施行股动脉旁路转流术的11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15例中11例(13条肢体)SIA操作成功,技术成功率为86.67%;术后踝肱指数(ankle-branchialindex,ABI)平均提高0.386,与术前ABI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11例股动脉旁路转流术后1周ABI与术前ABI的平均差值(0.466±0.046)与11例SIA操作成功的术后1周ABI与术前ABI的平均差值(0.386±0.027)进行团体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A术后6个月,治疗动脉的通畅率为81.82%。结论操作成功的SIA的近期治疗效果与旁路转流术的近期治疗效果相近。SIA用于治疗短段或长段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近期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评价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咽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4月~2009年1月采用血管腔内治疗长段股咽动脉硬化闭塞10例(共14条肢体),术中同时行股咽动脉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0%,放置12个支架,术后12个月通畅率为70%,术后血管再狭窄率30%.结论 血管腔内成形治疗长段股咽动脉硬化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