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调查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中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的存在状况,通过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判断该组菌株间是否存在医院感染。方法收集2012年11-12月14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5类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再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14株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3种β-内酰胺酶基因,2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氯霉素类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磺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3、4、5、6、7、8、10、11、12、13号株为同一克隆。结论通过样本聚类分析证明医院重症医学科发生了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暴发流行事件,需加强该科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与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住院患者中分离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经gyrA测序比对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共57种耐药相关基因与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最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gyrA突变以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20株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1种喹诺酮类耐药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率非常高,且阳性基因可分为6种阳性模式;样本聚类分析发现,20株菌可区分为A、B两个家族,A家族中1号株为孤独株,A1(2和9号株)与A2(10、11、12、13、15、16、17和18号株)子家族均为克隆传播,A3子家族有2株菌;B家族(3、4、5、6、7、8和20号株)亦为克隆传播,并已构成暴发流行。结论本组肺炎克雷伯菌中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表型相对应,样本聚类分析提示本组菌有克隆传播,有的已构成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肺炎克雷伯菌(DRK)获得性耐药基因及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携带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 20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均分离自医院2015年1-12月住院患者痰标本,用K-B法测定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4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20株菌均检出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阳性率为100.0%,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基因,blaDHA群基因检出率为最高90.0%;每株也均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阳性率为100.0%,共检出4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ant(3″)-Ⅰ群基因检出率为最高90.0%,但16SrRNA甲基化基因未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每株也均有检出,共检出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其中tnp513、IS26、IS903、ISEcp1、intⅠ1阳性率均为100.0%,trbC阳性率95.0%;样本聚类分析显示,该组菌株有明显的聚集性,分A与B二个群,B群又可分为B-1、B-2两个亚群,B-2亚群存在二个克隆传播,其中5-6号株均携带10种基因,4-7-8-9-13-14-15-16-17-18-19-20号株均携带9种基因。结论 20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了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该组菌检出的2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一组2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与磺胺类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状况,以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月-6月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的2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23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11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5种磺胺类耐药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阳性率达100.0%,有19株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阳性率95.0%;20株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磺胺类耐药基因、6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菌株有聚集性,共有12-14号株、7-20号株、15-18-19号株、8-9号株4个克隆传播。结论本组20株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携带的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磺胺类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四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存在状况和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浙江省磐安县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用gyrA测序后BLASTn比对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40种β-内酰胺酶获得性耐药基因、两种膜孔蛋白基因、12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4种喹诺酮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很高,除未检出喹诺酮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外,其他基因均有阳性检出;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两种膜孔蛋白基因、两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1种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菌可分为A与B两个簇群;A簇群5株,分别为1、2、3、4、16号株,为克隆传播;B簇群分B1、B2二亚簇群,B1亚簇群12株,分别为5、6、7、8、9、10、11、13、14、17、18、19号株,为克隆传播;B2亚簇群3株,分别为12、15、20号株,亦为克隆传播。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结果相符,菌株呈3个克隆传播特征,为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高;15株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总阳性率达100.0%,共检出7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仅检出1种β-内酰胺酶基因1株,占6.7%,同时检出2种9株,占60.0%,同时检出3种5株,占33.3%;样本聚类分析可见有一定的聚集性,并可分为A与B二个群;除A群有2个菌株属克隆传播,其余菌株亲缘关系稍远。结论本组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10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率高;15株菌每株均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总阳性率达100.0%,共检出7种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仅检出1种β-内酰胺酶基因1株,占6.7%,同时检出2种9株,占60.0%,同时检出3种5株,占33.3%;样本聚类分析可见有一定的聚集性,并可分为A与B二个群;除A群有2个菌株属克隆传播,其余菌株亲缘关系稍远。结论本组15株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同时携带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情况及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中分离到的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用gyrA与parC基因测序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56种获得性耐药基因、12种MGEs标记、膜孔蛋白基因(ompK35、ompK36)以及喹诺酮类作用靶位基因(gyrA、parC),最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膜孔蛋白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2种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基因、1种喹诺酮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样本聚类分析提示,10号为孤立株,其余19株呈明显的聚集性(A家族);A家族可分为A1和A2;A1又可分为A1-1和A1-2;A1-1再可分为A1-1-1和A1-1-2小家族;A1-1-1和A1-1-2小家族聚集性更为明显,并分别出现克隆播散。结论获得性耐药基因与管家基因检测结果提供了本组菌株耐药的遗传基础,并且与耐药表型相对应,样本聚类分析是监控医院感染实用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宁波两家医院24株携带blaKPC基因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存在状况,并分析其亲缘关系。方法收集两家医院2016年1月-12月分离出的24株携带blaKPC基因的CRKP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氨基糖苷类及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将氨基糖苷类耐药元件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菌rmtB和ant(3")-Ⅰ基因均阳性,1株菌仅rmtB基因阳性,接合性质粒标记traA、trbC检出率分别为91.7%和95.8%,插入序列IS26、IS903、ISEcp1检出率分别为87.5%、91.7%和87.5%,样本聚类分析显示菌株分为A与B二群,A群菌株有明显的聚集性。结论本组CRKP菌株携带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导致对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指标聚类分析提示菌株之间存在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对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存在状况,以及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存在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住院患者标本中分离到的20株CRKP,用gyrA测序后BLASTn比对确认菌种,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40种β-内酰胺酶基因、6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6种16SrRNA甲基化酶、1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和blaKPC型与ISKpn6连锁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作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CRKP对9种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均耐药;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每株均有阳性发现,共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blaTEM、blaSHV、blaKPC、blaIMP),1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traA、trbC、tnp513、IS26、IS903、ISEcp1、ISKpn6、intⅠ1);5株CRKP blaKPC-ISKpn6连锁检测为阳性;指标聚类分析提示,β-内酰胺酶基因blaIMP与tnp513强关联;β-内酰胺酶基因blaKPC、blaSHV及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rmtB与ISKpn6、ISEcp1、traA强关联;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ac(3)-Ⅱ与IS26、IS903、intⅠ1、trbC强关联。结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结果相符,对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与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的blaTEM、blaSHV、blaKPC、blaIMP、aac(3)-Ⅱ、rmtB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一组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株中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携带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1-6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的耐药大肠埃希菌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15种β-内酰胺酶基因、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β-内酰胺类复合制剂、喹诺酮类均耐药,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20株菌共检出4种β-内酰胺酶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20株菌中的18株出现了明显的聚集性,出现4个克隆。结论 20株耐药大肠埃希菌携带的β-内酰胺酶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四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到的20株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对57种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为泛耐药菌。20株菌有19株分别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仅1株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且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20株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菌有聚集性且可分成A、B群。其中A群中有4个克隆播散,B群中有2个克隆播散。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同时携带了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6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一组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分离到的20株泛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5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21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和9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对57种获得性耐药元件基因与膜孔蛋白oprD2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为泛耐药菌。20株菌有19株分别检出1~3种β-内酰胺酶基因,仅1株未检出β-内酰胺酶基因且膜孔蛋白oprD2基因缺失。20株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菌有聚集性且可分成A、B群。其中A群中有4个克隆播散,B群中有2个克隆播散。结论 20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同时携带了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6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鲍氏不动杆菌携带的获得性耐药元件,以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医院分离到的20株鲍氏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31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12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8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本组菌对11种抗菌药物均耐药(100.0%),共检出4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和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每株均能检出β-内酰胺类药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及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耐药元件检测结果共分为6种阳性模式;样本聚类分析提示,20株鲍氏不动杆菌呈明显的聚集性,其中2-5-7-8-9-10-13-15-17-20号株(共10株),11-12-16-19号株(共4株),1-4-6号株(共3株)为克隆传播。结论本组菌携带的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一一对应,携带的可移动遗传元件是获得性耐药基因快速传播的原因,特定耐药元件的检测是研究细菌耐药性的一种实用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耐β-内酰胺类肺炎克雷伯菌(DRKP)常见耐药元件的携带情况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4年1-12月医院住院患者痰液中分离到的30株DRKP,采用PCR分析17种β-内酰胺类、6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30株DRKP对β-内酰胺类(头孢唑林、头孢他啶、头孢呋辛、头孢噻肟等)、氨基糖苷类(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药物及环丙沙星均耐药,耐药率均为100.0%,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均敏感,耐药率均为0;每株DRKP均检出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及MGEs标记;样本聚类分析提示,30株DRKP有5组呈克隆传播,存在医院感染。结论β-内酰胺酶blaTEM、blaDHA基因,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ac(3)-Ⅱ、aph3′-Ⅰ基因,MGEs标记intⅠ1、IS903在DRKP中流行,是导致该组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基于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检测结果的样本聚类分析是监控医院感染实用手段。  相似文献   

16.
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获得性耐药基因及ompK36突变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5,他引:1  
目的了解1株多耐药肺炎克雷伯菌(MDRKP)获得性耐药基因和膜孔蛋白基因ompK36存在及突变状况。方法将1株对16种抗菌药物均耐药的MDRKP进行了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相关基因及其载体(整合子、转座子)的遗传标记检测和膜孔蛋白基因ompK36的检测。结果该株MDRKP耐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检出TEM-1、SHV-11、KPC-2型(均经测序比对证实),耐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检出aac(3)-Ⅱ、ant(3″)-Ⅰ,无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检出;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qacE△1-sul1阳性、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阳性;检出膜孔蛋白基因ompK36,且存在变异(GGCGAC小片段插入)。结论该株MDRKP耐β-内酰胺类、基糖苷类等抗氨菌药物与该菌携带获得性耐药基因TEM-1、SHV-11、KPC-2型、aac(3)-Ⅱ、ant(3″)-Ⅰ基因相关;另外,该菌膜孔蛋白基因ompK36发生了变异,这可能与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携带blaCTX-M-55基因的大肠埃希菌中氨基糖苷类耐药相关元件的携带状况,以及了解本组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2月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住院患者痰液标本中分离30株携带blaCTX-M-55基因的大肠埃希菌,用K-B法测定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2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阳性耐药基因测序后直接作BLAST比对,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30株携带blaCTXM-55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均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均为敏感;30株菌均检出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另有5株检出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30株菌共检出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7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且阳性率较高;样本聚类分析显示,该组菌株有明显的聚集性,有6个克隆传播。结论本组30株携带blaCTX-M-55基因的大肠埃希菌同时携带了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是对头孢类和氨基糖苷类产生耐药的重要原因;本组菌检出的6个克隆高度疑似医院感染,同一克隆菌株携带相同基因。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1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遗传学背景。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1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可能存在的65种耐药相关基因:包括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耐药相关基因及可移动的遗传元件(整合子、转座子、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结果该株多药耐药肺炎克雷伯菌耐β-内酰胺类药物基因检出blaTEM,耐氨基糖苷类药物基因检出aph(3′)-Ⅰ,耐喹诺酮类药物基因检出gyrA,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检出intⅠ1,转座子遗传标记检出tnp513,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检出trbC;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检出qacE△1-sul1,gyrA基因是新亚型(GenBank登录号:JN232083),83位密码子突变方式为TCG→TTC,导致氨基酸从丝氨酸(S)→苯丙氨酸(F);87位密码子突变方式为GAC→GCC,导致氨基酸从天冬氨酸(D)→丙氨酸(A)。结论携带多药耐药基因和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是这株肺炎克雷伯菌呈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携带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一组6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连续分离株常见耐药元件的携带情况和菌株间的亲缘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12月医院住院患者分离的60株大肠埃希菌临床连续分离株,采用K-B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再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法分析15种β-内酰胺类、6种氨基糖苷类、3种磺胺类耐药相关基因以及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并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60株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环丙沙星、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50%,对其它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15%,对碳青霉烯类均敏感;60株菌共检出常见耐药元件基因15种,其中43株检出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71.7%,33株检出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55.0%,40株检出磺胺类耐药基因,检出率为66.7%,42株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检出率为70.0%;共检出6种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3种磺胺类耐药基因,2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基因;样本聚类分析提示本组菌疑似存在8个克隆株,同一克隆内菌株携带着相同耐药元件,存在医院內感染。结论 blaTEM、aac(3)-Ⅱ、sul1、dfrA17、intⅠ1是导致本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耐药表型与基因型相符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医院2007年1-12月患者标本中分离的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分析42种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以及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遗传标记;并对上述检测结果做样本聚类分析。结果 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检出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TEM-1及CTX-M-55,检出率为80.0%、50.0%,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aac(3)-Ⅱ、aac(6′)-Ⅰb、ant(3″)-Ⅰ、aadA5、aph(3′)-Ⅰ,检出率分别为45.0%、5.0%、10.0%、45.0%、5.0%,可移动遗传元件检出intⅠ1、tnp513、IS26、ISEcp1、traA、trbC,检出率分别为55.0%、25.0%、90.0%、65.0%、80.0%、75.0%;其他39种基因未检出。结论 20株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耐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药物与细菌产2种β-内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相关;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样本聚类分析提示,该组多药耐药大肠埃希菌尚无克隆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