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通过检测microRNA (miR)-16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s)中的表达水平,分析miR-16在不同组B-ALL患儿中的表达差异,探讨miR-16在B-ALL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2006年10月至2010年10月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和青岛市立医院儿科初诊为B-ALL的36例患儿及12例健康儿童的骨髓标本为研究对象,分别纳入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36例B-ALL患儿进行髂后上嵴穿刺获取BMMNCs,最终确诊为B-ALL高危标本为13例,标危标本为23例,分别纳入高危组和标危组.对研究组分别于化疗前、后采集标本进行实时(real-time)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MMNCs中miR-16表达.对化疗后miR-16表达明显升高的30例患儿标本,纳入化疗敏感组,其余6例,纳入化疗耐药组(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结果 ①miR-16在研究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高危组明显低于标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 B-ALL患儿化疗后,miR-16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化疗敏感组升高最为明显(P<0.05),化疗耐药组化疗前、后miR-16表达水平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R-16低表达在B-ALL发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白血病细胞增殖、转移能力和预后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B-ALL患儿预后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儿童急性白血病PCNA和P53及Bcl-2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AL)骨髓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与抗凋亡基因P53、Bcl-2蛋白的表达及其与临床化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9例儿童AL骨髓穿刺标本,分别应用PCNA、P53、Bcl-2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选择15例正常骨髓穿刺组织标本作为对照。结果PCNA、Bcl-2、P53在AL初治病例中的表达与对照组,未缓解组与缓解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PCNA表达复发难治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与化疗敏感性有关,阳性表达组与阴性表达组,6周内缓解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3年以上无病生存率比较无差异(P>0.05);P53、Bcl-2表达复发难治组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表达者,化疗耐药,缓解率低,二者共同阳性者,不易缓解,提示预后不良。结论PCNA阳性表达者缓解率高,与长期预后无关。Bcl-2、P53阳性表达者缓解率低,与长期预后有关,二者可作为判断化疗效应及预后的分子生物学指标;PCNA、P53、Bcl-2基因以不同的途径参与儿童AL的发生过程,三者联合检测判断预后有更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吴攀 《中国卫生产业》2013,(29):79-79,81
目的 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预后因素的生存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05年9月-2008年9月期间在我院儿童血液科就诊治疗,获得有效随访的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各种因素内的生存率和危险度的变化,并检验各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经治疗,100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总诱导缓解92例,总诱导缓解率为92%,复发27例,复发率为27%,中位生存时间为85个月,5年生存率为(69±2.1)%.数据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初诊的时候外周血白细胞数≥50×109/L,泼尼松诱导不敏感,诱导33d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5%,治疗不依从,治疗的过程中复发,肝肋下≥5 cm均显著增加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死亡率.结论 初诊的时候外周血白细胞数、泼尼松的诱导实验、诱导33 d骨髓原始、幼稚淋巴细胞的比例、治疗的方法、治疗过程中的复发和肝肋下的大小均是影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长期生存的预后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的临床特点及患儿的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血液科2000年10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31例APL患儿的临床特点和生存情况。结果本组患儿平均年龄为7.8岁,男女患儿性别比为1.38∶1.00。其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出血(96.8%)、肝大(61.3%)、发热(58.0%)、贫血(55.0%)、脾大(41.9%)和感染(35.0%)等。26例患儿接受正规化疗,随访时间为4-6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36个月。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CR)为88.5%。完全缓解率高低与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年龄相关。Kaplan-Meier曲线生存率分析表明,本组患儿预期1年、3年和5年无事件生存率(event-free survival,EFS)分别为84.6%,72.4%和54.8%。结论出血是儿童APL最常见和显著的临床表现,发生率高达97%。经全反式维甲酸结合蒽环类药物为主的化疗方案正规治疗,本组患儿完全缓解率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结果相当,但生存率(尤其是长期生存率)低于国外文献的报道结果。根据患儿年龄、初诊时外周血WBC计数和幼稚细胞比例等临床预后因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对于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表达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2012年2月至2016年8月选择在本院诊治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96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在本院进行体检的成人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IP-1α的表达检测,调查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生存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MIP-1α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94±0.55)和(0.78±0.64),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观察组中,MIP-1αmRNA相对表达量在不同免疫分型、核型中的表达差异明显(P0.05),在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中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96例患者随访至今,生存72例,生存率为75.0%。生存患者的MIP-1αmRNA相对表达量为(1.87±0.52),明显低于死亡患者的(4.83±0.72)(t=7.398,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免疫分型、核型、MIP-1αmRNA都为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预后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MIP-1α呈现高表达状况,与患者的免疫表型、核型、预后生存呈相关性,且是影响患者预后生存的主要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测定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对急性心力衰竭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0名,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的NT?-?proBNP?和肌钙蛋白I(cTnI)?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的NT?-?proBNP机cTn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事件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无事件组患者.结论?测定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可以对急性心力衰竭进行有效的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疾病状态、危险度评估、肿瘤免疫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台州市肿瘤医院确诊的ALL儿童45例为ALL组,同时选取13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ALL患儿经骨髓细胞学、细胞组织化学、白血病免疫分型及微小残留白血病(MRD)筛选均符合法美英合作组(FAB)的诊断标准。采用SYBR Green荧光定量PCR检测ALL患儿初诊、诱导缓解期和对照组儿童骨髓单个核细胞中SOCS3 mRNA及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3(STAT3) mRNA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测定ALL患儿外周血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水平。采用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比较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ALL危险度、临床特点的关系。结果 ALL组患儿初诊时STAT3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t=12.81,P<0.001),SOCS3 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儿童(t=65.91,P<0.001);诱导缓解期SOCS3 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儿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6)。ALL组患儿初诊时中、高危组SOCS3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低危组(t值分别为26.35、30.52,均P<0.001)。ALL组患儿初诊时SOCS3 mRNA高表达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乳酸脱氢酶水平显著高于SOCS3 mRNA低表达组(t=10.23,P=0.029;t=8.62,P=0.035),但两组诱导缓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800)。ALL组患儿初诊时CD4+CD25+CD127low调节性T细胞(CD4+CD25+CD127lowTreg)水平高于正常组儿童(t=12.64,P<0.001),但低危、中危、高危三组ALL患儿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3,P=0.72)。结论儿童ALL中存在SOCS3的下调,SOCS3的下调会引起STAT3的异常活化;SOCS3 mRNA在初诊时下调而在疾病诱导缓解后恢复正常表达,SOCS3可以作为评价疾病状态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浆氨基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D-D)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对老年卧床患者的预后评估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老年卧床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28 d内死亡35例(死亡组),存活115例(存活组).检测两组入院第1天(治疗前)、住院治疗中期(治疗中)及离院或死亡前1 d(治疗后)的血浆NT-proBNP、D-D和CRP水平,分析各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对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结果 死亡组治疗前、中、后NT-proBNP、D-D和CRP水平均显著高于存活组(P< 0.05或<0.01),死亡组上述指标峰值出现在治疗后,存活组峰值出现在治疗前.2、3个标志物阳性在死亡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37.1%(13/35)、54.3%(19/35),明显高于存活组的20.9%(24/115)、8.7%(10/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08).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后NT-pwBNP、CRP、D-D水平是影响患者28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重症老年卧床患者的血浆NT-proBNP、D-D和CRP水平明显升高.这些标志物数值随着治疗进程而产生动态变化,死亡前达到最高值.血浆NT-proBNP、D-D和CRP水平是老年卧床患者住院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如三者联合检测、动态观察,对预测住院期间病死率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9.
章伟 《现代保健》2010,(17):68-69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 BNP)浓度变化及对其诊断和预后的意义.方法 检测132 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NT-proBNP水平,及34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住院后第7天、第15天、第30天血清NT-proBNP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冠心病患者同步作心电图检查.患者均随访180天,观察此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情况.结果 (1)不同病变程度冠心病组血清NT-proBNP水平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逐渐升高且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2)随访期内冠心病患者死亡组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生存者组(P 〈0.01).(3)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好转出院组治疗后第7天血清NT-ProBNP水平开始显著降低(P 〈0.01),第7、15、30天的血清NT-ProBNP水平逐渐下降.死亡组治疗后3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心衰恶化组治疗后3个时间点血清NT-proBN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CHD患者将来发生心血管事件及心源性猝死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iRNA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ALL)病例血浆中的表达分布特征,分析其与cALL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并判断miRNA作为cALL诊断标记物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确诊初发cALL和骨折病例作为对照各111例,按性别相同和年龄(±1岁)进行1:1匹配,并从中选择4对cALL病例和对照进行LNATM miRNA表达谱芯片检测。采用实时定量PCR验证miRNA表达水平,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miRNA与cALL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重新分类方法分析miRNA作为cALL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结果 芯片筛选出204个差异表达的miRNA。根据入选条件,纳入let-7f-5p、miR-5100、miR-25-3p和miR-3654进行实时定量PCR。病例组let-7f-5p、miR-5100和miR-25-3p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调整混杂因素后,这3个miRNA仍然与cALL的发生存在关联[OR值和95%CI分别为0.84(0.76~0.92)、0.81(0.73~0.90)、0.81(0.74~0.89)]。ROC和重新分类法结果显示与传统危险因素模型相比,加入1个或≥ 2个miRNA均增加曲线下面积(P<0.05),且模型诊断均有增加价值作用(P<0.01)。结论 let-7f-5p、miR-5100、miR-25-3p的表达水平与cALL的发生关联,可作为cALL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D34^+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集54例ALL患儿的骨髓标本,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及细胞化学染色。确定其FAB类型,运用一组相关的单克隆抗体,采用流式细胞仪及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进行免疫学检查,采用吉姆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儿童ALL CD34^+表达59.26%(32/54)。CD34^+表达与ALL免疫分型无关,临床上与初诊时的WBC,Hb,PLT无关,而与肝、脾或淋巴结肿大等髓外浸润有关。细胞遗传学异常患儿CD34^+表达发生率较高。但CD34^+与CD34^- ALL患儿CR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82,P=0.396)。结论 采用强烈的化疗方案治疗ALL,CD34^+表达对化疗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药物相关代谢基因多态性(GSTT1 缺失/野生,GTSM1 缺失/野生,GSTP1 I105V)与儿童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ML)的易感相关性。方法 入选87例儿童AML患者和120名健康对照儿童,采用多重PCR方法检测GSTM1和GSTT1基因缺失或野生基因型,采用焦磷酸测序方法检测GSTP1基因多态性,统计分析不同基因分布频率。结果 207名研究对象GSTT1野生和缺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69.1%和27.5%,GSTM1野生和缺失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0.9%和72.5%;GSTP1 AA、AG、GG基因型频率为58%、33.8%、8.2%。病例组携带GSTT1、GTSM1缺失基因型比例略高于对照组(OR=0.685、95%CI=0.378~1.241,OR=0.742、95%CI=0.396~1.390),携带GSTP1 AA GG基因型患者略高于对照组,而AG基因型略低于对照组(OR=1.194、95%CI=0.645~2.150,OR=0.711、95%CI=0.237~1.820),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STT1、GSTM1、GSTP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儿童AML易感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系统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与出生体重的关联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收集相关文献,检索时间截止到2014年。检索关键词为:"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childhood"、"birth weight",对纳入文献提取相关资料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STATA12.0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并进行异质性、敏感性和发表偏倚的统计分析。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文献16篇,包括16 934例病例和54 733例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儿童ALL与出生体重之间存在关联性[≥2 500g vs2 500g:(OR=0.17,95%CI=1.07~1.28)、≥3 500g vs3 500g:(OR=1.12,95%CI=1.04~1.22)、≥4 000g vs4 000g:(OR=1.20,95%CI=1.12~1.27)、≥4 500g vs4 500g:(OR=1.27,95%CI=1.09~1.47)]。结论儿童ALL与出生体重存在关联性,较大的出生体重是儿童AL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of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with HLA-Cw7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requencies of all defined HLA-A, -B, -C (-DR) antigens were determined in 142 (59) Germans suffering from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with differentiation of immunologically defined or age-related subgroups of the disease. A highly significant rise of the HLA-C locus antigen Cw7 was found in ALL patients, particularly those over the age of 11 in comparison with local German and Caucasian controls of the Ninth Int. Histocompatibility Workshop (WS). Only slight differences of HLA-Cw7 frequencies were observed within the four immunologically defined ALL subtypes of all or age-related patient groups. HLA-A, -B, or -DR antigens, as well as HLA-ABC three-locus haplotypes were similarly distributed in patients and their local or Caucasian controls. The results indicate HLA-linked genetic factors conferring susceptibility to ALL in adults, particularly those presenting with B-, T-, and Null-ALL.  相似文献   

15.
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长期存活61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对61例存活5年以上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其长期存活的因素.方法 对这61例ALL患儿通过骨髓形态分型、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分析(MIC)、临床分型和微量残留病(MRD)检测,以及通过不同时期3组化疗方案及4种髓外白血病防治方法比较,了解其对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61例5年以上存活ALL患儿与176例5年以下存活患儿比较,二者染色体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7),临床分型、骨髓形态分型及免疫分型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61例5年以上存活的ALL患儿中,不同时期3组治疗方案无病存活率比较,VCP(长春新碱、环磷酰胺、强的松)组与VDLP(长春新碱、柔红霉素、L-门冬酰胺酶、强的松)组间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0).采用60Co头颅照射为主的治疗方案,3例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采用大剂量氨甲碟呤(HDMTX)防治组,无CNSL发生,5例发生睾丸白血病(TL)的患儿均系60Co头颅照射组,HDMTX组无TL发生(P=0.000).61例5年以上存活ALL患儿中,25例已存活10年以上,现仍然存活,另36例存活5至10年者中,有5例死于骨髓复发,这两者骨髓复发的差异无显著意义(χ2=3.78,P=0.072).纳入本研究的所有ALL患儿中,26例MRD检测呈阳性,其中14例化疗停止时已转为阴性,13例仍长期存活;12例停止化疗后MRD呈弱阳性者,其中7例长期存活.结论 系统规范化疗,是ALL患儿长期存活的关键,骨髓复发、髓外白血病是影响存活的重要因素.MRD转阴,可以作为患儿停止化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与母亲怀孕期间溶剂、油漆、石油接触及吸烟的关系.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对母亲孕期接触苯和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风险之间的优势比和95%的置信区间进行评估.结果 Meta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怀孕期间溶剂、油漆和石油暴露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及95% CI分别为[1.25 (1.09,1.45)],[1.23 (1.02,1.47)],[1.42 (1.10,1.84)].而母亲怀孕期间吸烟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及95% CI为[0.99 (0.93,1.06)].结论 母亲怀孕期间接触溶剂、油漆和石油与儿童患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之间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尚不能得出母亲怀孕期间吸烟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母亲怀孕期间避免环境和职业接触苯可降低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高危及复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临床疗效的相关因素。 方法选择2001年4月至2013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接受异基因HSCT(allo-HSCT)的34例高危及复发ALL患儿的临床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B细胞型ALL(B-ALL)为28例,T细胞型ALL(T-ALL)为6例;21例为高危ALL首次完全缓解(CR1),13例为ALL复发后第2次CR(CR2)。按照接受allo-HSCT供体的不同,将其分为全相合同胞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MSD-PBSCT)者(5例),非血缘相关供体脐血移植(UD-UCBT)者(11例),非血缘相关供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UD-PBSCT)者(18例)。allo-HSCT的预处理方案为:以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为基础,加用氟达拉宾(Flud),接受非血缘相关供体(UD)者预处理时,加用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并与受试对象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本组34例患儿接受allo-HSCT后,30例成功植入患儿中,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aGVHD)发生率为33.3%(10/30)。本组其中Ⅲ~Ⅳ度aGVHD发生率为16.7%(5/30),接受UD-PBSCT患儿的aGVHD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MSD-PBSCT及UD-UCBT患儿,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成功植入并且存活超过100 d的27例患儿中,慢性GVHD(cGVHD)发生率51.8%(14/27)。本组接受allo-HSCT患儿的5年总生存(OS)率为(61.5±8.3)%(16/26),5年无病存活(DFS)率为(57.7±6.0)%(15/26)。本组34例患儿的移植相关死亡(TRM)率为23.5%(8/34)。其中,获得CR2者TRM率显著高于CR1者,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TRM的原因主要为感染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淋巴细胞增殖病、严重GVHD。移植后ALL复发率为19.4%(6/31),复发与造血干细胞来源无明显相关性,移植后发生cGVHD者复发率更低。 结论allo-HSCT是治疗儿童高危及复发ALL的有效手段,干细胞来源可以为脐血和外周血干细胞。接受allo-HSCT后,患儿5年OS率超过50%。CR2患者TRM率高于CR1者;发生cGVHD的ALL患儿复发风险较未发生cGVHD者低。建议对高危及复发ALL患者尽早进行allo-HSCT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童横纹肌肉瘤(RMS)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疗效与预后,以期规范临床治疗、改善预后。 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5年9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收治的26例RMS患儿的病历资料为研究对象。为了分析与RMS进展或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根据随访终点时的疗效,接受随访的23例患儿(剔除3例失访和放弃治疗患儿)中,持续完全缓解(CR)为12例、部分缓解为2例、RMS进展/复发为9例。剔除2例PR患儿后,分为持续CR组(n=12)与RMS进展/复发组(n=9)。RMS进展/复发组与持续CR组患儿性别构成比及发病中位年龄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收集的26例RMS患儿病理学诊断及分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细胞遗传学检查结果、RMS分期与危险度分组及预后等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本组23例(剔除3例失访和放弃治疗患儿)RMS患儿的2年总生存(OS)率和无事件生存(EFS)率,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RMS进展/复发相关危险因素。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所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 结果①本组26例RMS中,男性患儿为17例、女性为9例,中位发病年龄为60.5个月(10~171个月),男、女发病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70,P=0.680)。②本组26例RMS中,胚胎型和腺泡型RMS分别为19例(73.1%)和7例(26.9%)。其中,接受免疫组化检测的24例RMS患儿中,肌细胞生成蛋白和结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24/24)和95.8%(23/24)。2013年10月后收治的9例(胚胎型为5例和腺泡型为4例)RMS患儿中,经荧光素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FOXO1A基因易位的结果发现,仅1例腺泡型检出FOXO1A基因易位。③根据RMS组间研究协作小组(IRS)制定的RMS危险度分组标准,本组患儿化疗前RMS临床分期:RMS Ⅰ、Ⅱ、Ⅲ和Ⅳ期分别为8、1、9和8例。其中,低、中、高危组分别为8、10、8例。④23例术后接受规范化疗患儿中,7例尚完成局部放疗,2例接受外周血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这23例RMS患儿的CR率为73.9%(17/23)。获得持续CR为12例患儿中,疾病进展为4例,复发为5例;累计死亡为5例。⑤对本组23例接受规范化疗患儿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2~50个月),2年OS率为78%,2年EFS率为52%。发病年龄<10岁患儿的2年OS率和EFS率均显著高于发病年龄≥10岁患儿,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889,P=0.003;χ2=4.201,P=0.04);接受化疗≤4个疗程的CR患儿的2年OS率显著高于非CR患儿,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7.017,P=0.008)。RMS进展/复发组患儿接受化疗>4个疗程仍未达CR患儿的构成比显著高于持续CR组,并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7)。⑥对RMS进展/复发组患儿的危险因素进行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年龄≥10岁与接受化疗≤4个疗程仍未达CR,均非RMS进展/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55,95% CI:0.012~5.173,P=0.432;OR=0.039,95% CI:0.002~0.975,P=0.058)。 结论儿童RMS以胚胎型多见,总体CR率可达70%以上,但RMS进展/复发率仍较高。年长儿和早期治疗反应不良RMS患儿的总体预后不良,需多学科协作治疗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孕期父母接触可能引起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的环境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5年在天津市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79例ALL儿童为病例,同时选取136例正常儿童作为对照,进行病例对照研究;设计ALL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表,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儿童ALL发病与性别(OR=1.934,95% CI:1.225~3.054,P=0.005)、母亲既往流产史(OR=2.378,95% CI:1.437~3.934,P=0.001)、孕期二手烟暴露史(OR=1.837,95% CI:1.098~3.071,P=0.020)、患感冒(OR=1.728,95% CI:1.082~2.762,P=0.022)、服用解热镇痛药(OR=4.858,95% CI:1.824~12.944,P=0.002)、接触空气净化剂(OR=1.731,95% CI:0.972~3.082,P=0.043)、父亲职业性接触石油类产品(OR=2.007,95% CI:1.110~3.629,P=0.021)、怀孕期间居所装修(OR=2.506,95% CI:1.414~4.439,P=0.002)有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ALL发病与性别(OR=2.037,95% CI:1.254~3.308,P=0.004)、母亲既往流产史(OR=2.078,95% CI:1.232~3.503,P=0.006)、怀孕期间居所装修(OR=1.689,95% CI:1.046~2.726,P=0.032)、母亲孕期感冒(OR=1.677,95% CI:1.018~2.764,P=0.043)、父亲职业性接触石油类产品(OR=1.988,95% CI:1.069~3.696,P=0.030)有关。结论 性别、母亲孕前流产史、怀孕期间装修史、母亲孕期感冒史、父亲职业性石油类产品接触史5项指标可能为引起儿童ALL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Annals of epidemiology》2017,27(2):140-144.e4
PurposeW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isk of childhood leukemia and home remodeling, a surrogate for indoor chemical exposures.MethodsWe collected information on remodeling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etween birth and diagnosis in homes of 609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cases, 89 acute myeloid leukemia (AML) cases, and 893 matched controls participating in the California Childhood Leukemia Study (1995–2008). We used multivariable logistic regression to estimate the risk of ALL and AML associated with six remodeling activities: construction, painting, recarpeting, reflooring, roofing, and weatherproofing. Models were adjusted for age, sex, Hispanic ethnicity, race, household annual income, and residential mobility.ResultsConstruction in the home between birth and diagnosis wa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LL risk (odds ratio [OR]: 1.52,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1.14–2.02) and a nonsignificant increase in AML risk (OR: 1.75, 95% CI: 0.98–3.15). No other remodeling activiti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LL or AML risk in the main analysis. When stratifying by Hispanic ethnicity,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L risk and painting was evident in Hispanic children (OR: 1.47, 95% CI: 1.04–2.07).ConclusionsSpecific home remodeling activities appear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childhood A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