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荟萃分析评估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使用Rev Man5.2对2005年1月至2014年9月间国内发表的关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的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白蛋白低于30 g/L(OR=0.52,95%CI:0.33~0.80,P0.01)、胰腺质地柔软(OR=0.20,95%CI:0.14~0.29,P0.01)、胰管直径小于3 mm(OR=0.26,95%CI:0.17~0.42,P0.01)、胰管未放置支撑管(OR=0.52,95%CI:0.31~0.88,P0.05)以及胰肠套入式吻合(OR=0.60,95%CI:0.38~0.95,P0.05)与术后胰瘘的发生关系密切。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与患者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手术时间、术前总胆红素以及术后是否使用生长抑素;而术前低蛋白血症、质软的胰腺质地、细小的胰管、胰管支撑管是否放置以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等因素影响着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 02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应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A级胰瘘108例(10.5%),B级56例(5.5%),C级36例(3.5%)。单因素分析表明,胰管内径(P=0.012)、手术失血量(P=0.035)及胰肠吻合方式(P=0.001)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胰管直径(P=0.030)是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胰管直径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独立相关因素,而手术出血量及胰肠吻合方式可能也与术后胰瘘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3.
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问10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 结果本组胰瘘发生率为9.9%(10/101),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术前黄疸程度(χ2=5.814,P=0.016)、黄疸持续时间(χ2=4.17,P=0.041)、胰腺质地(χ2=5.286,P=0.021)、胰管直径(χ2=4.165,P=0.041)、手术失血量(χ2=5.273,P=0.022)是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胰腺质地(OR=13.355,P=0.023)、术前黄疸程度(OR=12.126,P=0.006)、手术失血量(OR=5.92,P=0.032)是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P=1/[<1+e-(-6.378+2.592胰腺质地+2.495术前黄疽程度+1.778手术失血量)],此方程预测发生胰瘘的正确性为92.1%.结论 胰腺质地、术前黄疸程度、手术失血最是端侧胰管空肠黏膜-黏膜吻合法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技术提高,减少术中失血量,可降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我院2016年6月—2018年9月行LPD治疗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出现胰瘘分为胰瘘组(37例)和无胰瘘组(87例)。采用调查问卷及查阅临床资料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不同特征患者术后胰瘘发生情况,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PD,术后共37例(29.8%)患者出现胰瘘,其中化学漏20例,B级胰瘘14例,C级胰瘘3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胰腺质地、主胰管直径、术中失血量、肿瘤发生部位、术前总胆红素、术前白蛋白水平与术后胰瘘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5.028)、胰腺质地(OR=13.543)、主胰管直径(OR=2.502)、术前总胆红素(9.137)及术前白蛋白水平(OR=6.050)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LPD术后发生胰瘘的危险因素较多,手术前后加强管理,减少术后胰瘘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术后早期呼吸系统并发症(pulmonary complica-tions,PC)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6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发生术后PC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165例病人有32例(19.4%)术后发生PC.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PC有关的危险因素为:手术方式(OR=2.859)、血管重建(OR=4.803)、术后抑酸剂使用时间(OR=1.063)、术后气管插管时间(OR=1.087).得出Logistic回归预测方程为:P(1)=1/[1+e<'-(-4.987)+1.051X1+1.569X2+0.061X3+0.083X4>].结论 PPPD、联合血管重建、术后使用抑酸剂和气管插管时间长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易发生PC.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并发症及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该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同一术者施行的169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资料,分析影响胰瘘的危险因素,比较前5年与后5年间的并发症差异.结果 死亡率2.4%,并发症发生率为34.9%,胰瘘发生率为7.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出血量大于400ml(OR=2.87;95%可信区间:1.17~8.19;P=0.048)、胰腺质软(OR=1.95;95%可信区间:0.87~6.19;P=0.032)和胰管直径小于3 mm(OR=3.78;95%可信区间:1.01~10.63;P=0.019)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前5年与后5年患者临床资料在死亡率、并发症以及主要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后5年的再手术率较前5年高、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延长.结论 手术出血量、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影响术后发生胰瘘与否的危险因素;为减少术后胰瘘的发生,应选用术者熟悉的吻合方式进行胰肠吻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为12.7%(19/15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与患者年龄大、高胆红素、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大、手术时间长有关(P0.05),而与性别、手术方式、术中出血量、胰管内引流等无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腺质地、胰管直径及手术时间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手术时间密切相关,丰富的外科经验及熟练的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5月至2010年5月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86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胰瘘将患者分成胰瘘组(39例)和非胰瘘组(147例)进行队列研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筛选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186例患者中39例发生胰瘘,其中A级26例、B级10例、C级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术前TBil、术前纠正后Alb、术后第3天Alb、胰腺残端游离长度、胰管直径、胰腺质地、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是发生胰瘘的影响因素(x2=34.990,20.480,8.212,10.890,13.561,11.505,13.820,4.539,36.590,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是发生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29,3.383,1.437,1.273,11.939,P<0.05).结论 术前黄疸时间>8周、术前6个月内体质量下降≥10%、胰管直径<3 mm、胰腺质地柔软和腹腔引流管拔出时间>5d将增加患者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探讨黏膜-黏膜胰肠吻合减少术后胰瘘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4月间8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分析影响胰瘘的术前及术中危险因素,比较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胰瘘的影响。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16.5%(14/85),其中黏膜-黏膜组3.57%(1/28),传统套入组22.8%(13/57)。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及残余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显著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为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分别为0.013和0.009,相对危险度(OR)分别为5.276和8.538。结论胰肠吻合方式、胰管直径和胰腺质地是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对胰管扩张者(≥3mm)行黏膜-黏膜吻合可显著降低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胰肠吻合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PD)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比较.通过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筛选出与PD术后胰瘘发生相关的因素. 结果 97例PD术后患者中,发生胰瘘13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P=0.038)、手术时间(P=0.003)、胃肠吻合口下方输入段与输出段之间加做Braun吻合(P=0.034)及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P=0.003)与PD术后胰瘘的发生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OR=11.687,P=0.021)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OR=0.056,P=0.016)是胰瘘发生的保护因素. 结论 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170 mmol/L是PD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可以减少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310例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围手术期可能与胰瘘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 x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310例患者中134例术后发生并发症,其中胰瘘发生率为33.23%(103/310),胰瘘患者中合并其他并发症者4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b、术前TBil、胰管直径及术后Alb 4个因素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x2=4.543,6.087,6.265,5.311,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Bil ≥34.2 μmol/L、胰管直径<3 mm及术后Alb< 28 g/L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806,1.936,1.780;95%可信区间:1.107 ~2.948,1.170 ~3.206,1.002~3.165,P<0.05).结论 术前显性黄疸(TBil≥34.2 μmol/L),胰管直径过小(<3 mm)和术后营养情况不良(Alb <28 g/L)预示着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较高的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Liu ZB  Yang YM  Gao S  Zhuang Y  Gao HQ  Tian XD  Xie XH  Wan YL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8):1392-1397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外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与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5年1月至2010年4月共412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32例,女性180例,分析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与治疗方法.结果 本组中共有15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214例次,总发生率为37.1%.术后30 d内死亡19例,总病死率4.6%.统计学分析显示,胰腺钩突全切除与否(P=0.022)、胰肠吻合方式(P=0.005)、胰管直径(P=0.007)及残余胰腺质地(P=0.000)与胰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未进行胰腺钩突全切除(P=0.002)、术中失血量≥600ml(P=0.000)及合并胰瘘者(P=0.000)术后出血发生率显著增高;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传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组(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管直径及胰腺质地是影响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未进行胰腺钩突全切除、术中失血量≥600ml及胰瘘为影响术后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联合血管切除或腹膜后淋巴清扫的患者与未行血管切除或腹膜后淋巴清扫的患者相比,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合并慢性胰腺炎及胰管扩张的患者可行胰肠端侧黏膜对黏膜吻合,而端端或端侧套入式吻合更适于胰管不扩张或胰腺质软者;完整切除钩突、术中仔细止血是预防术后出血的重要因素;胰瘘是并发术后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联合肠系膜上静脉或门静脉切除及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导致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为临床上PD后PF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4年03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22例行P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可能与PF相关的14个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全组PF发生率为13.9%(17/1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上腹部手术史(P=0.024),术前胆红素(P=0.003)、术中出血量(P=0.023)、术后血红蛋白(P=0.021)、胰腺质地(P=0.046)、胰管直径(P=0.007)为PD后发生PF有意义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是PD术后发生PF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08、5.052、3.958,均P<0.05)。结论:对于上腹部手术史、胰管直径<3 mm、术后血红蛋白<90 g/L的PD患者,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术后PF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 AK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89例,男219例,女170例,年龄25~79岁,ASAⅠ—Ⅳ级。收集相关围术期资料,统计术后AKI、性别、BMI、合并梗阻性黄疸、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类降压药和术后Hb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后AKI有46例(11.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2.33,95%CI 1.13~4.82,P=0.023)、BMI≥24 kg/m~2(OR=2.39,95%CI 1.23~4.65,P=0.010)、合并梗阻性黄疸(OR=3.29,95%CI 1.70~6.37,P0.001)、服用ACEI或ARB(OR=3.93,95%CI 1.08~14.38,P=0.038)和术后Hb中重度下降(OR=3.81,95%CI 1.13~12.89,P=0.031)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男性、BMI≥24 kg/m~2、合并梗阻性黄疸、服用ACEI或ARB、术后Hb中重度下降是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探讨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危险因素及风险预测系统研究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众多,包括患者自身因素(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疾病相关因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病理类型等)及手术相关因素(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吻合方式、胰管引流等)。胰瘘风险预测系统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预测具有较好的准确度。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胰腺质地软、胰管直径小;胰瘘风险预测系统的临床应用价值大,有助于术后胰瘘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并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285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疾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83例,女102例;年龄为(56±14)岁,年龄范围为12~84岁。285例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方法以3∶1比例分为训练集214例和测试集71例。训练集用于构建预测模型,测试集用于验证预测模型效能。观察指标:(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预测模型准确性。结果(1)术后胰瘘发生情况:训练集214例患者中,45例术后发生胰瘘,其中B级瘘39例、C级瘘6例。(2)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构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质量指数(BMI)、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检查主胰管直径、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胰腺质地、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相关因素(χ2=32.450,15.789,19.577,4.559,Z=-7.962,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和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51 U/L是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48,4.286,0.086,95%可信区间为0.058~0.376,1.736~10.580,0.032~0.231,P<0.0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胰瘘预测值=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1+Exp[0.452-1.914(BMI)+1.455(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2.451(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该模型AUC为0.888(95%可信区间为0.832~0.943,P<0.05)。(3)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验证:在测试集中,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预测模型AUC为0.868(95%可信区间为0.780~0.957,P<0.05)。训练集与测试集AU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514,P>0.05)。结论BMI>25 kg/m2,术中探查主胰管直径<3 mm,术后首日腹腔积液淀粉酶>2615 U/L是术后胰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术后胰瘘预测模型可有效预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风险。  相似文献   

1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1999年12月至2002年9月共20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1%(42/200)。Logistic回归多变量分析确定了6个与早期并发症相关的变量胆肠吻合口未留置T型管引流(OR=10.015),术前最高胆红素水平大于等于171.1μmol/L(OR=7.756),术前合并糖尿病(OR=4.086)、采用端端胰肠吻合(OR=2.616)、术中输血量大于等于1000ml(OR=2.410)、年龄大于等于65岁(OR=2.162)。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手术风险目前仍然较高,胆肠吻合口留置T型管引流、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另外术者的操作熟练程度也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瘘等腹内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有效减少其并发症发生和手术死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11年11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施行标准PD术的7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并发症、胰瘘及手术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29例,其中胰瘘13例;手术死亡6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胰瘘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有胰腺质地、胰管直径、术前胆道引流、胰管内置支撑管及应用生长抑素(P〈0.05);未发现与手术死亡相关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胰管内未置支撑管(OR=1.867,P=0.000)、胰腺质地软(OR=1.356,P=0.046)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2.874,P=0.015)者的胰瘘发生率更高;胰管内未置支撑管(OR=1.672,P=0.030)、胰腺质地软(OR=1.946,P=0.042)和胰管直径小于3mm(OR=1.782,P=0.002)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更高;未发现与手术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中胰管内是否置支撑引流管、胰腺质地和胰管直径是PD术后胰瘘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行PD术应认真考虑这些因素并采取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后胰漏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3月323例P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38例;年龄27~82岁.根据是否发生胰漏分为胰漏组52例及非胰漏组271例.对围手术期可能产生胰漏的20个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原发疾病、酗酒史、胆管炎、胆红素、清蛋白、血红蛋白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 全部323例PD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30.3%(98/323),病死率3.7%(12/323),其中胰漏发生率16.1%(52/323),因胰漏死亡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支架引流方式、专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72 ~9.00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病(OR= 2.091,P=0.001)、胰腺质地(OR=7.715,P=0.040)、胰管直径(OR=5.405,P=0.006)、胰管支架引流方式(OR =4.313,P=0.001)及专业组(OR =6.404,P =0.006)是胰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原发疾病、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管支架引流方式及专业组是胰漏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手术精准操作,术中放置胰管支架外引流,成立胰腺外科专业组能够有效降低胰漏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胰管支撑管应用的实际价值.方法 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索198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发表的有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应用的临床对照试验(包括随机和非随机研究).按照入选和排除标准,有7项临床试验纳入研究,提取所需数据,用RevMan5.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应用与对照组相比,术后胰漏(OR=0.88,95%CI:0.58~1.35),胃排空障碍(OR=1.08,95%CI:0.63~1.86),围手术期死亡(OR=0.63,95% CI:0.24~1.61)及术后总的并发症率(OR=1.03,95%CI:0.75~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管支撑管的应用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