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头部手针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部手针辅助治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Fugl-Meyer评测法(FMA)评分、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QOL-BREF)评分及神经递质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及QOL-BREF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神经递质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头部手针辅助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能够有效缓解临床症状,保护神经系统功能,改善肢体活动功能和生存质量;而其对于Gly和GABA表达上调作用可能是疗效优势形成关键机制所在。  相似文献   

2.
传统手针与电针对比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探讨了传统手针和电针作用的不同。二者在神经传导通路,对神经递质以及免疫分子的影响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临床应用中二者也不相同,对于疼痛性疾病及神绎损伤性疾病疗效以电针为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电针与手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疗效差异,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4例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33例)和手针组(31例)。两组均采用Bobath易化技术康复和药物治疗,均穴取偏瘫侧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留针30min,手针组在留针期间行手法运针1min,电针组在手针针刺基础上行电针疗法。运用脑卒中残损评定法(Stroke Impairment Assessment Set,SIAS)评定脑卒中后整体功能状况,观察治疗前后血清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的含量,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SIAS评分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电针组优于手针组(P<0.01);两组治疗后血清Glu的含量及Glu/GABA值均降低(均P<0.01),血清GABA的含量均升高(均P<0.01),且电针组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手针组(P<0.01,P<0.05);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0.9%(30/33),手针组为83.9%(26/31),电针组疗效优于手针组(P<0.05)。结论:在手针基础上加用电针可提高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清中的Glu、GABA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比较手针与电针在中风偏瘫不同时期的疗效差异,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中风偏瘫分软瘫期、硬瘫期、恢复期、后遗症期4个阶段,总结中风偏瘫不同阶段手针、电针治疗的疗效优势,并阐述其可能的机制。通过检索近15年国内外手针与电针对比治疗中风偏瘫的相关文献,手针、电针在中风偏瘫不同阶段均有显著疗效,且电针的疗效普遍优于单纯手针。在硬瘫期、后遗症期电针疗效优于手针,软瘫期及恢复期疗效差异有待进一步临床研究证明。  相似文献   

5.
李建军  王争胜  葛健文 《新中医》2021,53(19):169-172
目的:观察皮内针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2组均给予内科基础治疗和上肢功能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针刺治疗,治疗组加用皮内针治疗。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评定法(FMA)、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上肢痉挛情况进行评分。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MAS分级均有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FMA评分与BI量表评分均升高(P<0.01),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高于对照组的82.35%(P<0.05)。结论:皮内针疗法可有效缓解缺血性脑卒中上肢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痉挛程度、改善上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与常规针刺相比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电针治疗,实验组应用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治疗1个疗程后评价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5%,高于对照组的7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70例住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电针,针刺得气后留针,接通电针仪,肩骼与手三里一组,环跳与阳陵泉一组,疏密波,频率为4/20Hz,以肌肉微颤为宜,30min/次,3次/周。治疗组35例敷贴,气海、大椎、命门,将药物贴于针刺后1h敷贴在相应穴位,连续敷贴〉4h,1次/d。电针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中医证候评分疗效、不艮反应。治疗1疗程(28d),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5例,显效25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治愈0例,显效5例,有效20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1.4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中医证候评分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体针、电针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手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法,将60例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患者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头针配合体针、电针的治疗方法,疗程为60 d。治疗前后均采用Fugl-Meyer评定(手运动功能部分)、改良Barthel指数和手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评分、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手功能分级评定亦优于对照组。结论头针配合体针、电针能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手功能的康复,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手针联合电针与单纯手针治疗脑卒中手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脑卒中手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手针组和手针联合电针组,每组30例。手针组穴取患侧肩髃、臂臑、肩髎、曲池、手三里、外关、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太溪、太冲以及各掌骨骨间背侧肌中央;手针联合电针组在手针组的基础上于外关和第2、3掌骨骨间背侧肌中央接以断续波型的电针仪。两组均留针40 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4周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改良Ashworth分级(MAS)、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B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较治疗前分级均下降(均P0.05);治疗后,手针联合电针组患者MAS较手针组分级降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分和BI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治疗后,手针联合电针组Fugl-Meyer手指运动功能评分和BI均高于手针组(均P0.05)。结论:手针联合电针治疗脑卒中手痉挛与单纯手针相比,更能够缓解脑卒中患者手的痉挛程度、促进手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又称急性脑梗死,属中医学“中风”范畴。头针,又称头皮针,是针刺头部一些特定区线或经穴治疗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微刺系统疗法。其治疗中风病总有效率可达到90%以上[1],且在急性期针刺疗效要优于恢复期针刺。虽然头针治疗中风效果肯定,但如今头针学派众多,各有千秋,在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针刺操作方法也不尽相同,现将近10年来头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针刺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电针与手针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疗效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不同针刺方法治疗尿道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进行客观评价.方法:将89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手针组,采用国际尿控协会排尿障碍症状评价、生活质量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价,并进行疗效比较.结果:两组均可使排尿异常症状缓解(P<0.05);电针组近期痊愈率为51.8%,高于手针组的17.1%(P<0.05).结论:电针疗法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疗效优于手针疗法.  相似文献   

12.
针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国内外研究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漾  曾宪容  刘鸣  杨友松 《中国针灸》2004,24(3):218-220
目的:研究国内外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的差异及下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应注意的问题.方法:总结近20年来相关文献的内容,比较国内外研究在结论和临床试验方法学的差异,并指出了国内研究的不足.结论:为了证实针刺治疗脑卒中的有效性,有必要采用国际公认的具有高质量论证强度的研究方法,并且疗效指标应选择长期终点指标.  相似文献   

13.
针 刺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饶萍  周莉  茅敏  白杨  温天明  唐宇红  郭文莉 《中国针灸》2006,26(10):694-696
目的观察针刺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患者的残障/死亡率的作用。方法将4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非针刺组各2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每周5次,共3~4周)加常规治疗;非针刺组采用常规治疗。结果治疗期末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针刺组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个月、6个月随访时针刺组残障/死亡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是安全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临床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采用电针拮抗针法与传统针刺方法进行临床对比。结果:电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对照组为64.0%,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电针治疗组可明显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度并且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可有效地缓解中风偏瘫的痉挛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临床应用焦氏头针配合选择性取穴及偏瘫康复治疗脑卒中偏瘫48例,总结其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焦氏头针,在健侧头部运动区、感觉区行手法治疗,隔日一次。同时视患者具体症状表现,加取其它穴位针刺治疗。在体针治疗方面分为三期进行治疗,Ⅰ期以传统针刺取穴,Ⅱ期在患者肌张力降低的肌群部位取穴,用常规刺法,Ⅲ期取穴方法同Ⅰ期。以1个月为1个疗程,间隔1周后再继续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48例患者中治愈32例,占66.70%;有效13例,占27.10%;无效3例,占6.20%;总有效率93.80%。结论:头针、体针、偏瘫康复疗法三者有机结合比单纯的针刺或偏瘫康复治疗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将8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2组均用神经内科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针刺。观察2组患者的前后Fugl-meyer评分比较。结果 2组治疗1、2个疗程后Fugl-meyer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1);治疗组治愈率为32.61%,总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治愈率为14.29%,总有效率为92.86%,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配合电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傍次上肢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上肢偏瘫的临床疗效,探讨电针傍次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卒中急性期肢体瘫痪的作用机制。方法60例缺血性卒中急性期偏瘫的患者采用SPSS软件随机数字生成器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傍刺上肢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上肢常规经穴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评价两组上肢的肌力(MMT徒手肌力评定法)、关节活动度(ROM关节活动度评定法)、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ARAT上肢动作研究量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量表)确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ROM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均上升。治疗组较对照组ROM评分、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ARAT评分改善更优(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肌力经MMT评定后有效率为90%,高于对照组的76.67%(P<0.05);治疗组疗效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76.67%(P<0.05)。结论电针傍刺经筋结点与常规针刺治疗都可以改善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上肢瘫痪,但电针傍刺经筋结点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头电针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瘫肢肌力的影响与常规头针操作的疗效,从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及治疗前后肌力改变进行系统观察,两者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分析其有无统计学意义,来得出头电针治疗是否比头针更有利于患者瘫肢肌力提高的结论。方法:将60例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对照原则,分成治疗组(头电针组)和对照组(头针组),均治疗30天,观察治疗前后MAS评分的变化和患肢肌力的改变,两组数值经统计学组间比较以确定其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MAS评分结果为治疗组16.43±6.08,对照组15.93±5.59,治疗后治疗组42.50±3.73,对照组38.67±3.20,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值均为P=0.000〈0.01,提示两组治疗前后MAS评分的改变均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00,即P〈0.01,提示治疗后两组间MAS评分的改变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头电针和头针均可显著提高MAS评分及改变患肢肌力,而加电针作用更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电针治疗的脑电图变化,以期为针灸治疗脑卒中患者提供更微观的评价标准。方法 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电针组、一般针刺组、无针刺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在仰卧位及安静闭眼情况下对脑卒中侧脑电检测10 min,并计算脑电图频率和波幅。结果电针组患者脑电频率与无针刺组、一般针刺组比较均较快(P0.05)。一般针刺组与电针组间脑电频率比较差别不大(P0.05)。无针刺组、一般针刺组、电针组间脑电波幅比较差别不大(P0.05)。治疗前3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比较差别不大(P0.05)。治疗后电针组、一般针刺组与无针刺组比较,NIHSS评分均较低(均P0.05)。电针组与一般针刺组比较,NIHSS评分降低(P0.05)。与无针刺组比较,电针组、一般针刺组患者NIHSS评分较低(P0.05);与一般针刺组比较,电针组NIHSS评分较低(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电针治疗后脑电图频率变快及波幅变大,表明电针可有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可采用脑电图评价针灸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电针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8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患者以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予电针经筋结点治疗,对照组予常规穴位电针治疗,疗程均为2周(每周7天,每日1次)。于治疗前后采用肌力6级分级法及修改的Ashworth法评定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肌力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肌张力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肌张力达I和I~+水平为83.33%,肌痉挛率为0%,对照组肌张力达I和I~+水平为66.67%,肌痉挛率为8.33%,肌痉挛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经筋结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瘫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