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究个性化截骨器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机械轴偏移及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30例采用个性化截骨器行TKA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30例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膝关节功能评分(HSS)、下肢机械轴夹角(HKA)、股骨远端机械轴外侧角(m LDFA)和胫骨近端机械轴内侧角(m MPTA)。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2组患者膝关节HSS均升高,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患者m LDFA、HKA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若术前m LDFA 93°,则观察组患者术后m LDFA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若术前m LDFA≤93°,则2组患者术后m LDF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采用个性化截骨器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在早期关节功能改善上与传统手术无异,但能提高下肢机械轴线精确度,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膝关节表面置换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初次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3例,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3D打印组(22例)和传统手术组(21例)。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及隐性出血量、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个月。3D打印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隐性出血量显著低于传统手术组;两组患者术后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和HS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且下肢力线角度显著小于术前;术后2周3D打印组患者下肢力线角度显著小于传统手术组,而HSS评分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3D打印组总满意度(95.45%)显著高于传统手术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不仅可以减少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还能帮助患者获得良好的下肢力线,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粘连松解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效果。方法选择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患者54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17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5.26岁。依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其中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9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35.29岁。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8例;年龄18~56岁,平均年龄34.98岁。对照组行传统股四头肌成形术,观察组行关节镜联合小切口粘连松解术。观察统计两组手术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两组均随访3年,对比术前、术后1年、术后3年两组膝关节功能、膝关节屈曲度、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及生活质量(SF-36评分)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优良率[92.59%(25/27)]明显高于对照组[66.67%(18/2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7.41%(2/27)]低于对照组[29.63%(8/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度、Barthel指数及SF-36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术后1年、术后3年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膝关节屈曲度、Barthel指数及SF-36评分均较高[术后1年(90.12±5.31)分vs(85.21±5.69)分,(115.36±14.21)°vs(102.42±15.31)°,(68.39±5.67)分vs(62.32±5.74)分,(66.46±5.78)分vs(60.27±5.01)分;术后3年(95.43±3.25)分vs(91.32±3.62)分,(107.31±16.87)°vs(95.60±16.14)°,(71.68±5.24)分vs(67.32±5.68)分,(72.84±5.74)分vs(68.32±5.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采用关节镜、小切口粘连松解术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术后伸直性膝关节僵硬,效果较为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增加膝关节屈曲度,有效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对130例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传统手术组(n=70)和3D打印组(n=60),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影像学指标、手术前后髋关节功能评分、下肢力线、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D打印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手术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臼杯外展角偏差、前倾角偏差、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及水平距离偏差均小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高于传统手术组(P<0.05);3D打印组术后3个月下肢力线低于传统手术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与传统手术相当,但其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提升术后髋关节的稳定性,改善下肢力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18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通过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内固定方案,并按照术前设计方案手术,为观察组。选择同期采取常规术前检查及手术治疗的22例患者为对照组,术后随访3~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骨性愈合时间及手术前后HSS膝关节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性愈合时间及术后6个月HSS评分分别为(90.5±10.3)分钟、(532.6±254.3)m L、(3.2±0.5)个月、(86.7±10.4)分,较对照组的(153.4±30.8)分钟、(768.5±310.7)m L、(4.1±0.7)个月、(78.6±6.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末次随访观察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4.4%,高于对照组的81.8%,但无显著差异(0.05)。结论 3D打印技术下模拟手术能明显缩短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际手术时间及骨性愈合时间,有效提高手术效率,促进膝关节功能良好恢复,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3D打印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ation,PSI)下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与传统TKA的手术精确度和临床疗效。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18年12月,将40例拟接受初次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均为20人。一组应用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TKA手术(PSI组),另一组接受传统TKA(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面下肢机械轴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HSS评分。结果对照组和PSI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03.3±18.7) min和(91.3±15.7) 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372.0±53.0)mL和(332.8±47.0)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78.8±97.2)mL和(315.0±89.0)mL。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PSI组术后2周HSS评分分别为(89.3±2.8)分和(88.7±2.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PSI组术后全下肢力线差值分别为(1.9±1.1)°和(1.2±1.0)°,冠状面股骨假体角度(frontal femoral component angle,FFC)差值分别为(2.1±1.1)°和(1.1±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面胫骨假体角度(frontal tibia component angle,FTC)差值分别为(1.3±0.8)°和(1.4±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SI辅助TKA较传统TKA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并且术后冠状面全下肢力线及股骨力线的改善优于传统TKA手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17例(23膝)作为研究对象,术前测量所有病例的股胫角,检查其膝关节活动度,应用HSS膝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评分。通过选择髌旁外侧入路、针对性地截骨、有选择性地松解外侧软组织,对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采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后再次测量股胫角,并于术后6个月对所有病例进行复查,检查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同时采用HSS膝关节评分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后6个月来我院进行复查,股胫角由术前的(28.4±4.9)°下降至(5.2±2.3)°;膝关节活动范围由(65.4±16.7)°提高至(106.7±27.3)°;HSS评分由术前的(38.46±3.75)分提高到(87.41±4.77)分,术后各项指标较术前均有明显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度膝关节外翻畸形患者采用髌旁内侧入路、常规截骨加选择性软组织松解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患者膝关节外翻畸形情况均得到纠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科技大学附属普仁医院骨科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共62例胫骨远端A型骨折患者资料,患者被分为两组,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31例)采用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传统组(31例)常规采用微创内固定手术方式。两组均在骨折断端有限切开进行复位,收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AOFAS功能评分、钢板放置位置等数据。结果两组术中均达到解剖复位,通过对两组数据比较分析,术后6个月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传统组钢板放置角度(3.84±1.93)°、距离(2.19±1.42)mm相比,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钢板放置角度为(2.87±1.09)°、距离(1.52±0.9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失血量方面,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组(76.03±3.65)min、(3.23±0.76)次、(71.29±7.30)mL均少于传统组(79.74±6.92)min、(3.81±0.91)次、(76.29±9.3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结合标志定位法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有效缩短了手术时间、减少了透视次数和失血量,使钢板放置位置更加贴近胫骨力线,标志定位法为3D打印技术在胫骨远端A型骨折术前计划的准确实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高负压引流与常规引流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与切口愈合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引流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高负压引流组(A组,44例)和常规引流组(B组,41例),比较两种方式的术后血红蛋白量(HGB)和红细胞比容(HCT)、术后引流量和总失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切口并发症发生率、切口感染率、术后VAS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个月。高负压引流组术后HGB为(96.71±10.21)g/L、术后HCT为(30.15%±3.69%),均低于常规引流组术后HGB(105.93±11.08)g/L、术后HCT(34.90%±4.11%);高负压引流组术后引流量为(394.36±101.23) mL、总失血量为(1 180.23±150.15)mL,均高于常规引流组术后引流量(221.24±75.53)mL、总失血量(1 006.92±162.32)mL;高负压引流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15.73±3.75)d、切口并发症发生率(6.82%,3/44)和术后VAS评分(2.38±0.76)分均低于常规引流组术后切口愈合时间(18.53±4.38)d、切口并发症发生率(19.51%,8/41)和术后VAS评分(2.90±0.84)分,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高负压引流较常规引流切口愈合快、并发症少和疼痛轻,但术后HGB和HCT低,引流量和失血量大,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胫骨高位开放式截骨术(OWHTO)联合关节镜清理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本院骨伤科膝关节内翻畸形患者15例(16膝)。术前利用3D打印截骨导板模拟OWHTO,根据理想的术后下肢力线(WBL),确定截骨部位、合页、高度、宽度、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及锁定钢板模型,进行截骨内固定。对术前术后WBL、Lysholm评分、PTS、髌骨高度指数(Caton指数)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5~24个月,WBL术前为(19.27±1.55)%,3D打印设计为(61.91±0.24)%,术后WBL恢复到(60.54±0.84)%,术前术后有统计学差异,3D打印设计与术后实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术前术后PTS分别为(10.01±2.89)°,(10.06±0.09)°,无统计学差异;术后1年Lysholm评分(82.31±1.22)分,与术前(34.75±1.87)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OWHTO,可实现精确截骨,显著改善下肢力线,减少术中透视,节省手术时间,是治疗膝关节内翻畸形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干骺端全髋(METHA)短柄关节系统在髋关节置换中的临床应用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髋关节疾病患者行短柄髋关节假体置换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分别于术前、术后12月以及末次随访时对髋关节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评定(活动度和Harris评分)和放射X线评估。结果随访35~72个月,平均48.3个月。手术时间82~137分钟,平均102分钟;术中出血量208~615m L,平均346m L。患者无一例发生伤口感染、术后脱位、双下肢不等长和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患者术前髋关节疼痛VAS评分(8.2±0.8)分,术后12个月VAS评分(2.1±0.4)分,末次随访VAS评分(1.8±0.3)分。患者术前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为(62±9)°、后伸活动度为(5±1)°、外展活动度为(23±4)°、内收活动度为(12±2)°;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屈曲活动度为(123±16)°、后伸活动度为(11±1)°、外展活动度为(46±7)°、内收度活动为(28±3)°;术前平均Harris评分(38.6±1.3)分,术后12个月平均Harris评分(89.4±3.0)分,随访末次平均Harris评分(94.6±3.0)分。结论应用METHA短柄髋关节系统置换髋关节具有创伤小、出血少、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假体稳定、假体易翻修的特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与传统手术方式行TKA的临床效果差异,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TK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8年6月间行TKA的120例(136膝)患者,随机分成3D组和传统组,3D组60例(70膝)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传统组60例(66膝)采用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 结果 术后随访9~32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TKA手术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显性失血和隐性失血两方面评价氨甲环酸关节腔灌注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量的影响。方法依据随机对照原则设计,选取本科室自2013年8月~2014年11月拟初次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8例,男29例,女69例,年龄56~73岁,平均65.3岁,病程4~10年,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49),试验组在关节囊层缝合后松止血带前10分钟将1瓶100m L氨甲环酸(规格100m L:氨甲环酸0.5g与氯化钠0.85g)经引流管灌注到关节腔,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注,术后给予引流管夹闭2小时后完全打开。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输血比率,同时观察是否有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症状,必要时行下肢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试验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患者术后12天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结论氨甲环酸关节腔内灌注能明显减少初次单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显性失血、隐性失血及输血量,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与传统手术方式行TKA的临床效果差异,探讨应用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在TKA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将2015年10月~2018年6月间行TKA的120例(136膝)患者,随机分成3D组和传统组,3D组60例(70膝)采用3D打印截骨导板辅助膝关节置换手术,传统组60例(66膝)采用传统的膝关节置换方法。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KSS(knee society score)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实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术后X线片测量平均股骨、胫骨机械轴夹角(MFTA),矢状位胫骨平台后倾角(STCA),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末次随访时行KSS评分。 结果 术后随访9~32个月,两组病例均未出现关节感染,假体松动、移位、下沉等并发症。3D导板组术前规划的股骨远端、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手术实际无统计学差异(P>0.05);3D导板组的手术时间、MFTA值、STCA值与传统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3D导板组KSS临床及功能评分均高于传统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D打印个性化截骨技术简化了TKA手术步骤,可提高手术的精准度与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高海拔地区高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情况及相应的干预时机、干预措施和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行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62例60岁以上患者术后1 d、3 d、7 d的总体失血情况,并对失血相关的患者主诉症状、干预时机、干预措施和干预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高海拔地区高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 d、3 d、7 d的总失血量分别为(1 184.2±192.3)mL、(1 392.0±155.7)mL、(1 364.3±173.4)mL。以≥70岁行年龄分组,70岁区组中,术后1d、3d及7d的总失血量分别为(1181.8±192.3)mL、(1 398.4±148.1)mL、(1 437.4±173.6)mL。≥70岁区组中,术后1 d、3 d及7 d的总失血量分别为(1 174.2±167.4)mL、(1 277.5±172.6)mL、(1 298.0±141.9)mL,且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患者术后主诉精神状态差,乏力明显,血红蛋白含量均高于80 g/L,但失血总量达(1 397.1±168.4)mL,予以中药补气血方后症状改善。结论高海拔地区高龄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总失血量与平原地区相比并无明显差异,术后常规使用中药补气血方对于改善术后失血及失血相关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 高位胫骨截骨:是治疗早期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行之有效的术式,包括内侧开放与外侧闭合截骨两种术式。 3D打印技术:是将计算机三维数字成像技术和多层次连续打印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兴应用技术,与传统的材料去除加工方法不同的是,它通过分层加工、叠加成型的方式,逐层增加材料来生成3D实体模型。有研究报道3D打印截骨模块可精确指导全膝关节置换及内侧开放高位胫骨截骨术中截骨。 背景:高位胫骨截骨是治疗早期单纯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经典术式,3D打印可用于制作个性化手术工具,课题组已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高位胫骨截骨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目的:对比传统截骨方法,探讨个性化3D打印截骨辅助下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联合膝关节清理治疗合并内翻畸形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优势与不足。 方法:行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联合膝关节清理的病例47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2组:3D打印截骨组21例术中采用个性化3D打印截骨,传统截骨组26例予传统截骨。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形臂透视次数及出血量、术后1个月患侧下肢力线,以及术后1,3,6,12,24个月评估患侧膝关节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of special surgery,HSS)评分。研究方案经莆田市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参与试验的患病个体对治疗过程完全知情同意。 结果与结论:①术中3D打印截骨模块均与术前模拟卡位相一致;②3D打印截骨组手术时间较传统截骨组明显缩短[(69.71±3.17),(92.92±5.91)min,t=-17.21,P < 0.01];3D打印截骨组术中C形臂透视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截骨组[(5.71±1.62),(18.15±3.00)次,t=-18.12,P < 0.01];3D打印截骨组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截骨组[(275.24±53.82),(507.69±45.19)mL,t=-16.10,P < 0.01];③两组术后1个月患侧下肢力线及术后24个月患侧膝关节HSS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 > 0.05);④结果说明,对比传统截骨,在外侧闭合楔形高位胫骨截骨中应用个性化3D打印截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和出血,但二者术后2年随访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 ORCID: 0000-0001-9766-6164(陈金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关节腔内注射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隐性失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在我院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性14例,女性46例,年龄58~77岁,平均66.7岁,病程6~15年,平均9.1年。手术及麻醉均由同一组医生完成。将符合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氨甲环酸组)30例,切口缝合完毕后将氨甲环酸1 g稀释至50 m L生理盐水中,用注射器沿引流管注入关节腔内。对照组30例,直接将50 m L生理盐水沿引流管注入关节腔内。比较二组患者术后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异体输血人数、输血比率。结果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显性失血量分别为389m L(170~505m L)和628m L(225~874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14 m L(374~819 m L)和917 m L(542~1297 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凝血机制无显著性差异。术后试验组输血人数及输血比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膝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地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显性失血量和隐性失血量,减少术后异体输血的可能性,局部使用方便,未发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利用3D技术定制个性化的截骨导板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5年9月深圳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科收治的27例关节外畸形重度膝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6例;年龄57~82岁,平均63.2岁。术前依据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标准,膝部评分40~56分,平均49.7分。27例患者术前均拍双下肢全长力线片、膝关节正侧位、髌骨轴位X线片,了解患者膝关节退变程度及关节外畸形等情况;行膝关节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获取下肢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外翻角度、外旋角度、胫骨平台后倾角度,进而确定术中股骨远端、后髁截骨量,胫骨近端截骨量与截骨角度;然后使用美国Stratasys公司ObjetEden260VS打印机,应用树脂打印材料MED610打印1∶1股骨、胫骨截骨导板。应用该截骨板对患者施行膝关节置换手术。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疼痛、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采用VAS 评定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HSS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活动度、畸形矫正程度、稳定性及膝关节功能。结果 2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80 min,平均55 min;术中出血量150~250 mL,平均180 mL。术后2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延迟愈合、1例糖尿病患者切口局部感染,予相应处理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术后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4例,疼痛消失23例,关节伸屈活动明显改善,内外翻畸形、屈曲挛缩畸形、反张畸形明显矫正。术后膝关节疼痛VAS 及膝关节活动度、稳定性、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分别为(29.07±1.98)分、(16.81±1.55)分、(9.93±0.35)分、(89.41±3.23)分,均明显大于术前的(15.19±5.96)分、(12.52±2.06)分、(7.33±1.66)分、(49.70±4.4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88、6.186、6.575、27.050,P值均﹤0.01)。结论 应用3D打印技术定制个性化的截骨导板,在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关节外畸形、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创伤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时,具有截骨精准、省时、创伤小等优点,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近期疗效,分析主要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和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自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初次接受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63例70膝患者资料,比较并分析术前和随访时患膝KSS和HSS评分、关节活动度检查等数据。结果通过各个时间段随访及X线检查结果的观察,正位片示膝关节人工假体位置安放好,关节间隙平衡;侧位片示人工关节假体大小合适,胫骨假体后倾角度良好,股骨假体包裹效果好。术后腓总神经麻痹2例,于术后4~6个月逐渐恢复。5例患者术后关节活动度较差,为(0~60±10)°,术后2~3周在强镇痛药物辅助下行手法松解处理;髌前痛1例,术后4个月经关节镜下行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术后症状解除。随访时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HSS及KS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膝关节活动度从术前的(78.3±18.6)°提高至术后的(109.2±19.9)°(P0.O1)。结论初次人工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对于消除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效果明显,术后近期的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动态检测对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0年11月,采用紫外免疫比浊法于入院时、术后2h和术后1、2、3、4、6、8、10、15 d动态测定本院92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髋关节置换术28例、膝关节置换术40例、髋部周围骨折手术24例)血浆D-二聚体浓度,分析其动态变化特点.按照彩超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DVT组与非DVT组,比较两组各时间点的D-二聚体水平.结果 与术前相比,92例患者术后血浆D-二聚体浓度均升高,术后2h即达2000 μg/L以上,其中有10例D-二聚体浓度呈持续性或进行性升高,术后1d达高峰(3588±512)μg/L,并呈持续升高状态,术后15 d仍有(2494±394)μg/L,而其他82例患者D-二聚体值能较快地下降,其峰值仅持续3d,术后4d即降至500 μg/L以下.双下肢深静脉彩超检查后确认10例持续升高患者发生DVT(DVT组),82例D-二聚体水平迅速下降患者未发生DVT(非DVT组),DVT的发生率为10.87%.与非DVT组比较,DVT组患者术前D-二聚体水平接近,术后2h和术后1、2、3、4、6、8、10、15 d D-二聚体水平均升高(均P<0.05).结论 骨科大手术围手术期血浆D-二聚体浓度的动态监测对术后并发DVT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