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用于婴幼儿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收治明确诊断为深Ⅱ度烧伤的婴幼儿患者40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治疗组(观察组)和纳米银抗菌敷料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基础性治疗相同,创面清创后分别应用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与纳米银抗菌敷料包扎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创缘炎症反应评分及成本费用。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6.5±1.9) d,对照组愈合时间为(20.0±2.5) d,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5);观察组换药次数为(3.0±0.8) 次,对照组换药次数为(16.5±1.9) 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8,P<0.05);观察组换药VAS评分为(1.65±0.67) 分,对照组为(2.30±0.73)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3,P=0.005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创缘炎症反应评分分别为(2.00±0.86)、(2.45±1.01) 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137);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受试部位投入成本费用分别为(3 744.05±570.33)、(3 842.05±501.46) 元,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P=0.56)。 结论软聚硅酮银离子敷料用于婴幼儿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在创面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疼痛方面均优于纳米银抗菌敷料。  相似文献   

2.
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DF-1α)联合Integra支架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选取6~8周龄的雄性健康C57小鼠30只,在其脊柱两侧对称部位分别作直径1 cm的圆形全层皮肤缺损创面,采用真皮支架Integra作为创面覆盖物。将30只小鼠背部左右对称创面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SDF-1α组和对照组,各30个创面。SDF-1α组经皮下往创面内注射SDF-α,对照组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溶液。术后第3、6、12、18和24天观察创面的愈合时间和愈合创面收缩情况,并留取创面及周围组织标本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浸润细胞、肉芽组织厚度及血管化情况。对数据进行t检验。 结果(1) SDF-1α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15.7±1.6)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9.6±1.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7,P<0.05);(2)SDF-1α组术后第3、6、12天愈合创面收缩率分别为(7.3±3.3)%、(14.7±8.4)%、(27.6±6.3)%,与对照组[(8.3±2.5)%、(17.5±6.4)%、(31.2±16.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427、0.262、0.208,P值均大于0.05);SDF-1α组术后第18、24天愈合创面收缩率为(36.6±6.7)%、(58.2±7.1)%,小于对照组[(67.6±10.7)%、(81.1±8.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63、2.094,P值均小于0.05);(3)创面肉芽组织术后第3天SDF-1α组浸润细胞数目为(181.7±28.8)个/视野,与对照组[(190.8±33.4)个/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4.08, P<0.05);术后第6天SDF-1α组浸润细胞数目[(382.2±43.4)个/视野],与对照组[((478.2±38.8)个/视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6.20,P<0.05);(4)肉芽组织的厚度术后第6、12天SDF-1α组创面的肉芽组织厚度为(255.8±41.8)、(387.6±36.8)μm,均小于对照组(407.3±43.4)、(490.2±49.4)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08、6.159,P值均小于0.05);(5)SDF-1α组术后第24天愈合创面与正常皮肤更为相似,对照组瘢痕明显,表皮薄;(6)SDF-1α组术后第12天创面肉芽组织中CD3、CD31阳性细胞的密度稍高于对照组,肉芽组织的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局部使用SDF-1α可以促进全层皮肤缺损创面肉芽组织血管化,改善创面修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种(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在糖尿病足溃疡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76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实验组患者应用异种(猪)ADM覆盖治疗,对照组应用磺胺嘧啶银乳膏包扎治疗,观察创面的愈合疗效、愈合时间、换药次数、换药2 h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愈后患者满意度评分和创面病原菌检出率。对数据行χ2检验、t检验。 结果治疗2周后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4.74%)高于对照组(7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24.21±3.21)d]短于对照组[(31.89±4.64)d],实验组创面换药次数[(8.34±1.12)次]少于对照组[(15.11±1.69)次],实验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3.29±0.25)分]低于对照组[(4.79±0.74)分],实验组愈后患者满意度评分[(9.08±0.49)分]高于对照组[(8.16±0.7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359、20.560、10.364、6.548,P值均小于0.05);治疗1周后,两组创面分泌物病原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57,P>0.05)。 结论异种(猪)ADM作为糖尿病足创面覆盖物,改善局部微环境,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细菌侵入,减轻患者心理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的猪皮敷料具有保护创面的作用,但不具有主动抗感染功能。目的:评估自制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敷料的体外细胞毒性,评价其作为新型敷料的可行性。方法: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检测自制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敷料100%和50%的浸提液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细胞)相对增殖率的影响,并评价其细胞毒性。倒置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变化,培养2,4,7d后用酶联免疫检测仪测定溶液吸光度值来评估细胞毒性。结果与结论:L-929细胞在自制纳米银猪脱细胞真皮敷料的浸提液中增殖良好,其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细胞毒级为1级,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的吸光度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自制纳米银猪脱细胞敷料无细胞毒性,作为新敷料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对坏死性筋膜炎术后创面修复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坏死性筋膜炎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VSD技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清创、冲洗、引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及术后5、10、15 d的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等各项指标以及患者总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更换敷料次数及平均间隔时间等。对数据行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当日创面肉芽组织评分、疼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术后5、10、15 d,治疗组平均创面愈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184、10.498、11.523,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平均肉芽组织评分分别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25、-6.039、-6.647,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VAS评分分别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18、-3.540、-2.402,P值均小于0.05)。治疗组患者总住院时间为(19.4±17.1) d,对照组为(42.4±13.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75,P=0.00048)。住院期间治疗组平均更换敷料(2.08±1.75)次,平均间隔(9.56±1.60) d;对照组平均更换敷料(20.16±6.63)次,平均间隔(2.11±0.0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79、23.322,P值均小于0.05)。 结论对比常规的换药方式,VSD技术具有创面愈合更快,肉芽组织更新鲜,疼痛更轻等特点,同时明显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更换敷料次数及频率,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及医师工作效率,值得在坏死性筋膜炎术后的创面修复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ADM)对小鼠创面毛囊再生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新鲜猪皮,经脱细胞处理后制成微粒状,灭菌,密封,常温保存,以备后面实验使用。制作18只C57BL/6小鼠背部全层皮肤缺损模型,以脊柱为中线,在左右各制作直径为6 mm的缺损,左右侧分别以纱布和猪ADM覆盖,隔天纱布侧换药,猪ADM侧不做处理,于模型建立第7天,按照所用材料不同分为纱布组与猪ADM组,再按所取部位不同分为纱布窗口组、猪ADM窗口组、纱布创面组、猪ADM创面组、纱布创缘组、猪ADM创缘组,其中9只小鼠组织用于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另外9只小鼠组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β-caten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Wnt3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D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FGF9、AKT的蛋白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Wnt3a、SDF-1、FGF2、FGF9的表达。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在小鼠模型建立第7天创面中,蛋白质印迹法检测β-catenin、Wnt3a、SDF-1的蛋白表达量均是猪ADM窗口组(0.533±0.058、0.446±0.039、0.972±0.048)高于纱布窗口组(0.401±0.005、0.132±0.022、0.175±0.0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996、12.230、23.130,P值均小于0.05)。β-catenin、Wnt3a、SDF-1的蛋白表达量均是猪ADM创面组(0.557±0.009、0.626±0.066、0.868±0.102)高于纱布创面组(0.302±0.010、0.109±0.019、0.036±0.0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830、13.020、14.130,P值均小于0.05)。Wnt3a、SDF-1的蛋白表达量均是猪ADM创缘组(0.419±0.014、0.370±0.069)高于纱布创缘组(0.115±0.020、0.056±0.0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460、7.825,P值均小于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Wnt3a、SDF-1、FGF2、FGF9在猪ADM组中的表达高于纱布组,且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毛囊细胞周围。 结论猪ADM在小鼠创面中可能通过上调SDF-1及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而促进毛囊的再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3种创面敷料对薄中厚皮片供皮区创面愈合的影响。 方法选取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烧伤科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38例自体皮片移植术患者。在同一患者供皮区分别取相同面积的类矩形薄中厚皮片3处,每处均间隔1 cm,每例所取皮片总面积基本相同,将同一患者的3处供皮区分为凡士林敷料组、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和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3组,取皮后分别贴敷凡士林敷料、银离子藻酸盐敷料和丝素蛋白膜状敷料。对比3组供皮区创面积血率、初次换药时患者的疼痛程度[数字评定量表(NRS)]、创面感染率、创面上皮化愈合时间、创面后期愈合效果。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1)创面积血率: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创面积血率(23.68%)分别高于分别高于凡士林敷料组(2.63%)和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5.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7.370、5.208, P<0.05),凡士林敷料组与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积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 P>0.05);(2)初次换药时疼痛程度评价: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的NRS评分为(2.97±1.48)分,分别低于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3.97±1.84)分]和凡士林敷料组[(6.03±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854、0.873, P<0.05);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疼痛评分低于凡士林敷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7, P<0.05);(3)创面感染率: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创面感染率(5.26%)分别与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0)和凡士林敷料组(10.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 2.054、0.724, P>0.05);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与凡士林敷料组比较,感染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222, P<0.05);(4)创面上皮化愈合时间:丝素蛋白膜状敷料组创面上皮化愈合时间为(8.95±1.34) d,与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13.69±1.64) d]以及凡士林敷料组[(11.78±1.43) d]比较,愈合时间均较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953、1.204, P<0.05)。与银离子藻酸盐敷料组比较,凡士林敷料组愈合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7, P<0.05);(5)创面后期愈合效果:3组在瘢痕增生和色素沉着2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结论丝素蛋白膜状敷料应用于薄中厚皮片供皮区,具有相对无痛、抗感染能力强、上皮化愈合时间短等优势,但在防止创面积血方面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前列地尔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的疗效及机制。 方法将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3例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进行治疗的糖尿病足溃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3)和对照组(n=20),2组患者均进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联合静脉滴注前列地尔。治疗前及治疗第7、14天,分别采集2组患者晨空腹静脉血3 mL;治疗第7、14天,采集患者引流袋中引流液5 mL,离心取上清液,移入已消毒的Eppendorf管中,密封,冻存于-80 ℃低温冰箱,并于患者更换负压材料时取部分肉芽组织,10%甲醛固定,石蜡切片。分别检测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第7、14天血液中降钙素原和血清白蛋白含量及治疗第7、14天引流液中的一氧化氮、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肉芽组织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RAGE)及腐胺含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降钙素原和血清白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治疗第7、14天,观察组降钙素原分别为(0.61±0.46)、(0.30±0.28) ng/mL,低于对照组(0.93±0.47)、(0.49±0.29)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1、-2.15,P=0.03、0.04);观察组血清白蛋白[(27.13±2.13)、(28.78±1.90) g/L],高于对照组[(25.48±2.66)、(25.48±2.66)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7、3.18,P=0.04、<0.01)。观察组治疗第7、14天引流液中一氧化氮含量分别为(86.30±5.82)、(106.97±6.44) μmol/L,浓度高于对照组[(65.64±5.76)、(84.80±9.19) μ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67、9.25,P值均小于0.01);VEGF含量分别为(123.04±11.76)、(240.15±38.85) pg/mL,浓度高于对照组[(85.09±6.72)、(129.57±17.28)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72、11.74,P值均小于0.01);观察组治疗第7、14天,引流液中腐胺浓度为(0.63±0.08)、(0.22±0.08)mg/L,低于对照组[(0.81±0.09)、(0.41±0.0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4、-12.15,P值均小于0.01);取材的肉芽组织中RAGE为37.1±6.76、17.17±5.54,表达低于对照组(52.94±8.72、38.00±5.6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90、-7.95,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0%,对照组为60.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0,P=0.029)。 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前列地尔可以促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愈合,其机制与前列地尔促进血管内皮分泌一氧化氮、VEGF,加速创面腐胺清除,促进创面肉芽生长的同时抑制RAGE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肉芽组织下注射微粒皮浆对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愈合的作用。 方法选取60只SD雄性大鼠,于背部制作大小为3.0 cm×3.0 cm的创面,并将钢丝圈缝于创面内缘。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3组,分别为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和微粒皮浆组,每组各20只。一般创面组背部造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并常规换药;慢性创面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并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微粒皮浆组背部形成创面后给予抗感染治疗、常规换药,连续7 d肌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干预形成慢性创面,取大鼠右大腿外侧皮肤制备微粒皮浆注射于肉芽组织下。造模完成次日开始观察创面情况,定为观察第1天。观察第7、14、21、28天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计算创面愈合率;留取观察第14天的肉芽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以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苏木精-伊红染色下创面新生毛细血管分布情况及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下CD31表达情况与微血管密度。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 结果观察第14天,一般创面组创面明显缩小,慢性创面组皮肤爬伸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大部分愈合;观察第28天,一般创面组剩余部分残留创面,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不明显,微粒皮浆组创面基本愈合。观察第14、21、28天,一般创面组愈合率分别为(51.09±0.94)%、(75.43±0.92)%、(86.51±0.57)%,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0.30±0.95)%、(35.59±1.18)%、(45.82±1.35)%,微粒皮浆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9.00±0.86)%、(64.62±0.15)%、(91.25±0.8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 993.60、6 475.02、9 984.47,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90、50.93,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1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7.90、116.10,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28天,慢性创面组创面愈合率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43、94.29,P值均小于0.05)。观察第14天,创面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一般创面组可见少许新生毛细血管,慢性创面组未见明显新生毛细血管,微粒皮浆组其间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观察第14天,创面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D31阳性表达呈棕黄色),一般创面组棕黄色的颗粒散在分布,慢性创面组棕黄色颗粒稀疏分布,微粒皮浆组可见大量棕黄色的颗粒分布。观察第14天,创面微血管密度比较,一般创面组、慢性创面组、微粒皮浆组微血管密度分别为(49.20±17.96)、(37.32±9.57)、(64.93±20.29)个/视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09,P<0.05);慢性创面组创面微血管密度分别与一般创面组、微粒皮浆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3、11.50,P值均小于0.05)。 结论微粒皮浆肉芽组织下注射可促进大鼠创伤性慢性创面血管增生,其创面愈合率明显升高,创面愈合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作为微粒皮移植术覆盖物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收治的28例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行早期切(削)痂术或肉芽创面清创微粒皮移植,以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为覆盖物.术后观察患者全身反应、脱细胞猪真皮基质脱落过程、创面愈合等情况.结果 2例患者术后因高热、创面感染、营养不良致脱细胞猪真皮基质1周内溶脱,后经再次手术修复;26例患者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5~7d首次换药见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与创面贴附紧密、干燥、呈黄褐色或粉红色、无皮下积液.2周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保持完整干燥,颜色加深.3周后脱细胞猪真皮基质逐渐与创面分离.脱细胞猪真皮基质脱落后21例创面1次性封闭,外观平整;5例残留极少未愈创面,经2~5次换药愈合.结论 以脱细胞猪真皮基质为覆盖物的微粒皮移植术临床效果良好,脱细胞猪真皮基质能够始终保持干燥完整,不易积液,减少术后创面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临床选取40例深度烧伤患者,同一患者不同创面分别使用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自体刃厚皮(复合皮组)和自体刃厚皮(对照组)覆盖切痂创面,术后定期行创面愈合率和收缩率比较,同时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复合皮组创面愈合良好,两组创面愈合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复合皮组皮肤弹性较好,收缩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织学观察复合皮组真皮胶原纤维排列有序,基底膜结构完整。结论异种(猪)去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于深度烧伤切痂创面,可改善创面愈合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改性甲壳素联合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bFGF)在治疗浅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将石家庄市第一医院烧伤整形科2015年11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浅Ⅱ度烧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患者创面先外用rh-bFGF喷洒,再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覆盖,常规预防感染治疗,每天换药1次,直至创面愈合;对照组清理创面后,外用改性甲壳素生物修复膜覆盖创面,每日换药1次。观察两组患者平均创面愈合时间、患者伤后7、10、13 d创面愈合率、创面感染情况、瘢痕情况、患者换药疼痛指数及其他不良反应。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及不同时间点烧伤创面愈合率、患者换药疼痛指数比较均采用t检验。 结果治疗组患者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1.55±2.02) d,较对照组[(12.63±1.96) d]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P=0.02);治疗组伤后7、10、13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86.00±4.28)%、(95.53±3.65)%和(99.55±0.68)%,明显高于对照组[(84.23±3.38)%、(93.50±3.21)%和(99.10±1.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6、2.63、2.27,P=0.04、0.01、0.03);治疗组患者换药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为(3.46±0.51)分,对照组患者换药疼痛NRS评分为(3.50±0.50)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治疗过程两组均未出现感染患者,随访3个月均未出现瘢痕增生;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应用改性甲壳素联合rh-bFGF能明显缩短浅Ⅱ度烧伤患者创面愈合时间,提高创面愈合率,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富血小板血浆(PRP)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12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0例。所有患者经抗感染、控制血糖及手术清创处理,并对创面进行照相。对照组采用常规换药治疗,研究组将PRP均匀完整覆于创面,2组均使用凡士林纱布对创面进行覆盖,按需换药/清创,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对2组患者的创面愈合率、创面完全愈合时间及炎症反应阳性率、换药/清创次数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结果换药后第6天、第9天、第18天,研究组的创面愈合率分别为(18.90±7.18)%、(58.49±9.80)%、(96.70±5.39)%,分别优于对照组[(14.76±6.79)%、(43.76±7.29)%、(80.51±7.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14、8.092、11.860, P<0.05);研究组创面完全愈合时间为(21.49±3.18) d,短于对照组[(27.46±3.7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94, P<0.05);研究组炎症反应阳性率为8.68%,明显低于对照组(3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34, P<0.05);研究组的换药与清创次数分别为(7.19±1.08)、(2.28±0.59)次,均低于对照组[(9.68±1.47)、(5.37±1.29)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3、7.282, P<0.05)。 结论应用PRP进行糖尿病足创面的外用对糖尿病足患者创面修复疗效更佳,可缩短愈合时间,减少炎症反应阳性率、换药/清创次数,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将选择性去细胞猪皮用于深Ⅱ度烧伤创面早期包扎,观察其创面保护和促愈效果。方法 41例烧伤患者,男性29例,女性12例,年龄18~53岁,平均(31.4±9.7)岁,烧伤面积5%~39%。伤后2~4d,2%创面清创后以选择性去细胞猪皮覆盖,其余创面常规换药,以同体同侧或对侧创面作为对照,隔日换药,观察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后2周创面愈合率,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结果选择性去细胞猪皮与创面基底贴敷良好,创周无红肿等炎症反应表现,14~21d逐渐干燥、脱落,创面愈合。伤后2周创面愈合率(82.34±20.13)%,对照组为(76.21±22.52)%。创面平均愈合时间(17.8±4.3)d,对照组为(21.2±5.6)d。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选择性去细胞猪皮对于清创后的深Ⅱ度烧伤创面有较好的保护和促愈作用,效果优于常规换药方法。  相似文献   

15.
背景:已有基础实验证明,伤口在湿性环境下的愈合效果优于干性环境,湿性敷料的研究是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重点。 目的:观察湿性敷料对皮肤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接受治疗的38例Ⅱ度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将创面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湿性敷料覆盖治疗烧伤创面,对照组采用碘伏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创面的愈合效果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纳入结果分析,治疗组患者烧伤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9.8±3.1) d,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3.1±2.2) 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治疗组创面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使用湿性敷料(美皮贴或美皮康)治疗Ⅱ度烧伤,可以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创面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种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在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进行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治疗的50例患者资料。其中,25例采用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进行持续低负压吸引设为治疗组,25例采用碘伏纱条填塞引流换药,设为对照组。观察2组创面形态学变化;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指标。对数据行t检验。 结果治疗组患者创面清洁,肉芽组织新鲜红润;对照组患者创面肉芽组织生长不佳,渗液较多。治疗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换药次数、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分别为(14.7±4.3) d、(5.1±1.4)次、(5.9±1.4)分、(639.5±127.4)元,对照组患者对应的指标分别为(38.6±5.9) d、(49.2±9.7)次、(8.2±1.8)分、(1 357.5±135.9)元,2组对应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3、-32.8、-4.9、-38.5,P值均小于0.05)。 结论自制便携式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在术后切口愈合不良患者中,能显著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换药次数,减轻疼痛程度,换药材料费用明显减少,大大提高了手术切口治愈率,优于传统方法换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