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足三里穴的血管铸型超微立体结构形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敏生  余安胜 《针刺研究》1999,24(3):216-219
采用 ABS血管铸型的电镜观察方法,观察了足三里穴和对比穴区的血管超微形态结构。证实了足三里穴和非穴位的超微血管结构存在着结构配布上的不同,穴位各层的血管结构并不是一致和一成不变的,存在着立体空间结构。与非穴区对比存在着一定的形态结构的差异,从而证实血管走行和分布在穴区发挥着重要作用。“穴位的微血管立体构筑”是穴位产生效应的基本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大鼠后肢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分布特征。方法:5只正常实验大鼠用4%多聚甲醛经过心脏灌流后取下"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皮肤组织,制成20μm厚组织切片,经CGRP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后,用鬼笔环肽和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进行组织化学复染,再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观察和记录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鬼笔环肽标记的血管样结构以及DAPI标记的细胞核在这3个穴区的分布情况。结果:在"内庭""足三里""伏兔"穴区局部组织中看到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分布在真皮和皮下组织,主要集中在血管样结构周围,其数量和长度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P0.01)。微细血管样结构在这3个穴区的分布也有依次减少的趋势。结论:CGR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是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成分,其数量从肢体远端穴区到近端穴区依次减少。这一形态学结果提示针刺肢体远端的穴位可能获得更强的针感。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P物质(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心包经五输穴中井、荥、输、经、合每个腧穴局部皮肤中的显微结构特征,揭示不同腧穴之间神经支配的差异。方法:将6只正常大鼠用4%多聚甲醛经过心脏灌流后取下"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穴区局部皮肤组织,制成20μm厚的矢状切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染色,其中SP标记神经纤维,鬼笔环肽用于标记皮肤的各层组织以及血管样结构,然后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对所标记的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从整体显微结构上看,SP主要标记的是皮肤组织中的细神经纤维。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浅层的表皮和真皮层以游离的单纤维方式存在,在深层的皮下组织中则以神经纤维束的方式存在。通过计数大鼠心包经五输穴各穴区浅层中游离神经纤维的数量和长度,观察到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中冲"和"劳宫"穴区之间的分布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陵""间使""曲泽"各穴区之间的分布密度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前面2个穴中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它们在后面3个穴中的分布密度(P0.01)。同时,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多与血管样结构伴行。结论:本研究表明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大鼠心包经五输穴各穴区皮肤中的分布密度从肢体远端到近端呈减少的趋势,从神经纤维的数量上反映出了不同穴区神经支配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Pan J  Zhang W  Yan J  Chang XR  Zhang H  Chen WS  Shi WY  Pan C 《针刺研究》2012,37(3):197-201
目的:探讨电针手厥阴心包经穴对脑缺血损伤大鼠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心包经穴组、大肠经穴组,每组10只。用颈动脉插入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阻塞脑缺血模型。心包经穴组取"内关"曲泽"穴,大肠经穴组取"合谷"曲池"穴,于造模后6、24、48、72h进行治疗,每次电针持续30min。治疗结束后,取各组大鼠血清、脑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脑梗死区微血管密度及VEGF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模型组、心包经穴组、大肠经穴组均能上调VEGF在血清中的含量及脑梗死区的表达以及促进微血管的形成(P<0.01),后两组作用强于模型组(P<0.01);心包经穴组促进VEGF在脑梗死区的表达及促进微血管形成的作用优于大肠经穴组(P<0.01)。结论:缺血损伤能引起机体自身微血管新生修复的发生。电针能促进大脑中动脉梗阻大鼠脑梗死区的血管新生,且电针心包经穴的作用强于电针大肠经穴。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穴穴区的血流灌注特点,整理分析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提供耳穴穴区特征证据。方法:以健康成年人为研究对象,采用激光多普勒观察耳穴各区的血流灌注并分析整理各穴区的血流灌注特征。结果:左右耳血流量比较,左耳血流量(217.31PU)略高于右耳(214.43P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分区血流量比较,三角窝区血流LSMEAN值(257.97PU)最大,耳屏区血流LSMEAN值(156.75PU)最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将大分区分为4份:血流值最小区-耳屏区,血流值较小区-对耳屏区、耳轮区,血流值较大区-对耳轮区、耳垂区,血流值最大区-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小分区血流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分区的血流分布不连续且50区即脾穴血流值最高。结论:耳廓各穴区血流灌注与血管微循环分布密切相关,且各区的血流灌注有明显差异,其中耳甲区、耳舟区、三角窝区的血管分布最密集,血流灌注最高,耳轮区和耳垂区次之,耳屏区、耳轮区甚之,耳屏区很少有血管分布,血流灌注最低。健康成年人耳廓的血流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为耳穴的分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使用免疫组化和共聚焦技术研究拔罐对环跳穴区皮肤组织肥大细胞(Mast Cell)、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及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的影响。方法:选取10只健康SD大鼠,剃除双后肢环跳穴区毛发,充分暴露穴区皮肤组织,在左侧环跳穴进行拔罐干预,拔罐后即刻灌流,并分别取正常大鼠和拔罐大鼠左侧穴区皮肤组织,长宽均为1 cm。使用25%高渗糖脱水后用恒冷箱切片机制成20μm厚的组织切片,然后分别用Mast Cell、NPY、5-HT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拔罐组大鼠环跳穴区皮肤组织表皮层明显增厚,且结构不清,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扩张挤压变形,Mast Cell、NPY、5-HT阳性表达明显增强。Mast Cell和5-HT在表皮和真皮内靠近血管和毛囊聚集,在皮下组织中大量散在分布围绕血管形成不连续的细胞带。NPY神经纤维在真皮及皮下组织的分布以串珠形式为主,在真皮下层绕血管毛囊汇聚明显。使用荧光显微镜分别在10倍镜下对5-HT和Mast Cell阳性细胞进行计数,在20倍显微镜下NPY阳性表达纤维的长度进行统计,结果表明拔罐观察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罐能够使环跳穴区皮肤组织中Mast Cell、NPY、5-HT的表达上调,这些神经活性物质的释放可能激活相关信号传递通路而实现拔罐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电针后大鼠皮下组织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因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表达及肥大细胞(mast cell,MC)分布,探讨电针刺激后穴区血管ICAM-1mRNA表达的变化,及其与MC活性的关系。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组和电针组,电针组给予双侧"足三里"穴电针刺激25min。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两组大鼠"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ICAM-1mRNA的表达;同时用乙酰胆碱酯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蓝复染法观察"足三里"穴区皮下组织MC的分布。结果:电针组"足三里"穴区组织ICAM-1mR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电针组穴区组织MC数和MC脱颗粒率均升高,与正常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可增强正常大鼠穴区组织血管内皮ICAM-1mRNA的表达,ICAM-1对电针促进肥大细胞向穴区迁移、聚集具有一定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眼针对功能性便秘治疗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常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用眼针疗法按眼部反应区进行针刺,选穴方法有三种,1循经选穴:仔细观察眼部球结膜上各经区或穴区,凡有血管形态或色泽变化的,并在相应的脏腑器官有病变的,就取该穴。2看眼选穴:不论什么病,只依据经穴区内血管形态、色泽变化,凡变化明显者,即取该穴。3选穴时可据病情取一侧或双侧。结果:眼针疗法对功能性便秘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且未见明显不良作用。结论:用眼针疗法可有效治疗功能性便秘,尤其对一些功能性便秘患者效果更佳,值得临床进一步学习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清素在大鼠后肢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特定细胞上的表达,探讨腧穴之间组织学上的差异。方法:以6只正常SD大鼠为实验对象,选取其后肢"内庭""足三里"和"伏兔"为代表穴区。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法对每个穴区局部组织进行染色,所选用的抗体和生物学标记物包括血清素、鬼笔环肽、核酸特异性荧光染料DAPI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采用共聚焦显微镜对标记的穴区组织进行观察,并分析血清素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结果:血清素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穴区的真皮和皮下组织,在真皮浅层接近表皮的部位呈扁平或不规则形,在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主要呈圆形和椭圆形而且集中分布在鬼笔环肽标记的血管样结构周围,在CGRP阳性神经纤维周围亦有大量分布。血清素阳性细胞以"内庭"穴区居多,"足三里"和"伏兔"穴区依次减少(P<0. 01)。结论:皮肤血清素阳性细胞是不同穴区局部组织中的重要细胞成分,而且依穴区所在部位的不同存在数量上的差异。提示针刺对血清素发挥调节作用的强弱可能与选取腧穴所在部位血清素阳性细胞的数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借助大鼠心肌缺血损伤模型,观测低频电针刺激内关穴和非经非穴后相关经穴内关及非相关经穴足三里、阳陵泉皮肤温度的变化及规律性。方法:将40只雄性Wistar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各8只,将24只心肌缺血模型大鼠平均分配在模型组、低频电针内关穴组、低频电针非经非穴组每组各8只。于第3天电针治疗后,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内关、足三里、阳陵泉穴区的皮肤温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大鼠在心肌缺血损伤病理态时相关经穴内关、非相关经穴足三里穴区温度均降低;与模型组比较,低频电针经穴治疗后相关经穴内关穴区温度显著升高。结论:与非相关经穴相比,相关经穴在大鼠心肌处于不同状态时存在一定的变化特征,且低频电针"内关"穴可以改善心肌缺血诱发的相关经穴温度下降的情况,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以经穴和非经穴差异研究为切入点,主要归纳和整理了在体技术在经穴特异性研究的应用概况。收集1970—2022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及PubMed数据库有关经穴与非经穴研究检测方法的文献资料,探讨生物超微弱发光技术、红外线热成像技术、脑功能成像技术、穴位电阻仪探测技术以及氧传感针技术等在体不同类型的技术手段在经穴理化等特异性研究中的优势和不足。研究发现经穴与非经穴的能量代谢规律主要体现在利用生物超微弱发光技术可以检测到部分经穴光子的节律性变化;红外线热成像技术检测到的穴区红外辐射温度高于非穴区的红外辐射温度;经穴与非穴区进行同等强度的刺激后,脑功能成像图显示的激活脑区也呈现多样性变化;穴位电阻仪探测技术也探测到部分经穴具有低电阻的特性;此外,利用氧传感针技术发现穴区较非穴区的氧分压改变的幅度也存在差异。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已经提供了一定的客观可供分析的结果,但上述经穴与非经穴对比研究依然存在瓶颈问题。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应该提高检测技术的精确度及稳定性,开发适宜经穴研究的新型在体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痛敏穴、热敏穴在变应性鼻炎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分析二者在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分布与变应性鼻炎之间存在的关联。方法:征集在校大学生变应性鼻炎患者(30例)和健康人(30例)。参照反应点诊察方法探查变应性鼻炎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反应点,并按骨度分寸折算记录反应点;按照热敏灸操作方法探查反应点的热敏反应;利用手持式疼痛阈值测试仪器探查反应点的痛敏反应并测量机械痛阈值;比对痛敏穴与热敏穴出现频次及重合率。结果: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发现热敏穴10处,分别为孔最、尺泽、合谷、手三里、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丰隆、下巨虚及肺经非穴反应点,其中孔最、手三里、上巨虚、丰隆及下巨虚出现热敏现象时间比健康人显著缩短(P<0. 01,P<0. 05)。出现的热敏化形式以传热、透热及局部感觉为主。与健康人比较,除下巨虚、尺泽外,变应性鼻炎患者上、下肢痛敏穴痛阈值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 05)。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与热敏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变应性鼻炎患者痛敏穴痛阈值总体上存在左侧上肢低、右侧下肢低的状态。结论:变应性鼻炎患者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手足阳明经、手太阴经上的热敏穴与痛敏穴区重叠率高,且有一定规律可循;患者阳明经、手太阴经上下肢末端存在左右失衡现象,但尚需进一步验证其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近年原始管道系统系列研究的梳理,笔者认为,虽然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原始管道系统在血管、淋巴管、神经、脑、脊髓及内脏器官表面等全身各部位呈网状结构分布,且管道内含有大量免疫细胞并参与机体免疫、循环等各生理病理过程,在形态学及细胞生物学上也有能证明其存在的证据,但至今尚无法在功能上阐述其作用特点。基于生命物质特征的研究可以在系统缜密的合作中不断取得突破,然而其回归生命功能效应的道路却显得步履蹒跚,这一点在经穴实质研究中显得尤为突出,因此,基于临床的经穴效应规律研究也许是经穴实质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邓云平  曾涛 《针刺研究》1996,21(3):68-70
为探讨肥大细胞在经络活动中的作用,本文对比观察了针刺大鼠一侧“足三里”及“髀关”穴后,两侧足阳明胃经上五对不同穴区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数目的变化,发现各穴区皮下肥大细胞均显著高于经穴旁,针刺后各穴区肥大细胞数目皆明显增加,而经穴旁肥大细胞数目无明显差异。提示肥大细胞可能是经络活动及循经感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分析三阴交、悬钟的经穴效应以及相对穴三阴交-悬钟的内在关系,探讨相对穴与经穴效应的关系。发现三阴交、悬钟均具有经穴效应的表现,且二者在经穴效应特性(循经特异性、经穴特异性)、经穴关系(解剖位置、经脉脏腑关系、功效主治)方面联系紧密。表明相对穴三阴交-悬钟在经穴效应方面相关,相对穴通过内在经穴效应特性和经穴关系与经穴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运用免疫组化结合共聚焦技术揭示艾灸对阳陵泉穴区皮肤组织五羟色胺(5-HT)、组胺(HA)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实验对象,剃除双后肢阳陵泉穴区毛发,充分暴露皮肤组织,对左侧阳陵泉穴进行艾灸治疗,灸后即刻灌流,并分别取两侧穴区皮肤组织(1 cm×1.5 cm),经25%高渗糖脱水后用冰冻切片机制成20?m系列组织切片,然后分别用5-HT及HA抗体进行荧光免疫组化检测。结果艾灸后皮肤组织中5-HT和HA阳性表达明显增强,5-HT分别在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皮下组织层沿血管形成连续的增强带;HA主要集中分布在真皮层深部及皮下组织的血管旁。通过显微镜计数,艾灸后皮肤组织中5-HT和HA阳性标记数量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能够使阳陵泉穴区皮肤组织中5-HT和HA的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艾灸作用通路的信息传递。  相似文献   

17.
经络腧穴红外辐射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Zheng JJ  Shen XY  Zhao Y 《中国针灸》2010,30(10):831-834
对近年来经络和腧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及红外光谱特性的研究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归纳总结。循经红外辐射轨迹可能是人体生命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该轨迹多表现为经络线下表皮层的高温线带,可在腧穴的各种刺激下诱发产生,其中温灸是诱发循经高温线的最佳方式。经穴区具有高温和低电阻特性,而穴区的三磷酸腺苷(ATP)能量代谢高于非穴区,提示穴位红外辐射温度和光谱均承载着重要的生理病理信息。笔者认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研究还远不够揭示经穴的实质,加强经穴的红外辐射特性、经穴的形态结构及经穴的伏安特性等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移动电话辐射对耳部温度、血流的影响及针刺对耳部温度、血流的干预作用,探讨针刺防治耳部疾患的可能机制。方法:80名学生随机分成对照组、耳中穴组、听会穴组和外关穴组,每组20人。各组均使用移动电话通话20min,除对照组外,其余3组针刺干预相应穴位,采用红外热像仪和激光散斑成像系统分别测量内耳穴、外耳穴在通话前、通话20min、留针10min和留针20min时的温度、血流量变化。结果:与通话前比较,通话20min后各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温度和血流量均明显升高(P0.05);留针10min和留针20min时,各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温度均显著降低(P0.05);与通话20min比较,留针10min时,对照组及耳中穴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血流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但听会穴组与外关穴组血流量显著降低(P0.05),且与听会穴组比较,外关穴组血流量降低更多(P0.05);与留针10min比较,留针20min后,各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温度和血流量降低更多(P0.05),且听会穴组和外关穴组内耳穴区、外耳穴区温度和血流量均恢复至通话前水平(P0.05)。结论:移动电话辐射可以升高耳穴穴区温度及增加血流量;针刺听会穴、外关穴可以明显改善耳穴穴区温度和血流变化,耳中穴则不能;循经远端取穴(外关穴)调节(内耳、外耳)穴区温度和血流量的效应更快且持久,进一步验证了腧穴的循经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开设《经穴局部解剖学》,目的是使穴位定取更为准确、合理,在进针前对所选穴区的解剖层次结构、进针深度和进针方向做到心中有数,使针灸用穴做到"取之有据"、"刺之有理"。熟练掌握穴区的形态结构是避免针刺意外、提高疗效的有效途径。笔者从经穴局部解剖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组织实施、目前存在的不足和改进措施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足三里穴区不同层次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足三里”穴区不同层次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证明“足三里”穴区皮内、皮下、肌层的感觉运动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略有不同。因此,认为肌层的经穴神经分布可能与经脉脏腑相关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