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80例(139枚)难治性消化道息肉患者,按照息肉切除方式,分成EMR组38例(67枚)和电切组42例(72枚),观察2组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EMR组完整切除率为97.4%,显著高于电切组的76.1%;而电切组总并发症发生率35.7%明显高于EMR组的10.5%(P0.05)。[结论]消化道难治性息肉行EMR治疗与传统单纯高频电切术治疗比较,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特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内镜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高频电切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的100例直径大于20mm的消化道息肉患者资料,共有息肉175颗;根据切除方法随机分为2组,即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组与高频电切术组,EMR组48例(息肉80颗),电切组52例(息肉95颗),观察2组手术的并发症及手术后恢复情况。[结果]EMR组的手术切除完整率(97.92%)显著高于电切组(73.08%),且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0.42%)显著低于电切组(36.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R治疗较高频电切术效果好,并发症少,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的内镜治疗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改良内镜黏膜切除术(M-EMR)治疗结肠扁平息肉疗效。方法 将276例297枚结肠扁平息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MR组136例共152枚息肉,M-EMR组140例共145枚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后,EMR组一次性切除病灶,M-EMR组在病灶周边用圈套器头端切开周边黏膜后一次性切除病灶,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比较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复发率。结果 全部息肉一次性切除。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穿孔,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2.0%(3/152);M-EMR组1例迟发出血,1例电凝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1.4%(2/145)。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6±2.0)min;M-EMR组息肉切除时间平均(5.7±2.1)min,2组无显著差异(p>0.05)。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92.1%(140/152),M-EMR组息肉完整切除率100%(145/145),2组显著差异(p<0.05)。术后病理:管状腺瘤135例,绒毛状腺瘤40例,绒毛管状腺瘤57例,增生性息肉29例,炎性息肉34例。腺瘤伴高级别类瘤变8例,其中EMR组1例息肉残留,后行肠段切除,6个月后8例复查无复发。M-EMR组2例黏膜内癌,完整切除,6个月后复查无复发。EMR组12例术后残留,1例手术,11例APC处理后,1例6个月复发,复发率0.66%(1/152),M-EMR组无复发。结论 M-EMR组较EMR组治疗结肠扁平息肉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在切除胃肠道息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82枚息肉)行EMR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临床资料.结果 30例患者40枚胃息肉及40例患者42枚结肠息肉经EMR 治疗后,病变均完整切除,无出血、感染和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EMR是临床上治疗胃肠道息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手段,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32例消化道难治性息肉患者采用EMR进行息肉切除治疗为观察组,选取同期32例难治性息肉患者进行普通的内镜下高频电切除术治疗作为对照组,两组标本送病理检查,观察疗效、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和内镜随访。结果观察组所有病例均一次性完成切除,切除成功率100%,1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3个月至2年未见息肉复发。对照组27例患者一次性完成切除,切除率84.38%,5例术后出血,经内镜下止血后好转,随访3个月至2年2例息肉患者复发。由此,观察组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意义。结论EMR是治疗消化道难治性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提供较为完整的病理标本。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直肠类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24例26处EMR治疗(EMR组)和19例20处ESD治疗(ESD组)的直肠类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在病灶大小、手术时间、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并发症及随访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ESD组术前超声内镜测量的直径大小为(7.4 ±5.3)mm,明显大于EMR组的(5.6 ±2.1)mm(P <0.05);ESD组手术时间为(32.6±10.5)min,明显长于EMR组的(8.9±6.3)min(P <0.05);EMR组和ESD组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整块切除率均为100.0%;EMR组的组织病理学治愈性切除率为100.0%(26/26),略高于ESD组的95.0% (19/20) (P>0.05);EMR术后出血、穿孔并发症发生率为15.3% (4/26),明显高于ESD组的5.0% (1/20) (P<0.05);两组在术后复查随访,均未发现局部复发.结论 对于直径小于7 mm的病灶应用EMR方法可以有效完整地切除病灶,并缩短手术时间;而对于直径大于7 mm和经过多次活检或局部切除后内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的病灶,采取ESD的手术方式,方能得到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Peutz-Jeghers综合征(PJS)巨大十二指肠息肉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收集2013年2月至2020年8月在空军特色医学中心确诊为PJS十二指肠息肉并经EMR治疗的病例资料,统计EMR治疗PJS十二指肠巨大息肉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巨大息肉组(直径≥3 cm)与普通息肉组(直径<3 cm)患者EMR手术完整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EMR治疗PJS十二指肠息肉手术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共71例患者纳入研究,男44例,女27例,中位年龄为26岁(5~58岁)。内镜下切除息肉最大中位直径为2.0 cm(0.6~13.0 cm),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EMR手术,63例患者EMR治疗PJS十二指肠息肉实现完整切除(63/71,88.7%),巨大息肉组EMR手术完整切除率低于普通息肉组(77.4%比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EMR手术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5.6%(4/71),1例患者同时存在术中创面渗血和术后胰腺炎。巨大息肉组与普通息肉组间并发症发生率(9.7%比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EMR切除十二指肠息肉有无并发症发生在患者性别、年龄、有无PJS家族史、手术史、息肉数量、切除方式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息肉位于乳头部位者并发症发生率(50%,3/6)显著高于非乳头部位者(1.5%,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EMR治疗PJS巨大十二指肠息肉总体安全有效的,可作为PJS十二指肠息肉的首选治疗方案。息肉部位是EMR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一次性圈套器头端预切开内镜下黏膜切除术(pre-cut EMR)治疗结肠无蒂锯齿状病变(SSLs)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诊治的100例患者100枚结肠SSLs病例:分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50例患者50枚病变,pre-cut EMR组50例患者50枚病变。于病变黏膜下层疏松组织注射(生理盐水+亚甲蓝)混合液后,病变抬举,EMR组直接通以高频电圈套切除或较大病变分片圈套切除(EPMR); pre-cut EMR组用圈套器头端切开病变周边黏膜后,将病灶完整圈套切除,术后标本送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结果:pre-cut EMR组中的SSLs均完整切除。EMR组SSLs治疗时间(5.34±0.23) min,pre-cut EMR组SSLs治疗时间(5.55±0.27)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完整切除率88%(44/50),pre-cut EMR组完整切除率100%(50/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1例迟发出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人大肠息肉的治疗效果,并对其临床病理特征、适应证、并发症等进行讨论.方法 2003年10月至2008年10月共完成老年人大肠息肉EMR手术277例,共计413枚.对切除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术后定期内镜随访1~60月,以评价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发生的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413枚息肉中393枚经首次或再次EMR治疗病变完整清除,治愈率为95.2%;15枚(占3.6%,15例患者)术后病理示浸润癌再追加外科开腹手术.术中出血16例(5.8%),均内镜下止血成功;术后迟发出血5例(1.8%),其中3例经内镜下止血成功,2例经输血及内科保守治疗后出血停止.无穿孔、感染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病理结果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腺瘤癌变分别占25.7%(106/413),19.1%(79/413),50.4%(208/413),4.8%(20/413),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腺瘤性息肉的比例逐渐升高(P<0.01).随访期间所有病例均无复发.结论 EMR是一种安全和微创的内镜治疗手段,对老年人大肠息肉治疗的效果优于传统的内镜下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安全性及效果。[方法]入选的154例胃肠道无蒂及亚蒂息肉的患者,均采用EMR方法进行镜下治疗,对所有不同部位的息肉标本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所有息肉均成功切除,术中2例出血,经电凝止血钳成功止血后予钛夹夹闭创面;无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炎性息肉48枚(11.32%)、增生性息肉74枚(17.45%)、腺瘤性息肉300枚(70.75%),腺瘤性息肉合并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枚(0.47%);所有息肉均切除干净,复查无残留。[结论]EMR治疗消化道无蒂及亚蒂息肉是安全有效的,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是消化道内镜手术中的两种重要手术方式,目前基于两者又出现了改良的新术式:ESD-S(ESD with snare,ESD联合圈套器法)与EMR-P术(EMR with precutting,预环切EMR法)。这四种手术方式在治疗结直肠肿瘤中具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如较高的完全切除率,较低的并发症风险等。综合近几年国际发表的临床试验,笔者认为:对于直径小于20 mm的结直肠肿瘤,可根据肿瘤的情况,选择ESD术、ESD-S术,EMR-P术或者EMR术。对于直径大于20 mm的肿瘤,ESD术与ESD-S术由于其较低的复发率与较高的完全切除率,可以作为处理此类肿瘤的首选。如上述两种术式风险较高,可以采用EMR-P进行处理。EMR术由于完全切除率较低,复发率偏高,而大于20 mm肿瘤恶变风险较高,不适合用于这类肿瘤的切除。  相似文献   

12.
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大肠广基大息肉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肠道广基大息肉样病变的治疗价值。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35例共157个结直肠广基大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全部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EMR一次切除,除3个位于直肠黏膜下的病灶小于1 cm外,其余均大于1.5 cm,最大的13 cm×12 cm,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腺瘤123个,其中有异型增生80个;黏膜内癌11个;增生性息肉20个;直肠类癌3个。随访中,有2例大于7 cm的直肠腺瘤分别于术后1个月及3个月复查时复发,均给予热活检钳完整钳除,病理分别为增生性息肉和绒毛状腺瘤,再复查6-12个月无复发。结论EMR是治疗大肠癌前病变及黏膜内癌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对食管黏膜肌层病变的治疗效果,并讨论其并发症和随访结果。方法 40例经超声内镜小探头证实的食管黏膜肌层病变,以注射法行黏膜切除治疗,记录病变大小、超声所见、操作方法、并发症、术后病理类型及随访情况。结果 40处病变经EMR完整切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95.0%(38/40)。并发症:术中创面少许渗血7例(17.5%),均以氩气刀止血成功,无搏动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无迟发性出血及穿孔发生。术后病理:平滑肌瘤32例,间质瘤3例,炎性肉芽肿3例,血管瘤2例。随访1~12个月,未见病变残留或复发。结论超声内镜联合内镜黏膜切除术,术后常规行免疫组化检查,可完整切除食管黏膜肌层病变,方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和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消化道肿瘤内镜下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收治的102例早期消化道肿瘤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ESD治疗)45例和对照组(EMR治疗)5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病灶大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整块切除率为95.6%,完全切除率为86.7%,切除病灶的中位数为2.4 cm,这三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手术中位时间为29 min,术中出血发生率为3.4%,住院平均时间为4.9 d,这三项手术指标均显著小于观察组(P0.05);观察组术后腹部不适发生率为28.9%,术后出血率为26.7%,此两项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ESD术治疗早期消化道肿瘤在切除率的临床效果方面优于EMR术,但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有待改善,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5.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肿瘤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染色、放大内镜及超声内镜探测病变范围及侵犯深度,对位于黏膜层及黏膜肌层的早期癌、癌前病变、黏膜下肿瘤、侧向发育型息肉、无蒂或亚蒂巨大息肉、息肉癌变等病变行EMR治疗。结果 病灶最大直径6cm。2例早期食管癌、1例早期贲门癌、1例早期大肠癌及2例胃中、重度异型增生经EMR及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切除,观察3-18个月无复发;31例黏膜下肿瘤经EMR和透明帽负压吸引EMR,均完全切除;对13例侧向发育型息肉及21例亚蒂和无蒂大息肉及局部癌变息肉采用EMR或分片黏膜切除术切除。术中出血5例,出血率7.04%,经内镜治疗停止。1例4.5 cm腺瘤术后3个月复发。结论 在超声内镜、色素内镜及放大内镜的指导下,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部分消化道早期癌、癌前病变、侧向发育型及无蒂或亚蒂臣大息肉、局部癌变息肉及黏膜肌层的肿瘤,足一项安全有效的内镜治疗疗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是结肠镜检查中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癌变率较高。目的:比较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L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16年10月—2018年12月在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确诊的88例结直肠LST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EMR(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采用分片EMR)和ESD治疗,比较两组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整块切除率和1年随访期内复发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整切除病灶。EMR组操作时间优于ESD组[(23.73±6.19) min对(65.13±13.76) min],ESD组整块切除率(97.7%对59.1%)和复发率(11.4%对31.8%)优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中穿孔、术后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EMR组复发患者多为病灶直径大于2 cm者。结论:对于结直肠LST的内镜治疗,应根据具体临床情况选择治疗方式。EMR操作时间较短,但直径大于2 cm的病灶更适合采用ESD治疗。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帽状息肉病的临床、内镜特征,并评价其内镜下切除治疗效果,对2017年6月—2021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或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结直肠息肉切除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帽状息肉病的14例病例(共56枚息肉)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男8例,女6例;年龄14岁~74岁,其中<60岁7例,≥60岁7例;7例(50.0%)伴消化道症状;息肉多发4例,单发10例(71.4%);息肉位于直肠42枚(75.0%),乙状结肠13枚(23.2%),横结肠1枚;山田分型Ⅰ型44枚(78.6%),Ⅱ型3枚,Ⅲ型5枚,Ⅳ型4枚;内镜下息肉表面可见明显白色帽状覆盖物41枚(73.2%)、明显充血发红23枚,其中两者均可见8枚;2例行ESD治疗、12例行EMR治疗,均完全切除,均未出现出血、穿孔、感染等并发症;7例伴消化道症状者术后临床症状均获得缓解;11例(78.6%)随访期间完成肠镜复查,均未见息肉复发。由此可见,帽状息肉病无性别、年龄发病差异,息肉多单发,直肠及乙状结肠多见,形态以山田Ⅰ型为主,表面多有白色帽状覆盖物,患者可无明显消化道症状,内镜下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背景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广泛用于结直肠息肉切除,但其黏膜下注射可延展病灶,使之难以被圈套器套入.注水内镜黏膜切除术(underwaterendoscopicmucosalresection,UEMR)需吸气后以水浸没息肉,有时影响息肉暴露.改良型UEMR将EMR与UEMR优点合二为一,有利于息肉整块切除.目的探讨改良型UEMR提高结直肠息肉整块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和并发症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取2015-07/2019-06在我院内镜科行改良型UEMR治疗的59例结直肠息肉及同期行UEMR治疗43例的结直肠息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改良型UEMR治疗的59例研究组共发现76个病灶, UEMR治疗的43例对照组共发现65个病灶.巴黎分型均为(Is、Ⅱ),息肉大小在1cm直径3cm.手术方式:退镜观察发现息肉后向肠腔内注入温生理盐水,完全浸泡息肉,将息肉置于6点钟方向,黏膜下注射美兰抬起病灶,采用合适的圈套器予以电切除,创面视病灶大小给予钛夹夹闭,切除的标本结晶紫染色后送病理.结果59例研究组的患者均成功完成改良型UEMR,76例息肉中64例息肉2cm,均行整块切除;12例息肉2-3cm有5例整片切除,7例行注水分片粘膜切除术(underwaterendoscopicpiecemealmuscosalresection,UEPMR).研究组总整块切除率为91%,2cm整块切除率为100%, 2-3 cm整块切除率为42%. 43例对照组的患者也均成功完成UEMR, 65例息肉中58例息肉2cm,其中49例患者一次性切除,9例出现息肉残留追加氩等离子体血浆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7例息肉大小2-3cm,有2例整片切除,1例出现息肉残留追加APC治疗,另外5例行UEPMR或转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对照组整块切除率为76%,2cm整块切除率为84%,2-3cm整块切除率为14%.改良型UEMR研究组有9例患者术中出现少量渗血,UEMR对照组中13例患者术中出现出血,采用热活检钳烧灼或钛夹钳夹止血.两组术后均未发生迟发性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期间研究组发现2例切除部位息肉复发,均为分片切除术后,对照组UEMR有9例切除部位息肉复发.结论改良型UEMR使用水中注射液体垫不仅可以清晰暴露息肉大小边界,选择合适的圈套器,达到整块切除.同时液体垫垫高息肉,水中间断性吸引可以使圈套器更完整套住息肉的根部,相对于UEMR,改良型UEMR是结直肠息肉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完整切除率高、复发率低,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一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全部息肉通过EMR一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cm范围;腺瘤性息肉141枚,增生性息肉13枚;局灶癌变3例(病理证实)。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20.
张威庆  李伟  赵卫东 《山东医药》2011,51(19):99-100
目的进一步提高消化道息肉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60例消化道息肉(356枚)患者行内镜下息肉切除术。≤0.5 cm的无蒂和亚蒂息肉采用高频电灼或热活检钳法切除;0.5~2.0 cm的息肉:无蒂息肉采用1∶10 000肾上腺素盐水注射法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亚蒂或有蒂息肉采用高频电圈套法切除;〉2.0 cm息肉采用尼龙绳套扎联合高频电圈套法切除(对息肉头部、不能用圈套器一次套住者采用分叶切除法)。结果内镜下息肉切除率达98.5%(257/260),无手术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对171例患者随访6~12个月,5例多发性结肠息肉患者结肠内发现〈0.5 cm息肉9枚。结论根据息肉直径、形状及部位选择手术方法可提高息肉摘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