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推荐程序的说明 :1 1 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 (HepB)  所有婴儿出生后应尽快接种HepB。1 1 1 婴儿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阴性 其婴儿可在 1~2月龄注射第 1针 ;第 2针应在第 1针注射后 4周才能接种 ;第 3针应在第 1针注射后 16周 ,并且在第 2针注射后 8周才能接种。全程注射的最后 1针 (第 3针 )应在 6月龄后完成。疫苗中仅单价HepB能在出生时接种 ;含b型流行性感冒 (流感 )嗜血杆菌的联合疫苗不应在 6周龄前接种 ;如使用联合疫苗 ,可以接种第 4针。1 1 2 母亲HBsAg阳性 其婴儿应在出生 12h内在不同部位分别接种HepB…  相似文献   

2.
1、乙肝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所有的婴儿都应该在出生后到出院前这段时间内进行第一次乙肝疫苗接种:如果母亲是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第一次乙肝疫苗接种,也可以在出生2月时进行.出生时的乙肝疫苗接种只能使用单价乙肝疫苗.单价乙肝疫苗或含有乙肝疫苗成分的联合疫苗可用于乙肝系列免疫接种;如果使用联合疫苗,应该进行四次疫苗接种,第二次接种应该至少在第一次接种4星期后进行,除非进行接种的是不能在出生6周前接种的含有流感疫苗成分的多价疫苗.第三次接种至少应该在第一次接种的16周及第二次接种的8周后进行.乙肝疫苗系列免疫接种的最后一次接种(第三或第四次接种)应该在出生6个月以后进行.  相似文献   

3.
对上表的说明:1乙型肝炎疫苗(Hep-B)对母亲表面抗原(HBSAg)阴性所生婴儿可按表中所示时间接种乙肝疫苗,要求疫苗第2剂接种时间与第1剂至少间隔1个月,第3剂接种时间在婴儿出生6个月后与第2剂至少间隔2个月。对母亲表面抗原阳性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0.5ml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第2剂接种时间在1~2月龄,第3剂接种时间在6月龄。对母亲表面抗原情况不明所生婴儿应在生后12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疫苗第2剂在1月龄时接种,第3剂在6月龄时接种,母亲应在分娩时采血以确定其表面抗原状况,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在乙肝病毒携带者子女接种疫苗后的持续时间,从而探讨乙肝疫苗复种时间及婴儿出生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的影响。方法对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母亲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婴儿进行观察,这些婴儿出生时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均为阴性,所有观察对象均采用乙肝疫苗按0、1、6个月各10μg方案接种。观察对象的母亲随机分为观察1组和观察2组,观察1组婴儿生后不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观察2组婴儿生后24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U,生后15~30天重复1次。在婴儿每满周岁时进行定期抽取静脉血检测乙肝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定量,并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和乙肝e抗原定性。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予以乙肝疫苗10μg加强接种。结果①观察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的1岁婴儿316例,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有162例(51.3%);②婴儿2岁时观察其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的未加强接种乙肝疫苗者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仅有26例(26/266,9.8%),与婴儿1岁时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χ=113.698,P=0.000);③婴儿1岁时观察1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48例;观察2组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有106例,经比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2χ=4.892,P=0.027)。结论①婴儿经乙肝疫苗3次10μg接种后,对母亲乙肝病毒抗原阳性的高危儿童建立长期随访机制很有必要;②对于保护性抗体乙肝表面抗体不足者应加强疫苗接种;③1岁和2岁时观察1组的婴儿乙肝表面抗体定量>100mU/mL者均显著多于观察2组,说明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乙肝疫苗免疫效应存在抑制现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及其婴儿 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 2 4 3名 HBs 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注射 HBIG 2 0 0 IU ,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 ,同时在出生后 2 4 h内注射 HBIG 2 0 0 IU ,然后在 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 ,每次 5μg。并和 4 0 2例产前未注射 HBIG的 HBs Ag阳性孕妇比较 ,其所生新生儿在 0、1、6 (30 μg、10 μg、10 μg)月龄只用血源型乙肝疫苗免疫 ;两组婴儿都分别在 1、3、6、12、2 4月龄静脉采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HBV标志物 ,同时随访。结果 孕妇注射 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 2 .4 7% ,低于未注射 HBIG组 3.73% ,差异无显著性(χ2 =0 .77,P >0 .0 5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疫苗组没有发生慢性 HBV感染的婴儿 ,而未注射 HBIG孕妇所生的 4 0 2例婴儿中 ,有 9例婴儿发生慢性 HBV感染 ,其母亲都是 HBs Ag和乙肝 e抗原 (HBe Ag)均阳性 ,主要是宫内感染。结论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 HBV感染率 ,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 ,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由乙肝表面抗原(HBs Ag)阳性母亲分娩的新生儿,应尽早(最好于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100国际单位,同时于不同部位接种10微克重组酵母乙肝疫苗,于1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可显著提高母婴传播阻断的成功率。新生儿在出生  相似文献   

7.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定期修订儿童和青少年免疫程序,以便使其适应当前疫苗生产的变化,包括一些新注册的疫苗。2006年1~12月的儿童和青少年免疫程序已被ACIP、美国家庭医师学会(AAFP)和美国儿科学会(AAP)认可。注:(1)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所有新生儿应在出生后不久、出院之前接种第1剂HepB,第2剂HepB在1~2月龄时接种,接种最后1剂HepB时不得<6月龄。母亲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新生儿,在出生后12h内要接种第1剂HepB,并注射0.5 ml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HBsAg不明母亲的新生…  相似文献   

8.
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疫苗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阻断方案。方法将2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分成3组,第一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出生婴儿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二组婴儿出生后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三组不使用HBIG。所有婴儿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注射乙肝疫苗。对220名儿童进行3年血清学追踪观察(1、2、3岁)。结论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估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探索最佳阻断方案.方法 将220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双阳性的母亲及其所生新生儿分成3组.结果 第一组母亲在分娩前三个月每月注射一次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ml,出生婴儿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二组婴儿出生后按0、2周注射HBIG200IU/ml;第三组不使用HBIG.所有婴儿按国家免疫程序(0、1、6月)注射乙肝疫苗.对220名儿童进行3年血清学追踪观察(1、2、3岁).结论 联合应用免疫球蛋白与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为简化儿童免疫程序 ,拟将百白破联合疫苗(DPT)免疫程序提前 1个月 ,使DPT与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OPV)同时接种。 1991年 10月~ 1992年3月 ,在浙江省鄞县进行了 2~ 3月龄婴儿接种DPT的人体观察 ,现报告如下。1 接种对象和血清学检测 在鄞县选择 6个乡、(镇 ) 2~ 3月龄儿童 ,每人全程接种 3针DPT ,每针间隔 1个月 ,每针 0 5ml,在上臂三角肌或臀部肌内注射。所用吸附DPT由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 ,百日咳菌体含量为 90亿 /ml,系液体深层培养。批号 :910 0 2、910 0 3,失效期 :1993年 1月 12日。每次接种后 2 4h…  相似文献   

1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10年预防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烟台市自 1992年开始将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 ,现就接种乙肝疫苗 10年后的预防效果报告如下。1 资料来源 烟台市 1990~ 2 0 0 2年乙肝发病情况及自 1992年开展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以来的接种率来自基层常规报表。 1990、2 0 0 1年人群乙肝病毒(HBV)表面抗原 (HBsAg)来自现场调查。2 疫苗、免疫程序检测方法 新生儿在出生后 2 4h内、1月龄和 6月龄各接种 1针。 1997年以前用血源乙肝疫苗 ,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免疫剂量为10 μg× 3,HBsAg阳性母亲新生儿免疫剂量分别为30 μg、10 μg、10 μg。 1997年后改用重组 …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HBsAg阳性母亲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规律接种效果.方法 选择130例患者,根据是否规律接种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孕妇在孕28周及预产期前1周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新生儿按照体重使用0.5ml、kg,145 IU/ml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并在出生时、出生后第1、6个月分别注射乙肝疫苗5μg,对照组则因为各种原因,在总计母体2次注射,新生儿4次注射中存在1次以上的未注射,在新生儿12月龄和18月龄分别检测小儿乙肝表面抗原抗体情况,并统计两组抗体滴度.结果 12月和18月龄时观察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检出率低于对照组(P<0.05),乙肝表面抗体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12月龄和18月龄乙肝表面抗体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孕中期和孕晚期规律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在新生儿出生后实施乙肝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联合注射能较好的达到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婴儿按0、1、6个月程序接种3剂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后,对抗体应答低下者实施再免疫后的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状况,在正定县7个乡选取1997年1月1日~1998年8月31日出生的婴儿,按0、1、6个月程序实施3剂乙肝疫苗免疫,于1999年5月采血检测抗-HBs、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对3项指标均阴性的90例又接种了1~2剂乙肝疫苗,2剂间隔1个月,分别在每剂接种1个月后采血检测抗-HBs.结果显示再免疫1剂乙肝疫苗后1个月抗-HBs阳转率为85.6%(S/N≥2.1)和65.6%(S/N≥10.0).对再免疫1剂后仍无抗体应答者中的8例又接种了第2剂乙肝疫苗,经1个月检测抗-HBs全部阳转,其中4例抗体S/N值≥10.0;同时对再免疫1剂后抗-HBs弱阳性(S/N值2.1~9.9)者中的15例又接种了第2剂乙肝疫苗,经1个月后检测仅4例抗-HBs S/N值≥10.0,占26.7%.因此,对按3剂标准程序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失败者再接种疫苗,可以诱导抗-HBs阳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芜湖市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与乙肝疫苗(HepB)联合免疫阻断乙型肝炎病毒传播效果.方法 收集芜湖市2017年4月至2019年12月31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孕产妇所生婴儿血清,所有婴儿在分娩后24 h内均注射100国际单位(IU)HBIG,并按照"0-1-6"接种程序完成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在完成第3剂次乙肝疫苗接种后1~6个月,即儿童7月龄至12月龄期间召回检测"乙肝两对半",评估免疫效果.结果 婴儿HBsAg阴性率98.43%;婴儿HBsAb阳性率98.12%,母亲HBeAg阳性组与阴性组的婴儿HBsAg阴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P=0.005);婴儿HBsAb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校正=6.079,P=0.014).结论 HBIG与HepB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五年后预防效果观察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市乙肝疫苗纳于计划免疫管理后 (即要求严格按照 0、 1、 6程序接种 ,且第一针接种时间要求在新生儿出生后 2 4小时内 ) ,其预防接种效果是否有所提高 ,我们对已行乙肝疫苗全程接种过的 80 0 0名儿童进行了乙肝表面抗原(HBs Ag)检测 ,现将检测结果报告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992年以后出生并进行过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 ,其中男性 3796例 ,女性 42 0 4例。1.2 方法 逐年询问与查接种卡相结合记录的方法。本资料所述的全程接种均为 0、 1、 6程序接种 ,即接种第一针后间隔 1个月接种第二针 ,然后再间隔 5个月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乙肝疫苗联合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为制定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6年,在武进区选择200例血清HBsAg阳性孕妇,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孕妇怀孕14周起每周注射HBIG200IU,临产时加强一剂;婴儿出生后注射1剂,同时按0、1、6个月接种10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对照组孕妇孕产期不注射HBIG;婴儿出生时注射HBIG200IU,同样程序接种乙肝疫苗。2组婴儿均采取母乳喂养。[结果]1岁时婴儿HBsAg阳性率,实验组为8.00%,对照组为19.00%(P〈0.05);1岁时婴儿抗-HBs阳性率,实验组为26.00%,对照组为14.00%(P〈0.05)。[结论]对HBsAg阳性孕妇在孕中、后期注射HBIG可以提高乙肝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7.
HBV携带者母亲所生婴儿乙肝疫苗接种效果观察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研究HBV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 :婴儿出生后按 0、 1、 6顺序接种乙肝疫苗 ,实验组首次剂量加大 (3 0 μg) ,对照组首次剂量按常规 (5 μg)接种 ,婴儿 7月龄时采静脉血查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 :HBV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乙肝疫苗首次剂量加大接种 ,其免疫应答率为 94 7% ,按常规剂量接种 ,其免疫应答率为 3 3 9% ,两者具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5 )。结论 :HBV携带者母亲所生的婴儿常规接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性差 ,加大首次接种剂量可以提高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东莞市婴儿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评价防治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东莞市五个镇981名一周岁内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完3针5μg乙肝疫苗的婴儿作为监测对象,进行乙肝标志物血清学监测。结果981名监测对象中,抗-HBs阳转率达97.04%(952/981);HBsAg携带率为0.41%(4/981);母婴传播阻断保护率为93.83%;母亲HBsAg阴性婴儿的抗-HBs阳转率和GMT均高于母亲HBsAg阳性的婴儿,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而第1针及时接种与否、性别和出生体重间抗HBs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东莞市婴儿按国家免疫规划程序接种完3针5Mg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达到较高水平,母亲HBsAg携带状况是婴儿乙肝疫苗抗-HBs阳转率和抗体滴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美国2007年推荐的儿童和青少年免疫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ACIP)定期修订0~18岁人群的免疫程序,以便使其适应当前疫苗生产的变化,包括一些新注册的疫苗。与2006年1月公布的儿童和青少年免疫程序不同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儿童在2、4、6月龄接种3剂新的轮状病毒疫苗(Rota)。6~12周接种第1剂,随后的剂次间隔时间为4~10周。婴儿≥12周后不要再启动此免疫程序,32周后不要再接种Rota。(2)所有6~59月龄儿童都建议接种流行性感冒(流感)疫苗。(3)修改了水痘疫苗免疫程序。12~15月龄接种第1剂,新的免疫程序要求在4~6岁接种第2剂。(4)免疫程序要求接种3剂新的人类乳头瘤病毒疫苗(HP…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将624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0、1、6月龄单用乙肝疫苗免疫,每次20μg;另一组是出生时先注射HBIG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两组婴儿分别于1、3、6、12、18、24月龄及以后每岁静脉采血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同时随访,平均随访6.34±1.71年。结果显示有89例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其中82%在6月龄前初次出现HBsAg阳性,主要是宫内感染。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其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24.5%和10.7%,P<0.005;HBIG+疫苗,10.6%和3.8%,P<0.05),而且在6月龄内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中,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高于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单用疫苗,68%和40%,P<0.025)。同单用疫苗相比较,HBIG联合免疫组使1岁时的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总慢性HBV感染率双阳性组由24.5%降至10.6%(P<0.005),单阳性组由10.7%降至3.8%(P<0.025)。双阳性母亲婴儿中初现HBsAg阳性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降低了,而出生时HBsAg阴性、1~6月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慢性化率由40.9%降至0(P=0.0315)。出生时HBsAg阳性的婴儿,1月龄HBsAg阴转率由26.4%提高至58.8%(P<0.025)。说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仍呈慢性HBV感染者,主要始于宫内感染;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单用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对宫内感染的慢性化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