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截骨矫形手术对儿童肘内翻畸形病理形态和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我科2003年1月~2005年12月收治的137例截骨矫形手术治疗的儿童肘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根据创伤后手术时间不同分成两组:A组(创伤后二年内手术组)62例和B组(创伤后二年以上组)75例,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者术前提携角为-25.42°±4.57°,术后提携角为10.17°±3.09°,关节屈伸功能改善21.26°±5.15°,X线病理形态改善接近正常者48例,B组患者术前提携角为-24.68°±6.07°,术后提携角为9.24°±3.43°,关节屈伸功能改善角度为13.29°±6.22°,X线病理形态改善接近正常者32例,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肘内翻畸形复发、骨折不愈合、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儿童肘内翻畸形尽早手术矫形能够早期恢复上肢力线和肘关节运动轴,有利于肘关节病理形态的修复,而且在矫正畸形的同时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种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切开复位克氏钉内固定、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内固定)对Gartland 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近期疗效及肘内翻畸形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5月笔者医院收治的166例Gartland 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根据患儿的固定复位治疗方案分为3组,50例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纳入A组,61例患儿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钉内固定纳入B组,55例患儿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克氏钉内固定纳入C组。比较三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关节屈伸功能、Baumann角和提携角、肘内翻畸形发生率。结果:三组患儿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儿的肘关节屈伸功能均优于A组、Baumann角均小于A组,提携角均大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患儿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分别为8.20%和7.27%,均小于A组的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的肘关节屈伸功能程度、Baumann角和提携角、肘内翻畸形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rtland Ⅱ~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克氏钉内固定效果优于石膏外固定,对患儿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和肘内翻畸形的影响较小,克氏钉内固定选用切开复位还是手法复位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截骨双钢板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0年12月手术治疗22例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6例,女6例;年龄18~29岁,平均21岁。既往均有肱骨髁上骨折病史;初次骨折后3个月~1年,平均6个月出现肘内翻畸形;出现畸形后4~17年,平均8年入院手术。术前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肘内翻16~25°,平均20.6°。肘关节功能采用Flynn评分均为差。术中行肱骨外侧闭合楔形截骨,以2块重建钢板塑形后分别置于肱骨内外侧柱以固定截骨断端。术后无需外固定,早期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22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肘关节提携角为肘外翻0~10°,平均7.5°。患者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3周,平均10周。术后无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无肘内翻复发。末次随访时Flynn评分优17例,良3例,中2例,优良率91%。结论采用肱骨髁上截骨加双钢板固定治疗成人创伤后肘内翻畸形,固定坚强,骨折愈合率高,术后能早期功能锻炼,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后内侧和后外侧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和发生肘内翻畸形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33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ⅢA型18例,ⅢB型15例),术后辅以石膏托外固定3~4周。术后在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提携角和肘关节的运动范围,观察提携角变化,分析移位方向和肘内翻的关系。结果患儿均获随访,时间1~2年。18例ⅢA型骨折者提携角丢失15.2°±5.1°,15例ⅢB型骨折者提携角丢失8.8°±3.5°。ⅢA型骨折与ⅢB型骨折致肘内翻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未出现肘关节活动受限。根据Flynn标准:18例ⅢA型骨折患儿中10例为良,8例为差;15例ⅢB型骨折患儿中9例为良,6例为差。结论ⅢA型骨折较ⅢB型骨折出现肘内翻的可能性更大。即使术后得到了解剖复位,ⅢA型骨折仍可能导致肘内翻畸形,这可能是ⅢA型骨折中内侧骨皮质的压缩,或伴有骨骺损伤所造成。  相似文献   

5.
肱骨髁上骨折3种手术方法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金德富  申运山  朱雁  陈默 《中国骨伤》2009,22(2):104-105
目的:探讨3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肱骨髁上骨折103例,其中男58例,女45例;年龄3~12岁,平均7.4岁。根据手术入路分肘内侧切口(A组)37例,肘外侧切口(B组)35例及肘后侧切口(C组)31例.比较术后肘关节仲屈功能丢失和肘内翻发生情况。结果:随访18个月~8年,平均32个月。发生肘关节伸屈功能丢失:A组6例,B组6例,C组25例,C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B两组(P〈0.01)。发生肘内翻:A组8例,B组17例,C组7例,B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C两组(P〈0.05)。结论:3种手术入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有不同疗效,肘外侧切口肘内翻发生率较高,肘后切口肘伸屈功能明显降低,肘内侧切口效果肯定。  相似文献   

6.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预防肘内翻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总结76例肱骨髁上骨折病例资料,按治疗方法分为手法复位加小夹板固定组(A组)31例,手法复位加石膏外固定组(B组)24例,尺骨鹰嘴牵引组(C组,2周后去除牵引改石膏固定)9例,手术治疗组(D组)12例。对A组与B组以及4组中的Ⅲa型骨折病例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并作统计学处理,着重对肘内翻的预防加以探讨。结果:所有病例经4~36个月随访,通过摄患侧肘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治疗前后测量鲍曼氏角(BA角)、携带角(CA角),参照郭仲华等对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标准的评定。A组与B组的疗效比较(χ2=0·132,P=0·716>0·05),无显著性差异;C、D组与A、B组中的Ⅲa型骨折治疗结果比较(χ2=6·078,P=0·014<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于肘内翻的预防应贯穿于骨折复位、固定、复查的全过程。根据骨折类型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正确的复位方法,合理的复位判断及固定方式,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无论对保证肘关节的功能还是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均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三种不同的手术入路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108例,依手术入路分为:A组,肘内侧入路,42例;B组,肘外侧入路,36例;C组,肘后侧入路,30例.比较三种不同的手术入路的临床疗效及术后肘关节伸屈功能受限和肘内翻发生情况.结果 疗效优良:A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测量Baumann角判断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06月至2013年03月收治并获随访的Gartland 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利用Baumann角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家属选择的手术方案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采用闭合复位内固定33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5例。对两组在住院期间、拆除石膏后和末次随访时的Baumann角,肘内翻发生率进行比较,以Flynn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12~45个月(平均14.7个月)随访。58例患者均骨性愈合,无切口或针道感染、血管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等并发症。根据患者家属选择的手术方案分为闭合复位内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内固定组, 闭合复位内固定组肘内翻发生率12.12%,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4.85%;切开复位内固定组肘内翻发生率8.00%,肘关节功能优良率84.00%,两组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后Baumann角≥800与Baumann角<800肘内翻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复位后及时测量BA角度,根据Baumann角必须<800判断是否予以纠正复位,再行微创克氏针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一种疗效可靠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比较儿童肘内翻矫形手术不同内固定的优缺点.[方法]临床25例肘内翻儿童,肘内翻截骨后应用"L"形解剖钢板固定,观察术后骨愈合、肘部提携角改善、肘关节功能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术后随诊1~2年,术后骨折线消失、骨愈合的时间为5~8周,平均6.4周.未发生骨不连,肘部提携角未发生丢失,肘关节伸屈功能良好,无神经损伤并发症.[结论]肘内翻肱骨髁上截骨后"L"形钢板内固定稳定,肘关节可早期活动、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比常规克氏针、普通钢板或钢丝固定更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卢敏  陈益  陈伟 《中国骨伤》2014,27(11):904-907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手法复位后旋前或旋后位石膏固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畸形发生情况,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急诊骨科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经筛选排除后共64例.按手法复位后固定位置不同分为两组:A组采用手法复位并旋前位石膏固定,B组采用手法复位并旋后位石膏固定.A组30例,男18 例,女12例;平均年龄(7.5±3.5) 岁;B组34例,男23 例,女11 例,平均年龄(7.0±2.6)岁.比较两组组间及组内的肘内翻发生率及提携角减小角度.结果: A组出现13例肘内翻,B组出现16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765).A组提携角减小角度(8±4)°,B组提携角减小角度(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4,P=0.564).A组组内桡偏型与尺偏型的肘内翻发生率与提携角减小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60,P=0.013;t=-2.409,P=0.035);B组组内桡偏型与尺偏型的肘内翻发生率与提携角减小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120,P=0.024;t=-2.250,P=0.041).两组肘关节功能Flynn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2).结论: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旋前位固定和旋后位固定肘内翻发生率和提携角减小角度均无明显差异.而尺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旋前位固定有利于降低肘内翻率及其程度;桡偏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旋后位固定有利于降低肘内翻率及其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