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新萍 《护理研究》2004,18(6):497-498
肝硬化是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持续或反复损害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的病理性结局 ,常易形成门脉高压症 ,导致胃肠道淤血和组织水肿 ,从而引起肠腔内环境的改变而发生肠道菌群失调。1 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的分析1.1 肝硬化肠道菌群失调的主要原因 正常人体肠道内宿居着一定数量的特定菌群 ,不同部位肠腔内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各不相同。结肠内是肠道菌群的主要寄生场所 ,菌种和数量比较多 ,而小肠内菌种和数量较结肠少 ,小肠的上段则多为一过性菌群。在正常情况下 ,相对恒定的肠道菌群对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生理作用…  相似文献   

2.
护理干预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志霞 《护理研究》2006,20(5):1169-117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将64例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大肠癌传统的术前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选择性肠道清洁法、术后早期活动及给予要素饮食护理干预,观察术前及术后第1次大便细菌培养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肠道菌群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肠杆菌和肠球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计数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倒置更为明显(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病人早期活动及给予要素饮食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相似文献   

3.
王志霞 《护理研究》2006,20(13):1169-117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大肠癌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影响。[方法]将64例大肠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大肠癌传统的术前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选择性肠道清洁法、术后早期活动及给予要素饮食护理干预,观察术前及术后第1次大便细菌培养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肠道菌群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肠杆菌和肠球菌计数明显增加(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计数明显减少(P<0.05),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比值倒置更为明显(P<0.01)。[结论]大肠癌术后病人早期活动及给予要素饮食护理干预,可降低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肠道菌群失调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健康人群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被统称为肠道菌群。种类不同的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拮抗,互相协同,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动态生物平衡,一般情况下,肠道菌群与人体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个平衡状态,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但在某些情况下,这种平衡可被打破形成肠道菌群失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肠道正常菌群及菌群失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刘思纯 《新医学》1999,30(11):626-627
1 引 言人类与外界接触的体表或相通的管道均有微生物存在。在胃肠道存在着不同的细菌,这些细菌按一定的数量、比例分布在不同的节段,发挥对宿主的营养、免疫作用,并参与物质的代谢吸收等。如果这一微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就可以出现一系列的病理表现。2 肠道正常菌群及其生理作用婴儿在出生后几小时内即有细菌进入体内,首先是口咽部,随后进入胃肠道。细菌在肠道定居繁殖,形成一个复杂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定殖后的细菌边繁殖边排出体外,终生维持,无致病性,称为肠道正常菌群。细菌经口腔进入胃后大部分被胃酸破坏,存有少量的革兰…  相似文献   

6.
<正> 本文报道46例老年性慢支合并感染患者,经头孢哌酮(Cefperazone,先锋必)、头孢他定(Ceftazidine,复达欣)治疗后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材料与方法一、对象本文46例为我院1992年2月至12月住院男性患者,年龄57~86岁,平均73.2岁。均照陈国桢主编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科学》第二版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二、方法头孢哌酮或头孢他定2g,静脉注射,每天二次,3~5天,治疗前及治疗后一周内做痰、尿、粪便细菌系列培养。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严重的血管并发症,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认为其发病是糖脂代谢紊乱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细胞因子、炎性反应、氧化应激、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影响炎性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多种途径参与DN的发生、发展。本文就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肠道菌群失调与DN的关系,调整肠道菌群失调对DN潜在治疗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肝移植中心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行肝移植的患者。根据"肠道菌群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菌群失调组和非菌群失调组,分析其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同时利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肠道菌群失调危险因素。结果共收集到179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141例。在141例肝移植患者中,术后3个月内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共59例,发生率为41.84%(59/141),多发生于术后1个月内(53/59,89.83%),尤其术后14 d内(46/59,77.97%)。经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全肠外营养(TPN)、肠功能障碍及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高。术前大量腹水、术后长时间TPN、术后肠功能障碍及术后长时间抗生素应用是肝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失调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梗阻性黄疸是临床上常见的病理状态,梗阻性黄疸患者术后高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一直是术后恢复过程中一大难题。目前,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被认为是梗阻性黄疸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而梗阻性黄疸时,致病菌大量繁殖,肠道菌群失调,内毒素移位是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的主要机制。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梗阻性黄疸时的肠道菌群失调成为现今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梗阻性黄疸时肠道菌群的变化,如何进行干预,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梗阻性黄疸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与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相关性并探讨其护理对策。方法:对2018年3月1日~2020年3月31日收治的130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吻合口瘘和肠道菌群失调情况进行调查,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性和多因素分析,制订针对性护理对策。结果:130例患者中有27例(20.77%)存在肠道菌群失调与术后吻合口瘘同时发生;而肿瘤直径增大与肠道菌群失调为术后发生吻合口瘘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的重要危险因素,存在密切相关性(P<0.05)。结论:肠道菌群失调是导致中低位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肠道菌群情况选择合适的微生态免疫制剂,在纠正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同时,提升患者肠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术后肠道菌群分析与腹泻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肾移植术后患者、正常人及腹泻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分析。结果为肾移植组肠杆菌、双歧杆菌明显高于腹泻组,双歧杆菌、小梭苗、拟杆菌显著低于正常组。认为肠道菌群失调在肾移植早期出现是引发肠道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肠杆菌和双歧杆菌是致苗群失调后出现临床症状优势菌。提出去除病因,对症治疗,增强肠道活跃菌群及保护肾功能,以迅速恢复肠道菌群,减少并发症,提高移植肾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13.
肝硬化病人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为各种原因反复发作于肝脏而造成的弥漫性损害,其特点为:慢性弥漫性结缔组织增生、肝细胞变性坏死、再生和肝小叶结构损害。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某些诱因下,短时间内连续出现2个或2个以上器官功能衰竭,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很高。几年来,笔者通过临床工作积累了些经验,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整肠生对头孢三嗪治疗支气管肺炎息儿所致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作用。方法 细菌性支气管肺炎息儿203例,随机分配到单纯应用头孢三嗪组和头孢三嗪 整肠生组。根据大便性状、次数及大便常规结果诊断肠道菌群失调。结果 单纯应用头孢三嗪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明显高于应用头孢三嗪 整肠生组。结论 益生素整肠生能防治广谱抗生素在抗感染治疗中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药温肾健脾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120例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患者作研究对象,按挂号先后顺序均分为参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参照组用西药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治疗,观察组用中药温肾健脾法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参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8.33%,显著低于观察组的有效率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温肾健脾法治疗肠道菌群失调性腹泻的临床疗效有更好的价值,提高了患者的肠道蠕动情况,保护了肠道中的菌群正常性。  相似文献   

16.
辛勇  王青梅 《实验与检验医学》2021,39(2):411-414,443
目的 分析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与胃肠激素变化的关系,指导未来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8例,采集患者新鲜粪便,经粪便革兰涂片染色法,结合相关标准检测患者是否为肠道菌群失调,按照检查结果将患者划分为肠道菌群失调组和肠道菌群正常组.分别于...  相似文献   

17.
腹水是肝硬化病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门静脉压增高及血浆白蛋白降低等因素引起。肝硬化失代偿期病人75%以上出现腹水,大量的腹水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下肢水肿、脐疝,腹部膨隆呈蛙状腹,给病人带来心理和生理的不适,良好的护理对此病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我科2002年4月-2003年10月收治的78例肝硬化腹水病人在保肝、限钠、限水和利尿等治疗的同时,探讨肝硬化腹水病人的临床护理要点。  相似文献   

18.
1.一般护理 保证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以减轻肝脏负担;合理调配饮食,予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饮食。忌食尖硬、有刺激性食品,以免造成食道静脉曲张破裂血。有水肿或腹水者,应限制盐的摄入。肝性脑病病人严格限制蛋白。黄疸可致皮肤瘙痒,因病人营养状况差、抵抗力低、血小板少,应做好皮肤护理,可用温热水擦浴或涂止痒剂,防止抓伤皮肤引起出血、感染。对久治不愈的慢性肝病病人的悲观失望情绪,护理人员应给予安慰,并设法解除病痛;做好口腔护理,以消除肝臭味,增进食欲,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19.
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肠道菌群失调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彭常军  黄华 《新医学》2002,33(3):152-153
犤摘要犦目的:调查分析支气管肺炎患儿肠道菌群的变化,为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方法:选择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腹泻前后的粪便标本作定量培养,计算1g粪便中需氧菌、厌氧菌及酵母样菌的含量,取其对数值进行分析。结果: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1g粪便需氧菌数对数值腹泻前为8±3,厌氧菌为11±3,酵母样菌为3.7±1.9,腹泻后稀糊便需氧菌数对数值为6±3,厌氧菌为7±3,酵母样菌为4.8±2.1,水样便需氧菌为3.9±2.3,厌氧菌为4.2±1.8,酵母样菌为6.8±2.7,厌氧菌总数腹泻后与腹泻前比较均明显减少(P<0.01),水样便需氧菌总数较腹泻前明显减少(P<0.01),酵母样菌总数较腹泻前明显增加(P<0.01)。结论:20例支气管肺炎患儿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失调,与应用抗生素有关,粪便定量计数培养能监测菌群失调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