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科自2002年以来收治的9例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C2-3椎弓根螺钉侧块钉板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经过12-38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愈合,复位良好。无动脉损伤及其他手术并发症。1例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的患者术后恢复至E级。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可获得骨折即时复位,固定可靠,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可行性、临床疗效及手术适应证.方法 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26-68岁,平均36岁.Levine-Edwards分型:Ⅰ型5例,Ⅱ型3例,ⅡA型1例.脊髓功能依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评分:D级2例,E级7例.所有患者先行颅骨牵引达满意复位,均在全身麻醉下行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全过程在C形臂X线机下完成,以确保安全性与准确性.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2~3个月均获骨性愈合,无感染、神经损伤、椎动脉损伤及其他并发症.结论 经皮C2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num骨折疗效满意,属微创手术,较少影响上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自制导向器辅助下个体化后路颈椎椎弓根螺钉固定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24例患者,均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椎管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矫形术.术前行置钉颈椎椎弓根CT平扫及经椎弓根轴线矢状面二维成像,测量置钉颈椎经椎弓根轴线进钉通道的横向倾角(transverse nail angle,TNA)和纵向倾角(sagittal nail angle,SNA),确定进钉点及进钉方向.根据CT测量结果按个体化原则,在自制导向器辅助下置入颈椎椎弓根螺钉,减压后固定钉棒矫形.术后1周行置钉颈椎椎弓根CT平扫及经椎弓根轴线矢状面二维成像,测量置入螺钉的横向倾角(transverse screw angle,TSA)及纵向倾角(sagittal screw angle,SSA),比较分析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程度;术后定期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内固定钉棒的牢固程度. 结果 从C3~ C7共置入椎弓根螺钉223枚,术后CT复查220枚置钉准确,3枚略有偏斜,置钉准确率98.7%;术后测量置入螺钉倾斜角度与术前测量椎弓根置钉轴线倾斜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34个月,平均18.5个月.未发现与螺钉置入穿破椎弓根皮质相关的神经血管损伤问题,未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 结论 导向器辅助下CT测量个体化置钉后路颈椎椎弓根置钉准确率高,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6.
【摘要】 目的 探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驻马店段庄孙全贵骨科医院收治的126例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63例)与对照组(63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椎 体成形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 Cobb角、椎管狭窄率(SSR)、椎体高度压缩率、内固定松动率及骨性愈合率。结果 术后 7 d 及术后 6 个月, 研究组患者 Cobb 角、SSR、椎体前缘压缩率及椎体后缘压缩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 (术后 7 d: t = 17.860、7.559、6.251、8.402, P均<0.001;术后6个月:t=16.460、9.641、8.122、9.107,P均<0.001); 术后6个月, 研究组患者内固定松动率为4.8%, 与对照组患者的内固定松动率14.3%无明显差异 (χ2=3.316, P = 0.069); 术后 6 个月, 研究组患者骨性愈合率为95.2%,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骨性愈合率 58.7% (χ2=23.695, P<0.001)。结论 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段脊柱骨折, 有利于椎体高度重建, 减少椎管狭窄的发生,促进骨性愈合,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后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3例.手术前后用X线平片测量骨折椎体复位情况,椎体前、后缘高度由术前40%、60%恢复到术后的70%、90%;Cobb角由术前平均18.5°矫正到术后平均8°.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后路三种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 - 2010年收治的相邻两节段胸腰椎骨折34例患者资料,分别采用经后路4椎4钉(Ⅰ组)、4椎6钉(Ⅱ组)和4椎8钉(Ⅲ组)三种不同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脊柱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患者获得随访10 ~48个月,平均24个月.所有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Ⅰ组有2例椎弓根螺钉断裂,1例伤椎塌陷自发融合.三组术后Cobb角均减小,而在末次随访时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Ⅰ组术后Cobb角为(7.5±3.0)°,末次随访(13.7±5.1)°,矫正丢失(6.2±2.1)°;Ⅱ组术后Cobb角为(1.4±1.5)°,末次随访(4.5±2.4)°,矫正丢失(3.1±1.1)°;Ⅲ组术后Cobb角为(0.0±1.1)°,末次随访(1.3±1.2)°,矫正丢失(1.3±0.1)°.三组间矫正丢失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在ODI、Denis疼痛和Denis工作评级上Ⅱ组与Ⅲ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与Ⅰ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的4椎8钉法连续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相邻两椎体胸腰椎骨折具有良好的复位、固定、维持畸形矫正、保留运动节段及缓解术后疼痛的临床疗效,该技术方法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Hangman骨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时椎板的骨折暴力和螺钉的拔出力。方法8例包含枢椎的新鲜颈椎标本利用计算机重建技术模拟寻找出进针点和进针方向后,造成Ⅰ型Hangman骨折模型,分为单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A组,2例4侧)、双侧单纯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B组,4例8侧)和单侧加垫圈侧方椎弓螺钉固定组(C组,2例4侧),钻入3.5mmAO皮质骨螺钉后进行螺钉拔出试验。结果A、B两组在螺钉拔出前均发生钉孔周围椎板骨质的凹陷或骨折,椎板骨折暴力分别为(11.58±3.18)kg(8.5~16.0kg)和(25.75±2.4)kg(22.5~28.3kg),螺钉拔出力分别为(29.65±3.89)kg(25.0~33.6kg)和(30.90±3.99)kg(26.8~38.0kg)。C组未见钉孔周围椎板骨折发生,螺钉拔出力为(33.83±4.20)kg(28.0~37.0kg)。结论在用侧方椎弓螺钉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时,AO皮质骨螺钉钉尾添加垫圈可使钉孔处椎板抗骨折暴力明显增强,大于螺钉的拔出力。单侧垫圈螺钉固定组的固定效果略优于双侧单纯皮质骨螺钉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21例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爆裂骨折属不稳定骨折 ,需早期对损伤节段进行复位与固定 ,解除骨折块对神经组织的压迫 ,保护脊髓免受再损伤[1 ,2 ] 。由于爆裂骨折常常造成伤椎前中后三柱的破坏 ,因此 ,选用同时具备三维六自由度矫正力的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进行手术治疗更符合脊柱脊髓的生物力学。笔者通过回顾性分析 2 1例采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下腰椎爆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 ,探讨该类损伤的治疗方式和致伤机制。临 床 资 料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中 ,男 17例 ,女 4例 ;年龄 19~ 5 6岁 ,平均 36 .4岁。骨折部位L3 10例 ,L49例 ,L52例。致伤原因 :交通伤 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内固定治疗的Hangman骨折有限元模型行生物力学分析,为临床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对其C_(2~4)节段行螺旋CT后将数据导入Mimics14.0等软件后得到三维C_(2~4)节段颈椎实体,经分割等操作后获得Hangman骨折模型,结合三维解剖数据,通过Solidworks2013软件制作相应的椎弓根钉及钢板,模拟椎弓根钉固定、C_(2~3)钢板固定以及C_(2~4)钢板固定三种Hangman骨折内固定模型,在等值应力下对上述4种模型行有限元分析,比较其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C_(2~3)节段:与椎弓根钉固定组、C_(2~3)钢板固定组以及C_(2~4)钢板固定组相比,Hangman骨折模型各个方向角位移均增大,以前屈和后伸运动最为显著。C_(2~3)钢板固定组和C_(2~4)钢板固定组各方向角位移差异较小,且均小于其他组;C_(3~4)节段:C_(2~4)钢板固定组各方向角位移均小于其他组,其余组间角位移差值最大为0.15°。三组固定模型其固定物于各方向应力由大到小均为C_(2~3)钢板,C_(2~4)钢板和椎弓根钉。两种钢板固定系统的主要受力部位为配套的螺钉根部,应力峰值54.73MPa,小于内固定失效强度(225MPa)。椎弓根钉的主要受力部位在穿过骨折线处以及螺钉尖。结论对于Hangman骨折,与传统C2后路椎弓根钉固定方式相比,C_(2~3)和C_(2~4)前路钢板固定弥补了其矢状面稳定性较差的缺陷,生物力学性质更加稳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后路椎弓根螺钉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复位、融合治疗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疗效.方法 对27例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结果 患者寰枢椎椎间稳定性得到恢复,无并发症发生;随访12-48个月(平均24个月),27例患者均获骨性融合.结论 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术可为齿状突骨折伴可复性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16.
王震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2021,(5):350-353
【摘要】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 年4月至2020 年1 月鹤壁市人民医院收治的72 例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36 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椎体前缘高度、Cobb 角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 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t =15.304、18.129, P均< 0.001),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t = 24.223、20.827,P均<0.001); 术后6 个月,观察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小于对照组,O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t =5.509、16.888?19.759, P 均<0.001); 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56%,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22% (χ2 =4.181,P =0.041)。结论 与开放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相比,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可明显提高创伤性脊柱骨折患者的复位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60°椎管减压并重建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8年9月- 2009年6月采用I期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360°椎管减压并重建方法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11例,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19~59岁,平均34.4岁。致伤部位:T121例,L13例,L2例,T3 3例,L4 2例。按AO分型均为A3.3型骨折。根据McCormack载荷评分法评分为7~9分,平均8.2分。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1例,C级5例,D级4例。结果 本组手术时间3.5~4.5 h,平均4.1h;术中出血900 ~2 800 ml,平均1 750 ml;输异体血400~1 200 ml,平均760 ml。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椎体前柱高度术前丢失48% ~85%(平均64.2%),术后恢复至正常的95% ~ 100%(平均98.6%),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12°~35°(平均12.1°)恢复至术后~ 30°~7°(平均-8.1°),椎管占位由术前的82% ~98%(平均89.5%)恢复至术后0~ 14%(平均2.2%),其中9例椎管获得彻底减压,2例椎管侧方仍有小的骨块残留。本组患者随访时间10 ~ 18个月,平均14.5个月。钛网前方及钛网内植骨于术后6个月均获得融合,椎管表面植骨层完全融合,椎管完整性良好。最后随访时伤椎前柱高度及后凸Cobb角得到有效的维持,未出现椎弓根螺钉系统松动、断裂或钛网移位等。脊髓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变化外,其余均有Ⅰ~Ⅲ级的恢复。腰背部无疼痛10例,遗留轻度腰背部酸痛1例。结论 Ⅰ期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360°椎管减压并重建是治疗严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较好选择,但应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 相似文献
18.
椎弓根螺钉技术在下颈椎不稳中的安全使用方法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目的探讨颈椎椎弓根技术在下颈椎疾病的安全使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2006年3月76例下颈椎疾病行颈椎椎弓根固定患者,其中49例为颈椎骨折脱位, 23例为颈椎病,4例为椎管内肿瘤。患者术前均行X线和CT等检查,术中在C形臂X线监视下置钉,术后行X线和CT检查了解螺钉位置。结果76例螺钉均成功置入,术中无脊髓、椎动脉损伤。术后CT显示,342枚螺钉中有37枚(10.8%)螺钉穿破椎弓根,其中29枚螺钉穿破椎弓根外侧皮质,3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上侧皮质,5枚螺钉穿破椎弓根下侧皮质。所有患者近期及远期随访未发现与椎弓根螺钉相关的神经血管及内脏器官损伤的并发症。有1枚螺钉断裂,但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余未发现螺钉松动或断钉及颈椎不稳症等。所有患者固定良好,并均已达骨性融合。术后随访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颈椎椎弓根固定提供了三柱的稳定和最坚强的后方固定,为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熟悉颈椎椎弓根的解剖和手术操作技巧以及采用个体化综合置钉是决定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寰枢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37例寰枢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29~68岁[(50.9±9.8)岁]。24例行O-arm导航辅助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导航组),13例行徒手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徒手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对患者临床疗效进行评估。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采用Neo分级评价螺钉位置分级及皮质穿透率。结果者均获随访24~38个月[(27.7±4.0)个月]。导航组手术时间[(189.8±35.4)min]显著短于徒手组[(221.5±48.6)min](P<0.05),术中出血量[300.0(250.0,537.5)ml]〖显著少于徒手组[500.0(425.0,625.0)ml](P<0.05)。两组患者术后7 d及末次随访JOA评分较术前显著升高(P<0.05),NDI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见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相关并发症。导航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86枚,包括Neo分级0级83枚,1级2枚,2级1枚;徒手组共置入椎弓根螺钉44枚,包括Neo分级0级36枚,1级5枚,2级2枚,3级1枚(P<0.05)。导航组螺钉皮质穿透率为3%(3/86),徒手组为18%(8/44)(P<0.05)。结论对于寰枢椎骨折,在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术时,应用O-arm导航辅助可以显著缩短或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提高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精确率。 相似文献
20.
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内固定术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探讨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在下颈椎骨折脱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3年2月-2006年5月,对22例严重下颈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关节螺钉Axis钢板固定10例;后路联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钢板固定12例,共置入78枚经关节螺钉。术中运用Klek- amp经关节螺钉技术,以侧块中心点内侧1 mm为进钉点,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上尾倾40°,在冠状面上外倾20°,行四层皮质固定。结果2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3年,平均15个月。术中所有螺钉均成功置入,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C7单侧神经根刺激症状,未予特殊处理,3个月后症状消失。没有出现椎动脉和脊髓损伤等其他置钉相关并发症。发现1例螺钉松动部分脱出,经加强颈托制动,术后3.5个月仍获得融合。其余患者均融合成功。结论下颈椎后路经关节螺钉钢板固定如使用得当,固定可靠、操作简单、相对安全。经关节螺钉钢板置入前,必须行脱位复位和小关节间植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