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目的探讨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作用。方法将入院初步诊断为冠心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符合该试验条件的患者随机分为强化组和常规剂量组,强化组自入院起连续服用瑞舒伐他汀20 mg/d直至术后1月,1月后改为常规剂量10 mg/d;常规剂量组自入院时即给予常规剂量瑞舒伐他汀10 mg/d直至随访结束。观察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以及术后3个月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基础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术前hs-CRP、cTnT、CK-MB基线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术后7d及术后1月两组血浆hs-CRP峰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术后7d两组血浆cTnT、CK-M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两组血浆cTnT、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内强化组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而常规剂量组有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PCI的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给予强化瑞舒伐他汀治疗能明显降低术后血浆hs-CRP、cTnT、CK-MB水平,并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比较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10月本院收住的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5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规范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评价两种治疗方法的显效率.随访观察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发生急性心肌梗塞为主要终点,以心绞痛复发、再入院、和再次血运重见术为次要终点.结果 25例患者接受药物治疗,30例患者接受介入治疗.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和急性心肌梗塞发生率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结论 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预后,可作为大多数患者的首选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他汀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灌注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例ACS行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给予58例对照组患者PCI术前1周20 mg/d阿托伐他汀口服,62例观察组患者于PCI术前1周开始口服40 mg/d阿托伐他汀。比较两组服药前及PCI术后血清炎症因子、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不良反应。结果 PCI术后12 h两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IL-6及IL-8水平均显著升高,但观察组上述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术后观察组心肌灌注分级(TMPG)Ⅱ、Ⅲ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1.0%和1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ACS患者PCI术后急性炎症反应,显著改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6.
目前他汀类药物广泛应用于调节血脂,笔者认为他汀类药物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早期应用能够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有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保护神经、抗血栓等作用。且本文就他丁类药物在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的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0例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采用介入治疗,观察介入术前及术后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各项指标和患者心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介入术后通过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钙蛋白(cTn)、左心室舒张末径(LV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VF)和心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显示,术后指标相对于术前有明显改善,增强了心肌灌注能力。同时术后心功能二级以上的患者明显降低。结论介入治疗可以改善心室泵血功能,有助于NSTE-ACS患者心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早期介入治疗时机对高危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406例高危NSTE-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时机不同将其分为A组(发病<12 h)和B组(发病12~24 h),比较两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 <0.05)。结论 对于高危NSTE-ACS患者,发病<12 h行PCI可以明显减少住院期间和出院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他汀类药物治疗的临床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他汀类药物的调脂效应以及多方面的血管壁直接保护作用使之有可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减慢或阻断急性不稳定冠状动脉病变的病理生理过程,因此,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开始他汀类药物治疗有可能减少心血管病事件,降低早期死亡率。为了使这种推测成为现实,近年来人们进行了不同类型的临床研究,现将有关试验介绍如下。1.小规模初步临床试验 土耳其的一项前瞻性试验观察15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胸痛发生后6小时内随机分成两组(不考虑基线血脂水平),在溶栓治疗后分别给予普伐他汀治疗(40mg/d,72例)或不用任何调脂药(78例)。与对照组相比,普伐他汀组的住院期间死亡率(3%比14%,P=0.03)以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出现无复流现象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近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ACS行PCI患者326例,根据PCI术后血流分级(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l分级),冠状动脉前向血流,〈TIMI2级患者37例为无复流组,随机抽取TIMI3级患者40例为对照组,于术后第7天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于术后6个月随访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术后第7天无复流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PCI术后6个月无复流组AMI、充血性心力衰竭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S行急诊PCI过程中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住院期间心功能明显低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PCI后冠状动脉血流正常患者,提示ACS行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近期预后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出现无复流(no-reflow)现象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6月-2010年7月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68例,观察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情况、可能原因、处理结果和出院转归。结果68例患者中,发生无复流现象6例(8.82%),其中1例于术后24h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5例出现不同程度胸痛、胸闷,TIMI血流1~2级,经冠状动脉内单独或联合注射硝酸甘油、维拉帕米、替罗非班处理后,TIMI血流恢复到3级,症状缓解,住院期间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最终好转出院。结论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可明显增加术中处理难度和风险,预后差、病死率高,提高对无复流现象的认识,及时恰当的处理,可显著改善冠脉血流,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冠脉无复流现象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因急性冠脉综合征入我院行PCI治疗患者380例,PCI支架置入即刻,冠状动脉造影前向血流TIMI≤2级为无复流,TIMI3级为正常血流,利用Excel随机函数表,从380例急诊PCI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恢复正常的患者中随机抽取70例为对照组。结果冠状动脉无复流患者35例,无复流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无复流组和对照组在PCI术后的造影结果中观察到在发生以下结果的例数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而在其它评价指标的例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水平以及冠状动脉特殊病变形态(几乎完全闭塞、血栓、钙化、长病变)与无复流现象发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性别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比较363例ACS患者(男性244例。女性119例)的临床和冠脉造影病变特征、介入成功率、院内和随访(22±13)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男性多支病变的比例较高,侧支循环较多,而女性双支病变的比例较高.钙化病变多。两组介入成功率(91.4% vs 94.1%,P=0.361)。院内MACE(5.7% vs 5.9%,P=0.956)和随访期间MACE(13.3%vs 13.4%,P=0.982)相似。结论本研究中性别不是影响ACS介入治疗近期和远期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应用瑞舒伐他汀强化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我院心血管内科和急诊ICU收治的72例ACS患者,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术后并基于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的用药。详细记录测量的各数据,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身体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详细观察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组内对比,患者的治疗1、3个月后的TG、TC、HDL-C及LDL-C各项血脂指标均优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后的TG、TC、HDL-C及LDL-C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相同时间后的水平(P0.05)。组内对比,患者的治疗1、3个月后的IL-6、hs-CRP及TNF-α各项炎症因子均低于治疗前;组间对比,观察组的IL-6、hs-CRP及TNF-α各项炎症因子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相同时间后的炎症因子含量(P0.05)。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观察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4(11.11%)、再狭窄2(5.56%)明显低于对照组心血管事件发生9(25.00%)、再狭窄5(13.89%)(P0.05)。结论 ACS患者施PCI术后增加瑞舒伐他汀药物的强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血脂指标和炎症因子含量,并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及再狭窄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影响急性冠脉综合征高龄患者PCI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3年来我科住院72例接受PCI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按年龄分为:高龄组,年龄≥75岁,共36例;低龄组,年龄<75岁,共36例。分析高龄患者PCI术后的HbA1c、NT-proBNP、血小板聚集率(PAGR)与随访1年后LVEF、LVEDd值的相关性。比较两组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即再梗塞率及死亡率之间的差异。结果:高龄患者的NT-proBNP、PAGR与LVEF值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91和-0.901,与LVEDd值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857和0.924。而HbAlc与LVEF、L-VEDd值无明显相关性。两组的MACE(再梗塞率及死亡率)部存在差异性,P值分别为0.0148与0.0254。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高龄患者PCI术后MACE较低龄患者发生率高,且心脏功能与NT-proBNP及PAGR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抗血小板治疗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的最后共同通路而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本文综述替罗非班在老年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360例ACS需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180例)和依诺肝素组(180例).治疗组PCI术后即刻给予替罗非班10.0μg/kg弹丸式注射,随后以0.1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24 h.用药后12、24、48 h观察两组患者TnI值改变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术后24 h及用药后3、6个月观察两组联合心脏事件(MACE).结果:替罗非班组与依诺肝素组比较术后24 h、3、6个月发生的联合心脏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 h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水平明显低于依诺肝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替罗非班对心功能有良性影响.两组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替罗非班组有1例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联合PCI治疗ACS可减少心肌损伤,对预后有良性影响,且安全性较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心梗(STEMI)患者进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或溶栓治疗,探讨直接PCI治疗STEMI的疗效。方法:入选STEMI患者81例,分为直接PCI组(32例)和溶栓组(49例)。直接PCI,取桡动脉或股动脉为冠状动脉造影(CAG)径路,采用Judkins法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确定梗死相关动脉(IRA),采取PTCA+支架或直接支架方式仅干预IRA。溶栓治疗,重组链激酶150万单位入0.9%氯化钠溶液100 mL中半小时内滴注完毕。临床评价指标,IRA再通率、ST段回落(STR)≥50%、2周时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衰、梗后心绞痛、非致死性再次心梗、死亡。结果:进门-溶栓时间平均为57 min,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平均为91 min。直接PCI组血管再通率高于溶栓组(P<0.05),直接PCI组STR≥50%率高于溶栓组(P<0.05),直接PCI组再次心梗、梗后心绞痛、心衰发生率低于溶栓组(P<0.05)。结论:直接PCI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梗疗效优于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20.
经桡动脉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冠脉综合征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从2005年5月至2008年12月共对22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PCI治疗,其中经桡动脉途径112例,经股动脉途径109例。结果:两种冠脉介入途径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具有可比性。血管穿刺时间桡动脉组为(4.5±3.4)min,股动脉组为(3.8±3.6)min(P>0.05)。导管室支架置入时问桡动脉组为(41±20.7)min,股动脉组为(38±19)min(P>0.05)。冠脉介入治疗成功率桡动脉组为94.3%,股动脉组为95.1%。桡动脉组有1例桡动脉闭塞,1例肱动脉损伤渗血前臂肿胀,无其他严重局部并发症发生,股动脉组有2例假性动脉瘤形成,应用不同方法治愈,11例有出血并发症,其中2例有严重出血并发症。桡动脉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桡动脉途径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治疗的优选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