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又称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舞蹈手足徐动症(Paroxysmal kinesigenic choreoathetosis,PKC),是一种罕见的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的发作性运动障碍,其特征为短暂的(通常不超过3min)被突然的自主运动诱导的不自主运动。既往临床报道很少,我们最近发现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郝静  闫斌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8):2810-2811
目的 总结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的临床特征,并对其进行分析。方法 观察分析11例PKD临床特征,影像学,脑电图等特点。结果 11例患者发病年龄7-21岁,平均10.3岁。发作前均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肢体不自主的扭曲,舞蹈样动作,持续数秒钟,意识清楚,影像学及体检无异常,脑电图1例异常,卡马西平治疗效果佳。结论 PKD是发作性运动障碍中的一类疾病,属于离子通道病,对抗癫痫药物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探析。方法:对2011年5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经住院治疗的33例发作性诱发性运动障碍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并随诊。结果:发作性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在发作前都有显著的诱发因素,大多数是因突然运动(包括护理的翻身)、紧张、过度换气或惊吓而诱发的。发作性肌张力障碍、投掷运动、舞蹈样动作或手足徐动等,多为一侧性,持续时间1s至5min,发作频率为每周数次或每天10余次是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在发病时意识清楚,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发病的平均年龄在4至17岁之间。在治疗过程中有初8例脑电图异常以外,其他的病例其电生理以及神经影像学检查无明确异常。卡马西平类药物对治疗发作性诱发性运动障碍有很好的疗效。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病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短暂的、发作性局部或全身不随意运动,属于离子通路疾病。用抗癫痫药疗效好。该病最好的、最准确的治疗方案是发作性运动障碍的准确分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脑电图特征。方法选择2006年6月-2010年6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门诊就诊和住院治疗的49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患者,分析发作间歇期和发作期的脑电图特征。结果间歇期脑电图显示,34例发作间歇期未见痫样放电;15例患者记录到尖波、棘慢波;发作期脑电图显示,23例患者记录到临床发作,20例患者发作期未见痫性放电和节律改变,1例患者发作时可见4~6 Hzθ节律夹杂少量低波幅快波;2例患者发作时动作伪差掩盖正常背景;其中有4例患者同时记录到癫痫发作,且癫痫发作时可见明确的痫性放电。结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脑电图间歇期可有痫样放电,发作期多数正常,同步行长程视频脑电图检查可帮助鉴别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和癫痫,为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5.
病例:女,19岁,主因发作性手足舞蹈9年.患者9年前由静到动时出现发作性手足舞蹈,心里明白,偶有跌倒,持续数秒钟缓解,月经前频繁,5-10次/月,一直未诊治.既往体键,其母亲9岁时有发作性一侧肢体发僵,心里明白,持续3-4秒钟后缓解,2-3月发作一次,未诊治,30岁后自行停止.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常规生化检查正常,头颅MRI:正常.脑电图:正常.诊断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予卡马西平0.1/日口服后,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MD)的脑电图改变。方法详细观察32例PKMD患者的临床特征,全部进行了24小时动态脑电视频监测,在脑电图监测下进行运动诱发试验。结果 11例有自发样放电,5例临床发作时2例有癫样放电,8例运动诱发试验皆阴性。用具有Na+通道阻断作用的多种抗痫药治疗均有效。结论 PKMD部分患者在发作期和发作间期有痫样放电,具有癫痫的某些性质,与癫痫可能有共同的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 (PKD)以突然运动触发的发作性肢体随意运动障碍 ,不伴意识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 ,临床少见 ,现将笔者诊治的 2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18岁。 1年前开始出现发作性右侧上肢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于坐位变站立时出现。表现为右上肢屈曲 ,右掌指关节屈曲 ,指间关节伸直 ,旋前 ,呈缓慢扭曲状 ,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 10秒左右 ,每天发作 7~ 10次左右 ,发作时神志清 ,精神紧张 ,焦虑时加重 ,查体未见异常 ,头CT、脑电图正常 ,诊断为PKD ,给予卡马西平0 1,每日 3次日服 ,服药半个月后症状明显减轻 ,数…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发作性运动诱发运动障碍(PKD)的遗传和临床特点。方法:总结8例PKD患的家系和临床燃料。结果:PKD发作年龄多在10-25岁,以突然运动时发生短暂的随意运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持续时间常小于1min,意识清醒,脑电图、头颅MRI等检查正常,卡马西平治疗有效。有家族史的患呈现常显性遗传特点。结论:PKD呈良性病程,但频繁发作对患仍具有危险性,需要鉴别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责葬则燥曾赠泽皂葬造噪蚤灶藻-si早藻灶蚤糟凿赠泽kinesia,孕运阅)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表现为发作性不自主运动等锥体外系症状,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由突然运动而诱发,因其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刻板性、反复性及短暂性的特点,与癫痫发作症状相似,极易与癫痫混淆,虽然近年来PKD逐渐被临床医生所认识,但误诊率仍高,我们最近发现该病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韦玉国 《医学综述》2013,19(11):1954-1956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是静止状态下突然运动诱发的、反复发作的短暂性不自主运动为特征的一种发作性运动障碍疾病,以家族性PKD最为常见。近年来,有学者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技术将家族性PKD的致病基因成功克隆,该基因位于16p11.2,基因产物为一种富含脯氨酸的跨膜蛋白2(PRRT2)。该文就PKD家系的PRRT2基因定位、克隆、基因突变和PRRT2蛋白功能研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S)伴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KD)的临床特征和遗传特点.方法:同顾性分析1例中国汉族FS伴PKD家系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共调查该家系41名成员,该家系有8例FS患者,5例PKD患者,其中2例FS患者伴发PKD.5例PKD患者均表现为静止状态下突然运动诱发的短暂不自主运动,神经系统查体均无异常;所有患者MRI/CT正常,3例脑电图异常,2例正常;抗癫药物治疗有效.结论:该家系诊断为复杂性PKD,呈不全外显性遗传,热性惊厥与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可能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was aimed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 (PKD) and exte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is disease. From August, 2008 to October, 2010, 9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with PKD in the Department of Neurology of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The data involving clinical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results of electromyography, 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brai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and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CT) were collected. All PKD patients exhibited unilat-eral or bilateral recurrent episodic dyskinetic attacks triggered by sudden voluntary movements. The duration of the attacks ranged from several seconds to one minute. The attack frequency ranged from approximately once in several months to more than 10 times in a day. Patients suffered from no conscious disorders during the attack, and no neurological signs were found during the period between attacks. No abnorm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were found. Routine EEG, video EEG monitoring or brain imaging showed normal findings. Classical treatment for anti-epilepsy, including car-bamazepine and topiramate, was administered to the patients and proved to be effective. It was concluded that PKD is characteristically triggered by sudden voluntary movement; no abnormal elec-troneurophysiological findings are observed in PKD, and antiepileptic drugs are effective in treating the disorder.  相似文献   

15.
孙会荣  李加美  田相国 《医学综述》2012,18(11):1672-1674
神经内分泌肿瘤(NEN)起源于胺前体摄取与脱羧酶细胞,胃肠道是NEN最常见的发病部位。其生物学特性、恶性程度、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差异很大,多数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学治疗、放射治疗及内镜和介入治疗等。另外,一些新的靶向药物展现了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于本病的治疗和预后,国内外学者尚缺乏统一认识。  相似文献   

16.
背景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的特点是突然运动诱发的反复性、发作性舞蹈样动作和肌张力障碍。本病虽然是以运动症状为主的疾病,但越来越多的神经电生理的研究表明,感觉系统的障碍在该病的发病机制中参与了一定作用,尤其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高还是减低,目前尚未明确。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恢复周期是衡量感觉系统兴奋性的标志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体感诱发电位恢复周期,并与正常对照组做对比。 方法 本研究随机选取24例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平均年龄20.0±5.3岁,男性21例,女性3例),18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平均年龄22.0±5.0岁,男性17例,女性1例)。分别单脉冲、双脉冲电刺激正中神经,双脉冲刺激间隔时间分别为5、20、40 ms,S2(试验刺激)的波幅等于双脉冲刺激(S1 + S2)的波幅减去单脉冲刺激S1(条件刺激)的波幅,计算不同刺激间隔时间的(S2/S1)*100的比值。 结果 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中,病例组单脉冲刺激(S1)P27波幅明显大于对照组, N13、 P14、N20及N30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双脉冲刺激间隔时间5ms时,病例组各成分诱发电位(S2/S1)*100的比值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刺激间隔时间20、40 ms时,病例组P14、N30的(S2/S1)*100的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本研究提示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肌张力障碍患者体感系统抑制功能减低。不同成分的SEP抑制功能的减退源于不同部位,表明该病患者的皮层及皮层下抑制环路有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发作性舞蹈徐动症(PKC)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1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随访14例患者1~2年内的治疗结果。结果 发作性舞蹈徐动症运动中易诱发发病。考虑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发作时无意识障碍,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对卡马西平类药物有良好效果。结论 发作性舞蹈徐动症是一种以运动等因素易诱发的运动障碍。治疗应参考抗癫痫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