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4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临床特征。方法总结分析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47例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患儿,年龄10个月-3岁,47例均有发热、发抖、发呆及高血压;呕吐33例(70.2%);末梢血白细胞升高21例(44.7%);血糖升高14例(29.8%)。查视频脑电图22例,异常12例;查脑脊液40例,异常30例;合并肺水肿、肺出血7例,死亡5例。结论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3岁的患儿,有皮疹或无皮疹,当出现发热、发呆、发抖和高血压时,要高度怀疑手足口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尤其是脑干脑炎。积极降颅压、降血压治疗可阻止或减缓病情加重。心跳停搏由中枢病变引起,成功复苏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并发心肌酶谱异常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预后情况,以探索其最佳治疗方案.方法 通过回顾性调查的方式研究两家医院2年间临床确诊手足口病患儿1 518例,选取428例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的资料齐全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从中评估心肌损害对疾病的预后影响程度.结果 并发心肌损害患儿全部康复,死亡病例死因与心肌损害无直接关系.结论 只要早期识别重症病例,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心肌酶谱异常的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手足口病二次复发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二次复发的临床特点及诊治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资料完整的50例手足口病患儿二次复发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0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均有呼吸道感染症状.首发症状为流涎、流涕、咳嗽、低热,手掌及足底部皮肤出现散在斑丘疹,部分为小水疱.继而口腔、臀部、躯干部及膝部出现数个至数十个斑丘疹及水疱,色泽灰暗,部分脱屑.实验室检查:以白细胞计数升高为主.病毒阳性率低.X线胸片显示肺纹理增粗,边缘欠清.结论 与第一次发病相比,手足口病患儿二次复发时临床表现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毒检出率低;早期识别和早期诊断是治疗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合并神经损害的危重型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和早期康复提供依据。方法:收集58例合并神经损害的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对存活的42例患儿进行随访。结果:58例患儿中,脑干脑炎42例(72.4%);急性弛缓性麻痹13例(22.4%),其中脑脊髓炎8例,类脊髓灰质炎综合征5例;脑炎3例(5.2%)。随访到的42例患儿中,康复30例,有后遗症12例(28.6%);肺出血、腱反射减弱和肌力0级是影响神经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危重型手足口病患儿的神经系统损害以脑干脑炎和急性弛缓性麻痹为主,其后遗症的发生率高;合并肺出血、腱反射减弱和肌力0级的患儿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合并神经系统受累手足口病重症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2011年5-10月收治的52例手足口病重症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2例患儿中男38例,女14例,<3岁45例(86.5%),发热52例(100%)、典型皮疹45例(86.5%)。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在病程的第2~5天出现,合并神经系统受累表现:精神差(100%)、惊跳或肢体抖动(73.1%)、嗜睡(51.9%)、呕吐(36.5%)、脑膜刺激征(34.6%)、呼吸节律不齐(28.8%)。辅助检查:WBC>10.0×109.L-126例(50%)、血糖升高10例(19.2%)、脑脊液检查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52例进行病原学检查,有35例(67.3%)证实为肠道病毒71型感染。51例治愈或好转出院,死亡1例(1.9%),3例(5.8%)留有肢体软瘫,随访1~2个月恢复。结论手足口病重症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均有发热、皮疹。合并神经系统受累表现以精神差、惊跳或肢体抖动、嗜睡、呕吐多见。手足口病重症多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神经系统受累是重症患儿最早期的表现,早期诊断,积极干预,防止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6.
血糖监测对小儿手足口病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血糖监测对小儿手足口病病情和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检测了687例手足口病患儿(属于一般病例者204例,占29.69%,II期重症病例452例,占65.79%,III期病危者31例,占4.51%)入院时的空腹静脉血糖,并对所有病例住院过程中的血糖进行动态监测。分析不同病期患儿血糖检测结果、血糖检测值与病情相关性及血糖监测值与疾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①II期和III期病例在入院初期空腹血糖明显高于一般病例,分别为7.34±2.22mmol/L,16.54±5.33mmol/L和5.75±1.3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在不同程度血糖升高组中,随着病情的加重,血糖检测值升高的程度越明显(P<0.01);③血糖升高组患儿平均住院日(7.1±2.5天)明显长于血糖正常组(4.1±1.2天)(P<0.01),出现后遗症的病例前者也明显多于后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监测在判断小儿手足口病病情变化和预后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于血糖短期内明显升高者应严密观察,及早进行干预,可部分阻止病情的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7.
8.
目的分析重症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足口病神经系统损害105例患儿(观察组)临床资料,并与无合并神经系统损害的手足口病210例(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EV71核酸检测阳性率占91.1%(72/79),3岁以下占92.3%(97/105);观察组体温≥39℃、热程≥3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血糖升高比例高于对照组(P<0.01),而典型皮疹、C-反应蛋白、CK-MB、谷丙转氨酶升高比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71病毒为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3岁以下婴幼儿发病率高;T≥39℃、热程≥3 d、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血糖升高患儿要警惕神经系统损害,早期发现和及时救治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早期风险评估及干预治疗对手足口病患儿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3-9月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风险评估,尽早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的患儿纳为干预组;未及时干预治疗者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病程、重症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及治疗费用。结果干预组患儿病程缩短,重症发生率低,并发症少,无死亡病例,治疗费用少;对照组病程长,重症发生率高,并发症多,死亡2例,治疗费用多,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及早进行风险评估及应用免疫球蛋白联合安宫牛黄丸干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手足口病(HFMD)患儿的临床特点改变和脑电图表现,评价脑电图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异常脑电图的例数进行统计。结果手足口病主要的发病时间在7~9月份,3岁以下的婴幼儿占71.3%(489例),病例1(0~3岁)组的异常率为1.8%(9/489);病例2(4~14岁)组的异常率为79.7%(157/197),轻度异常表现为以θ波增高为主,中度异常表现为θ、δ波并存,重度异常表现为广泛δ波;对照组的异常率为30.0%(56/200),皮疹和发热是主要的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合并脑炎。病例2组与对照组比较,患儿脑电图弥漫性慢波异常的出现率及异常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电图检查敏感性高,且具有无创、操作简便等特点,可有效发现HFMD患儿是否合并脑组织损伤,可早期协助诊断脑炎,减少漏诊和误诊,可以作为HFMD患儿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致急性迟缓性麻痹的临床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致急性迟缓性麻痹的临床特点。方法对28例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麻痹患儿进行临床观察,行病原学检查、颅脑和脊髓磁共振检查及脑脊液检查,行心肌酶、神经-肌电图检查。给予免疫球蛋白、地塞米松、鼠神经生长因子、弥可保等治疗。随访2个月观察预后。结果手足口病所致急性迟缓性麻痹多见于2岁以下儿童(22/28);麻痹前期均有典型手足口病的皮疹。81.5%(20/28)的患儿合并病毒性脑炎。81.5%(20/28)的患儿脑脊液压力或常规异常。咽拭子EVPCR和血清免疫学检查均显示有9例患儿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患儿瘫痪肢体1周后开始恢复,75.0%(21/28)患儿急性期(2周)后肌力基本恢复。随访2个月89.3%(25/28)患儿肌力基本恢复。结论手足口病易合并中枢系统病变,EV71是引起急性迟缓性麻痹的主要肠道病毒,其对脊髓前角细胞具有一定嗜组织性。经积极治疗后患儿肌力恢复迅速,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3.
小儿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病变早期的免疫球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手足口病患儿入院时免疫球蛋白(IgG、IgM、IgA)与hs-CRP水平,同时选择6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手足口病患儿病变早期Ig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P<0.05),IgG、Ig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99和3.49,P<0.05),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5)。结论 IgM与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gG、Ig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联合检测以上指标对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2012年长治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手足口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长治市2012年全市县区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的手足口病报告卡信息及部分实验室检测结果,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年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5 324例,报告发病率为159.66/10万,重症病例119例,死亡5例。其中男性3 108例,女性2 216例,男女性别比为1.40∶1。长治市13个市县(区)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发生。全年各月均有手足口病例,以5、6、7三个月发病比较集中,占全年病例的82.10%。病例年龄分布以低年龄组为主,6岁以下儿童占全部病例的94.97%。检测272份样本,EV71阳性率为79.78%。结论:长治市手足口病的发生与年龄、性别、季节和地区关系密切。应重视6岁以下儿童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同时加强手足口病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5.
常规理疗联合针刺对重症手足口病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异常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好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的急性发疹性传染病,可由20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以发热及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斑丘疹或溃疡为主要临床症状,大多经治疗后可缓解,不留后遗症,但重症HFMD可造成周围神经麻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因此,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非常必要的。目的 研究常规理疗联合针刺对重症HFMD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异常患儿运动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12月在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重症HFMD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异常患儿88例。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抗感染、促受损神经恢复及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对照组加用常规理疗,观察组加用常规理疗联合针刺治疗,两组治疗周期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相关症状(包括呕吐、易惊、肢体抖动、肌无力、嗜睡)消失时间,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肌酸激酶(CK)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GMFM、BB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MFM、BBS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呕吐、易惊、肢体抖动、肌无力、嗜睡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hs-CRP、WBC、CK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IL-6、hs-CRP、WBC、CK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常规理疗联合针刺治疗重症HFMD中枢神经系统受损致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异常患儿,可显著改善患儿运动功能,缩短病程,减轻炎性反应,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取2013年6月-2017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因反复感染入院PID患儿37例,其中临床诊断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17例、慢性肉芽肿病(CGD)4例、X连锁高免疫球蛋白M综合征(XHIM)4例、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WAS)4例、选择性免疫球蛋白A缺乏症(sIgAD)3例、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2例、可疑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2例、先天性胸腺发育不全(DGS)1例。分析患儿的基本资料、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基因检查结果及预后。结果 37例PID患儿中2例sIgAD为女性,其余35例均为男性,年龄54 d~10岁9个月,发病至确诊时间6个月~8年。4例有可疑家族史。37例PID患儿中抗体缺陷24例(64.9%),吞噬细胞数目、功能缺陷6例(16.2%),有明确综合征5例(13.5%),联合免疫缺陷病2例(5.4%)。患儿均有反复感染病史,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消化道。多数患儿有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含量降低,T、B淋巴细胞计数降低。37例患儿除3例sIgAD、1例SCID及2例可疑中性粒细胞功能缺陷患儿外,其余均为经过基因检测确诊。随访1~5年,1例XLA患儿后期反复查血常规三系均降低,双下肢可见瘀斑及鼻衄表现,建议行骨髓穿刺,家属拒绝后失联;1例SCID患儿因重症感染死亡;1例XHIM患儿进行干细胞移植后失访。其余患儿均存活。结论 对于反复感染,尤其是重症感染,每次均需静脉用抗生素治疗的患儿,应需警惕PID的可能,并尽早进行淋巴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初步筛查,以便于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HFMD)患儿心肌酶及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住院1709例HFMD患儿检测心肌酶,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α-羟丁酸脱氢酶(HBDH)、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同时均做常规床旁12导联心电图。结果心肌酶检查:心肌酶的异常主要在部分重型HFMD中,心肌酶升高以AST升高为主,同时伴有ALT、LDH、HBDH及CK升高,但升高的程度较轻,危重型HFMD患者心肌酶损害明显。心电图检查:半数患儿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少数重型HFMD患儿出现心律失常。结论 HFMD对心脏损害小,但部分重型手足口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临床上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湖北省武穴市2009~2012年间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以及临床资料,探讨适宜的合理有效防控措施.方法 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手足口病个案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2009~2012年间武穴市共报告手足口病976例,年平均发病率36.48/10万,2009~2012年间分别报告129例、191例、278例、378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8.74/10万、27.65/10万、43.15/10万、57.98/10万,年发病率逐年上升,4~7月为发病高峰,8月份回到较低水平,2011和2012这两年的10~12月出现第2个小高峰;发病人群中以散居儿童为主,占84.83%(828/976);发病年龄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儿童,占98.05%(957/976),无死亡病例.2009~2012间手足口病病原体均以肠道病毒71型(EV71)为主,病原学诊断阳性者中71型(EV71)占46.88%,Cox16和其他肠道病毒有一定的感染比例.结论 2009~2012间武穴市手足口病发病流行强度逐年升高,手足口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儿童,病原学以EV71型为主,应关注流行高峰季节和重点人群,制定科学规范的防控方案,加强疫情监测,减少发病和死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对重症EV71感染相关手足口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 根据病情将治疗组患儿分成3组,脑膜脑炎组(ME组)14例、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组(ANSD组)13例,肺水肿组(PE组)12例,均在入院12h内给予IVIG[lg/(kg ·d),2天]治疗.并设普通手足口病对照组(HFMD组)10例,给予一般治疗.比较治疗组患儿IVIG治疗前后血清中细胞因子TNF-d、IL-2、IL-10、IL-13、IL-6以及INF-γ水平的变化,及各组间年龄、发热时间、血糖、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 在IVIG使用前后,ME组患儿各细胞因子无明显改变,ANSD组患儿IL-13、IL-6明显下降(P<0.05),PE组患儿IL-10、IL-13、IL-6、INF-γ明显下降(P<0.05).各组之间比较,随着病情加重,血清中细胞因子IL-10、IL-6、IL-13浓度逐渐升高;血糖、白细胞计数同PE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外周血CD4/CD8比值、NK细胞比例PE组下降最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IG治疗可调节危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免疫功能,及时使用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0.
2010年宾阳县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宾阳县2010年重症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重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宾阳县2010年重症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宾阳县重症手足口病报告70例(死亡8例),全部集中在流行季节的3~7月;发病地区以县城所在地的宾州镇为最多(30例,占42.86%)。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最多58例(占82.86%);其次为托幼儿童12例(占17.14%)。年龄全部集中在5岁以下,尤其1岁及以下最多(1岁组35例占50%,0岁组11例占15.71%);经对70例重症手足口病人采样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57人检出EV71核酸阳性占81.43%,且死亡的8例全部系EV71核酸阳性。结论 2010年宾阳县重症手足口病暴发疫情主要是以EV71感染为主,病人以5岁以下尤其以1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