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包括血管造影和病理在内的大量研究证实,脑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一个重要的病变基础,颅内动脉狭窄程度提高10%,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就会增加26%[1]。本文主要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在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并探讨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方法 收集自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颅内动脉存在≥50%狭窄,并同时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资料,并对患者临床、DSA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在273例≥50%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中,有17例(6.23%)存在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年龄45~78岁,其中8例女性,9例男性。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4.17%(9/216),女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动脉瘤发病率为14.4%(8/57),男、女性动脉瘤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6例(94.12%)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系统,仅1例(5.88%)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尖;11例(64.71%)动脉瘤位于狭窄血管的远端,2例(11.76%)位于狭窄血管的近端,另有4例(23.53%)动脉瘤与狭窄不在同一血管;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是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发生动脉瘤的可能性远高于普通人群,女性较男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更易发生未破裂颅内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卒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重要依据。方法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DSA)结果,分为对照组(狭窄50%)与颅内动脉狭窄组(狭窄50%或闭塞),分析颅内动脉狭窄与年龄、性别等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组与对照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血浆HDL-C、血清脂蛋白Lp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性别、吸烟、既往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CHO、TG、LDL-C、ApoA、ApoB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清脂蛋白Lpa可能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C为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所存在的危险因素,以便为在诊断和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原因查找提供资料依据。方法对所有入院治疗的患者进行详细地询问并记录患者既往病史,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和家族性脑血管病以及既往卒中史等,对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狭窄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比率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年龄、既往卒中史和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上患有糖尿病和冠心病、高血压等病症,都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应当在发病早期就对该类危险因素进行积极的干预。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统计。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面对面的询问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测,通过统计学软件对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多因素中的尿酸(UA)、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LDL-C)、性别、年龄、肥胖、腰围、血糖为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危险因素,高密度脂蛋白(HDL-C)为社区人群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保护因素。结论男性及三高人群是社区椎基底动脉颅内段狭窄的危险因子,在临床上应当作为干预和防控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17例局限性颅内血管狭窄患者出现与血管狭窄有关的神经功能障碍,内科抗凝、抗血小板治疗无效。采用经皮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使狭窄血管扩张。术后3个月进行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及临床症状随访。结果17例患者血管内支架均成功置人,血管狭窄率从术前的平均83%降至术后的5%。均无与手术相关的颅内出血发生。短期内(3个月)随访未见再狭窄,没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发生,临床症状改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颅内动脉狭窄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应用进展进行分析,研究最佳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疑似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共计5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以CTA及DSA技术进行诊断干预。以DSA为诊断金标准,对两种诊断方法下的敏感度、特异性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DSA、CT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灵敏度与特异性数据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数字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均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技术,两者相互配合,对于提高诊断各类颅内动脉狭窄客观性有重要价值,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及120例非梗死患者和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血脂、血糖检查。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检出率(38.4%)与对照组(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依次为大脑中动脉(70.8%)、椎基底动脉(37.5%)、大脑前动脉(31.3%)、颈内动脉末段(10.4%)。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容易发生颅内动脉狭窄,其OR值分别为2.56、3.46、4.12、5.20(均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组高密度脂蛋白(1.09±0.32)mmol/L比对照组(1.33±0.40)mmol/L低(P<0.05)。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有密切关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保护因素有高密度脂蛋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及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结论: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包头市中心医院2007年1月至2011年6月经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狭窄程度>60%的颅内动脉狭窄接受APOLLO支架置入治疗的住院患者52例。临床随访采用NIHSS评分。影像学随访主要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及颈部血管超声。结果 50例患者成功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94.55%(52/55)。术中、术后即刻总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62%(5/52)。术后30 d内总的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1.76%(6/51)。随访(21.84±13.64)个月,考虑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2例,再狭窄率为3.92%(2/51)。结论 APOLLO支架置入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中远期随访症状性再狭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将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诊治的2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根据脑梗死诊断标准分为试验组(132例)和对照组(108例),运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脑梗死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38.6%vs 23.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慢性病史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影响因素。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两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支架成形术与药物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疗效,探讨其安全性。方法:2006年5月~2008年8月期间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56例,围手术期控制危险因素并给予抗血小板药物。单纯药物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与介入组相同,随访1~24个月。结果:介入治疗组56例手术全部成功,共置入69枚支架,全部病人残余狭窄率&lt;20%;术中无1例死亡、栓塞、夹层、脑出血事件发生;5例术后拔除动脉鞘时出现一过性低血压。随访1个月~2年,56例除1例因肺感染死亡外,其余患者无1例死亡及再发卒中事件。2例患者因多处血管病变仍有轻微头晕,56例未发现无症状和有症状性再狭窄。药物治疗组6例症状无缓解,8例再发卒中。结论:与药物治疗组对比,支架成形术治疗脑动脉狭窄疗效好,且治疗是安全的,但有待大样本研究结果证实。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冠心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247例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同时进行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肾动脉造影.结果 冠心病患者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为2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外周血管疾病和冠心病多支病变为肾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对冠心病患者,尤其是多支病变、高龄、合并外周血管疾病的冠心病患者应常规行选择性肾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是最常见的老年病之一,由于脑部供血不足,早期主要表现为嗜睡、一过性晕厥或黑蒙,随着狭窄的加重,随时有可能发生脑梗死,导致偏瘫或死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术前需进行头部CT扫描、磁共振、颈动脉超声或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有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50%,无临床症状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程度超过60%可作为CEA的主要手术指征。全身麻醉仍是CEA的主要麻醉方法,局部麻醉亦有有利之处。补片成型以及应用转流被大多数学者所采纳。与CEA相比,血管内治疗仍处在实验阶段,尚不能取代CEA在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方面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7.
脑动脉狭窄是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理基础,介入治疗是脑动脉狭窄的重要治疗方法之一,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脑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已有较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对脑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中国青年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综合评价我国青年人群脑卒中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国内有关青年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进行定量综合分析;运用Revman4.2进行异质性检验以及合并OR值和95%可信区间的计算。结果高血压、高血脂、吸烟和饮酒与青年脑卒中关系的OR值分别为6.60(4.48,9.06)、4.86(3.40,6.96)、2.20(1.56,3.10)和2.51(1.43,4.42),合并结果稳定性较好;家族史的OR值为5.91(3.48,10.02),但结果稳定性较差;肥胖与青年脑卒中关系的OR值为1.48(0.97,2.27),尚不能确定肥胖与青年脑卒中的关系。结论现有的有限证据表明,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和家族史是中国青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1年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内科2009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8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36例,不伴有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244例,应用颅内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再对影响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后对单因素分析有显著差异的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1年内脑卒中复发率明显高于不伴高尿酸血症的脑卒中患者,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尿酸血症(χ~2=4.309,P=0.044)、吸烟(χ~2=10.206,P=0.001)、糖尿病(χ~2=7.560,P=0.006)、高血压(χ~2=4.4477,P=0.034)与颅内动脉狭窄发生显著相关。颅内动脉狭窄关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尿酸血症(OR=0.353,95%CI=0.145~0.859,P=0.022)、吸烟(OR=0.468,95%CI=0.277~0.791,P=0.005)、糖尿病(OR=2.025,95%CI=1.186~3.458,P=0.01)是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尿酸血症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及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