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应用电针与康复训练治疗方法来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76例。结果69例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总结疗效,并拍患侧肩关节正位X片,痊愈34例,好转16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72.46%。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训练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能改善患侧肩关节半脱位,扩大肩关节关节活动范围,提高患者上肢的运动功能,值得康复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肩关节半脱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也是制约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近年临床文献来看,目前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主要采取功能性电刺激、康复训练及传统针灸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的主要合并症之一,本文从肩关节的解剖特点、病因机制入手,着重介绍肩关节半脱位的检查方法,早期预防和治疗,以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120例因中风偏瘫导致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按病程分为早、中、晚期三组,给予同等剂量,同样疗程的康复治疗;疗程结束后进行康复评估,观察其疗效.结果:早期组肩关节半脱位恢复较理想,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中晚期组治疗后也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和早期组相比具有相当程度差异(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对预防中风偏瘫所致肩关节半脱位的发生和康复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6.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对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将6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康复训练.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指标评分、肩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对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做出客观的评价.结果 治疗组在缓解肩部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的方法能有效地改善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缓解肩部疼痛.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且发病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偏瘫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的后遗症.肩关节半脱位又称不整齐肩,是脑卒中后偏瘫病人的早期并发症之一,在弛缓性瘫痪期时发生率达60%-80%.也是制约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锁骨双极脱位是指同侧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同时发生脱位,国内外临床报道较少。现就我院手法治疗一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陕西医学杂志》2017,(8):1020-1021
目的:研究外伤性肩关节后脱位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选取收治的48例肩关节后脱位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不同的临床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其中手法复位28例,手术复位20例。复位前和复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肩关节功能评分,计算优良率。结果:分别在复位前和复位后1年对患者的肩部进行评价。复位前,手法复位组患者和手术复位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手法复位组患者和手术复位法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评分较复位前均有很大的提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后一年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统计,手法复位组28例患者优良率高达89.29%,手术复位组20例患者的优良率90.00%,两组总优良率高达89.58%。结论:肩关节后脱位易出现误诊和漏诊现象,若没有及时发现和诊断会延迟治疗时间,进而影响肩关节的功能和康复,及时通过科学全面的检测,能极早确诊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肩关节后脱位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肩关节后脱位在临床上非常少见,资料统计约占肩关节脱位的1.5%~3.8%1。我院在1987年3月~1999年10月间收治肩关节后脱位2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36岁,左侧肩部外伤后来我院诊治。伤后左肩部疼痛不适,活动受限,检查发现伤侧肩峰较对侧稍突出,伤肩前部稍平坦,后侧隆起,肩部前侧空虚,后侧冈下可触到肱骨头,肩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正位X线片显示肱骨头与肩胛盂前缘的弧线失去了平行关系,再进一步作CT检查发现为肩关节后脱位。治疗是在麻醉下行手法复位,复位后用外展架固定3周,经功能锻…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常见病、多发病。脑卒中并发症的发生又是加重残疾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肩关节半脱位是常见的脑卒中并发症,由于对脑卒中后肩关节保护不利及人为的损伤,诱发及加重了肩关节半脱位,最终严重影响了脑卒中病人的康复。近2年来我们观察38例急性脑卒中病人接受早期康复介入的疗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综合康复措施治疗96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治疗方法包括正确体位摆放、主动和被动运动、低频治疗、中药熏蒸、肩吊带及药物治疗等,治疗时间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量态和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患侧肩关节的活动功能、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疼痛进行评定.结果 96例患者经过4周的综合康复治疗后,其病情均有明显改善,显效62例(64.6%),有效30例(31.3%).治疗后患侧肩关节活动功能、疼痛和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P<0.05) .结论 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X线、磁共振成像联合评价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风合并肩关节半脱位患者60例,对患侧与健侧进行X线、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中风患者肩关节损伤情况.结果 患侧肩峰至肱骨头的间距(acromio humeral interval,AHI)值为(25.11±2.98)mm...  相似文献   

14.
采用神经发育促进技术中的一些方法,对11例不同时期的中风偏瘫患者进行防治肩关节不全脱位的治疗。结果显示,8例患病在3周至3月内开始接受治疗者,效果显著。3例超过半年以上病程者,无效。说明用促进技术中的一些方法,早期防治偏瘫患者肩关节不全脱位是有一定疗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坚持良肢位摆放,维持关节活动度及主动运动,治疗组在以上治疗基础上进行电针治疗,1个月后评价肩关节复位情况及上肢Fugl 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肩关节复位情况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1个月后上肢FMA评分均提高(P〈0.01),而且治疗组FMA评分要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肩周穴位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肩关节半脱位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纯康复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综合康复治疗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2003,1(12):1088-1089
  相似文献   

17.
肩关节脱位是指肱骨头与肩胛盂发生移位,又称为肩肱关节脱位,肩关节脱位占全身四大关节脱位的40%,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位之一,多发生于20~50岁之间的成年男性.根据脱位后肱骨头的位置,可分为前脱位和后脱位两种,前脱位又分为喙突下、盂下、锁骨下脱位三种.根据脱位的时间与复发次数,可分为新鲜、陈旧和习惯性脱位.肩关节脱位时,周围的软组织可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还可合并骨折,约30%-40%的患者合并有大结节撕脱骨折,少数可合并肩胛盂边缘骨折或肱骨头骨折.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综合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对18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治疗前及经过正确的体位摆放、矫正肩胛骨的姿势、刺激肩关节周围固定肌的活动、戴肩吊带等综合康复治疗6周后,进行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情况及患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18例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患者经综合康复治疗后,其肩关节活动范围、疼痛、肩关节半脱位恢复情况及患肢的运动功能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综合康复治疗后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肩关节半脱位所造成的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动疗法对肩关节半脱位的影响。方法对24例臂丛神经损伤或脑损伤伴肩关节半脱位的患儿接受为期3个月运动治疗,通过X线片及肩关节半脱位轻、巾、重三度分级评定治疗前后效果。结果运动治疗前后肩关节半脱位显著改善。结论运动疗法可改善肩关节半脱位,提高患儿上肢灵活性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肩关节半脱位患者应用康复手法治疗进行观察,证实手法康复对康复本症的预防、治疗确有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80例均来源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诊断按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肩关节半脱位的评定标准[1],所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