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年龄≥60岁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328例,其中单纯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68例,为高血压组;合并有冠心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160例,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增厚与正常将高血压组分为IM T增厚组(94例)和IM T正常组(74例),对其动态血压及IM T进行测定。【结果】与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24 h平均脉压(24hAPP)、白昼平均脉压(dPP)、夜间平均脉压(nPP)等指标以及24 h平均收缩压(24hA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等指标均显著升高;而24 h平均舒张压(24hADBP)、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等指标则明显下降;IM T增厚组患者的24hAPP、dPP及 nPP水平均明显高于 IMT 正常组;≥60 mmHg 组共89例,IMT 为(1.14±0.23)mm ,明显高于<60 mmHg组79例的平均厚度(0.93±0.12)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在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志翔  周全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2):2248-225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与炎症因子及血脂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1例及血压正常者42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将高血压组分为伴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40例和无颈动脉硬化组(IMT〈0.9mm)51例。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血脂。【结果】①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②高血压组hs—CRP、IL—1、TNFa、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硬化组hs—CRP、IL-1、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组(P〈O.05),③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hs—CRP(r=0.426;P〈0.05)、IL-1(r=0.327;P〈0.05)、TNF-α(r=0.284;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hsCRP及LDL-C是影响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形成与血压增高、炎症因子及血脂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查糖耐量低减(IGT)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及肱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对IGT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行评估。方法高频超声检查50例IGT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EDD)及非内皮依赖性(EID)舒张功能,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IGT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GT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减低(P〈0.01);硝酸甘油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两组间无差异(P〉0.05)。IGT组颈动脉IMT与年龄,体重指数及2h血糖、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均呈正相关(P〈0.01),与EDD呈负相关(P〈0.01);经多元逐步回归,年龄和EDD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频超声检查IGT患者颈动脉IMT和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可提供干预治疗及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狭窄及视网膜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老年T2DM 患者161例,并发脑卒中58例(脑卒中组),非脑卒中103例(非脑卒中组)。超声检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行眼底检查。【结果】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多见于颈总动脉近分叉处,脑卒中组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检出率、颈动脉 IMT值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且脑卒中组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及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 IMT值、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数检出率均显著高于非脑卒中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 IMT与眼底病变程度显著相关(r=0.5509,P <0.05)。【结论】颈动脉 IMT和视网膜病变程度与老年T2DM并发缺血性脑卒中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耐量异常(IGT)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ey)和尿微量白蛋白(MAu)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增厚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32例IGT住院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颈动脉内膜非增厚组(CIMT≤1.0mm,n=45),颈动脉内膜增厚组(CIMT〉1.0mm,n=87)。选择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7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酶法和化学发光免疫测定法分别检测其血清Hcy、MAU水平。分析Hcy、MAu与CIMT增厚的相关性,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IGT患者C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内膜非增厚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血清HCY、MAU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颈动脉内膜非增厚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的其他生化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血清HCY、MAU水平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非增厚组(均P〈0.05)。Hcy、MAU与CIMT增厚均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Hcy与MAU呈显著正相关(r=0.259,P=0.032〈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cy、MAu0R值分别为1.101、4.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d0.05)。【结论]Hcy、MAU水平与IGT患者发生CIMT增厚具有相关性,且为独立危险因素,Hcy、MAu水平越高,其发生CIMT增厚的危险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脂联素及C反应蛋白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9例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平均IMT、血清脂联素、(hs)CRP及其他生化指标,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比较各组间血清脂联素、(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内膜异常患者,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统计颈总动脉IMT和血清脂联素、(hs)CRP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膜正常组、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各组间血清脂联素水平逐渐降低,(hs)CRP水平逐渐增高,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动脉硬化组中颈总动脉IMT与血清脂联素呈负相关(P〈0.01)、与(hs)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hs)CRP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IMT的增厚有关,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联素与(hs)CRP可协助诊断冠心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炎症标记物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按颈总动脉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对颈总动脉IMT异常患者统计分析,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hsCRP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7.6±1.6)mg/L]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3.6±1.3)]mg/L],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9.3±1.8)mg/L]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3.6±1.3)mg/L]与增厚患者[(6.8±1.2)mg/L],P均〈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IMT与血清hsCRP水平呈正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了解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判断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120例T2DM病人(T2DM组),根据超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检查结果将120例T2DM病人分为3个亚组:IMT正常组40例、IMT增厚组30例、IMT斑块组50例(又根据超声IMT检查结果分为2小亚组:稳定斑块组36例、不稳定斑块组14例)与58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并进行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MT增厚组、IMT斑块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均P〈0.05),不稳定斑块组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糖尿病组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均呈正相关(r=0.670、0.665、0.666、0.702、0.678、0.675、0.686、0.704,均P〈0.01)。结论T2DM病人血清sICAM—1、sVCAM-1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有关,其升高与慢性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及炎症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餐后高脂血症的关系及T2DM早期动脉硬化的机制。【方法】选取确诊T2DM患者201例,按CAIMT分为CAIMT增厚组(CAIMT〉0.9mm)103例及CAIMT正常组(CAIMT〈0.9ram)98例,另选10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进行脂负荷餐,采集空腹及餐后4h的血标本,测定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空腹血糖(FBG),空腹及餐后4h甘油三酯(4hTG)。使用彩色多普勒测定各组受试者的CAIMT。【结果】①T2DM组血清hs—CRP、4h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2DM组中CAIMT增厚组hs—CRP、4hTG显著高于cAIMT正常组(P〈0.01)。②T2DM患者hs—CRP、4hTG与CAIMT均呈正相关(P〈0.01),hs—CRP与4hTG也相关(P〈0.01)。【结论】血清hs—CRP及餐后高脂血症与T2DM患者早期动脉硬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方法】将来本院门诊、住院的T2DM、高血压患者共171例分为血糖正常的高血压组(n=61)、T2DM组(n=48)、T2DM合并高血压组(n=62),另以健康体检正常者(n=62)为对照组。分别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血脂等生化指标和 IMT,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血糖正常高血压组与T2DM组的IMT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论是否合并T2DM,非高血压者的IMT均显著低于高血压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IMT和 FPG、HBA1c、UA、血浆三酰甘油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与胰岛素敏感指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293,P<0.05)。【结论】胰岛素抵抗是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 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湖南汉族人群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血清表达水平和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收录2010年12月至2013年5月本院收治的湖南汉族老年新发脑梗死患者154例及健康志愿者8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 MCP-1浓度;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TM),并据其将患者分为无斑块组32例,稳定斑块组49例,不稳定斑块组73例;分析各组间血清 MCP-1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对血清 MCP-1表达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级别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清 MCP-1水平(113.64±48.04)pg/mL高于稳定斑块组(61.78±22.34)pg/mL,稳定斑块组高于无斑块组(44.84±25.26)pg/mL,且两组之间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80.06,P <0.01)。无斑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 MCP-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MCP-1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湖南汉族人群中,血清 MCP-1表达水平可能与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的干预作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不同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稳定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AS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A组)、辛伐他汀(B组)、瑞舒伐他汀(C组)各30例;对照组(D组) 30例不予任何降脂治疗,仅予饮食控制(低脂饮食)组;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情况.[结果]治疗前A、B、C、D四组TC、TG、HDL-C、LDL-C、hs-CRP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降脂治疗6个月后A、B、C三组血TC、TG、LDL-C、hs-CRP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及IMT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显著下降(P〈0.05),HDL-C较对照组及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均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在常规剂量时三者疗效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不同类型冠状动脉斑块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患者90例,根据斑块形态,冠心病患者分为三组,即Ⅰ型病变(表面光滑)组30例,Ⅱ型病变(表面不规则)组30例和Ⅲ型病变(长段不规则)组30例,另设冠脉造影正常的30例为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探测各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软斑指数(PI),硬斑PI及总斑PI.[结果]冠心病组CCA-IMT、软斑PI、硬斑PI、总斑PI高于对照组 (P〈0.01);冠心病Ⅱ型病变组软斑PI、总斑PI明显高于Ⅰ型、Ⅲ型病变组(P〈0.01), CCA-IMT、硬斑PI高于Ⅰ、Ⅲ型病变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Ⅰ型病变组与Ⅲ型病变组相比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特别是软斑)的检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形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162例,所有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 T ),并依据IM T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114例(硬化组)和颈动脉正常48例(正常组),对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并计算PP和PPI ,并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对比分析。【结果】硬化组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BP)、脉压(PP)和PPI显著高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60 mmHg患者的IMT(1.37±0.43 cm)显著高于PP≤60 mmHg患者的IMT(0.83±0.12 c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P与PPI均呈现正相关性(正常组:r =0.902,P =0.001;硬化组:r =0.894,P =0.002)。【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和PP与PPI密切相关性,通过联合检测,对临床预防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长期应用比索洛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英杰  崔燕  陈翔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0-12,16
【目的】评估长期应用比索洛尔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经过超声检查有颈动脉斑块患者100例(男62,女38)例,年龄(65±15)岁,随机分为A、B两组,B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A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疗程共2年。每6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性质、数目的变化以及颈动脉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治疗6~12个月,两组间及治疗组前后在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流参数,斑块性质、数目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至治疗18~24个月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比索洛尔长期应用疗效确切,有减轻内-中膜厚度及稳定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红  林小红 《医学临床研究》2014,(12):2430-2432
目的观察高尿酸血症(HUA)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将249例T2DM患者分为T2DM合并HUA(n=98)及血尿酸正常(NUA)组(n=151)。全部对象记录病程、大血管病变史(大血管病变诊断标准:具有高血压、冠心病、脑动脉硬化3项任1项以上),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腰围(WL)、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血尿酸、血脂谱:总胆固醇(TCH)、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 C)、血清hs-CRP水平;彩色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情况,血管多普勒检测肱踝指数(ABI)。结果①T2DM合并 HUA组患者BMI、WL、SBP、DBP、TCH、TG、LDL-C及hs-CRP均高于NUA组(P< 0.05);②与NUA组比较,T2DM合并 HUA组患者IMT增厚,颈动脉斑块、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P均< 0.05),而ABI明显降低(P< 0.05)。结论 T2DM合并 HUA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大血管病变发生率增加;代谢紊乱及炎性反应参与了颈动脉斑块及大血管病变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 mg组(40例)和辛伐他汀40 mg组(4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并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结果: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HDL-C明显升高(P〈0.01);而辛伐他汀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治疗6个月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明显缩小(P〈0.01),且辛伐他汀40 mg组作用更显著(P〈0.01)。结论:辛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朱峻岭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4):3504-3506
目的 通过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血清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关系,探讨IMT增厚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6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TIA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择40名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量其颈动脉IMT值,并分为IMT<1.0mm亚组和IMT≥1.0mm亚组.利用液相平衡竞争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了2组的血清IL-6和IL-18水平,并对IMT与IL-6,IL-18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TIA组所有IMT≥1.0mm患者血清IL-6、IL-18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TIA组IMT≥1.0mm亚组患者血清IL-6、IL-18含量比IMT<1.0 mm亚组患者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TIA组IMT≥1.0mm亚组患者IMT与血清IL-18含量呈明显正相关(r=0.551,P<0.01);TIA组、脑梗塞组IMT≥1.0mm亚组患者IMT与血清IL-6含量无相关性(r=0.303,P=0.058).结论 TIA组IMT增厚的患者血清IL-6、IL-18的水平是升高的.IMT的增厚与血清IL-18含量呈明显正相关,与血清IL-6含量无相关性.IL-6、IL-18可能参与了AS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评估和预测价值。方法收集92例本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AMI患者(AMI组),同期60例心血管内科门诊随访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高频超声检测两组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及其稳定性,测定HCY水平,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AMI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性斑块发生率及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HCY与斑块性质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r=0.975)。结论血清HCY水平检测评估和预测AMI的价值可能更高于颈动脉不稳定性斑块的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