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以便今后进一步进行缺血性脑梗死方面的研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左侧MCAO模型,术后观察体征,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血清抗氧化指标测定。结果:假手术组大鼠全部存活,模型组除2只因麻醉过度死亡、1只插线未成功外,其余7只均出现左侧Horner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在1~3分之间。模型组大鼠脑组织可见显著病理改变,MRI检查脑组织缺血病变明显。模型组血清SOD和GSH-Px活性高于假手术组,MDA含量低于假手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功建立了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大鼠大脑中动脉永久性阻塞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差异,寻找一种制作简单,成功率高的脑缺血模型。方法:将15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4h、8h、24h后生理盐水灌注后取脑;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60只,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100min后,拔出线栓形成再灌注,分别在再灌注4h、8h、24h后灌注取脑;对照组30只。比较模型制作的成功率、术后存活率、神经功能缺失评分、脑梗死体积及模型稳定性。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模型成功率高于永久性脑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脑缺血模型组死亡率较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死亡率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TTC染色: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梗死灶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逐渐扩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梗死灶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无明显变化;结论: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手术方式简单、结果稳定、缺血时间可控,是一种较理想的模拟脑梗死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前列地尔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2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大脑中动脉闭塞性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5例,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57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10μg,静脉点滴,1次/d,14d为一疗程.评价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及疗效,监测用药前后脑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4d、28d 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BI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治疗后BI评分增加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DL评分均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评分减少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结论 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较重,治疗效果差;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所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大鼠脑缺血后1H磁共振波谱分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1H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后1周脑内代谢物的动态变化,并随访2个月.方法:18只Wistar大白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永久性脑缺血组,每组各6只.脑缺血组右侧颈内动脉栓塞制作永久性脑缺血模型.采用1H磁共振波谱(1HMRS)于脑缺血后30min、1、3、6、12、24h、3、7、15d、1、2月对梗塞区域和对侧半球相应区域进行代谢物的波谱分析.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双侧代谢物无异常改变,分布对称(P>0.05);脑缺血组梗塞区与对照区N-乙酰基天门冬氨酸(N-acetyl-aspartate,NAA),胆硷(choline,Ch)和肌酸(creatine,Cr)均于脑缺血后30min开始升高,3~6h后逐渐降低,但梗塞区与对照区NAA,Ch和Cr没有显著性差别(P>0.05),24h双侧NAA达最低水平,Ch和Cr于3天后降到最低,随缺血时间的延长,NAA,Ch和Cr逐渐增加,尤其是NAA增加最明显,2个月时NAA较24h增加2.5倍(P<0.01).患侧最早于脑缺血后10min检测到乳酸(lactate,Lac),随后Lac持续增加3天后开始降低.随访中未发现Lac再次升高.结论:(1)1H MRS能及早反映动物脑缺血后脑内代谢物的改变.(2)1HMRS能客观反映脑缺血慢性期脑内代谢物的异常,为临床评价脑保护药物疗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脑中动脉M1段的空间形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6月30日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资料,纳入794条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左侧400条,右侧394条),分别分析轴位、后前位和侧位视图中M1段的形态,测量M1段的长度,并分析左、右侧M1段形态的相似性。结果:在轴位、后前位及侧位这三个视图中,MCA M1段在正常人群中的形态分布均表现为C形>L形>S形。在轴位,约373条(47%)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340条(42.8%)表现为弓向背侧的C形,仅33条(4.2%)表现为弓向腹侧的C形;在后前位,约322条(40.6%)MCA M1段表现为C形,其中有262条(33.0%)表现为弓向头侧的C形,60条(7.6%)表现为弓向足侧的C形。左、右侧M1段形态相似比例为:轴位27.2%(114/419),后前位42.7%(179/419),后前位M1段形态相似度更高。随着年龄的升高,在轴位视图,L形向C形的转化非常明显,而S形仅有轻度升高;在后前位视图中,L形同时向C形及S形有转化。结论:MCA M1段在轴位及后前位视图中表现为不同的形态,可能参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中栓线的制备、动物体重、切口位置、线的插入深度及结扎翼腭动脉等问题,并对模型是否成功的标志及缺血时间再灌注时间和术后处理问题提出了标准。  相似文献   

7.
陈军法  袁建华  宋琼  徐健  王振  罗祖炎 《浙江医学》2016,38(9):614-616,652
目的探讨 320 排 CT 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闭塞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侧支循环评估中的应用价值,以及对预 后的评价作用。 方法 对 63 例单侧 MCA 闭塞患者行 320 排 CT 头颈联合多参数扫描,获取常规 CT 血管造影(CTA)、4D-CTA 及 脑灌注图像,分析常规 CTA 和 4D-CTA 图像的侧支状况,计算侧支循环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并比较侧支循环良好组和侧支循环不 良组的脑灌注差异。 结果 在 4D-CTA 上侧支循环良好者 40 例(63.5%),而在常规 CTA 上仅 25 例(39.7%)。基于 4D-CTA 的侧支 循环评分与 90d 改良 Rankin 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16,P<0.0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侧的相对脑血流量及相对脑血容量均高于 侧支循环不良组(均 P<0.01)。两组患侧的相对平均通过时间及相对平均达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0.05)。 结论 320 排 CT 是评价单侧 MCA 闭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有效方法,4D-CTA 成像评估侧支血流和预测预后较常规 CTA 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局灶缺血性脑损伤诱导大鼠缺血中心区皮层和周围区纹状体组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的激活变化.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线栓法制作右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运用抗STAT-1和抗磷酸化STAT-1抗体做免疫印迹检测缺血6 h再灌注不同时间皮层和纹状体STAT-1的表达及激活变化.结果:缺血6 h再灌注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皮层及周围区纹状体STAT-1的磷酸化水平持续显著增加,再灌注24 h达到峰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分别增加约4.9和3.4倍(P<0.05),但在整个再灌注过程中其蛋白表达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能引起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STAT-1磷酸化水平的显著增加,提示缺血性脑损伤诱导STAT-1的激活可能参与皮层区和纹状体神经元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川芎素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所致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强  熊利泽  陈绍洋 《医学争鸣》2002,23(24):2309-2311
目的 探讨川芎素 (sodiumferulate ,SF)对脑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量效关系 .方法  32只雄性SD大鼠 ,随机分为 4组 ,即对照组、SF 5 0 ,SF 10 0和SF 2 0 0 ,分别在缺血时ip生理盐水 4mL和SF 5 0 ,10 0 ,2 0 0mg·kg-1(SF用 9g·L-1生理盐水溶解 4mL) .采用颈内动脉丝线栓塞致大脑中动脉阻闭 (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 ,MCAO)模型 ,术后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并于 2 4h时评分后处死动物 ,取大脑行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容积 .结果  2 4h神经功能评分 ,对照组为(1 88± 0 6 4 ) ,明显高于各保护组 (P <0 0 1)SF 5 0 (0 88±0 6 4 ) ,SF 10 0 (0 5 0± 0 5 3) ,SF 2 0 0 (0 6 3± 0 5 2 ) ;梗死容积对照组为 (16 8 1± 4 2 2 )mm3 ,明显大于各保护组 (P <0 0 1)SF 5 0 (79 6± 2 5 8)mm3 ,SF 10 0 (5 8 1± 2 1 6 )mm3 ,SF 2 0 0 (6 4 3± 2 2 6 )mm3 .各保护组间 2 4h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容积无差别 .结论 SF对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呈非剂量依赖性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从整体上阐明脑脉通复方提取物不同剂量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作用及相关机制,以优选最佳剂量。方法 采用改进的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O)建立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核磁共振技术(NMR)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分析给予大鼠脑脉通复方提取物(1.5、3.0、6.0 g/kg)后,大鼠血浆代谢物变化,并结合脑组织病理切片HE染色检测,明确脑脉通复方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结果 PCA分析和SPSS统计结果显示,脑脉通复方提取物中剂量(3.0 g/kg)能够很好地抑制MCAO引起的大鼠血浆中谷氨酰胺、牛磺酸、酪氨酸、乳酸升高;提高脂类、胆固醇、3-羟基丁酸、N-乙酰天门冬氨酸、乙酰乙酸、谷氨酸、胆碱的水平,使之趋向于正常。结论 脑脉通复方提取物中剂量能够很好地调节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代谢平衡,从而起到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CT灌注成像技术研究慢性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征。方法搜集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单侧慢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11例,行CT灌注成像及磁共振(MRI及MRA)检查。结果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CT灌注特征是患侧脑血流量(CBF)降低,脑血容量(CBV)升高,平均通过时间(MTT)延长。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反映慢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特征,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田莹  刘艺  余化霖 《海南医学》2014,(3):320-322
目的 评价两种制备线栓的方法,为脑缺血实验研究提供稳定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 30只SD雄性大鼠(250~280 g)随机分成两组各15只,第一组采用Zea Longa流派(线栓头端加热成球形),第二组采用Koizumi流派(线栓头端用胶包裹),两种线栓制备法分别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手术时间、神经功能评分,计算梗死百分比,并分析神经功能评分和脑梗死体积比之间的关系,对两种线栓制备法模型的成功率与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在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模型的稳定性相近;神经功能评分与脑梗死体积比之间存在相同变化趋势;第二组操作时间少于第一组,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第二组的线栓制备法线栓头采用密封胶包裹,线栓头大小容易控制,较第一组线栓头端加热成球形所需时间短,且易操作.  相似文献   

13.
目前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最常用的方法是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但该方法仍存在技术要求高、模型差异性大、动物死亡率高等缺陷.因此,如何建立稳定、可靠、重复性高的MCAO动物模型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从实验动物、麻醉药物、栓线的选择,手术流程、术后护理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高MCAO脑缺血动物模型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6-20
目的探讨房颤栓子导致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7年12月房颤栓子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卒中行急诊取栓患者34例(房颤组),其他原因致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行急诊取栓患者48例(非房颤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INR、NIHSS评分、发病到再灌注时间(TOR)、手术时间、取栓次数、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术后去骨瓣减压、术后7 d NIHSS评分、术后90 d mRS评分进行分析,分析房颤致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脉支架取栓治疗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在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组成方面无明显差异,房颤组术前NIHSS评分及术前INR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房颤组平均手术时间及平均取栓次数均少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在TOR、有效再通率、术后再出血、去骨瓣减压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非房颤组在术后7 d NIHSS改善总有效率和术后90 d mRS恢复良好率上优于房颤组,但是在细分亚组中均无显著优势。结论房颤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病情相对较重,动脉支架取栓治疗该类患者效果良好,不明显增加术后并发症,近期临床功能恢复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成像(CTA)在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或闭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1例患者进行CTP和CTA联合检查,按照MCA狭窄程度分为轻、中及重3级,进行病变侧与健侧的脑血流量(rCBF)、局部血容量(r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灌注参数对比.结果 病变侧与健侧分水岭区rCBF、MTT及TTP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5),r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rCBV、rCBF、MTT及TT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侧枝循环等多种因素影响,MCA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内血流灌注降低有相关性,轻中度狭窄与脑灌注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临床因素与生化指标对单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侧枝形成的影响,为其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6年2月-2019年9月于苍南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单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MCAO患者1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侧枝形成的情况将其分为侧枝良好组(GC组)和侧枝不良组(PC组),比较2组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SIAT)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MCA)闭塞的血管再通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采用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用TIMI评价血管再通程度;治疗前、治疗后即刻、第7天、1个月、3个月NIHSS评分,治疗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出血转化(HT)评价预后。结果9例获得大脑中动脉完全再通.2例获得部分再通,2例没有发生再通。随访6个月,7例生活能完全自理,3例生活能部分自理,2例无法生活自理,1例死亡。术后并发脑出血3例。结论超选择性动脉内溶栓联合选择性脑低温保护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慢性闭塞后脑灌注状态的评价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择收集我院2017年8月至2020年3月具有临床症状而就诊的MCA慢性闭塞患者42例,进行常规MRI、MRA及3D-pCASL检查,3D-pCASL采用两个标记延迟时间(PLD=1.5 s、2....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的影像学变化.方法 选择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该院收治的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32例 ,16例患者进行溶栓和(或)机械取栓后血管再通治疗(再通组) ,16例患者未进行溶栓治疗(非再通组),对比分析其发病时及第3、7天的头颅影像学变化差异.结果 在发病后第3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重于非再通组[0.50±0.11 vs.0.58±0.10,0.57(0.18,0.83)vs.0.22(0,0.57)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在发病后第7天再通组患者侧脑室受压程度比例、中线移位程度均轻于非再通组[0 .80 ± 0 .11 v s . 0.55±0.12,0(0,0.13)vs.0.46(0,0.88)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治疗虽是缺血性卒中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 ,但其加重了早期的脑水肿 ,应该重视介入治疗所导致的CIRI.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变化、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和血管再通情况。方法对78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的MCA主干闭塞患者,在急性期和随访期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结果发病24h内TCD检测,78例(100%)病侧MCA血流信号消失,72例(92%)病侧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6例(8%)病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增快。56例(72%)患者血管再通,21例再通1、2d,21例再通3-7d,14例再通〉7d。结论TCD有助于了解急性MCA主干闭塞患者的脑血流改变和血管再通情况,为评价治疗效果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