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MRI和SPECT检查并探讨多发性脑梗死与血管性痴呆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比分析皮质下多发性梗死32例痴呆患者和30例非痴呆患者的MRI和SPECT表现。结果:痴呆组中额、顶、颞叶皮质下、侧脑室体旁前部、半卵圆中心前部和丘脑等部位梗死发生率与非痴呆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痴呆组基底核区域和双侧颞叶血流灌注较非痴呆组下降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半球顶叶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多发性脑梗死所致血管性痴呆与皮层下白质、丘脑和侧脑室体旁前部等部位的梗死发生率以及基底核区域、双颞叶和优势半球顶叶血流灌注下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无症状性脑梗塞(ACI)又称静止性脑梗塞(SCI),是近年来在脑卒中病人和正常人神经影像检查时发现的一类脑梗塞。按美国1990年脑血管病新的分类标准,ACI被列为第1种脑血管损害。但到目前为止尚无确定的诊断标准,一般是指无脑卒中史人群中由影像学(头颅CT、MRI)检查出存在的脑梗塞灶,或者脑卒中患者存在的不能解释其症状体征的梗塞灶。ACI可演变为有症状脑卒中,或发展为血管性痴呆(VD)。虽然关于ACI无症状和有症状的争论较多,但是有头痛、头晕等非特异脑部症状、轻度腱反射异常等也属无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刺五加注射液对多发性脑梗塞致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及刺五加注射液组(90 mg•kg-1)。将血凝块经颈内动脉注射,制作大鼠血管痴呆模型,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跳台实验及皮层和海马组织病理,观察刺五加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相关指标及病理学改变。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刺五加注射液组大鼠第2、5和6天达到平台的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第1、2、5和6天到达平台的游程均明显缩短(P<0.05或P<0.01);寻找平台的策略由边缘型、随机型转为趋向型、直线型增快(P<0.05或P<0.01);第1天、第2天跳台的错误次数亦明显减少(P<0.05)。刺五加注射液对多发性脑梗塞血管性痴呆大鼠皮层及海马的病理变化无明显减轻。结论:刺五加注射液对多发性脑梗塞致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所致血管性痴呆(VD)与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脑梗塞部位、脑梗塞数目及脑白质损害的关系。方法对43例VD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影像学、颈部血管彩超分析。结果32例患者合并高血压病,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的32例患者均有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基底节区梗塞、脑萎缩、脑白质疏松。结论VD与高血压、动脉硬化、脑梗塞部位、脑梗塞数目及脑萎缩、脑白质疏松等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A)伴发痴呆和血管性痴呆(VD)的危险因素。方法:LA组137例,对照组52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评分标准分为痴呆组和非痴呆组;参照Hachinski缺血量表评分又分为VD、非血管性痴呆和混合性痴呆三组。全部病例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痴呆、VD的危险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痴呆、VD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LA、高血压、心脏病、血糖和痴呆发生有关;高血压、脑血管病与VD发生有关。多因素分析LA和高血压与痴呆发生有关;脑血管病与VD发生有关。结论:LA用高血压可能是痴呆的独立危险因素,脑血管病可能是V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姚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12):1640-1641
目的:探讨CT影像学对于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86例血管性痴呆(VD)患者作为VD组,同时选择85例非痴呆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CT检查及认知功能评价,对两组患者认知功能及CT表现进行比较。结果:VD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2.4±1.6,对照组患者的MMSE评分为26.8±1.9,VD组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头部CT结果显示患者脑组织出现低密度的梗死病灶或高密度的出血病灶。两组患者病灶部位、病灶大小及脑萎缩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T检查对血管性痴呆患者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可清晰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MID)的病因及梗塞部位;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患者的既往史及头颅CT检查;结果:30例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的患者中,有28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心脏病房颤病史中的一种或风种,占93.3%;有27例患者多发性梗塞的梗塞灶涉及到基底节区、额叶、顶叶中的一种或几种,占90.0%,其中有脑萎缩者占70.0%,白质疏松者占20.0%;结论:通过对多发性脑梗塞性痴呆的分析,认为高血压、脑卒中病史、糖尿病及心脏病房颤为顾因素。CT显示梗塞位于基底节、额叶、颞叶、顶叶的患者易发生痴呆,部分患者有脑萎缩或白质疏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MMSE对157例患者进行痴呆程度测评,并对影响VD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评定。结果:战略部位的卒中易致血管性痴呆,其发病率和卒中灶数目与卒中次数成正相关。结论: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率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综合作用决定的,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可以显著提高VD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止性脑梗死(SCI)与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 对血管性痴呆和非痴呆病人各126例进行CT或MRI检查,比较两组SCI的发生状况。结果 VD组中发现SCI 53例(42.1%),非痴呆组中发现SCI 22例(17.5%),两组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SCI与V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T与MRI在诊断老年多发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老年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均行CT和MRI检查,比较其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24h以内组梗死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72h与72h组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性痴呆和非血管性痴呆患者CT梗死检出率均低于MRI,其中非血管性痴呆组MRI梗死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5),血管性痴呆组两种方法的梗死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T相比,MRI在老年多发性脑梗死的诊断中更具优势,可作为早期病变检出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张为  覃少东  韦奇 《广西医学》2009,31(1):56-57
目的探讨多奈派齐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52例符合DSM-IV血管性痴呆(VD)诊断标准的轻中度VD患者52例(MMSE评分10-27分),于多奈派齐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12周,用MMSE和ADL量表评定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用药前及用药12周后分别行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心电图检查以监测其安全性。结果多奈派齐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6周时,与治疗前比较,MMSE评分显著提高(P〈0.01),ADL评分显著降低(P〈0.01);继续治疗至12周,病情改善更趋明显,MMSE增分及ADL减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用药过程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多奈派齐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能有效地改善轻中度VD患者的认知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临床特点.方法:随机选取血管性痴呆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各30 例,对两组患者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对照研究方法,对血管性痴呆(VD)组患者与阿尔茨海默(AD)组患者的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状态进行分析对比.结果:VD 组患者的语言、记忆力及注意力明显高于AD 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VD 组患者行为紊乱、攻击行为发生率明显低于AD 组患者,情感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AD 组患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临床特点各有不同,为临床诊断率,及早开展临床治疗奠定基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患者的诊断意义。方法。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AD组脑脊液细胞学中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VD组中脑脊液淋巴细胞较对照组有明显增高。结论观察AD与VD患者脑脊液的细胞学变化,有助于VD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与局灶脑血流量(rCBF)的关系。方法 采用^133Xe吸入法测定41例VD患者rCBF的变化。结果 脑梗塞痴呆组,脑梗塞非痴呆组rCBF较对照组均有降低,痴呆组rCBF较非痴呆组降低更显著。结论 脑梗塞病人rCBF下降愈严重,VD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5.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卒中(以下简称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选取急性脑卒中患者155例,依据智能评估结果分:认知正常对照组、血管性认知障碍无痴呆(CIND)组及血管性痴呆(VD)组;分别行生化、胸片、心电图、头颅CT/MRI检查及相关神经心理量表检查。结果:卒中后有认知功能损害者呈高龄、低文化水平,血管性危险因子、卒中次数、内科并发症比认知正常组增多(P〈0.05,P〈0.01),影像显示左侧病灶,病灶大小、脑萎缩、脑白质病变、陈旧/静息病灶数目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急性期及3个月后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各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血管性危险因子在卒中后认知障碍者更普遍,陈旧病灶/静息病灶数目、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是卒中后3个月发生痴呆的强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血管性痴呆(VD)的头颅MRI特点,探讨其与VD的关系.方法 选择99例经头颅MRI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于卒中发生后3个月内采用简易精神量表(MMSE)、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HIS)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对其检测后分为VD组51例和非VD组(对照组)48例,比较分析其特点.结果 VD组中额叶皮层、皮层下额叶、内囊和丘脑的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额叶皮层(X2=6.10,P<0.05)、皮层下额叶(X2=4.45,P<0.05)、内囊(X2=3.96,P<0.05)、丘脑(X2 =4.78,P<0.05).VD组大梗死、中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大梗死(X2=9.11,P<0.05)、中梗死(X2=5.58,P<0.05);VD组吸烟、高血压发生率明显高于非VD组,吸烟(X5 =12.41,P<0.05)、高血压(X2=4.50,P<0.05);VD组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非V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患者病变部位、病变大小与VD发生相关;吸烟、高血压与VD的发生相关,年龄、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与VD发生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8):132-133,135
目的对脑梗死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连续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149例,通过CT或MRI明确其病灶部位,并于发病后3个月采用MOCA、CDR和ADL评价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根据MoCA和CDR标准将其分为无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N—VCI)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无痴呆(CIND)组、血管性痴呆(VD)组。结果①脑梗死后认知功能损害越重,日常生活能力越低;(DVD组与CIND组、N—VCI组比较,视空间与执行、记忆、注意、语言及定向力有明显差异,CIND组与N—VCI组比较,视空间与执行、语言有明显差异;③VCI组额叶、颞叶、基底节区、丘脑梗死明显多于N—VCI组(P〈0.01)。结论脑梗死后VCI的发生率高,注意力和执行功能、短时记忆和语言能力受损为其主要表现;额叶、颞叶、丘脑和基底节区的梗死易引起VC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浆、CSF中AVP含量与头颅影像学、认知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运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P300潜伏期(P300PL)、Hachinski缺血量表(HIS)、社会功能活动调查(FAQ)评定患者认知功能,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血浆、CSF AVP含量。结果:与脑梗塞(CI)组比较,VD组梗塞灶分布不同(P<0.05)。其中,双侧大脑半球、多发性病灶、皮质颞叶、额叶及丘脑部位者明显多于CI组。VD组血浆中AVP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CSF中AVP含量显著降低(P<0.01),P300PL显著延长(P<0.01),MMSE评分显著下降(P<0.01);相关分析:VD组血浆与CSF AVP含量变化无显著相关(P>0.05),VD组CSF AVP含量与P300 PL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脑内AVP活性变化可能参与了VD的病生过程;神经影像学改变、P300PL及CSF AVP含量动态观察,可以作为判断VD病情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明确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治疗下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情况,为其有效的评价VD患者认知障碍程度提供临床依据,为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对120例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D)采取针刺和药物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事件相关电位P300变化情况。结果:患者认知状况的改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8.3%,药物组为48.3%,针刺组优于药物组;治疗后病人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潜伏期缩短(P〈0.05),波幅升高(P〈0.05)。治疗后针刺组和药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疗效优于口服吡拉西坦,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研究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症的临床特点及患病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确诊的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症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痴呆程度与梗塞灶(出血灶)面积、数目、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35例痴呆患者中多灶性脑梗塞21例,占60%;额、顶、颞、枕叶梗塞9例,丘脑梗塞7例,小脑梗塞1例,脑干梗塞2例,脑萎缩伴明显侧脑室周围低密度23例;跟踪过程中有3例患者痴果症状严重,均为多发性及大面积面梗塞.结论预防和控制心脑血管疾病,是治疗和减轻血管性痴呆的关键环节,再配合肢体功能的康复训练会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