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氰基丙烯酸辛酯粘合剂(多抹棒)与可吸收缝线在儿童外科领域对皮肤伤口的修复作用。方法:2004-02/2004-04期间在上海新华医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手术的3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分别在手术结束关闭伤口时采用皮肤粘合剂粘合伤口或可吸收缝线缝合伤口的方法。其中,粘合剂组15例共有30个伤口,可吸收缝线组15例共有31个伤口。术后14d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伤口愈合过程中出现的局部红肿渗出现象,及术后3d内伤口出现疼痛率在两组患者中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伤口的甲等愈合率两组分别为14,8例,第三者对伤口美观程度的评价等级好的方面,两组分别为13,7例,粘合剂组都较可吸收缝线组高(P<0.01)。结论:氰基丙烯酸辛酯粘合剂在愈合率及第三者对伤口美观程度的评价等级方面均好于可吸收缝线,说明其对皮肤伤口的愈合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的网络式相互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或普遍性的调控。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物质等细胞因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章,检索词为“伤口愈合、细胞因子”,并限定章语种为中;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章,检索词为“wound healing,cytokines”,并限定章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含有创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章,然后进一步提取与皮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并查找全。根据相关性大小排序,选取最相关的6种细胞因子作为资料收集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82篇关于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的章,2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5篇章。资料综合:27篇章中包括了6种参与创伤愈合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的分布与作用均有其特点。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结论: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机制复杂,虽然其含量变化及分布已有报道,但是精确的阐述作用机制的却不多。另外瘢痕的形成和及特殊情况下创伤难愈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所以无瘢痕愈合以及糖尿病患促伤口愈合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3.
纳米材料细菌纤维素对大鼠皮肤创伤的促愈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创伤敷料的可能性,提高其应用价值。 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用自制创伤仪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15;2.0cm大小的皮肤伤口,深及真皮层,造成皮肤缺损,两个创面之间间隔1cm。以细菌纤维素膜治疗(治疗组),油纱布为对照(对照组)。②观察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③于手术后4,7,14,21,28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于各时间点随机抽取6只大鼠过量麻药处死进行光镜组织学观察。④伤口愈合率(%)=[(原有创面总面积-观察时创面面积)/原有创面总面积]&;#215;100。 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透射电镜下可清楚地看到M12菌细胞的形状为椭圆至杆状,挺直或稍弯曲,无鞭毛,不运动。M12静态培养,在液面产生纤维素液膜,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状液膜,外表均匀光滑,质地柔韧。②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该膜表面孔径为20~50μm。③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宏观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觅食饮水等活动正常,两组均未出现创面感染。(少两组大鼠伤后不同时间伤口愈合率:治疗组7,14,21,28d伤口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6.17&;#177;2.14)%比(11.83&;#177;1.94)%,P〈0.05;(70.54&;#177;6.35)%比(55.28&;#177;6.63)%,(92.60&;#177;5.62)%比(78.73&;#177;6.24)%.(100.00&;#177;0.00)%比(93.67&;#177;6.33)%,P〈0.01]。⑤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肉芽组织层形成较厚,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束增多,真皮层内小血管增生明显。对照组肉芽组织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活跃,胶原纤维含量较治疗组少,小血管数量少。 结论:①细菌纤维素膜对皮肤创伤性损伤具有促进愈合和抗感染的作用。②为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合适的三维支架,可允许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逐渐长人。③有可能成为一种临时皮肤代用品和有应用潜力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的再生与分化受多种细胞因子的特异性或普遍性的调控。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转化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物质等细胞因子。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文章,检索词为“伤口愈合、细胞因子”,并限定文章语种为中文;同时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0-01/2004-06期间关于皮肤创伤修复与细胞因子相关文章,检索词为“woundhealing,cytokines”,并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含有创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文章,然后进一步提取与皮肤愈合相关细胞因子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并查找全文。根据相关性大小排序,选取最相关的6种细胞因子作为资料收集纳入标准。资料提炼:共收集82篇关于参与皮肤伤口愈合的细胞因子的文章,27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55篇文章。资料综合:27篇文章中包括了6种参与创伤愈合细胞因子,这些因子的分布与作用均有其特点。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结论:伤口愈合过程中各种细胞因子之间形成网络式的相互调节,机制复杂,虽然其含量变化及分布已有报道,但是精确的阐述作用机制的却不多。另外瘢痕的形成和及特殊情况下创伤难愈的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所以无瘢痕愈合以及糖尿病患者促伤口愈合等问题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细菌纤维素作为创伤敷料的可能性,提高其应用价值。方法:实验于2002-06/1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①成年健康SD大鼠30只,用自制创伤仪于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各制造2.0cm×2.0cm大小的皮肤伤口,深及真皮层,造成皮肤缺损,两个创面之间间隔1cm。以细菌纤维素膜治疗(治疗组),油纱布为对照(对照组)。②观察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扫描电镜观察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③于手术后4,7,14,21,28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于各时间点随机抽取6只大鼠过量麻药处死进行光镜组织学观察。④伤口愈合率(%)=犤(原有创面总面积-观察时创面面积)/原有创面总面积犦×100。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M12菌体及液体培养特征:透射电镜下可清楚地看到M12菌细胞的形状为椭圆至杆状,挺直或稍弯曲,无鞭毛,不运动。M12静态培养,在液面产生纤维素液膜,经预处理后呈乳白色半透明胶状液膜,外表均匀光滑,质地柔韧。②细菌纤维素膜表面孔径:该膜表面孔径为20~50μm。③两组大鼠不同时间点宏观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无死亡。觅食饮水等活动正常,两组均未出现创面感染。④两组大鼠伤后不同时间伤口愈合率:治疗组7,14,21,28d伤口创面愈合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犤(16.17±2.14)%比(11.83±1.94)%,P<0.05;(70.54±6.35)%比(55.28±6.63)%,(92.60±5.62)%比(78.73±6.24)%,(100.00±0.00)%比(93.67±6.33)%,P<0.01犦。⑤组织学观察结果:治疗组肉芽组织层形成较厚,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胶原纤维束增多,真皮层内小血管增生明显。对照组肉芽组织层较薄,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不活跃,胶原纤维含量较治疗组少,小血管数量少。结论:①细菌纤维素膜对皮肤创伤性损伤具有促进愈合和抗感染的作用。②为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提供了合适的三维支架,可允许成纤维细胞和毛细血管逐渐长入。③有可能成为一种临时皮肤代用品和有应用潜力的生物敷料。  相似文献   

6.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修复的作用已经受到关注。 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 设计:分组对比观察。 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对象:选择2004-03/05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皮肤创伤性溃疡患者40例,排除糖尿病及全身感染者,创伤性溃疡均位于小腿。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 干预措施:试验组20例用无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照组20例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布。更换敷料1次/d,至刨面愈合止。全身和局部均不使用影响创面生长的药品。于换药1,2,3周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创面分泌物分为:无、少量、中量及多量;创面边缘反应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记录创面愈合后的色素沉着及瘢痕情况。 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过程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共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试验组3周内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f95%(19/20),55%(11/20),r=8.533,P〈0.05]试验组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性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创面;两组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瘢痕。 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可促进刨伤性溃疡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且无瘢痕及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方便、无刺激的理想敷料。  相似文献   

7.
刘爱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6):8300-8301
目的:手部屈肌修复术后手部精细动作功能恢复的练习方式很多,但适合儿童特性的训练方法较少。探讨针对儿童天性顽皮、练习不能持久、遵医行为较差等特点寻求儿童手外伤后手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方法:对2000-01/2003-12商丘市第一人民医收治手外伤屈肌离断患儿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采用综合分析、个案处理、家长培训及寓教于乐的作业练习方式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综合训练方式。结果:实验组31例患儿35指屈肌腱损伤中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7%。对照组31例患儿37指屈肌腱损伤中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1%。经检验(X^2=42.848,P&;lt;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根据儿童特点,以家长为轴心,选择适合儿童心理乐趣的训练方式为儿童手外伤后手功能恢复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8.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修复的作用已经受到关注.目的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创伤性溃疡的修复作用及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设计分组对比观察.单位暨南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对象选择2004-03/05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皮肤创伤性溃疡患者40例,排除糖尿病及全身感染者,创伤性溃疡均位于小腿.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对照组20例.干预措施试验组20例用无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对照组20例用无菌凡士林油纱布.更换敷料1次/d,至创面愈合止.全身和局部均不使用影响创面生长的药品.于换药1,2,3周对创面愈合情况进行评估(创面分泌物分为无、少量、中量及多量;创面边缘反应分为无、轻度、中度及重度)记录创面愈合后的色素沉着及瘢痕情况.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溃疡愈合时间、创面愈合过程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共4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患者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试验组3周内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9/20),55%(11/20),X2=8.533,P<0.05]试验组创面分泌物及创周炎性反应明显轻于对照组创面;两组创面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及瘢痕.结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生物蛋白海绵可促进创伤性溃疡面愈合,缩短愈合时间,且无瘢痕及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方便、无刺激的理想敷料.  相似文献   

9.
10.
创伤与修复平衡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亢鸿需  袁群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824-1824
糖尿病肢端坏疽的创面具有创面深在,感染多见;肉芽组织脆弱,生机力低下;瘢痕组织较薄,时有骨化发生;反复发作,长期不愈的特点。鉴于糖尿病肢端坏疽的这些基本病变特点,患的伤口Ⅰ期愈合是不可能的,切伤口愈合速度也很慢。处理好这种平衡关系有助于糖尿病肢端坏疽患的伤口愈合。创伤与修复的关系广义上讲就是糖尿病肢端坏疽的全身治疗(扶持修复)与局部治疗(创造修复环境)。狭义上看,创面愈合过程就是一对具体的创伤与修复矛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手部屈肌修复术后手部精细动作功能恢复的练习方式很多,但适合儿童特性的训练方法较少。探讨针对儿童天性顽皮、练习不能持久、遵医行为较差等特点寻求儿童手外伤后手功能恢复的有效途径。方法:对2000-01/2003-12商丘市第一人民医收治手外伤屈肌离断患儿6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采用综合分析、个案处理、家长培训及寓教于乐的作业练习方式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则采用常规的综合训练方式。结果:实验组31例患儿35指屈肌腱损伤中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6.7%。对照组31例患儿37指屈肌腱损伤中功能恢复优良率为87.1%。经检验(χ2=42.848,P<0.01)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根据儿童特点,以家长为轴心,选择适合儿童心理乐趣的训练方式为儿童手外伤后手功能恢复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06/2004-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收治的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各60例。以面部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2000IU/mL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7和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瘢痕指数)。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的比较: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7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15+13.26)%,(59.28&;#177;11.35)%,t=5.7115,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62+2.38),(11.27+2.95)d,t=3.3719,P〈0.01];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14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177;21.32)%,(61.24&;#177;18.29)%,t=3.8026,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7.62&;#177;3.49),(20.86&;#177;3.97)d,t=4.7772,P〈0.01],瘢痕指数低于对照组[(7.32&;#177;1.67),(8.78&;#177;1.95),t=4.2541,P〈0.011;两组患者两种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显著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硝酸铈对皮肤缺损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以后背全层皮肤缺损的大鼠为动物模型 ,将浸有 2 0mmol/L、4 0mmol/L、80mmol/L浓度硝酸铈溶液的纱布 ,湿敷鼠背皮肤缺损创面上 ,于术后第 2h、2d、4d、6d、8d、10d ,肉眼观察愈合情况 ,利用图象分析仪计算创面面积。于术后第 5d、10d、2 0d用流式细胞技术 ,检查真皮组织的细胞增殖周期情况。结果 :( 1)硝酸铈能加速创面愈合 ,各浓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极显著的差异 (P <0 .0 1) ,其中以 2 0mmol/L浓度硝酸铈效果最佳。 ( 2 )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计算S期所占的百分比了解创面真皮组织细胞增殖情况 ,实验发现外敷硝酸铈的创面 ,真皮组织细胞增殖均较对照组活跃 ,其中 2 0mmol/L浓度影响最大。结论 :2 0mmol/L、4 0mmol/L、80mmol/L硝酸铈对创面愈合及真皮细胞增殖皆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各组比较 ,以 2 0mmol浓度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4.
王慧君  李学锋  刘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4):192-194,i007
背景:创伤修复是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受修复因子调控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其中细胞因子在创伤修复中的活跃表达,已成为推断损伤时间的新的参考参数,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目的:了解细胞因子在小鼠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分布与损伤时间的关系.设计:以实验动物为对象,随机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第一军医大学病理教研室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材料:实验于2003-07/09在全军分子肿瘤重点实验室完成.清洁级昆明鼠65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5~28 g.干预: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按生前不同造创时间分为12组(伤后15,30 rmin,1,3,6,12,24,48,72,96 h,1,2周),每组5只动物.5只未造创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损伤时间皮肤炎性细胞、修复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达免疫组化染色的强度及分布.结果:VEGF在表皮及皮脂腺呈持续性阳性表达,TGF-β1、bFGF于伤后3 h在表皮表达增强,并分别持续至伤后12 h和48 h.三种细胞因子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中的表达变化规律相似,伤后6 h主要在部分中性粒细胞表达,12 h后则主要在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阳性细胞数量随损伤时间的延长而增多,于伤后96 h达峰值,伤后1周和2周仍见少量巨噬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表达阳性.结论:TGF-β1,bFGF在小鼠皮肤表皮的表达强度和损伤时间有关,VEGF,TGF-β1,bFGF在炎性细胞和修复细胞的表达在量上和细胞分布上均和损伤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对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02-06/2004-06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康复中心收治的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各60例。以面部左侧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2000IU/mL的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至创面愈合。7和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估疼痛情况(0分为无痛,10分为极痛);采用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瘢痕指数)。结果:1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及瘢痕情况的比较:浅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7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2.15±13.26)%,(59.28±11.35)%,t=5.7115,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9.62±2.38),(11.27±2.95)d,t=3.3719,P<0.01];深Ⅱ度烧伤创面,治疗组14d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5.03±21.32)%,(61.24±18.29)%,t=3.8026,P<0.01],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17.62±3.49),(20.86±3.97)d,t=4.7772,P<0.01],瘢痕指数低于对照组[(7.32±1.67),(8.78±1.95),t=4.2541,P<0.01];两组患者两种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治疗组治疗过程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结论:外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能显著加快面部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的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6.
胡泽芬  刘建萍 《华西医学》1995,10(4):491-492
细胞因子对伤口愈合的作用胡泽芬,刘建萍综述沈文律审校华西医科大学附一院放疗及某些药物,如类固醇,阿霉素,脲质素等对伤口有明显抑制作用,而传统的伤口处理仅限于等待伤口自愈,却不能加速愈合过程,致使许多特殊伤口难以愈合。因此,近年来人们对细胞因子,如各类...  相似文献   

17.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用凝血酶凝固成胶冻状,不仅可以黏合组织缺损处,还可以防止血小板流失,使血小板在局部长时间分泌生长因子,避免了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液态重组生长因子试剂在伤口及移植区易流失易蒸发的缺点.目的:观察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8-01/2010-01在广西昭平县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儿童各30例.均以左侧面部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干预7,14 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与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疼痛情况,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浅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7 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 < 0.05);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14 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愈合时间显短于对照组(P < 0.05),瘢痕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说明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能显著加快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富血小板血浆可用凝血酶凝固成胶冻状,不仅可以黏合组织缺损处,还可以防止血小板流失,使血小板在局部长时间分泌生长因子,避免了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液态重组生长因子试剂在伤口及移植区易流失易蒸发的缺点。目的:观察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在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2008-01/2010-01在广西昭平县人民医院外科收治的14岁以下面部浅Ⅱ度烧伤、深Ⅱ度烧伤儿童各30例。均以左侧面部为治疗组,右侧为对照组。伤后第3天,治疗组将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直接湿敷于创面上半暴露,换药1次/d;对照组创面单用等渗盐水纱布覆盖半暴露,换药1次/d。干预7,14d观察两组患者创面愈合率、愈合时间、疼痛与瘢痕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疼痛情况,改良温哥华瘢痕测量法测定深Ⅱ度创面瘢痕增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浅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7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深Ⅱ度烧伤创面患者中,治疗组14d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愈合时间显短于对照组(P〈0.05),瘢痕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无明显差别。说明外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凝胶能显著加快儿童面部Ⅱ度烧伤创面愈合速度,缩短愈合时间,提高愈合质量,减少瘢痕形成,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40例创伤术后患者伤口暴露进行激光治疗,促进伤口愈合,取得满意效果。对同期未进行激光照射治疗的140例术后患者伤口进行对比,经临床观察,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激光照射组伤口愈合程度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研究小肠黏膜下层对创伤皮肤愈合过程的影响。【方法】制备了小肠黏膜下层片剂。用SD大鼠建立全层皮肤缺损的创伤模型,分成小肠黏膜下层组、络合碘凡士林纱条组以及空白对照组,分阶段取材,宏观观察及组织学观察以上三组大鼠愈合过程。【结果】小肠黏膜下层贴附皮肤不引起排斥反应,无伤口感染。小肠黏膜下层组在愈合速度方面快于络合碘凡士林纱条,空白对照组最慢,小肠黏膜下层组愈合无瘢痕,皮肤附件生长良好,而其余二组瘢痕愈合,皮肤附件仅生长于伤口边缘处。【结论】小肠黏膜下层具有消炎、促肉芽组织生长和上皮组织生长作用,应用于皮肤创伤且能无疤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