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帕金森病的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森病(PD) 是一种以黑质纹状体通路的退变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 小体形成,导致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及尾状核、壳核中DA含量减少.该病典型临床症状为静止震颤、肌肉僵直、运动迟缓和姿势反射受损.  相似文献   

2.
帕金森病 (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步态及姿势障碍。早在 1880年 ,研究者发现PD有家族倾向。最近几种致病基因的发现使遗传因素在PD发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PD的病理性标志是黑质多巴胺能细胞死亡与胞浆内嗜伊红包涵体的形成(又称路易体 )。免疫组化证实路易体是突触核蛋白(α synuclein) 和泛素阳性。α synuclein基因突变引起家族性PD及其突触核蛋白在路易体中的沉积 ,更加有力的表明遗传因素在PD发病中的作用 ,我们主要就PD的遗传学研…  相似文献   

3.
所有神经变性性疾病(最常见的是早老性痴呆,亦称为阿尔采默氏病)的特征是神经细胞的变性和死亡。在这些疾病中易受损伤的神经元含有特征性的纤维结构或包涵体,纤维包涌体含有来源于细胞骨架的物质。人们期望包涵体全部化学成分的被识别将能够阐明这些疾病中神经细胞死亡的生物化学变化,随着这一发现,推测可能有一个影响细胞质构成的因素导致神经元死亡,此推测可能即将得到证实。尽管在不同的神经变性性疾病中其包涵体的形态和抗原性有所差异,但日益清楚它们都有一种共同的成分——泛有素(ubiquitin),它是由76个氨  相似文献   

4.
包涵体膜蛋白是一类由衣原体分泌并被转运至包涵体膜的衣原体特异性蛋白。进入宿主细胞后,衣原体即可分泌大量蛋白对包涵体膜进行修饰,这类蛋白位于衣原体-宿主细胞界面处,因此可在维持包涵体稳定性、衣原体营养摄取及与宿主细胞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挥重要功能。本文就包涵体膜蛋白的结构特征及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更深入了解这种衣原体效应蛋白。  相似文献   

5.
<正>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由于铜转运蛋白相关基因ATP7B的突变或缺失而导致铜在体内蓄积而引起的疾病,遗传模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临床表现为肝脏损害、神经系统表现、肾脏损伤、出现角膜K-F环等,涉及机体多个系统和器官,以肝脏或神经系统的损伤为主要表现形式。ATP7B基因定位于人类染色体13p14.3上,具有21个外显子区域[2]。目前已发现的有害基因突变有800余种(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www.hgmd.org)。研究表明,不同的基因突变位点与不同的临床表现相关。  相似文献   

6.
包涵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医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研究需要应用到蛋白质的表达、纯化及复性技术。Eodi,大肠杆菌作为原核表达系统的一种,因其低廉、高效和稳定的特点,在制备基因工程蛋白质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重组蛋白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往往得到不溶且无活性的包涵体。需要通过体外重折叠技术使包涵体复性才能恢复其天然构象并表现出生物活性。本文就大肠杆菌体系中包涵体形成的机制、减少包涵体形成的手段及包涵体的处理技术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老年性痴呆 (AD)是神经系统的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能力 (ADL)减退、精神行为异常(BPSD)及认知功能减退 (Cognitiveimpairment) ,并伴有神经炎斑及神经元纤维缠结等特征性病理改变。AD的发生与许多基因突变相关 ,其中早老素 (PS)基因突变可导致早发性家族性及散发性AD的发生 ,推测PS基因突变导致细胞骨架发生变化及细胞内钙信息紊乱 ,促进微管蛋白 (tau蛋白 )过度磷酸化及改变淀粉样前体蛋白 (APP)的剪切 ,从而加速神经炎斑及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  一、PS基因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神经变性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它们却有着相似的病理特征一细胞内外异常蛋白的聚集。这提示不同的神经变性疾病可能有一个共同的发病机制,即与异常蛋白的形成有关。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处理这些异常蛋白质中起核心作用,故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在神经变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倍受关注。本文就典型的神经变性疾病与泛素蛋白酶体系统功能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做一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9.
黄鑫  罗香林  刘强和 《山东医药》2010,50(20):105-106
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MeCP2)是一种含量丰富的染色质结合蛋白,能特异地识别甲基化CpG二核苷酸,在哺乳动物机体内广泛表。MeCP2蛋白作为一种转录抑制因子,在DNA甲基化调节基因转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MeCP2基因突变可以引起神经系统特异性的发育疾病,例如全身性发育迟缓、精神智力迟钝、自闭症、Rett综合症等。现将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淀粉样蛋白被用来描述因蛋白质错误折叠而形成的纤维状聚集体,它与一系列淀粉样变性疾病有关。当淀粉样蛋白沉积在肝脏,就会导致肝淀粉样变性,从而诱发相关病理改变影响肝脏正常生理功能,但这一疾病少有报道且临床常常被忽视。本文主要讨论了淀粉样蛋白在肝脏中的生理病理作用及机制,以便于加深对淀粉样蛋白相关疾病的理解并为相关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人抗地高辛单链抗体在大肠杆菌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抗地高辛(Dig)单链抗体(ADAscFv)在大肠杆菌(E.coli)的表达及包涵体变性和复性条件。方法:(1)用PCR扩增人ADAscFv基因,重组于克隆载体pGEM—T,NdeI+Sail消化回收目的基因,插入pT7.7载体构建表达载体pT—ADAscFv,转化E.coliBL21(DE3),IPTG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的表达情况,筛选高表达克隆;(2)提取纯化包涵体,SDS-PAGE分析其纯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及条件进行变性及复性,ELISA检测活性。结果:(1)SDS+PAGE显示,含有重组质粒pT-ADAscFv的E.coli菌株BL21(DE3)的表达产物中有一条约30kD的条带,其分子量与预期值相符,提取纯化的包涵体的纯度较高;(2)ELISA显示,透析复性法和稀释复性法均可使其复性。结论成功地构建了人ADAscFv表达载体,实现了其在E.coli的表达并对其包涵体变性、复性条件进行了研究,为制备适于临床上诊断及治疗Dig中毒的人源性单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在65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生率接近1%-2%,主要的病理标志为选择性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缺失、残存神经元呈甜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和泛素染色阳性的胞浆内包涵体(LB)形成。迄今为止,PD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清,但是已有迹象提示许多遗传和环境因子可能在PD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为了阐明PD的发病机制,研发改善疾病症状的新药,并在临床试验前进行药效评估和确定应用方案,建立PD的模型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有关PD模型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在衰老、脑血管疾病和神经变性疾病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氧化损伤发挥着重要作用,机体为了生存必须形成一整套防御机制以保护其免受过氧化损伤。血红素加氧酶是对于细胞自身功能稳定起重要作用的防御酶,血红素加氧酶-1的抗氧化功能部分与其阻止游离血红素参与氧化反应有关,而其代谢产物即CO、胆红素和转铁蛋白均有抗氧化功能,是血红素加氧酶发挥抗炎、抗氧化、抗凋亡和抗增生功能的主要效应分子。血红素加氧酶系统不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还参与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有效调控其表达有可能成为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的新策略。现综述血红素加氧酶同工酶的功能及其在衰老、脑血管疾病和神经变性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及调控血红素加氧酶系统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Tau蛋白高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主要见于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脑白质缺血性损伤后,Tau蛋白免疫反应性明显增强。因此,Tau蛋白可能参与了脑缺血后白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文章综述了Tau蛋白在脑缺血后白质损伤的表达、作用机制及其与临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是一种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极高的神经系统疾病.脑出血后脑水肿是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研究发现,血肿占位效应、凝血酶、血浆蛋白、血红蛋白、细胞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水通道蛋白-4 (AQP4)的表达等在脑出血后周围组织水肿形成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老年性痴呆(AD)是50岁以上人群最常见的脑变性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且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脑内β-粉样蛋白(Aβ)的沉积及神经元纤维缠结的形成。3个基因突变β-粉样前体蛋白,早老素1,早老素2)均能增加AB的产生。普遍认为不同的基因突变可引起相同的病理变化即Aβ的沉积,且Aβ^1-42沉积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正>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变性缺失和胞质内包涵体——路易(Lewy)小体的出现为病理特征,以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和姿势步态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左旋多巴(L-DOPA)是治疗PD的最经典药物,但有弊端。利用PD动物模型,深入探究PD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非常必要。现将近几年来PD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是一种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主要病理变化是在黑质致密部等处DA神经元严重缺失,残留神经元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称Lewy小体。PD是一个集生理退化、环境因素与病理损害等造成的错综复杂、交互影响的一个改变过程。近年来国内外对PD发病机制从多种角度、不同环节、相互作用进行了多方位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vacA重组工程菌表达产物包涵体的变性、复性,提高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建立ELISA方法,讨论VacA抗原规模生产的可行性.方法:利用已经构建的表达VacA抗原的工程菌,用IPTG诱导,表达的包涵体通过系列条件的变性、复性、透析,并经活性鉴定.所制抗原用以包被ELISA板,建立ELISA方法并确定抗原的生物学活性.结果:重组工程菌可表达Mr3300的目的蛋白,表达形式为包涵体,条件优化后的包涵体经SDS-PAGE显示纯度达95%以上,活性经ELISA法测定正常人126例和blot电泳测定结果符合率为97.1%.结论:包涵体变性复性后生物活性大幅度提高,并且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作为幽门螺杆菌疫苗制备的候选抗原及临床检测的诸多方法的抗原原料.  相似文献   

20.
突触体素与神经系统疾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敏  高玉兴 《山东医药》2010,50(9):111-112
突触体素(Syn)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突触前囊泡膜上的钙结合酸性糖蛋白,1985年首先在鼠脑和牛脑突触囊泡中发现。因其分子量为38kD,又称p38蛋白。研究表明,Syn在参与神经递质的释放、检测突触的密度和分布、阐述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现就Syn的生理特性、功能及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变化与意义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