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量化研究乙状窦前入路中每一步岩骨切除及血管神经牵拉完成后获得的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范围及手术自由度。方法对20例头颅标本采用乙状窦前入路,骨切除分4步进行:迷路后骨质切除,上、后半规管切除,切除岩尖并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全切迷路及耳蜗并后移面神经。每一步完成后分别测量斜坡中央凹陷区的显露范围和手术自由度。结果岩尖切除、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后,斜坡中央凹陷区显露面积为(190±32)mm^2,占整个入路完成后的95%,与磨除上、后半规管后的显露范围相比差异显著,手术自由度亦显著增加。结论乙状窦前联合部分迷路岩尖切除手术入路能够较好的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岩尖的切除和打开Meckel's腔游离三叉神经是充分显露斜坡中央凹陷区并提供足够手术自由度的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2.
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及损伤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及其损伤程度进行定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对成年国人带颈头颅标本6具(12侧),模拟常规的经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在乙状窦后入路的基础上分别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每个手术步骤完成后,按Ammirat标准进行评价不同手术入路及其扩大后对桥小脑角区的显露程度,用Horgan法计算出显露面积,并根据损伤程度评分评价经乙状窦后及其扩大后的损伤程度。结果经乙状窦后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后的显露程度评分均为3分,显露面积分别为(401.80±75.02)mm^2、(609.42±122.17)mm^2和(769.86±155.38)mm^2,每一步扩大后显露面积均较前明显增加(P〈0.001,P=0.003);经乙状窦后入路及其磨除内听道上结节和岩骨尖后的损伤程度评分分别为3分、7分和10分。结论经乙状窦后入路对桥小脑角区肿瘤其显露范围广泛,损伤程度小,且可以根据肿瘤的大小和发展方向进行扩大显露,有利于最大程度的保护面神经和耳蜗神经,同时全切肿瘤。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手术入路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桥小脑角区3种手术入路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神经内镜下分别模拟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确定到三叉神经出入脑干区(REZ)、面神经REZ及舌咽神经REZ的手术路径及解剖定位标志.结果 枕下乙状窦后小脑外侧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面神经REZ、舌咽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Meckel囊、内耳门、颈静脉孔、三叉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和舌咽神经.枕下乙状窦后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可探查三叉神经REZ至Meckel囊,解剖定位标志为岩静脉、三叉神经和Meckel囊.枕下乙状窦后绒球下锁孔入路可探查舌咽神经REZ、面神经REZ,解剖定位标志为第四脑室脉络丛和小脑绒球.结论 对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幕下小脑上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对面神经、舌咽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绒球下锁孔入路优于小脑外侧锁孔人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的显露范围和观察效果。方法新鲜和灌注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各3例(6侧),耳后皮肤弧形切口,游离骨瓣开颅;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下暴露并观察桥小脑角。结果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够清楚、逼真地暴露桥小脑角。结论在便携式视频显微镜的视屏图像引导下,经耳后(枕下乙状窦后)入路能够完成桥小脑角的显微解剖。  相似文献   

5.
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技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的手术方法及技巧。方法对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手术的2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骨瓣开颅术均顺利完成,无一例损伤乙状窦和横窦,均获得满意的术野显露。骨瓣形成平均用时55min,术后无一例发生切121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术安全、可行,骨瓣复位后保持了原有的解剖结构。术中关键点是根据颅骨表面解剖标志定位,以良好地显露及避免损伤乙状窦和横窦。  相似文献   

6.
14例桥脑小脑角及岩斜坡区肿瘤经乙状窦前岩骨入路手术切除。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5例、部分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作者认为肿瘤直径3cm以上且不同程度向脑干腹侧生长,跨越岩骨尖达中颅窝时采用该入路,与传统乙状窦后枕下入路相比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半规管切除技术,对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RSA)进行改良,形成扩大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ERSA),研究ERSA能否改善对中颅窝、上斜坡、三叉神经的显露.材料成人颅骨标本10例,福尔马林固定尸头标本15例,新鲜头颅标本3例.方法 先行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磨除内耳孔上结节、岩尖,测量三叉神经、中颅窝、上斜坡的显露范围.再行扩大乙状窦后经内耳孔上入路,向侧方将岩骨上方的骨性结构切除,显露并阻塞上、后半规管和总脚,然后切除上、后半规管,再测量三叉神经、中颅窝、上斜坡的显露范围.结果 中颅窝的显露范围RSA为(144±34)mm2,ERSA为(487.2±37.2)mm2.上斜坡显露的范围RSA为(90.3±16.7)mm2,ERSA为(93.4±15.1)mm2.三叉神经的显露范围RSA显露Meckel腔内的三叉神经,ERSA扩大到半月神经节及其分叉.三叉神经的显露长度RSA为(9.1±0.7)mm,ERSA为(13.1±0.7)mm.结论 和RSA相比,ERSA可进一步扩大显露中颅窝,可扩大显露三叉神经到Meckel腔内的半月神经节,但上斜坡显露范围扩大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骨瓣开颅和复位在枕下乙状窦后手术入路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和复位的手术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对31例桥小脑角区病变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手术病人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骨瓣开颅均顺利完成,获得了满意的术野显露,骨瓣切除平均用时48 min。术后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感染和发热,1例拆线后第2天发现脑脊液通过裂开的切口外漏,经及时处理,7 d后痊愈出院。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骨瓣开颅是安全、快捷、可行的。骨瓣复位可以降低术后脑脊液漏和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方法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分析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瓣状肌肉切口和骨瓣开颅手术的32例桥小脑角区病变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满意术野显露,术野显露平均用时45min;无脑脊液漏和皮下积液发生,术后1例发生颅内感染,经抗炎治疗后恢复。全部患者半年后随访,切口愈合良好,局部肌肉无明显萎缩。结论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瓣状肌肉切口和骨瓣开颅可有效降低手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和颅内感染的并发症,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比较经远外侧入路和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下斜坡的三维解剖结构显露情况。方法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输入15例(30侧)尸头的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选择双侧颈静脉结节前缘和咽结节三点为标记点确定平面,平面以下斜坡区域为下斜坡,平面与斜坡相交曲线前缘为颅底显露标记点。枕髁关节面后缘和乳突尖部分别为经远外侧入路和经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记点,采用直径1 cm圆柱模拟手术路径,圆柱轴线经过开颅标记点。圆柱颅底侧底面圆上缘位于上述颅底显露标记点。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经远外侧入路位于枕骨大孔外侧缘,经过小脑半球腹侧、脑干外侧、颈静脉球内侧、副神经外侧和下部,到达下斜坡,包含舌下神经;经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尖部开始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缘,通过乙状窦前部,位于副神经下部,于枕骨大孔外侧缘经过舌下神经,到达脑干前部下斜坡。在以下斜坡为显露终点的两种手术路径的比较中,经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4629.80±81.00)mm~3对(2622.60±72.58)mm~3;t=91.532,P=0.000]和路径中包含舌下神经[(10.15±0.17)mm~3对(7.15±0.20)mm~3;t=52.413,P=0.000]的体积大于经远外侧入路,经远外侧入路去除骨性结构的体积大于经乙状窦前入路[(2362.90±80.18)mm~3对(1851.60±63.62)mm~3;t=25.714,P=0.000]。结论经远外侧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经过舌下神经时,通过去除部分颅底骨性结构有助于避开小脑和脑干显露下斜坡。  相似文献   

11.
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的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16例大型岩骨后脑膜瘤,肿瘤最大径均超过4 cm,有4例肿瘤侵入岩骨,术中完全暴露横窦和乙状窦,与硬脑膜一并分别向上方和前方牵开,充分暴露小脑幕下方和岩骨背面.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15例,次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15例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改善,术后永久性面瘫1例,脑脊液漏1例.随访3个月-5年,随访期间复查MRI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大型岩骨后脑膜瘤具有能够早期处理肿瘤基底、有效控制术中出血、明显扩大手术暴露和提高肿瘤全切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在显微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巾的应用.方法 采用扩大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方式,显微切除人刑岩斜区脑膜瘤6例,肿瘤最大直径3.4~6.7 cm,平均4.5 cm,术中切除枕骨和乳突.完全显露横安和乙状窦,通过悬吊硬脑膜将它们分别向上方和前方牵开,有效地减少了两个粗大的静脉窦对小脑幕下方和岩骨背面的遮挡,手术视野明显增大,能够充分暴露小脑幕和岩骨背面.结果 本组肿瘤全切除3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切除1例,无手术死亡,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3例,与术前相同3例,2例出现新增脑神经损害,未发生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术后随访6-58个月.所有病例MRI复查未见肿瘤复发或增大.结论 扩大乙状窦后入路具有增加暴露范围、扩大手术视角、早期阻断肿瘤血液供应、避免过度牵拉小脑、改善深部结构的显露、有利于保护脑神经和重要血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听神经瘤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技术的改进临床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单侧枕下乳突后小“∫”形皮肤切口,切除听神经瘤30例,并保留骨瓣。结果 全部病例均采用小“∫”形切口,术后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改良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一种微创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应用改良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大型岩斜区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方法枕下乙状窦后骨窗形成后,注意将横窦、乙状窦轮廓。切开硬膜后充分向外侧和向上牵开。通过颅神经间隙完成肿瘤的内减压后,分离肿瘤与颅神经及脑干的粘连并分块切除。如果肿瘤向中颅凹延伸,可切开部分天幕后向上切除肿瘤。如果肿瘤向枕骨大孔延伸,可将乙状窦后入路与枕下远外侧入路结合起来加以切除。对于MRI显示具有侵袭性特征,侵犯海绵窦或脑干的肿瘤,不应追求肿瘤的全切除,“脑干减压”成为手术的主要目标。结果肿瘤全切除9例(60%)。手术后新增颅神经损害6例(40%)。半年随访恢复良好者13例(86.6%)。结论应用简单的枕下乙状窦后入路,结合一些新的技术改良处理大型岩斜区脑膜瘤,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硬脑膜对于预防乙状窦后入路手术的脑脊液漏和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的最佳使用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31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的患者资料,根据人工硬膜放置位置不同分成两组(硬膜下组为A组,硬膜外组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术后体温变化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变化有显著差异(P<0.01),A组患者术后因发热所需的临床干预率为6.1%,出现脑脊液漏的概率为0%,出现颅内感染的概率为1%,出现皮下积液的概率为1%;B组患者术后因发热所需的临床干预率为25.6%,出现脑脊液漏的概率为3%,出现颅内感染的概率为3.8%,出现皮下积液的概率为7.5%。 结论在乙状窦后入路手术中将人工硬脑膜贴敷并固定在硬膜下使术后发热率大幅度降低,并能有效降低脑脊液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CT颅骨重建在枕下乙状窦后开颅术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7年3月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40例桥小脑角区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左侧开颅22例,右侧18例。术前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重建颅后窝骨质,明确横窦、乙状窦静脉窦沟及星点、顶乳缝前角、枕乳缝、二腹肌沟,在颅骨内表面借横窦乙状窦沟交界处设置"关键孔",颅骨外表面测量"关键孔"与顶乳缝前角、星点及二腹肌沟距离及角度。根据术前规划进行开颅。结果术中无静脉窦破裂出血,无明显骨质缺损,开颅快捷。"关键孔"能清晰暴露横窦乙状窦交界处有34例,未能清晰暴露6例。左侧星点与"关键孔"中心距离为6.7~20.6 mm,平均(14.0±3.6)mm;右侧6.9~19.4 mm,平均(13.9±3.7)mm。星点与"关键孔"中心连线及星点与二腹肌沟连线组成的角度左侧(4~45)°,平均(25±12)°;右侧(4~49)°,平均(24±13)°。结论应用3D-CT颅骨重建技术协助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操作简单快捷,骨瓣缺损少,有利于静脉窦保护。  相似文献   

17.
The retrosigmoid craniotomy is the standard approach to resect pathologies in the cerebellopontine angle (CPA). Following the craniotomy, the dura mater is opened in the inferolateral direction and the basal cistern arachnoid is dissected in order to release pressure by the outflow of cerebrospinal fluid (CSF) from the foramen magnum, so that the CPA compartment can be approached with minimal retraction of the cerebellum. We report two patients, both with vestibular schwannoma, in whom preoperativ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revealed unusual large oblique occipital sinus (OOS) draining laterally into the sigmoid sinus - jugular bulb junction. The sinuses were preserved intact while dura mater was opened for CSF release. Careful preoperative imaging is essential prior to posterior fossa lesions approache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ersistency of an OOS, especially in a retrosigmoid approach. Inadvertent OOS damage might result in, not only significant bleeding during dural opening, but also air embolism or venous hypertension, if the contralateral sigmoid sinus is small or absen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准确定位横窦-乙状窦交汇区内下点(IMTS)侧颅底表面坐标系统的建立方法及该坐标系统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成人颅骨标本42例(男20例,女22例),以颧骨额突与颧弓上缘交点(A点)、颧弓上缘与乳突上嵴交点(B点)和乳突尖(C点)为基本点;连接A、B两点,并向枕部方向在侧颅骨表面作一延长线,定义为X轴,向后(枕部方向)为正方向;经C点在颅骨表面作X轴的正交垂线,定义为Y轴,向下为正方向;定义两线的交点为原点。定义IMTS点到X轴的垂直距离为IMTS-y(mm),到Y轴的垂直距离为IMTS-x(mm)。2014年7月至2015年3月采用上述坐标系统定位IMTS,并开展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术9例,其中听神经瘤5例,面肌痉挛3例和桥小脑角区表皮样囊肿1例。结果 IMTS-x:男性左侧为(21.76±3.14)mm,右侧为(24.28±4.19)mm;女性左侧为(22.25±2.72)mm,右侧为(24.41±3.52)mm。IMTS-y:男性左侧为(4.27±2.27)mm,右侧(4.58±2.36)mm;女性左侧为(2.38±2.48)mm,右侧为(3.65±3.67)mm。统计分析显示,男性右侧IMTS-x明显大于左侧(P<0.05);男性左侧IMTS-y明显小于女性(P<0.05);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组9例患者术中均准确暴露出横窦下缘和乙状窦后缘。结论 在乙状窦后入路开颅手术中,该坐标系统能准确定位IMTS,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天幕和周围结构的影像学表现与乙状窦后 内听道上入路中海绵窦后部暴露的相互关系 ,明确天幕切开的的指征。方法 取头颅标本行冠状位CT检查后 ,模拟乙状窦后 内听道上入路开颅 ,记录天幕切开前后天幕裂孔、上斜坡区结构的显露分值 ,统计分析冠状位CT上天幕与周围结构的夹角与该显露分值的相关性。结果 天幕 三叉神经夹角与该显露分值有高度相关性 (相关系数r=0 80 39)。该角度≥ 4 0°时海绵窦后部暴露良好 ,<30°时海绵窦后部显露不佳。结论 冠状位CT显示的天幕 三叉神经夹角≥ 4 0°时 ,一般无需切开天幕即可满意显露海绵窦后部 ;该夹角 <30°时 ,多需切开天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