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尿激酶溶解后引流硬脑膜外血肿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王恩海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5,11(3):182-182
尿激酶溶解后引流硬脑膜外血肿王恩海外伤性急性、亚急性硬脑膜外血肿是颅脑外伤中常见的继发性病变。近年来我们创用了尿激酶溶解后引流的办法治疗此类血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性18例,女性2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5岁,平均38岁。... 相似文献
2.
3.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创伤后颅后窝血肿发生率很低,一般只占全部颅内血肿的5%左右,而以硬膜外血肿多见。本文就本院1993年至2003年37例颅后窝硬膜外血肿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4.
对象与方法我院采用立体定向钻孔置管引流加脑室外引流治疗重度颅后窝血肿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48~78岁,平均58岁。入院时神志清楚13例,浅昏迷2例。血肿量均≥10ml:血肿位于右侧小脑半球8例,左侧5例,小脑蚓部2例:大多破入第四脑室,部分逆入第三脑室及侧脑室。手术方法:全麻,病人侧卧位.头侧偏前曲。在立体定向引导下确定头皮切开点.切开头皮3~4cm.电钻钻孔后置入引流管。血肿量较大时适当扩大骨孔.从不同角度置入引流管。在侧脑室额角或枕角相应处做3cm皮肤切口. 相似文献
5.
6.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48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颅后窝硬膜外血肿(traumatic posterior fossa epidural hematoma,TPFEH)是一类并不多见的硬膜外血肿,约占闭合性颅脑损伤的0.13%。由于此类血肿早期缺乏特有的临床征象,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病情常可急剧恶化,危及生命。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及治疗的存活率,笔者对48例TPFEH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王跃辉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11)
创伤性硬膜外血肿占颅内血肿的25%~30%,仅次于硬膜下血肿,因直接暴力造成颅骨骨折,引起脑膜中动脉、静脉窦、脑膜中静脉和板障静脉出血流入硬膜外腔隙[1]。回顾性分析2005‐10—2013‐10我院收治的137例创伤性硬膜外血肿患者的病例资料,探讨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CT定位辅助锥颅软通道引流术治疗儿童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42例急性创伤性颅内血肿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硬膜外血肿26例,血肿量(25.5±5.53)ml;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12例(单发8例,多发4例),血肿量(20.25±2.2)ml;基底节区血肿4例,血肿量(20.75±2.38)ml。行CT定位锥颅穿刺软通道引流术,引流2~5 d,引流量20~60 ml。42例患儿均顺利出院,无颅内感染及迟发性出血等并发症,无癫痫发作。出院时,6例患儿肢体轻瘫,康复治疗半年基本恢复正常生活、学习;其余36例疗效满意,认知力、理解力正常,肢体功能恢复好,生活自理能力好。结论儿童对颅脑损伤开颅手术耐受力差,极易造成失血性休克、内环境紊乱,开颅风险高于成人。对伴有血肿的急性颅脑损伤患儿,行CT定位辅助锥颅穿刺软通道引流术,创伤小,恢复快,能够减少患儿的风险与痛苦,并可取得优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56岁。因阵发性失神发作40年,加重并头痛、呕吐1月入院。查体:神清语明,嗅觉减退,余颅神经无异常,眼底视乳头轻度水肿,肢体活动正常。头颅CT示:前颅窝底6×6cm大小囊性肿物,囊壁点状钙化,增强扫描可见囊壁分隔强化。双额叶脑组织受压后上移位,双侧脑室额角后移变 相似文献
10.
笔者自2002年10月-2008年10月共诊断治疗外伤性颅后窝血肿患儿45例,结果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并总结4例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予以保守治疗。结果患者治愈出院,无明显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复查CT斜坡区血肿完全吸收。结论外伤性斜坡区硬膜外血肿在临床上少见,熟悉其临床表现、选择合适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治疗,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后颅窝血肿1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总结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和治疗特点。方法 对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117例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病因学、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117例外伤性后颅窝血肿中硬膜外血肿76.06%(89例),其中跨幕上下者60.67%(54例),硬膜下血肿4.27%(5例),小脑脑内血肿19.66%(23例)。合并幕上对冲性脑损伤52例,合并原发脑干伤9例。本组95例行血肿清除术及综合治疗,22例采用保守治疗,其中18例小脑脑内血肿,3例后颅窝硬膜外血肿和1例硬膜下血肿(出血量<10 mL)。伤后6个月行GOS评估,死亡12例,重残2例,其余预后良好。结论单纯后颅窝血肿应及时诊断并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合并幕上血肿,只要及时治疗,也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21例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进行分型,分析其临床及CT特点、手术时机和手术要点。方法对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型和中型组手术治疗,轻型组先保守治疗,4例中转手术。6月后按GOS评估,重型组恢复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2例,死亡1例;中型组中残1例,良好4例;轻型组死亡1例,良好7例。结论中颅窝底硬膜外血肿有特殊的临床特点和CT表现;重型即刻手术,中、轻型手术指征要放宽,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抓住手术要点,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后颅窝硬膜外血肿(posterior fossa extradural hematoma,PFEDH)较幕上血肿少见,却是最常见的外伤性后颅窝占位病变,并常导致严重并发症。临床上,其症状隐匿,发展相对缓慢,但另一方面,病情变化快而突然,若不及时处理,常是致命性的[1,2]。现就我院1996年1月 ̄2005年12月收治的43 相似文献
15.
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治体会(附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6例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根据血肿量和GCS评分情况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结果本组11例血肿量<10 ml,GCS评分>12分,无脑室、脑干受压移位(环池清晰),在严密观察、对症治疗及颅内压监测、CT动态监控下行保守治疗。15例血肿量>10ml,出现意识状态突然变化,烦燥、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而且靠近枕骨大孔区,积极手术治疗。预后18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死亡5例。保守治疗无一例死亡。结论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缺乏特有的临床征象,但可以形成枕骨大孔疝而导致死亡。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主要依靠头颅CT或MRI检查。根据出血量和GCS评分而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颅中底肿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1月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的7例颅中底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脑膜瘤4例,神经鞘瘤1例,胆脂瘤1例,脊索瘤1例。术后3 d复查颅脑MRI增强检查显示,肿瘤全切除6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无干眼、眼球运动障碍、面瘫、面部疼痛等并发症,围手术期无手术死亡、颈内动脉损伤、脑梗死、偏瘫、失语、脑脊液漏及再出血。术后随访半年,肿瘤全切除6例无复发,次全切除1例无进展。结论采用扩大颅中窝硬膜外入路手术切除中颅底肿瘤,肿瘤切除彻底,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颅窝手术并发尿崩症的原因和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后颅窝手术并发尿崩症的治疗情况。结果 尿崩症发生于术中及术后10天。经治疗后好转。结论 后颅窝手术并发尿崩症的可能原因为脑组织的缺血,水肿,血管活性物质刺激及手术和麻醉后机体应激反应产生的抗利尿激素(ADH)释放的暂时性抑制。治疗的主要手段为液体的补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创伤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方法。方法 对我科2000-01~2005-06期间收治的创伤性后颅窝血肿忠者5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后颅窝血肿的病情及出血量的多少而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结果 51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2例,恢复良好11例,死亡1例;手术治疗39例,恢复良好31例,伤残4例,死亡4例。结论 创伤性后颅窝血肿有着不同于幕上创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意识障碍较轻,小脑受顿的特异性症状如眼球水平震颤、共济失调等较少见,而头痛、呕吐、躁动不安等非特异性症状较多见,易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疝。严密观察及动态CT检查,及时抓住手术时机,可有效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颅后窝骨瓣成形术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后窝骨瓣成形术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颅后窝骨瓣开颅术,其中听神经瘤8例,小脑星形细胞瘤5例,脑于胶质瘤4例,小脑出血2例,延髓内神经鞘瘤、小脑蚓部淋巴瘤各1例.采用双侧或单侧开瓣,术毕严密缝合硬脑膜,骨瓣回纳固定,不放置外引流.结果肿瘤全切除或近全切除17例,仅脑干胶质瘤行部分或大部分切除.随访12~36个月,平均21.5个月.术后无持续低热、颈枕部疼痛、脑脊液漏等并发症,脑保护好,外观满意.结论在显微神经外科的基础上,采用颅后窝骨瓣成形术可提供良好的脑保护. 相似文献
20.
The most favorable type of traumatic intracranial bleeding in childhood is the extradural hemorrage (EDH). The posterior fossa location is less frequent than the supratentorial site. In the period from January 1989 to January 1994 we treated 2,372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trauma; 31 had extradural hematomas (1.3%); 3 of them were located in the posterior fossa (9.7%): 1 boy and 2 girls aged from 6 to 16 years. The traumatic mechanism was an occipital fall in all cases. Diagnosis was made by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 (CT). Two of them had a rapidly deteriorating course. The three patients were operated on without mortality and there was no morbidity. The role of CT in the early detection of lesions and prompt surgical evacuation may reduce th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from this lesi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se factors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