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致足下垂的近期效果。方法选取2002-01—2017-06间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接受胫后肌腱转位术的19例腓总神经损伤致足下垂患者,对重建足背伸功能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8~24个月,未出现切口感染、开裂、异物反应及肌腱断裂等并发症。步态及踝关节背伸功能均得到显著改善。结论胫后肌腱转位术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所致的足下垂,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近期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的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2016年9月,采用胫后肌腱转位治疗21例单侧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男12例,女9例;年龄23~47岁,平均32.1岁。致伤原因:医源性腓总神经损伤7例,胫腓骨近端骨折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5例,刺伤或割伤行神经探查术3例,直接打击暴力4例,腓骨头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8年,平均5.6年。合并家族遗传性踇外翻畸形1例、柔韧性足趾屈曲挛缩5例。采用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及踝足功能(FAAM)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度以及背伸肌力。摄X线片并测量Meary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2个月,平均30.2个月。患者踝关节背伸肌力由术前0级恢复至3~4级。随访期间未出现平足畸形、爪形趾。末次随访时,Meary角、跟骨倾斜角以及后足力线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患侧AOFAS评分、FAAM评分、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0.05),跖屈活动度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39,P=0.158)。健、患侧踝关节背伸活动度及AOFAS评分、FAAM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319,P=0.538)。结论胫后肌腱转位治疗腓总神经损伤源性足下垂畸形有效,患者踝关节功能改善明显,术后早期未出现继发性平足畸形。  相似文献   

3.
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胫后肌腱治疗足下垂的疗效。方法:于1999年8月~1998年8月,对病因效果不佳16例足下垂患者行胫后肌腱前移,其中腓总神经损伤8例。骨盆骨折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2例,腓总神经纤维瘤1例。结果:经随访1~4年,平均29个月,根据NinkovicM和HallG等的判断标准均获得满意疗效。结论:胫后肌腱转移术是治疗足下垂的有效方法,具有操作容易,损伤小,同时能正前足下垂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患者 男,21岁,体育专业学员,7个月前在一次三级跳远运动后,自觉右小腿外侧及足背麻木,右踝背伸、外翻不能,于当地诊断为“右腓总神经损伤”,行腓骨颈部腓总神经探查松解术,术后半年无明显恢复。于2002年11月入院,检查:右小腿腓骨颈部见陈旧刀口瘢痕,右小腿远端外侧及足背皮肤感觉缺如,右足下垂,不能主动背伸、外翻,小腿前群及外侧群肌力为0级。肌电图:右腓总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上胫腓关节液流注性囊肿致腓总神经损伤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 对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因上胫腓关节液流注致腓总神经卡压的9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6例神经外囊肿患者经神经松解、囊肿切除术后踝关节及各趾背伸肌力达M4~M5,平均恢复时间约3.5个月;3例神经内囊肿患者经同一术式治疗,背伸肌力达M3~M4,平均恢复时间7个月.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上胫腓关节液流注可形成腓总神经内或外囊肿,神经内囊肿较神经外囊肿恢复时间长、效果差.此类疾病早诊治,早治疗,患肢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足中部截肢技术,分析疗效,探讨肌腱平衡在足中部截肢的重要性。方法自1990年4月~1999年4月,本组行创伤性足中部截肢,包括经跖骨基底和Lisfranc截肢共26例。手术强调骨残端无须经过关节,断端需修整圆滑并形成一定的弧形。四根趾长伸肌腱留取足够长度,相互编织形成两股,分别在骨残端原肌腱方向上钻骨洞,并适当外移,肌腱残端穿越骨洞固定,重建肌腱止点。胫前肌腱骨止点如不能保留,也应保留足够长度,于骨残端前方重建肌腱止点。如果舟状骨不能保留则放弃足中部截肢。结果术后随访2~10年,平均4.5年,共15例,均无足下垂现象,踝背伸能达到或超过0°,其中4例残端有痛性胼胝,1例残端有皮肤轻度溃疡,其余效果满意。结论足中部截肢时,应考虑到不同截肢水平导致的肌力失衡,若能针对性地重建足踝的肌力平衡和良好的残端处理带来的足底生物力学平衡,将能明显减少足中部截肢的不良后果,获得较好的残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后坐骨神经损伤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通过对65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患者的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1998年1月~2001年12月,对655倒髋关节病变的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全髋关节置换术587例,全髋关节翻修术68例,术后有9例出现坐骨神经损伤.发生率为1.37%。其中8例发生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1例发生在全髋关节翻修术后,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35~67岁,平均51岁,9例患者中4例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2例因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合并髋关节骨关节炎、1例因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髋部病变、1例因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髋部病变、1例因全髋关节假体松动而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非骨水泥固定8例,骨水泥固定1例。9例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中.7例因肢体不等长而同时行下肢延长术.2例因髋部强直而同时行松解术,结果 9例术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的患者.8例为单纯腓总神经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背伸;1例为腓总神经和胫神经联合损伤.临床表现为足不能背伸和跖屈。术后随访6~48个月,平均31个月.其中8例患者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全部恢复;1例患者术后半年坐骨神经功能仍未恢复.遂行切开探查松解术.探查术后1年坐骨神经功能部分恢复。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及翻修术后坐骨神经损伤.多由下肢过度延长或机械性压迫所致,大多数不完全损伤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8.
保守疗法治疗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7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是指腓总神经在腓骨颈的骨—筋膜和内受压而产生的征候群。自 1988年~ 1994年 ,我们采用保守疗法对在门诊所遇的 7名患者进行了治疗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男 5例 ,女 2例 ,年龄 16~ 37岁。其中长时间屈膝下蹲所致者 4例 ,踝关节急剧内翻损伤所致者 3例。从出现症状到就诊时间为 36小时~ 3天。二、症状及诊断 腓总神经卡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 :小腿及足外侧疼痛或感觉障碍 ,疼痛于行走加快时及足内翻时加剧 ,踝背伸和伸趾无力或受限 ,足外翻力差或消失。腓骨颈处 Tinel征阳性。本组病例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 将49例伴有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下胫腓置钉组(23例)和下胫腓未置钉组(26例)。术后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测量踝关节背伸和跖屈角度。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术后1、3个月踝关节功能优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6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末次随访时踝关节跖屈、背伸角度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手术治疗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踝关节骨折,部分病例可以免除下胫腓螺钉固定,支持早期功能锻炼,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腘窝的解剖结构复杂,神经、血管集中,临床上此处手术损伤血管神经的报道并不少见,近期我科收治1例腓总神经损伤患者,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女,59岁。2005年5月10日,因“右腘窝囊肿”在外院行“腘窝囊肿切除术”。术后出现右小腿及右足麻木,右足背伸不能,经保守治疗1个月后右小腿浅感觉有所改善,但右足仍背伸不能,转来我院就诊。查体:右下肢跛行,右腘窝处一长约6cm横行切口瘢痕显足总肌神下位围被离深行痕,右小腿前侧及外侧浅感觉较左侧明显减退,右足及右足趾背伸肌力0级,右足背侧浅感觉减退。肌电图检查:右腓总神经、腓骨小头、踝部、伸…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坐骨神经损伤后显微外科修复的治疗效果,方法:18例坐骨神经损伤中,锐性切割伤完全断裂7例,5例行外膜缝合,2例行神经瘤表面松解,药性损伤6例,均行显微外科外膜或束膜松解,挫伤5例行神经周围和外膜松解,其中有4例同时行腓管松解。结果:药物性坐骨神经损伤运动恢复优良率;胫神经82%,腓总神经33%。坐骨神经切割伤运动恢复优良率:胫神经71%。腓总神经43%。坐骨神经挫伤运动神经恢复优良率;胫神经80%,腓总神经60%,本组病人坐骨神经损伤术后感觉恢复优良率均为100%。结论:药物性从骨神经损伤,应尽早行显微外科松解冲洗,坐骨神经切割伤和挫伤,应尽早行显微外科修复松解,一期腓管松解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2.
我们自 1 997年 1月~ 1 999年 6月 ,采用改良的胫后肌前置与 口止母长伸肌后置术 (Jones手术 )联合治疗晚期腓总神经损伤 8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8例 ,男 6例 ,女 2例。年龄 6~ 59岁。均为腓总神经开放性损伤。神经损伤未处理 4例 ,不规范吻合 1例 ,自体神经电缆式移植 3例。检查 :均有明显跛行及足下垂 ,足背及小腿外侧感觉障碍。踝关节背伸均小于健侧 1 /2以上 ,跖屈小于健侧 1 5°以上。手术时间 :伤后 2~ 3年 5例 ,3~ 4年 3例。入院后均行神经探查术 ,发现腓总神经陈旧损伤变性 ,不具备再吻合条…  相似文献   

13.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目的 报道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骨,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急诊或延期施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和胫前区骨、肌腱外露的软组织缺损31例。结果 27例皮瓣全部成活,3例皮瓣部分边缘坏死,经换药自愈,1例皮瓣坏死。结论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操作简便。成活率高,损伤轻,是修复足,足跟、踝、跟腱处和小腱下段胫前区软组织缺损,骨、肌腱外露的理想供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两套血供的改良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老年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体会。 方法 对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创面骨肌腱外露、需作皮瓣修复的老年病例,在传统的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及穿支带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的基础上,利用小腿外侧皮瓣中下段穿出的骨皮动脉皮支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的供血穿支均发自腓动脉的特点,将皮瓣设计于小腿后外侧,用兼顾传统小腿外侧皮瓣及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在供m范围的重叠区域而形成两套血供的改良小腿外侧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结果临床共应用11例,所有皮瓣术后均顺利成活,供区植皮愈合良好,经3~9个月随访,6例皮瓣外观满意,踝关节伸屈功能正常,基本恢复行走功能;5例合并伸肌腱缺损者3个月后作肌腱移植重建后恢复行走功能。 结论 采用两套血供的改良小腿外侧皮瓣逆行转位是修复老年人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治疗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8年6月本院一期行跟腱延长联合Ilizarov技术矫正足下垂内翻畸形、二期行胫后肌外移术维持软组织肌力平衡治疗的24例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2.6±0.8)年。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背伸-跖屈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影像方面,与术前相比,术后8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踝关节退变分级Morrey-Wiedeman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结论]分期Ilizarov技术肌腱转移矫正儿麻后遗症重度足下垂内翻畸形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自1988年9月~1990年5月共收治医源性周围神经损伤33例。现将损伤原因及有关问题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3例中男28例,女5例。年龄2周~52岁。 1.2 损伤原因、部位及神经 1.2.1 手术误伤14例:①完全切断2例,其中1例为腘绳肌前移代股四头肌术中误将腓总神经切断,即时予吻合。因术前合并有马蹄内翻足,后行三关节融合,一年后复查功能尚满意。另1例为孟氏骨折重建环状韧带术中误将桡神经深支切断,术后功能未恢复。②术中牵拉伤3例:1例为肱骨下端骨折钢板取出致桡神经牵拉伤,术后3个月功能恢复,2例为陈旧性肘关节脱位,切开复位时术中未作尺神经前移,术后2个月恢复。③术中误扎6例:1例因掌长肌腱开放性断裂,术中将正中神经缝扎。1例为跟腱开放性断裂合并胫后动、静脉断裂,术中误将胫后动静脉与胫神经一同结扎。3例尺骨小头及腕尺管囊肿切除误将尺神经缝扎。另一例为坐骨结节囊肿,术中误将坐骨神经部分缝扎。此6例均经手术探查证实,后拆除缝线功能恢复,术中尚发现有2例缝扎达2~3道。④神经与肌腱筋膜错接3例,其中2例为正中神经在腕部分别与掌长肌腱及屈指肌腱错接,另1例为腓总神经在腓骨小头处与周围腱膜错接。2例正中神经重新吻合后半年功能恢复,腓总神经半年后手术探查重新吻合,术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小腿中段离断再植后足跖屈背伸功能重建的方法。方法 常规断肢再植,术中将离断肢远段失神经支配的肌组织切除,只保留肌腱及肌腱膜,切取髂胫束条桥接远端背伸肌腱和近端肌腹,同时和前移缝匠肌、股二头肌长头缝接,加强足背伸肌力;桥接远端跖屈肌腱和近端肌腹,同时和游离的半腱肌、股薄肌缝接,加强足跖屈肌力。结果 治疗2例,分别随访2年8个月及2年5个月,足背伸、跖屈肌力达Ⅳ-Ⅵ^ ,踝关节活动度近正常。结论 应用髂胫束条桥接远断端的肌腱和近断端的正常肌组织,同时利用缝匠肌、股二头肌、半腱肌、股薄肌加强瞳的背伸、跖屈肌力,是一种有效的功能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18.
前臂背侧肌肉损伤和神经损伤均能使伸拇功能受损 ,这类病人临床多见且需急诊手术处理。作者于 2 0 0 0年 1月至2 0 0 2年 11收治有伸拇功能障碍的前臂锐器伤 13例 ,采用显微探查后骨间神经或其肌支 ,一期修复肌腱肌肉和神经 ,并经系统术后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取得良好疗效 ,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3例中男 12例 ,女 1例 ,年龄均在 2 0~ 45岁间 ;后骨间神经损伤而无拇长伸肌损伤 4例 ,单纯拇长伸肌损伤而无后骨间神经 3例 ,后骨间神经合并拇长伸肌损伤 6例。1.2 手术方法1例在外院缝合后转入我院 ,时间超过 6个月 ,行肌腱转位…  相似文献   

19.
胫后肌两种移位术式矫治麻风垂足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胫后肌移位术矫正麻风致垂足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并比较皮下法和经骨间膜法不同肌腱路径及不同肌腱止点的远期效果。方法 2001年1~10月对近10年的37例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对患者的步态、踝关节的主动背屈和跖屈、移位肌肌力变化、足部畸形和溃疡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手术疗效的评价等进行检查和记录,综合评定手术疗效。结果 胫后肌移位术经皮下隧道法22例,经骨间膜法15例;肌腱止于骨孔9例,其余均止于肌腱。所有患者均行跟随延长。手术总优良率达86%。经骨间膜法的主动背屈功能优于皮下隧道法。获得随访时间35例(1例失访,1例死于肿瘤),随访时间2~11年,平均4年。有14例出现轻度足内翻,主要发生在经皮下隧道的患者;与经骨间膜法的13例中仅出现2例相比较,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并发症:垂趾5例;小腿肌肉萎缩4例;肌腱吻合处断裂与肌腱粘连各1例。结论 胫后肌移位术矫正垂足可获优良的远期效果,应尽量采用经骨间膜法胫后肌移位术以避免术后并发足内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根减压脊柱手术联合胫后肌腱转移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足下垂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8年2月,本院采用神经根减压术,包括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腰椎小开窗髓核摘除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联合胫后肌腱前移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足下垂68例。以踝背伸肌力恢复至4或5级,步态基本正常为治愈,末达至此标准为未治愈。同时根据Ninkovic M判断标准和Hall G步态改善判断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胫后肌腱前移术后随访8~21个月,平均(14.03±3.99)个月,68例患者中,治愈56例,治愈率82.35%。Ninkovic M判断标准本组患者优50例、良13例、可5例;Hal的步态改善评估优46例、良16例、可6例。对治愈者与未治愈者的单因素比较表明,两者在年龄、足下垂病程、腰椎退变性质、受累神经根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足下垂病程、腰椎退变性质、受累神经根数量是影响足下垂恢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脊柱术式配合胫后肌腱前移术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伴足下垂的一种有效方式。足下垂的预后受年龄、腰椎退变性质、足下垂病程、受累神经根数量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