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胃-食管经食管床主动脉弓后吻合与经主动脉弓上吻合两种术式对老年中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和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2000年8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胸外科手术的74例老年中段食管癌患者,采用弓上吻合术42例(弓上组),弓后吻合术32例(弓后组).分别监测并比较: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情况;两组肺功能术前、术后变化情况;两组术后胃排空情况.结果 吸氧条件下,弓上组SpO2在术后3 min、8~48 h 较弓后组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氧各时间点弓上组SpO2均低于弓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功能各项指标(第1秒用力肺活量、残气量/肺总量比值、一氧化碳的弥散量)术后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弓上组2 h 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弓后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弓后吻合术较弓上吻合术对老年中段食管癌患者肺功能影响较小,患者术后胃排空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2.
朱学和 《中外医疗》2009,28(1):59-59
目的探讨经食管床弓上或胸顶机械吻合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以后收治食管中段或中上段癌经食管床弓上或胸顶机械胃食管吻合术49例疗效,其中中段癌38例,中上段癌11例。结果全组病例无吻合口瘘,术后胃食管返流明显减少,无切缘阳性,同期也采用主动脉弓前胃食管吻合术98例,均为食管中段或中上段癌,吻合口瘘3例,呼吸窘迫综合征2例,其中死亡1例,吻合口狭窄5例。结论经食管床弓上或胸顶机械吻合的食管癌根治术适用于绝大部分食管中段或中上段癌,该术式对预防胃食管返流和吻合口瘘的发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闫冀豫 《中国医疗前沿》2013,(3):72+74-72,74
目的分析不同术式对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我科39例食管贲门癌行左侧后外侧剖胸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术式对其围手术期肺功能、血气分析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弓上组术后2周末、4周末肺功能指标的影响与弓下组、颈部组比较,P〈0.05;弓上组和颈部组与弓下组术后1d、3d对PaO2的影响比较,P〈0.05;弓上组术后7d、14d与弓下组、颈部组对PaO2的影响比较,P〈0.01。结论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术相对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术、经食管床颈部吻合术对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恢复影响明显,应加强术后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干预,促进患者肺部功能早期恢复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经食管床与经胸腔行胃食管吻合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探讨理想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1998年至2004年间行手术治疗的286例食管癌患者,148例患者经食管床行胃食管弓上吻合术,138例患者经胸腔(弓前)行胃食管吻合术。对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进行归纳、对比。结果:两组病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差异性。特别是心肺并发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两种术式相比,经食管床行胃食管吻合术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218例食管癌切除后全部采用胃经食管床上提,于近端食管吻合术的治疗结果。探讨食管癌的临床特征,切口选择.胃经食管床上提的优点。方法26例上段食管癌采用三切口右开胸胃经食管床上提左侧颈部吻合术、5例右侧颈部吻合术:128例食管中上段癌采用二切口左开胸胃经食管床上提左侧颈部吻合术;29例食管中段癌采用一切口左开胸胃经食管床自主动脉弓后上提弓上手工吻合术;30例食管下段癌采用一切口左开胸胃经食管床上提弓下吻合术。218例中188例采用国产吻合器吻合;30例弓上手工吻合术。218例手术患者胃均缝缩于食管床内,治愈205例,死亡3例。主要并发症:吻合口瘘5例.乳糜胸3例,经积极治疗均获治愈。上切缘癌阳性6例,均为食管上段癌,下切缘癌阳性1例,为食管下段癌,中段食管癌上下切缘均未见癌阳性。结论胃经食管床上提治疗食管癌手术方式优越。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两种弓上食管胃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行主动脉弓前弓上食管胃吻合术的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弓上隧道式吻合组患者的pH综合评分、24 h总反流次数、>5 min的反流次数、pH<4.0的总时间、pH<4.0的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均明显低于弓上器械吻合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弓上器械吻合组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弓上隧道式吻合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弓上隧道式吻合术对于术后胃食管反流病的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食管癌根治术不同术式对患者远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10日~2014年6月10日收诊的食管癌患者行食管癌根治术治疗63例,根据术式的不同分成弓后组(n=21)、弓下组(n=21)、弓上组(n=21),弓后组采取经主动脉弓后胸膜顶吻合,弓下组采取食管胃主动脉弓下吻合,弓上组采取食管胃主动脉弓上吻合,比较三组患者的远期呼吸功能。结果三组患者术前MVV、FEV1、V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弓后组、弓下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MVV、FEV1、VC水平均高于弓上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弓后组患者术后3、6、12个月MVV、FEV1、VC水平与弓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吻合术以及弓下吻合术对食管癌患者远期呼吸功能的影响较传统弓上手术更小,医师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管状胃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食管癌病人46例,术后生存期均超过1年,根据消化系统重建方式分为管状胃组26例与全胃组20例.管状胃组给予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全胃组给予全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2组手术情况、手术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术后生活质量.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胸腔引流量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状胃组肺部并发症和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均低于全胃组(P<0.05);2组病人术后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1s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和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较术前明显下降,全胃组下降更显著(P<0.01);管状胃组病人术后6个月、12个月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术后3周,且均明显高于术后同期全胃组评分(P<0.01).结论:管状胃代食管术相对于全胃代食管术治疗食管癌可有效降低反流性食管炎和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对病人术后肺功能影响小,术后短期生存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传统食管胃弓上吻合术治疗食管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西安高新医院接诊的104例行根治术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管胃食管吻合术组和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各52例,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患者采用传统食管胃上弓吻合术治疗,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患者采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变化、食管内pH值、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术后两组患者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与手术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但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治疗后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最大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及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高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76.4±16.3)%比(62.4±21.1)%,(83.6±17.5)%比(63.8±16.2)%,(85.6±22.7)%比(65.3±21.4)%](P<0.05或P<0.01);术后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患者24 h酸反流次数、>5 min酸反流次数次、最长酸反流时间及pH<4的总时间均短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17.5±6.3)次比(43.6±11.8)次、(2.4±1.8)次比(6.8±2.3)次、(25.1±5.4)min比(33.5±7.3)min、(82.7±36.4)min比(131.9±37.6)min](P<0.01);管状胃食管吻合术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组[11.54%(6/52)比32.69%(17/52)](P<0.01)。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较传统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可改善食管癌术后胸腔胃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提高肺部功能,降低术后胃食管反流症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998年9月-2005年3月,我们对52例中段食管癌患者行肿瘤根治术后,将胃沿食管床经主动脉弓后上提至主动脉弓上与食管包套分层吻合术,手术疗效满意,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代食管颈部吻合的两种手术路径对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胃代食管颈部吻合患者38例,经胸骨后颈部吻合16例(胸骨后组),经食管床颈部吻合22例(食管床组)。监测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肺功能及血气分析的主要指标。结果:两组患者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2)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与胸骨后组比较,食管床组VC%和PaO2在手术5 d后降低更为明显(P<0.05),而FEV1%在术后第7天后降低更为显著(P<0.05)。结论:胸中上段食管癌切除术后,经食管床颈部吻合较经胸骨后颈部吻合对围手术期呼吸功能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2.
胃粘膜成形食管胃吻合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食管胃吻合抗反流术式。方法 :以犬为实验对象。在胃底前壁剥除约 8× 4cm浆肌层成形为粘膜管 ,食管粘膜延长 1 5cm与胃部成形粘膜管分层吻合。分别于手术后 7~ 180天处死检测 ,同“深套叠”术式对比分析。结果 :残留粘膜血供良好。肌层吻合口直径及突入胃腔内结构长度两组无差别 (P >0 .0 5 ) ,粘膜吻合口直径差异显著 (P <0 .0 1)。实验组能耐受较高胃内压 ,胃与食管压力差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突向胃腔内结构厚度两组比较相差 1倍以上。结论 :①适当剥除肌层不引起粘膜缺血坏死。②成形粘膜瓣较薄 ,在食管与胃压力差作用下关闭性强 ,具有良好抗反流效果。③不同平面分层吻合具有一定预防吻合口瘘及狭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食管癌切除经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后出现胃食管反流的差别。方法:总结我院自1993年11月至2003年11月问食管癌切除术136例。其中9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行胃经食管床作食管胃吻合。吻合后用纵隔胸膜将胃体固定于食管床内,另外38例食管癌切除术后行胃经胸腔内跨越主动脉弓作食管胃吻合。结果:98例术后无出现胃食管反流(均为胃经食管床作食管胃吻合者),另外38例则出现不同程度的胃食管反流。结论:食管癌切除行胃经食管床作食管胃吻合的消化道重建方式对防止食管癌术后出现胃食管反流有明显效果,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先天性脊柱侧弯(CS)与特发性脊柱侧弯(IS)患者肺功能参数的差异,阐明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拟行手术治疗的脊柱侧弯患者61例,根据病因分为CS患者组(25例)和IS患者组(36例),分析两类脊柱侧弯患者肺功能参数的改变及其异同。结果: 2组患者年龄、体质量和Cobb角等基线情况相似。CS和IS组中分别有6例和12例存在通气功能障碍,15例和25例存在换气功能障碍。2组患者残气量(RV)、残气量/肺总量(RV/TLC)和残气量/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RV/TLC%pred)3项肺功能均异常升高。CS组患者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显著低于IS组(P<0.05);IS组患者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VC%pred)、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MEF%pred)、最大分钟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肺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TLC%pred)及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与Cobb角均呈负相关关系(r=-0.54~-0.35,P<0.05);CS组患者TLC%pred与Cobb角呈负相关关系(r=-0.047,P<0.05)。结论: 不同类型脊柱侧弯对患者的肺功能指标均产生影响,IS患者肺功能损害程度较CS患者更为严重,对生活质量影响更大,需要早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胸腔镜在肺癌根治术中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和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7月在本院治疗的支气管肺癌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开胸治疗和胸腔镜治疗,观察患者术后3个月的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和不良反应。结果:胸腔镜组的患者在术后3个月的最大通气量、最大呼气量、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明显优于开胸手术组(P〈0.05)。胸腔镜组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开胸手术组。结论:胸腔镜在肺癌根治术中价值较高,安全有效,对于患者的肺功能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管状胃在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经腹近端胃切除手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10月至2010年12月期间确诊为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72例患者分为两组,完成近端胃切除后,传统组(38例)行传统食管-残胃吻合,管状胃组(34例)则行食管-管状残胃吻合。结果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及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组术后出现胃食管返流症状的患者有12例(31.6%),而管状胃组中仅有4例(11.8%)(P=0.043)。术后经胃镜检查发现患有返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在传统组中有9例(23.7%),管状胃组中有2例(5.9%)(P=0.036)。结论近端胃切除后食管-管状胃吻合,可以减少术后胃食管返流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陈桂莲  李挺  张清玲 《右江医学》2007,35(4):366-368
目的探讨术前肺通气功能各个指标对食管、贲门癌切除手术患者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并发症的预测能力,综合分析预测指标与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对26例食管、贲门癌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肺通气功能检测,追踪手术患者术后1月内心肺并发症(PPC)的发生情况,综合分析肺功能指标对手术耐受力与PPC的评估能力。结果26例手术患者有8例术后1月内出现PPC(29.2%);有、无PPC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肺功能指标有:FVC、FVC%pred、FEV1及MVV;术前FVC<2.0 L,PPC发生率是100%;术前FVC<60%pred,PPC发生率是100%;术前FEV1<1.5 L,PPC发生率是75%;术前MVV<50 L,PPC发生率是50%;不同年龄与PPC的发生无相关性。结论术前肺通气功能能够评估食管、贲门癌切除术患者的手术耐受力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常规肺功能极低者发生PPC的机率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综合呼吸功能训练在肺癌患者术后康复中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应用综合呼吸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胸管留置时间、引流量、术后住院日。结果:实验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胸管留置时间、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日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呼吸功能训练能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促进肺癌患者术后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贺岚 《中外医疗》2016,(34):93-9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呼吸功能锻炼对肺癌患者术后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该院肿瘤科于2015年1_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经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0例,其中对照组围术期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围术期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指导,并对两组患者的呼吸功能进行评价。结果锻炼前,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相关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锻炼后,观察组的最大肺活量、1 s用力呼气量以及1 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分别为(3.26±0.61﹚V/L、(2.34±0.72﹚V/L以及(79.35±7.56﹚%,均得到明显提高,而且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合理的呼吸功能锻炼护理指导可以帮助肺癌术后患者明显提高肺功能,改善呼吸效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6):72-74+78
目的 研究比较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80例早期肺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90例。观察组采用肺段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量及术后胸管留置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胸腔引流量为(1058.56±105.28)m L,低于对照组的(1395.47±106.5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与术后1周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观察组的升高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个月,两组的肿瘤转移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治疗早期肺癌可减轻对患者肺功能造成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