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分析支架置入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7例VB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均置入1~3枚直径最大的LEO支架(5.5 mm×75.0 mm或5.5 mm×50.0 mm),1例患者联合置入Solitaire支架,3例患者联合置入微弹簧圈。治疗3个月后均进行DSA及MRI随访。结果 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未发生并发症,术后2周临床症状均有改善;1例患者术中发生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给予溶栓及支架置入后血管再通。DSA影像随访均有修复,短期随访临床症状改善,但MRI的复查结果示血管外血栓未见明显变化;2例患者远期随访,吞咽困难有加重,其中1例新发脑积水。结论支架置入治疗VBD短期可取得很好的影像及临床效果,但对占位引起的临床症状,长期疗效仍不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血管内重叠多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延长扩张症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1年1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重叠多枚支架置入治疗的3例椎动脉延长扩张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3例患者均为左侧颅内椎动脉延长扩张,1例左侧延髓受压伴右侧丘脑陈旧性梗死,1例合并左侧大脑后动脉破裂动脉瘤接受载瘤动脉弹簧圈闭塞术,1例左侧延髓腔梗合并左侧颅内椎动脉夹层。结果向每例患者左侧椎动脉内置入2~5枚LEO支架,完全覆盖病变;3例患者血流重建均成功,未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对3例患者临床随访5~8年,无新发临床症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分;2例DSA随访血管形态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初步经验显示,重叠多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延长扩张症是安全的,血管重建长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神经介入治疗是其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而多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在临床上应用较少,其手术难度及风险性相对较大。作者总结1例3枚支架(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儿童椎-基底动脉大动脉瘤的病史、影像学资料及介入治疗过程等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分析其诊治体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Vaso CT检查的影像特征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的风险评估、指导作用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14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患者,术前均行全脑DSA确认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采用Vaso CT测量闭塞血管长度及其两端血管走形,根据结果评估手术风险并指导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再通术。结果 14例患者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血管长度为2.56~19.09 mm,平均(4.5±2.1)mm,对其中13例患者行椎-基底动脉闭塞再通术,12例患者血管成功开通,并均于血管开通后行支架置入术,其中置入Solitaire支架8枚及Wingspan支架4枚;1例患者因闭塞长度较长(19.09 mm)而未进行血管开通术。所有手术患者未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Vaso CT可对椎-基底动脉结合部闭塞开通术的手术风险进行准确判断,并可指导手术路径,降低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身麻醉和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单纯置入支架、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结果①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所有动脉瘤均获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5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7例。②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5例,瘤颈显影4例,瘤体显影3例;单纯支架置入即刻造影,显示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3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③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左侧基底核区梗死,右侧肢体肌力为0级);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4分,半年后随访改良Rankin评分2分。7例患者接受DSA复查(3~8个月,平均6.1个月),其中2例发生动脉瘤再通,给予再次栓塞;15例患者临床随访3—20个月(平均7.7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临床资料。结果 37例病人共放置支架42枚,其中椎-基底动脉结合部4枚,基底动脉37枚,未见颅内出血发生;Winspan支架24枚,APPOLO等球扩支架13枚;发生不良血管事件3例,其中手术距发病时间<2周1例,>2周2例,WINSPAN治疗1例,APPOLO治疗2例,发生时间于术后48h内2例,>48h1例。结论基底动脉狭窄病人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应严格掌握适应症,分清患者的发病机制,掌握合适的治疗时机,根据病变血管的部位、长度、分支状况及血管通路选择合适的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ISR)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术后ISR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8年2月1日至2012年2月1日在我院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55例,对其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及术后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CD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随访结果并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55例患者有65处椎基底动脉狭窄,共置入支架65枚,术中1例出现后循环急性梗死,经治疗后好转出院,技术成功率98.18%(54/55),血管术前狭窄(74.24±12.90)%降至术后(2.69±5.30)%( P<0.05),术后残余狭窄≤20%。平均随访时间为(24.16±13.94)个月(3个月-4年),CDI随访25例,CTA随访23例,DSA随访7例。共12例患者13处支架(13/65,20%)出现血管直径缩短≥50%的ISR。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2型糖尿病、病变血管成角扭曲致ISR发生的相对危险度(RR )分别为7.59,6.70。结论2型糖尿病、病变血管成角扭曲是椎基底动脉内支架成形术后ISR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或结合螺旋圈栓塞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瘤或扩张的方法,解除其对周围神经的动脉搏动性压迫,而达到经血管内进行神经减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瘤、瘤样扩张或动脉纡曲患者11例,接受经股动脉途径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8例(单支架6例,双支架2例),支架结合螺旋圈栓塞3例。术后继续抗血小板治疗3个月。结果 11例患者(13枚)支架置入均获成功,成功率100%。即刻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lon angiography,DSA)复查,3例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缩小,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基本消失。术后头痛症状全部消失,2例饮水呛咳症状消除。本组无并发症发生。随访4-20个月,均无头痛及饮水呛咳等症状发作。6例行多普勒超声复查,均显示支架内通畅。4例夹层动脉瘤行DSA复查,3例动脉瘤消失,1例动脉瘤明显缩小,支架内血流通畅。结论经血管内支架置入式的血管内神经减压治疗因动脉搏动性挤压后颅凹神经损害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市海淀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3年8月至2014年9月入院治疗的40例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按治疗方式分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组(A组,34例)和载瘤动脉闭塞组(B组,6例),并根据术后1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随访评价疗效。结果术后随访1年,A组患者改善29例(85.3%),稳定1例(2.9%),进展4例(11.8%),4例进展患者死于脑梗死并发症(术后1周至半年);B组6例患者均较术前改善,未发生颅内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和载瘤动脉闭塞技术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相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7年3月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50%),共112例(116处),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8处,基底动脉狭窄48处。评估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病死率。术后每3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次,评估卒中发生、症状改变情况及再狭窄情况。结果①114处成功置入支架,2处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迂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114处中,78处管径恢复正常,34处残余狭窄率〈10%,4处残余狭窄率约为30%。血管狭窄率由术前的(84±8)%,下降至术后的(8±7)%,P〈0.01。②术后1周,6例(5.4%)患者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其中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支动脉闭塞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1.8%)。③64例患者获得3~54个月的随访,平均(18±11)个月。其中2例(3.1%)死亡,8例(12.5%)发生再狭窄(复查DSA,再狭窄率为50%~90%)。结论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经短中期随访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支架成形术治疗不同Mori分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对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早期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症状性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资料,按照Mori分型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和自膨式支架行支架成形术,比较不同Mori分型的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在支架选择、同手术期并发症及早期预后的情况。结果①按Mori分型,18例患者中MoriA型8例,MoriB犁4例,MoriC型6例。②对MoilA型和MoriB型患者均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C型1例患者选用球囊扩张支架,5例选用Wingspan自膨式支架。支架成形术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③术后第2天和术后第30天复查TCD,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均未出现再狭窄。④除1例MoriC型患者于术后24h脑桥有少量出InL之外,其余患者围手术期均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也未出现神经系统新发症状。⑤17例出现眩晕症状的患者中,14例术后症状消失,其中MoriA型6例,MoriB型3例,MoriC型5例。结论在支架成形术中,对MoriA型、MoriB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可选用球囊扩张支架,MoriC型患者可选用Wingspan支架。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早期预后良好,长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基于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的椎基底动脉迂曲扩张症(VBD)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诊断为VBD的40例患者,经MRI检查正常的40例患者图像。以椎基底动脉MRA图像构建椎基底动脉三维几何模型,分为VBD组与对照组,分析血流速度(V)、壁面剪切应力(WSS)及震荡剪切系数(OSI)。结果 VBD组V、WSS及OS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血流速度方面,高速血流集中于基底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处。在WSS方面,VBD组高WSS位于右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等大部分血管区域,以血管分叉处显著。在OSI方面,VBD组高OSI值以基底动脉末端至双侧大脑后动脉发出处明显,其余血管区域为波动性高OSI分布。结论 基于真实磁共振患者图像可建立三维个体化血管模型及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获取VBD血流速度图、血管剪切应力云图及震荡剪切系数云图。建立VBD组及对照组模型,分析血流动力学发现,VBD组的基底动脉段具有高速血流、高WSS及高OSI,以末端显著,临床上应着重关注此区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连续收集2008年10月至2012年2月确诊的VBD患者27例设为VBD组,并设置同期临床表现相似的非VBD脑血管病患者81例为对照组,分析VBD的危险因素、脑血流动力学特点,并总结神经影像学和临床表现特征。 结果 (1)两组患者间在血脂水平及合并基础心脑血管疾病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VBD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减慢,收缩/舒张比值降低,VBD组和对照组的峰值平均血流速度(-27±9比-40±15)、搏动指数(0.38±0.15比0.78±0.19)、阻力指数(0.48±0.23比0.88±0.1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6、0.032、0.032);(3)VBD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脑梗死,以后循环微小梗死为主,其次表现为脑出血、对周边组织的压迫症状和体征、脑积水等,多合并出现,经MRI检查多可确诊。结论 VBD患者具有相对特异的临床特征,MRI 检查为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3例症状性MCA狭窄并且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以TCD、DSA随访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率。狭窄率判定标准参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的方法,术后MCA狭窄率〉50%为再狭窄。按MCA狭窄长度分为〈5mm、5~10mm、〉10mm;按置入支架类型分为裸支架与药物支架。分析MCA狭窄长度、置入支架种类及危险因素与再狭窄的相关性。对有、无相关危险因素再狭窄率的差异显著性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113例患者有161处狭窄,置入支架129枚。术前MCA平均狭窄率为(80.8±8.8)%,术后即刻平均狭窄率为(3.7±8.2)%。随访89例患者(78.8%),平均随访时间为(28.7±16.4)个月(3个月至5年)。TCD随访63例;随访26例。16例(16/89,17.9%)出现〉50%的再狭窄,其中病变长度〈5mm者再狭窄4例(4/39。10.2%),5~10mm者11例(11/47,23.4%),〉10mm1例(1/3)。置入裸支架后再狭窄15例(15/80,18.8%),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1例(1/9)。16例再狭窄患者伴糖尿病11例、高血压10例、高脂血症6例、糖尿病+高血压4例、吸烟9例、饮酒5例及冠心病2例。有、无相关危险因素的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术后再狭窄原因可能与支架类型有关,不除外与糖尿病有关。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ERCP在胰胆管合流异常中的诊断价值,评估内镜治疗的效果。方法16例胰胆管合流异常(PBM)患者,通过ERCP造影进行PBM分型,结合临床症状,分析引起相关疾病的机制、影像特点,根据合并的其它胰胆疾病,选择适当的内镜取石、扩张或引流等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6例胰胆管合流异常患者多伴有腹痛、呕吐、黄疸等症状,及转氨酶和/或淀粉酶水平的升高。其中,Ⅰ型(B—P型)7例,Ⅱ型(P—B型)5例,Ⅲ型(复杂型)4例;合并胆总管囊肿扩张10例,无扩张者5例,胆管癌并狭窄1例;伴有胆管结石11例(4例为蛋白栓)、胰管结石2例(1例不伴胆管结石)。9例予内镜下胆管取石,2例胰管取石,术中置入胆道支架引流7例,行鼻胆管引流3例,胰管支架置入5例,胆道金属支架置人1例。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结论ERCP是一种可靠的诊断手段,其分型与PBM相关疾病表现有明显相关,选择性、暂时性的内镜治疗在外科术前是有效的、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re is very limited experience with percutaneous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vertebral artery disease.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for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are still evolving and have generally been performed for asymptomatic disease. We performed vertebral artery stenting in 12 patients with vertebrobasila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and present our short- and intermediate-term results. METHODS: A total of 12 lesions affect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were treated by coronary stent placement. The mean age was 72 +/- 8 years and 83% were males (10 males, 2 females). Baseline characteristics included hypertension (11/12); hypercholesterolemia (8/12);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8/12); and diabetes (5/12). Mean lesion length was 8.6 +/- 2.7 mm, mean calipered stenosis was 78 +/- 8%, and mean arterial diameter was 4.1 +/- 0.3 mm. All patients were symptomatic, fulfilling our criteria for vertebral artery angioplasty.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for at least 6 months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ll 12 lesions were successfully stented, with a mean residual stenosis of 11 +/- 6%. Clinical follow-up showed resolution or improvement of symptoms in all patients. One patient had symptomatic restenosis seven months after the initial procedure requiring repeat angioplasty. CONCLUSIONS: Stent placement for symptomatic stenosis involv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alleviating symptoms of vertebrobasilar ischemia. Coronary stents appear to be well suited to treat atherosclerotic lesion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支架置入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对动脉瘤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例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患者,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软件,重建三维血管模型。于支架置入前,截取动脉瘤并修补瘤颈部对应的血管壁,模拟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的结果。对比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形态改变,分析不同血管形态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包括血液流线、压力及壁面切应力(WSS)等。结果①与单纯弹簧圈致密栓塞对比,支架置入后,血管形态发生明显改变,同侧大脑前动脉A1段和A2段血管夹角增加14.4。;②支架置入后,瘤颈部所对应的血管段内,血液涡流明显减少,流线趋于平直;③单纯弹簧圈致密填塞后瘤颈部平均WSS为11.55Pa,支架置入后,该血管壁平均WSS为7.93Pa,下降31.3%。结论支架置入治疗前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可明显改变载瘤动脉的形态,并改变局部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降低动脉瘤的WS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臂型大动脉炎支架置入的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经支架置入术治疗的重型头臂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为18~37岁,平均27.8岁。发病时间0.7~5.0年,平均3.4年。结果对19例患者的24支目标血管进行介入治疗,22支目标血管开通成功后,进行了支架置入术治疗,技术成功率为91.7%(22/24);其中双侧颈总动脉支架置人术2例,单侧颈总动脉或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6例,单侧颈总动脉合并单侧锁骨下动脉一椎动脉支架置人术1例,单侧锁骨下动脉一椎动脉支架置入术10例。术后18例(2支完全闭塞的颈动脉未开通成功,但随后成功开通了闭塞的锁骨下动脉一椎动脉)缺血症状均明显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明显缓解,视力明显恢复。有效率为94.7%(18/19)。1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8~36个月,平均19.4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22个月突发枕叶梗死。8例患者偶有头痛、头晕发生。结论血管内介入手术是治疗重型头臂型多发I生大动脉炎的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