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伤寒论》词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延利 《国医论坛》2002,17(5):51-52
1 似《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温覆令一时许 ,遍身执水 执水 ,微似有汗者益佳 ,不可令如水流离 ,病必不除。”句中“似”今人大多认为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作“好像”,此大误矣。因全句是说让病人发汗 ,只是不能使病人大汗淋漓 ,故把“微似有汗”译为“稍微好像有汗”,则前后矛盾。“似”当是“连续”之义。《广雅·释诂》:“似 ,续也。”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云 :“似者 ,《小雅·斯千篇》:似续妣祖。《周颂·良耒吕篇》:以似以续。毛传并云 :‘似 ,嗣也。’”又《广韵·止韵》:“似 ,嗣也。”“嗣”即“连续”之义。“似”有…  相似文献   

2.
汗法是仲景《伤寒论》中所用的治法之一 ,应用范围广泛。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对汗法的探讨 ,但一般都将微似汗与微汗等同视之 ,将微似汗当作微汗解释为微微发汗 ,发小汗 ,究其曲解的原因 ,几乎都是从病因病机与治则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避“似”字于不释。《尔雅·释黄》中谓 :“似 ,嗣也”。《玉篇》谓 :“嗣 ,续也 ,继也”。根据以上释义 ,“似”字有持续之意 ,含有时间的概念。因此笔者认为“微汗”是微微发汗 ,发小汗 ,而“微似汗”则除了微微发汗 ,发小汗之意外 ,尚要求持续一定的时间。至于应持续多长时间 ,仲景在桂枝汤煎服法中明确指出…  相似文献   

3.
雍晨  汪悦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8,52(5):30-32, 35
以张仲景《伤寒论》"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为引,试从微汗法之法理关键、制法目的、药量权衡、煎服将息之法的运用、微汗的禁忌等方面浅谈《伤寒论》对于微汗法的运用,并阐释了微汗法对后世的影响及现代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不仅确立了辨证施治的体系 ,亦开创了辨证施护的先河。今仅以服药护理 ,作一浅探 ,以冀对临床辨证施护有一定指导意义。1 发汗之剂 ,微汗为佳发法之法 ,乃为病在太阳而设 ,以祛在表风寒之邪。然汗之程度 ,要恰倒好处 ,不可无汗 ,亦不可大汗。如服桂枝汤 ,微似有汗者亦佳 ,不可令如水流漓。因汗之太过 ,不仅表证不解 ,反而营阴受损也。故曰“病必不除”。如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等 ,均方后注 ,取微似汗。然若汗之太过 ,补救之法 ,如大青龙汤“温粉扑之” ,其汗则止。2 攻下之类 ,便通为效攻下之剂 ,为驱除体内有形之食积、瘀…  相似文献   

5.
试论仲景微汗原则黑龙江中医学院王芝兰,刘淑兰指导吴惟康微汗是仲景运用汗法的基本原则,在《伤寒沦》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如《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桂枝汤方后注文云:“...  相似文献   

6.
中药当归的得名有三种传说,《药茶辞典》说:“当归因能调气养血,使气血各有所归,故名当归”。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则称:“古人娶妻为嗣续也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有思夫之意,故有当归之名”。正与唐诗“胡麻好种无人种,正是归时又不归”之旨相同。这是因为当归为妇科要药,引申“思夫归来”之义而得名。  相似文献   

7.
汗法是通过使用药物、针灸、护理等方法使人体汗出,从而发挥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内经》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指出了汗法是病邪在表的治疗大法。而微汗是仲景运用汗法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如《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絷絷然,一时间许益佳,  相似文献   

8.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9.
1汗出辄复热语出《素问·评热病论》篇,即“有温病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关于“汗出辄复热”之“辄”,《内经讲义》释为“常常的意思”.“辄”固然有“往往”、“总是”、“常常”之意,但细读原文,笔者认为“辄”在此释为“常常”似欠妥。考“辄”,尚有“即”之意。如《辞海》释辄:“犹即”。韩愈《进学解》谓“跋前顾后,动辄得咎”,即指此意。结合本段经文,“辄”在此释为“即”,较合文义。意即有的温病患者,汗出之后即复发热,表示温病牙出之后时间短暂,旋即复而发热,从而强调了温病…  相似文献   

10.
微汗法是《金匮》风湿病的治疗大法。《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仲景指出,治风湿痹痛“法当汗出而解”,但又特别说明“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即此处的发汗是微微发其汗,与通常的发汗有所不同。“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  相似文献   

11.
1桂枝加附子汤 此为太阳病治疗不当引起的变汪用方;,太阳之治,本当发汗,仲景善用汗法,但特别谨慎,不论表实证之用麻黄汤,还是表虚证的桂枝汤,都反复叮咛要取微似有汗,不町如水流漓,否则病必不除。太阳病,既可能是麻黄证、大青龙汤证过汗,也可能是桂枝证误用麻黄汤而汗漏不止,一“漏”字形容汗出不止历历如绘,似比“如水流漓”更重,盖“如水流漓”犹有止时,“漏”则无休无止之谓,其病机则为甲阳虚不能固密。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最初是没有“假借”与“通假”之区分的,今人所说的‘假借”、“通假”,清代以前都一律统称“假借。“假借”这一概念,大抵始见于东汉。郑玄在注机记)、调礼)时都用过这一概念。如村L记·儒行)“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郑注:“信,读如屈伸之伸,假借字也。’滇后,‘假借”的概念便相沿下来。“通假”的概念大约始于清钱大听的《古同音假借说》,不过钱氏仍指“六书之假借”。其后,侯康在(说文假借例释)中将“用字之假借”称为“通假”,并着重指出“既有此字复有彼字”、“音略同”的条件。此说一…  相似文献   

13.
浅述《伤寒论》对"头汗出"的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伤寒论》一书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研读《伤寒论》时,以证为纲总结其治法,颇多感悟,仲师对证之描述细致准确,因证而治灵活机巧,值得效法。仅“汗出”一症,可见于《伤寒论》六经中每一经,涉及条文达三十有余,有“汗自出”、“汗出多”、“大汗出”、“漐漐汗出”、“汗出恶风”、“汗出而渴”、“汗出而喘”、“汗出而厥”(以上为全身汗出)、“手足染染汗出”、“头汗出”等描述,其治因病机不同而各异。笔者仅以“头汗出”为例,略述其不同治法,以彰其旨。  相似文献   

14.
大致缘于《伤寒论》,后世对麻黄使用非常审慎,唯恐过汗亡阳。其实,麻黄是否能引起过汗亡阳,不在药,而在用。这是因为仲景对运用麻黄嘱防过汗是以体质强弱与病气虚实为标准的。如:同是“取微似汗”,桂枝汤发汗力远不及麻黄汤,但桂枝汤方后注却更强  相似文献   

15.
<正> 《伤寒论》叙汗症的条文有60余条之多,约占大论六分之一左右,今试浅释大意,探索幽微。一、对汗症的认识《伤寒论》关于汗症的论述甚详。从汗出的程度来讲,有“汗家”(90条)”、“汗多”(255条)、“汗出多”(236条)、“大汗”(353条)、“大汗出”(71条)、“遂漏不止”(21条)、“汗出濈濈然”(190条);有“汗出少”(247条)、“微汗出”(48条)、  相似文献   

16.
“误汗 ,误下伤阴”的说法自古有之 ,至今仍有沿用者。是否误汗一定伤阳而误下一定伤阴呢 ?不完全是。笔者认为不适当的汗与下均可耗阴津或损阳气 ,或变生他证。在阴虚阳亢之体 ,汗下易伤阴 ,在阴盛阳虚之体 ,汗下易伤阳 ,在阴阳两虚之体 ,汗下易阴阳两虚。兹以《伤寒论》为例来论证。如《伤寒论》原文 2 1条 :“太阳病 ,发汗 ,遂汗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就是太阳病发汗太过致表虚汗漏证 ,汗后不独伤阳 ,而且损阴 ,故“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原文 6 8条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 ,…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该书所载方剂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常用,疗效显著,但因该书写作年代久远,方后有一些名词,使初学者不易理解,笔者根据近来的学习体会整理浅释如下: 1.啜热粥发之:(见栝蒌桂枝汤)指给病人喝热稀饭(小米或大米稀饭)促使汗出。 2.(口父)咀:(见葛根汤等方)咀嚼,指古人在无铁器时代,以口将药物咬碎,便于煎服的一种原始药物炮制方法,现今则以切细或捣碎方法。 3.覆取微似汗:(见葛根汤)覆是盖的意思,覆取微似汗是指服药后用棉被覆盖身体,使身体感到潮湿似微汗出。 4.将息:(见葛根汤)  相似文献   

18.
“阳加于阴谓之汗”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加于阴谓之汗”,语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别论篇》。该句虽言汗出之脉象,细究其义,却包括了汗出的病理机制。世人论汗,多云阳虚者自汗,阴虚者盗汗,而对阳加于阴引起汗出这一病理机制,似多忽略。然而,阳加于阴之汗出,遍服益气固表,养阴收敛等药却罔效者,在临床亦时常有之。因此,本文对“阳加于阴”而汗出的病理机制及其临床意义加以讨论,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桂枝在临床上是常用药物,但就其应用之广、严谨灵活还首推仲景,因此我们研究仲景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对桂枝的应用,无论是对《金匮要略》的学习,还是启发我们对桂枝的运用,都大有益处。《金匮要略》一书中共有方剂206首,而有桂枝组成的方剂则有50余首,可治疗30多种疾病。下面仅就桂枝与其它药物配伍的十五种作用作以探讨,有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一、调和营卫仲景云:“产后风续之数十月不解,汗出,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虽久,阳旦证续在耳。”产后正虚,风邪外袭的太阳中风证,用阳旦汤治之。方中桂枝与芍药相伍,桂枝解肌发表,芍药能和  相似文献   

20.
议微汗解表     
议微汗解表上海奉贤县中医院(201400)徐亚欣[关键词]表证,微汗解表汗法是中医治病方法之一。凡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水肿、风湿病等,均以此法治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指病邪在表者,可用发汗的方法治疗,通过发汗可以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