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气道阻塞与肺癌危险性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2年9月至2015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诊为肺癌的393例患者为肺癌组及400例无任何部位肿瘤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吸烟史、病理类型、病灶部位(中央型和周围型)、分期。比较两组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和25%、50%用力肺活量时的呼吸流速(FEF25%和FEF50%)占预计值百分比。结果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癌发生的OR值为2.18。控制吸烟因素影响后,合并COPD肺癌发生的OR值为2.09。FEV1%60时肺癌发生的OR值为2.41,FEV1/FVC50%时肺癌发生的OR值为2.87;控制吸烟因素影响后,FEV1%60时肺癌发生的OR值为2.41,FEV1/FVC50%时肺癌发生的OR值为2.88。肺癌组MMEF、FEF50%、FEF7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COPD患者,肺癌发生的危险性明显升高。气道阻塞是除吸烟以外另一个影响肺癌发生的危险因素,随着气道阻塞程度的加重,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气道功能测定异常对急性气道炎症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Vmax8500肺功能仪测定102例急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肺活量(VC)、用力肺活最(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率(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峰值呼气流速(PEF)、用力呼气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速(FEF25%~75%)、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速(FEF50%)等。分为小气道功能正常组(52例)与小气道功能异常组(50例),判定标准:FEV1/FVC≥70%的肺通气功能正常者,FEF25%-75%和FEF50%均小于正常预计值的80%为小气道功能异常。结果2组VC、FVC、FEV-、FEV1/FVC、MVV、PEF等常规肺功能指标均正常(P〉0.05)。但反映小气道功能的FEF25%-75%和FEF50%小气道功能异常组均降低,与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气道炎症患者存在小气道功能异常,小气道功能检测可为诊治提供循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热-磁-振疗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炎症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将78例急性发作期COPD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磁-振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分别记录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并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介素13(IL-13)以及肺通气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和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0/FVC)]。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其咳嗽、痰液性状、痰量及干啰音等临床症状与体征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TNF-α、IL-6、IL-8、IL-13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FEV1.0%、FEV1.0/FVC明显升高,其中治疗后FEV1.0%、FEV1.0/FVC(%)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相关分析表明,TNF-α、IL-6、IL-8、IL-13均与FEV1.0%呈负相关(P<0.01)。 结论热-磁-振疗法治疗COPD具有调节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减轻气道炎症,提高肺通气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COPD)加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8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按照肺功能分级分为A(FEV1≥50%预计值)、B(FEV1〈50%预计值)两组,两组患者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2次/d,治疗后第7天测定肺功能,观察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占用力肺活量(FVC)百分比(FEV1/FVC)、最大呼气流量(PEF)、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是否有差异。结果COPD急性加重期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能显著改善肺功能,其中B组改善明显。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雾化吸入复方异丙托溴铵联合布地奈德能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解除气道痉挛、局部抗感染,从而快速有效控制病情,尤其对于肺功能严重受损患者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热-磁-振疗法和噻托溴铵联合应用在重度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康复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采取平行、对照、随机研究。将37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噻托溴铵组(T组)和噻托溴铵加热-磁-振疗法组(T+HMV组),研究周期为4周。在治疗前1天、治疗第2周末和第4周末分别进行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并通过Borg评分、6 min步行试验(6MWT)、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对患者总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 结果治疗前、后比较,T组吸气容量(IC)明显增高(P<0.05),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FEV1.0)、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末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0/FVC)无明显增高;而T+HMV组FEV1.0、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FVC和IC均增高(P<0.05);2组间比较,T+HMV组FEV1.0、FEV1.0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0/FVC均高于T组(P<0.05);T组、T+HMV组PaO2均明显增高(P<0.05),而PaCO2均无明显变化(P&rt;0.05);2组间PaO2和PaC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T组、T+HMV组6MWD均明显提高,而Borg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2组间6MWD和Bo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SGRQ下降均超过4分,T+HMV组SGRQ明显低于T组(P<0.05)。 结论噻托溴铵在重度稳定期COPD患者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热-磁-振疗法和噻托溴铵联合应用优于单一应用噻托溴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儿童哮喘的呼出气一氧化氮(Fe NO)水平和肺大小气道功能的相关性,以明确Fe NO对于哮喘气道阻塞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哮喘专科门诊确诊为支气管哮喘的4~18岁患儿560例,均进行Fe NO和肺功能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大气道功能,包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峰值呼气流速(PEF);和小气道功能,包括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呼气流速(FEF75)、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分析Fe NO值和肺功能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560例哮喘儿童Fe NO值为(25.60±21.00)ppb,与肺功能各项指标FEV1、FVC、PEF、FEF25、FEF50、FEF75、MMEF皆存在线性负相关(均P0.05)。结论儿童哮喘的Fe NO水平与肺功能及小气道功能受损相关,可反映儿童哮喘的气道阻塞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探测脐区皮下脂肪厚度与肺功能的关系。方法体检健康者312例,超声探测其脐上1 cm处皮下脂肪厚度,并根据其厚度分为5组,A组72例,厚度≤5.0 mm;B组95例,厚度5.1~10.0 mm;C组65例,厚度10.1~15.0 mm;D组42例,厚度为15.1~20.0 mm;E组38例,厚度≥20.1mm。测量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1秒率(FEV1.0/FVC)、最大自主通气量实测值(MVV实测值)、最大自主通气量预计值(MVV预计值)及最大自主通气量实测值/预计值(MVV实测值/预计值)。结果 1男性B组为优势组。与B组比较,D组FVC、FEV1.0、FEV1.0/FVC及MVV实测值均减低,E组FVC、FEV1.0、FEV1.0/FVC、MVV实测值及MVV实测值/预计值均减低(均P0.05)。E组MVV自身实测值/预测值70%呈低肺功能状态。2女性A组、B组及C组肺功能较好,但无明显肺功能优势组。与A组、B组及C组比较,D组FEV1.0、FEV1.0/FVC减低,E组FVC、FEV1.0、FEV1.0/FVC、MVV实测值及MVV实测值/预计值减低(均P0.05)。D组、E组MVV自身实测值/预计值70%,呈低肺功能状态。结论男女性脐区脂肪不同厚度均与肺功能有关,有效控制腹部脂肪厚度及腰围对肺功能有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深呼吸体操训练联合负荷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27例COPD患者,将其分为治疗组14例及对照组13例。对照组给予深呼吸体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辅以负荷呼吸训练。于入选时及治疗60 d后对2组患者肺功能[包括最大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呼气峰流速(PEF)及呼吸频率等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经60 d训练后,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各项肺功能指标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以治疗组的改善幅度相对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深呼吸体操训练联合负荷呼吸训练治疗COPD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肺功能,促进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6):3745-3746
选取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43例纳入甲组,同时选取典型哮喘患者38例纳入乙组。对两组入选患者均进行肺功能检测,对比两组用力肺活量(FVC)、1s用力呼气容积(FEV1)、最大呼气峰流速(PEF)、FEV1/FVC、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MEF)、25%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V25)、50%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V50)、75%肺活量时用力呼气流量(V75)、残气量(RV)、残总百分比(RV/TLC)、气道阻力(Raw)、比气道传导率(s Gaw)。结果两组FVC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FEV1、PEF、FEV1/FVC、MMEF、V25、V50、V75、RV、RV/TLC、Raw、s Gaw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典型哮喘患者相比较,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肺功能损伤较轻,故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防止肺功能的进一步损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深呼气末CT扫描肺气肿阈值-856HU、-910HU及-950HU以下低密度衰减区占全肺体积百分比(LAA%-950、LAA%-910、LAA%-856)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严重程度的影响,并探讨定量指标与肺功能相关性。方法 收集104例COPD患者深呼气CT扫描数据与临床肺功能数据,根据GOLD指南将数据分为4组。将4组扫描原始数据导入“数字肺”检测及分析平台,计算出呼气相全肺平均肺密度(MLDex)、深呼气末阈值低于-856HU、-910HU及-950HU以下低密度衰减区占全肺体积百分比(LAA%-950、LAA%-910、LAA%-856)。肺功能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实测值(FVC)、用力肺活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比率(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FEV1%)、FEV1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实测值占预计值百分率(DLCO%)、单位肺体积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及残气量与肺总量比值(RV/TLC)。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Kruskal-Wallis H检验比较4组间肺功能及CT定量参数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或Spearman秩相关分析CT定量参数与肺功能相关性。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确定LAA%-950、LAA%-910、LAA%-856与MLDex关系。结果 4组间CT定量参数:LAA%-910、LAA%-950、MLDex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AA%-8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5)。LAA%-910与FVC、FEV1/FVC、FEV1%、FVC%、DLCO%及DLCO/VA均呈负相关,与RV/TLV正相关。MLDex与LAA%-856、LAA%-910、LAA%-950均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LAA%-910、LAA%-950与MLDex回归方程R2值0.917,p <0.01。结论 呼气相CT扫描定量指标LAA%-910能够准确评估COPD严重程度并且与肺功能具有良好相关。  相似文献   

11.
FEF_(25%~75%)/FVC与气道反应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反映气道容积相时大小的指标FEF25%-75%/FVC(用力呼出气量为25%-75%肺活量时的平均流量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与气道对组织胺反应性的相关性.方法:2006年10月至2007年3月,因怀疑患有支气管哮喘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肺功能室行组织胺支气管激发试验的连续性患者205例,其中激发试验阴性患者108例(激发试验191性组),阳性患者97例(激发试验阳性组).组胺支气管激发试验用反映气道敏感性的指标PD20FEV1 (FEV1 下降20%所需的组胺最低累积剂量)和反映气道收缩性的指标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DRS,FEV1下降的百分比/组胺的累积剂量)来评价.结果:(1)激发试验阳性组FEF25%-75%/FVC值显著低于激发试验阴性组(0.77±0.28 vs 1.02±0.26,P<0.001).(2)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校正了年龄、身高、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对气道收缩性的影响后,FEF25%-75%/FVC可以解释气道对组织胺收缩性变异14.4%.FEF25%-75%/FVC随着PD20FEV1的降低呈下降趋势.结论:FEF25%-75%/FVC值与气道对组织胺的反应性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即相对于肺容积,气道容积越小,气道对组织胺的敏感性和收缩性越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呼吸训练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74例缓解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进行6个月呼吸训练,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呼吸操,对照组不进行呼吸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 结果治疗组呼吸训练后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出量(FEV1)、用力呼气高峰流速(PEFR)、25%肺活量最大呼气流量(V25)增加,残气量(RV)、残气/肺总量%(RV/TLC)减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呼吸训练能够改善COPD缓解期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肺功能特点及水疗对其肺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痉挛型双瘫患儿30例,按照自主意愿分为水疗组和对照组。水疗组患儿进行水疗加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患儿只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所有患儿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进行肺功能测试。水疗组患儿还记录其在水中最长憋气时间。结果所有患儿测量肺活量(VC)、补呼气量(ERV)、深吸气量(I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峰流速(PEF)测定值均显著低于预计值(P=0.000),1秒率(FEV1/FVC)测定值与预计值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141)。治疗后,所有患儿VC、FVC、FEV1、FEV1/FVC、MVV、PEF测定值及上测定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最长发声时间较治疗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ERV、IC测定值及测定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较治疗前略有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水疗组此两值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两次测定VC、ERV、IC、FVC、FEV1、FEV1/FVC、MVV、PEF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之差、最长发声时间的差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水疗组的患儿治疗后,水中最长憋气时间显著延长(P=0.000)。结论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肺功能降低。康复训练能改善患儿肺功能,结合水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福建省男性健康接尘工人肺通气功能的预计值。方法:选择794名男性健康接尘工人,采用德国耶格肺功能仪,测定FVC、FEV1、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肺容量50%及肺容量25%时呼气流速(V50、V25),计算实测值占仪器预计值范围,以年龄、身高、体质量、工龄为自变量,肺功能指标为应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各肺通气指标预计值逐步回归方程,计算794名健康接尘工人肺通气功能的预计值及实测值占预计值范围。结果:794名受检者FVC、FEV1、FEV1/FVC%检测结果均正常,其中70%受检者各项肺通气功能检测结果均正常,20%受检者V25、MMEF均降低,10%受检者V50、V25、MMEF均降低。受检者的年龄、工龄与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呈负相关,身高、体质量与FVC、FEV1、V50、MMEF呈正相关,其中年龄、身高与肺通气功能指标明显相关(P〈0.05)。肺通气功能各指标的正常预计值随年龄段的上升而下降,其中20~29岁者FEV1/FVC%的实测值占预计值范围与40~49岁、50~55岁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均高于现用参考值0.70。其余项目各年龄段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VC及FEV1均高于现用参考值0.80,MMEF及V50则略有下降。结论:福建省男性健康接尘工人FVC、FEV1、FEV1/FVC%应在原评价值的基础上提高0.05,尤其对20~29岁受检者的FEV1/FVC%应提高0.10,而反映小气道功能的敏感指标如MMEF、V50则应下降0.05~0.10,受检者肺功能检测值低于上述水平,应作为早期的预警信号。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烟龄(年)、烟量(年支)、戒烟时间(年)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FEV1/FVC(%)、PEF%、FEF25%、FEF50%、MMEF%]的关系。方法测定156例稳定期COPD患者的肺功能[FEV1%、FEV1/FVC(%)、PEF%、FEF25%、FEF50%、MMEF%],根据气道阻塞程度分为ⅡA、ⅡB、Ⅲ级COPD。结果各组间的PEF%、FEF;%、FEF。%、MMEF%等肺通气功能指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FEV1/FVC(%)、FEF25%、FEF50%、MMEF%等肺通气功能指标与烟量及烟龄存在负相关,与戒烟时间存在正相关;在控制年龄、烟量等因素后,FEV1%、FEV1/FVC(%)、FEF25%、FEF50%、MMEF%等肺通气功能的指标与戒烟时间存在正相关,而与烟龄存在负相关。结论戒烟可减缓COPD患者肺功能的恶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短波和胸壁振动辅助治疗儿童哮喘对诱导痰嗜酸粒细胞百分数(EOS%)、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肺通气功能的影响。 方法68例哮喘儿童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先后行超短波和胸壁振动辅助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前、后采血测ECP,行肺通气功能检查及诱导痰EOS%分类。 结果哮喘儿童诱导痰EOS%、血清ECP与肺通气功能指标第1秒最大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数(FEV1.0%)及呼气峰流速占预计值的百分数(PEF%)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ECP、诱导痰EOS%均显著降低,FEV1.0%、PEF%显著升高(P<0.05或0.01)。 结论超短波和胸壁振动辅助治疗儿童哮喘具有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受阻、提高肺通气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在急诊中应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加重期(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52例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BiPAP组.对照组(26例)给予常规抗感染,通畅气道,持续低流量吸氧及应用呼吸兴奋剂等治疗.试验组(26例)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BiPAP无创通气治疗.结果 经BiPAP呼吸机治疗组的临床症状改善和血气分析指标、肺功能恢复正常,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中应用BiPAP呼吸机治疗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提高动脉血气分析及肺功能.试验组较对照组pH、PaO2、PaCO2、肺功能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和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等明显改善,是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配合呼吸操锻炼对尘肺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0例尘肺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同时给予健康教育配合呼吸操锻炼,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3月后测量两组患者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预计值)、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结果 3个月后观察组FEV1、FEV1%、FEV1/FV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配合呼吸操锻炼可以改善和增强尘肺患者的体力和活动能力,延缓疾病的进展,改善尘肺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变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方法共分析86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肺功能指标,比较颈髓损伤(48例)及胸腰髓损伤(38例)患者的肺活量(VC)、用力呼气肺活量(FVC)、最大通气量(MVV)、1秒钟最大呼气量(FEV1.0)预测百分比(分别记作VC%,FVC%,MVV%,FEV1.0%)间的差异;并应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研究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损伤部位(颈髓或胸髓损伤)、ASIA感觉/运动评分以及残损分级与脊髓损伤患者VC,FVC,MVV及FEV1.0间的相关性。 结果颈髓和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VC%,FVC%,MVV%及FEV1.0%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颈髓损伤患者各项肺功能指标的下降幅度较为显著(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VC,FVC,MVV及FEV1.0的主要因素包括损伤部位、运动评分和性别。 结论脊髓损伤患者(特别是颈髓损伤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通气功能障碍;ASIA运动评分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肺功能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的改变,分析肺功能检查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和疗效中的意义。方法 2009年4~10月在我院呼吸科门诊及病房收集哮喘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各30例,检查其肺功能,对两组用力肺活量(FVC)、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咳嗽变异性哮喘的FVC、FEV1、FEV1/FVC、PEF实测值较预计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典型哮喘组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V1、FEV1/FVC、PEF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咳嗽变异性哮喘与典型哮喘比较FV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EV1、PEF差异有显著性(P〈0.05),FEV1/FVC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咳嗽变异性哮喘肺功能损伤程度相对较轻,如早诊断,早治疗,能预防肺功能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