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乙肝母婴传播是指母亲将自身携带的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婴儿。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超过90%将成为慢性感染,其中15%~40%最终会发展成肝硬化甚至肝癌。阻断母婴传播是降低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最主要的环节。母乳喂养并不增加母婴传播的发生率,原因有三点:一是乳汁中乙肝病毒的检出率很低,含量也非常少。  相似文献   

2.
《家庭医学》2007,(6):8-8
母亲不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新生儿也有可能感染乙肝病毒,这是为什么?据专家解释,事实上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的几率比母婴传播还要大,而且更容易造成终身携带。但乙肝病毒的父婴传播目前仍然被认为是一种传染过程,还没有被列为遗传病,通过有效地治疗,可以阻断父婴间的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3.
感染HIV(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能经由阴道分泌物、血液及哺乳把病毒传播给宝宝。在感染HIV的儿童中.超过90%是通过母体传染的。当然.这并不是代表感染了HIV的母亲,所生宝宝肯定会染上艾滋病毒。据统计,在未实施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HIV母婴传播率达到15%-45%;若采取了有效干预措施,则母婴传播率只有不到0.5%。那么.怎样开展母婴阻断管理?  相似文献   

4.
叶军 《健康博览》2011,(3):13-13
乙肝传播途径之一为"母婴传播",是指患有乙肝或体内携带乙肝病毒的孕妇,在怀孕期间或分娩过程中将乙肝病毒传播给胎儿或新生儿,这种传播方式也叫垂直传播。乙肝母婴传播主要通过三种途径。一是产程传播,即在分娩时婴儿的皮肤、黏膜擦伤或胎盘剥落时,母亲血液中的病毒通过破裂的胎盘,进入脐带血,从而进入新生儿体内。这一过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乙型肝炎大国,估计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已愈1.3亿。而乙肝病毒的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自广泛推行新生儿免疫接种后,成功降低了母婴传播率,这一事实证明大多数母婴传播发生于围分娩期而不是宫内。为了寻找母婴传播过程中的环节,有效的进行干预和阻断,我们对469例乙肝病毒携带的孕产妇进行了围分娩期干预和分娩后2年的随访监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己列入未来15年我国科技发展规划及工作的5大重点。在前不久召开的第五届公共卫生北京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庄辉指出,近年来,乙肝流行病学特征发生明显改变。人们行为、生活方式的改变增加了乙肝病毒传播。由于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母婴传播比例下降,但医源性传播、性传播、肠道外传播明显上升。此外,乙肝病毒变异株增加。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每年新发生的乙肝患者中,约32%是由不安全注射引起的。乙肝病毒主要经血、血制品、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母婴及性接触传播。经皮肤黏膜传播主要发生于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  相似文献   

7.
葛艳玲  俞蕙 《大众医学》2011,(10):22-22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有效方法.也是阻断母婴间乙肝病毒传播的最佳措施。如果父母均没有感染乙肝病毒.产科医生会在宝宝出生后尽快(24小时内.越早越好)给宝宝接种乙肝疫苗;出院后,父母需要在宝宝1月龄和6月龄时带宝宝到预防接种机构再各加强接种1次。此方案称为0、1、6方案。末次接种后1~3个月,可抽血检测HBsAb(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水平,约95%可产生这种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8.
HBsAg阳性者约有1/3来源于母婴传播,HBsAg阳性的母亲会将病毒垂直传播感染给胎儿。而且婴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他们中85%~90%会发展成慢性乙型肝炎或HBV携带者,其中25%于成年后将死于肝硬化和肝细胞肝癌。  相似文献   

9.
乙肝患者可以结婚生育吗?“乙肝妈妈”会不会将体内的乙肝病毒传播给自己的宝宝?不少年轻的乙肝患者正被诸如此类的问题所困扰。对此,专家认为:只要在怀孕前后预防措施得当.母体的乙肝病毒向宝宝传播是完全可以被阻断的。  相似文献   

10.
武女士,是一名无症状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结婚5年一直不敢要孩子,害怕生一个“乙肝宝宝”。后来听说有阻断乙肝母婴传播的办法,就去县医院找医生咨询。医生告诉她,乙肝带毒者母亲的确是可以怀孕的,只要实行“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就可以了,她高兴地回家并和爱人商量“要孩子”大事儿。  相似文献   

11.
<正>对于每一对夫妻来说,孕育一个健康的宝宝是一件特别重要和关心的问题,然而这对于那些患有乙肝的女性来说就变成了一件十分艰难的事,由于害怕自己所携带的乙肝病毒会传染给孩子。也确实如此,乙肝病人如若在不恰当的时机生育的确会给母婴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通常来说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经由三个途径实现:首先是宫内感染,母亲所携带的乙肝病毒  相似文献   

12.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为病毒性肝炎高发地区 ,尽管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早已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 ,由于病毒性肝炎存在着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 ,致使部分婴儿的预防措施仍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在我国婴幼儿的乙型肝炎传播主要发生在母婴传播 ,国内外资料报告乙肝病毒 (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约 13%~ 44 % [1 ,2 ] ,宫内乙肝病毒感染常导致乙肝疫苗接种阻断母婴传播失败的主要原因。本文对通州市人民医院 2 6 2例待产孕妇进行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调查 ,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6年 12月至 1997年 4月江苏省通州市人民医院待产之产妇 2 6 2例 ,在…  相似文献   

13.
疾病的垂直传播可分为母婴垂直传播和父婴垂直传播两种,母婴传播已得到公认,但是父婴传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那么父亲为乙肝,其所生子女情况会怎样呢?凡父亲是乙肝“大三阳”(乙肝表面抗原兼有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者),子女乙肝病毒的感染率高达85.7%,成为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携带者的几率为42.8%;父亲为“小三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兼有e抗体阳性者),子女的感染率为25%。科学研究证明,乙肝患者的精子中确实潜伏有乙肝病毒,受孕时,精子和卵子结合,带有乙肝病毒的精子很可能将病毒基因遗传给子代,以致长期携带…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已成为世界性的健康问题。我国是乙型肝炎的流行高发区,据报道HBsAg阳性占总人口的10%。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HBV)的重要传播途径。有研究表明,母婴传播率为83.3%,而当母亲HBsAg及HBeAg双阳性者母婴传播率达92%~97%。为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针对乙肝病毒母婴感染途径,做了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母婴传播途径有:①宫内感染。②分娩期感染。③乳汁感染。④产后母婴接触。由此可见,防止母婴间乙肝病毒感染分娩前后的预防和处理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乙肝是临床常见的传染病,除血液传播外,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常见的传播途径。因此,预防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非常重要。现结合临床资料对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及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HIV母婴传播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人类空前最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母婴垂直传播是该病毒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被感染的孕妇可以在宫内经胎盘、经阴道分娩以及产后经母乳感染胎儿和新生儿。该文通过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和各期传播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乙肝的高发地区,人群中乙肝病毒的携带者占有10%-15%。母婴垂直传播是乙肝传播病毒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对120例HBsAg阳性的住院产妇的静脉血和新生儿脐血的HBV血清标志物及HBV—DNA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叶军 《健康博览》2010,(9):13-13
Q:乙肝是否会通过性生活传播 A: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血液制品:共用针头等),另外,唾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部分病毒,因而性接触也是乙肝传播方式。所以夫妻一方为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性生活中不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有可能引起传播。即丈夫患有乙肝,精液含有乙肝病毒,可通过性生活传染给妻子;妻子息有乙肝,其阴道分泌物中也会含有病毒,可传染给丈夫。  相似文献   

19.
正在我国,母婴传播是导致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最主要途径,新生儿或婴幼儿感染乙肝病毒后,超过80%将成为慢性感染者。传统的乙型肝炎疫苗加乙肝高价免疫球蛋白的联合免疫方案,可显著降低乙肝母婴传播,但仍有10%~15%免疫失败,且多发生于高病毒载量(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孕妇。我国每年约有12万~17万儿童免疫失败成为慢性乙肝患者。如何才能孕育健康宝宝,将乙肝母婴传播的概率降至最低,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母婴传播及阻断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汪永忠  李燕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3):2461-2464,2467
艾滋病母婴传播是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妇女在怀孕、分娩或产后哺乳等过程中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胎儿或婴儿,导致胎儿或婴儿感染的过程。据UNAIDS报道,2005年全球15岁以下新感染艾滋病儿童数为75万(95%CI63~82万),90%是基于母婴传播。不同国家母婴传播概率大不相同,在未干预情况下.母婴传播在发达国家为15%~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