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蜂蛰伤常发生在春季和秋季,患者多为山区农民。蜂蛰伤后病情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蜂的种类和蛰伤的范围,轻者仅表现为一般的过敏反应和蛰伤处的红肿疼痛及皮损,重者可能发生过敏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甚至死亡。笔者近2年来共经治蜂蛰伤患者11例,其中危重症患者4例均死亡。现将11例患者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症蜂蛰伤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的高危因素,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决策。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安徽省立医院重症蜂蛰伤86例,按预后分为两组,痊愈组52例,遗留有器官异常或死亡组34例,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结果痊愈组与遗留有器官功能异常或死亡组在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既往史,以及就诊时间和血液净化方式,PLT、APTT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首次血液净化时间、Cr、BUN、PT、TB、AST/ALT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PT、TB、AST/ALT是重症蜂蛰伤预后的高危因素。结论PT、TB、AST/ALT指标升高是重症蜂蛰伤预后不良指标,早期血液净化治疗可能保护脏器功能。 相似文献
3.
临床资料患者女,46岁。因全身风团伴轻度瘙痒、胸闷8天,于2005年6月8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半个月前,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当地行蜂毒针穴疗法,10天前全身起风团伴瘙痒,未引起重视。8天前全身风团瘙痒剧烈,伴有发热、头痛不适、胸闷、呼吸困难,在当地以“蜂蛰伤、环状红斑待查”给予抗过敏治疗,症状无好转,皮疹仍继续增多,转我院诊疗,门诊以“蜂蛰伤、荨麻疹”收入院。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差,饮食睡眠尚可,二便正常,体重无变化。既往无特殊。体检:T36.4℃,R 21次,P 76次,BP120/70 mmHg。神志清楚,急性痛苦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全身浅表… 相似文献
4.
临床资料患者女,40岁。右腕水疱8日,泛发全身伴发热、关节肿痛1日。患者8日前于右腕屈侧行蜂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针刺处即刻出现一水疱伴疼痛、瘙痒,未处理,随后于同一部位分别间隔1日和3日再行两次蜂蛰,原水疱增大变为血疱,基底出现硬肿伴疼痛加重. 相似文献
5.
重症蜂蛰伤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患者男,36岁。因群蜂蛰伤后2h来我院就诊。院外给予地塞米松5mg治疗无效,全身皮疹剧痛伴血尿100mL转入我院治疗。既往体健。体检:T36.6℃,R20次/min,P80次/min,BP130/106mmHg,意识清楚,精神烦躁,自动体位,双肾区轻叩痛,余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头面、躯干、四肢可见60多处蛰伤,局部红肿,被蛰伤处中央有一淤点。 相似文献
6.
孙廷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3,17(3):197-197,202
报告 5例蜂螫伤住院患者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19~ 48岁。主要临床表现除全身皮肤多处水肿样风团伴瘙痒外 ,均有心慌、胸闷、胸痛和心前区不适症状及心电图异常改变。重点讨论蜂螫伤致急性荨麻疹伴心电图异常改变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7.
血液透析及灌流联合治疗毒蛇咬伤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毒蛇咬伤是较常见的急诊之一,毒蛇释放的各种毒素使人类发生毒性反应,累及各个脏器,重者甚至导致死亡,肾脏常常是各种毒素最常受累的器官之一。 相似文献
8.
严重挤压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损伤,常常伴发其他多部位损伤,由于肌肉受重物挤压,可造成肌肉组织缺血坏死,严重时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如果诊断及治疗不及时,预后差。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hy,CRRT)是治疗挤压综合征的有效办法,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肾痫科自2005年7月~2009年10月应用CRRT治疗4例严重挤压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创伤性窒息(traumaticaphea,traumaticasphyxia)是胸部闭合性损伤中较为少见的综合病征,主要是由于胸部与上腹部受到暴力挤压时,上腔静脉压力骤然升高,面、颈、上胸皮肤弥漫性瘀点,部分患者出现创伤性窒息视网膜病变、视神经出血[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汶川5·12地震收治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的早期救治。方法分析13例从地震废墟救出的挤压综合征伤员[男10例,女3例,年龄31(16~81)岁]的临床资料。结果伤员在废墟中被埋12~96h,平均38h。入住ICU后接受补液、输血及血液制品,使用抗生素、利尿、肾替代、筋膜室切开减压、截肢术等治疗。死亡3例。其中1例在入院5h出现猝死;1例入院时即处于休克昏迷状况,抢救9h死亡;1例81岁女性,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于伤后25d死亡。10例在病情稳定后转省级医院治疗,转院时7例24h尿量在400ml以上,3例24h尿量分别为302ml、315ml、120ml。跟踪随访,转院后1例于伤后58d死亡,1例转为慢性肾功能不全,8例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地震灾区挤压综合征发生率高,很多患者没有合并骨折而发生筋膜室综合征,容易漏诊。挤压综合征病情发展快。及时截肢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 相似文献
11.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患者中男8例、女3例,平均年龄(51.3±16.7)岁,病程7个月~17年。皮疹泛发、多形、剧痒,伴有一定系统损害。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甘草制剂有一定疗效,部分患者多种治疗抵抗。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皮炎患者多发于男性,甘草制剂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2.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的临床表现、治疗过程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1991-2001年住院的SSSS11例。结果:11例患儿均有典型临床表现,经抗感染、支持疗法等治疗后均痊愈。结论:对SSSS应正确诊断,及早足量应用有效抗生素,同时注意支持疗法,及时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14.
M. E. Blanco-Aguirre M.D. S. H. Kofman-Alfaro M.D. M. R. Rivera-Vega M.D. C. Medina M.D. † M. Valdes-Flores M.D. ‡ W. B. Rizzo M.D. § & S. A. Cuevas-Covarrubias M.D. 《Pediatric dermatology》2001,18(5):388-392
Multiple sulfatase deficiency (MSD) is an inborn error of metabolism that combines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late infantile 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 and mucopolysaccharidosis. The characteristic biochemical abnormality is a reduction in the activities of several sulfatases, with consequent tissue accumulation of sulfatides, sulfated glycosaminoglycans, sphingolipids, and steroid sulfates.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two unusual cases of MSD with variable enzymatic deficiency of arylsulfatases A, B, and C. Both patients had ichthyosis, broad thumbs and index fingers, an unusually slow progression of the neurologic symptoms, and lacked the hepatosplenomegaly that is typical of MSD. Olivopontocerebellar atrophy was present and one patient had a large retrocerebellar cyst. Mucopolysaccharides were not detected in the urine from either subject. Leukocyte arylsulfatase A activity in patient 1 was 0.46 nmol/mg protein/hr and in patient 2 was 0.0 nmol/mg protein/hr (normal 0.7-5.0 nmol/mg protein/hr). Leukocyte arylsulfatase B activity in patient 1 was 24 nmol/mg protein/hr and in patient 2 was 22 nmol/mg protein/hr (normal 115-226 nmol/mg protein/hr). Leukocyte arylsulfatase C in patient 1 was 0.30 pmol/mg protein/hr and in patient 2 was 0.28 pmol/mg protein/hr (normal 0.84 pmol/mg protein/hr). In conclusion, these two patients with MSD had mild clinical presentations not previously reported and variable enzymatic deficiency of arylsulfatases A, B, and C. 相似文献
15.
梅毒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梅毒多变的临床特点,进一步认识该疾病.方法 对125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梅毒硬下疳可多发,少数可以留疤,除生殖器外还可以发生在乳房.病例中一患者因乳房赘生物并逐渐破溃而就诊,临床拟诊寻常疣、湿疹、帕哲特病待排,病理诊断为亚急性炎症,然患者血清学检查显示RPR1:64( )及TPPA阳性.二期梅毒疹可表现为银屑病样疹、环形红斑、脓疱、扁平湿疣等,其发疹部位可在躯干、掌跖部,也可在头面部.皮疹可与硬下疳重叠出现(13.2%).结论 梅毒临床表现多样化,因此须多加注意.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1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42例SLE患者外周血象、实验室免疫检查结果及主要临床表现进行总结分析。结果142例中血象异常者121例,其中贫血79例,血小板减少65例,白细胞减少76例,二系减少者69例,全血细胞减少15例,给予糖皮质激素及(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血象有显著改善(P<0.01〉。血细胞减少组抗dsDNA、补体C3、C4、24 h尿蛋白、肾损害、浆膜炎与血细胞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易并发血液系统损害,表现多样,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其外周血和骨髓象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血细胞减少组抗dsDNA、补体C3、C4、24 h尿蛋白、肾损害、浆膜炎与血液系统受累明显相关,补体C3可作为判断SLE病情复发及缓解的一个敏感而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麻风病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对55例有皮肤损害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做组织病理活检,HE染色及抗酸染色。结果病理检查结果表明,51例标本出现了麻风病改变,如上皮样和泡沫样细胞肉芽肿及神经损害等病变,其中46例查到抗酸杆菌;4例病理表现为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但同样表现为抗酸性。结论对皮肤有红斑等慢性损害的病例,应结合临床、病理和抗酸染色三种检测方法,才能明确诊断麻风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黄褐斑的临床特点和发病诱因。方法用关于黄褐斑皮肤特点、光反应类型及发病诱因的问卷调查2011年9月-2012年6月天津市长征医院皮肤色素科门诊诊治的黄褐斑患者。结果共入选338例,男23例,女315例,男女比约为1∶14。平均发病年龄(34.84±5.54)岁。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270例(79.88%)暴露部位皮肤颜色为中等或偏深色,113例(33.43%)对光反应类型为Ⅳ型不易晒红中度晒黑,217例(64.20%)为干性或者混合性皮肤,138例(40.83%)为敏感性皮肤。明确由暴晒引起的有31例、日晒后加重者148例(43.79%),月经不调184例(占女性患者的58.41%),精神压力大且与病情相关的有73例(21.60%)。结论黄褐斑患者中半数以上为干性或混合性皮肤,对光反应类型为Ⅳ型的患者比例较一般人群大,日晒等物理因素、内分泌因素及精神压力是发病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19.
神经梅毒1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厦门地区神经梅毒的临床特点与发病趋势。方法回顾分析厦门地区2000年~2004年9月收治的17例神经梅毒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分析。结果17例神经梅毒患者均为男性,发病年龄多集中在40~59岁。其中脑实质梅毒15例,脑膜血管梅毒1例,脑脊膜梅毒1例。结论厦门地区神经梅毒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应引起重视。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头痛、记忆力减退、痴呆、精神行为异常、抽搐等应高度警惕。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同时注意预防吉海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加强对天疱疮的认识,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部分天疱疮患者通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均能获得临床缓解,免疫抑制剂、血浆置换、大剂量丙种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等"辅助疗法"能减少激素用量及其所产生的远期并发症,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有望根治难治性天疱疮。结论:目前天疱疮的治疗药物仍以激素为主,但由于其副作用,一些新型的治疗方案的研究正积极展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