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CT表现与GFAP表达的关系。材料与方法:收集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46例,分析其CT表现。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肿瘤GFAP。对照GFAP表达程度与CT表现的关系。结果:星形细胞瘤GFAP表达强弱与病理级别相关,星形细胞瘤CT密度均匀性、边界清楚与否、瘤周水肿程度及增强程度与GFAP表达之间有统计学差异,但肿瘤部位及大小与GFAP表达没有相关性。结论:星形细胞瘤CT表现,特别是脑水肿、增强程度等征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GFAP表达强弱。  相似文献   

2.
脑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同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表现,探讨影像表现与脑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CT及MRI诊断和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85例,按病理诊断标准分为四级,Ⅰ级13例,Ⅱ级21例,Ⅲ级28例,Ⅳ级23例。对肿瘤大小、密度、水肿、钙化、强化程度、强化类型等CT表现与病理分级进行对照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对MRI表现的8个特征(信号不均匀性、囊变坏死、出血、越过中线、水肿、边界、强化程度及强化不均匀性)与星形细胞瘤病理分级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结果:(1)肿瘤的大小、钙化等情况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肿瘤密度、瘤周水肿、强化程度及类型在各组间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或高度显著性(P<0.01);(2)除越过中线外,其余7个MRI征象均对星形细胞瘤分级有较大的帮助,尤其是囊变坏死、边界、水肿、肿瘤强化程度及强化不均匀性在各级星形细胞瘤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星形细胞瘤影像表现与其病理分级有一定的相关性,CT及MRI对星形细胞瘤的分级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1.1 对象 我院1996~2004年有完整CT资料并经病理证实的囊性星形胶质细胞瘤(CAC)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9~60岁,平均38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T灌注成像(CTP)参数的差异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对30例手术与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低级别星形细胞瘤10例、高级别星形细胞瘤20例)行术前CT平扫、增强及CTP检查,测量强化区近侧1cm处或低强化区距边缘1cm处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脑血管表面通透性(PS)值。比较高、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TP参数差异。对照影像学,采用肿瘤切除前活检的方法取得标本,观察瘤周区病理表现。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MTT及PS值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MTT及PS值,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分别为(50.05±14.05)ml?蛐(min·100g)、(3.50±1.79)ml?蛐100g、(5.84±2.95)s及(1.23±1.75)ml?蛐(min·100g),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分别为(25.20±8.67)ml?蛐(min·100g)、(1.61±0.68)ml?蛐100g、(4.83±1.63)s及(0.33±0.27)ml?蛐(min·100g),二组间CBF、C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上,高级别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瘤周区均可见散在肿瘤细胞,前者肿瘤细胞密度较大、血管较多。结论:高级别与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瘤周区CBF、CBV有明显差别,其病理基础不同。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较少见,是青少年时期最常见的星形细胞瘤中的一种类型。由于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酷似血管母细胞瘤等,容易误诊。对我院1980~200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青少年小脑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的CT、MRI表现特点进行总结,以求提高CT和MRI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2.5~30岁,其中2.5~20岁29例,21~30岁7例。主要临床表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走路不稳。36例术前经CT检查29例,CT和MRI同时检查5例,MRI检查2例…  相似文献   

6.
郭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5(8):1597-1597
1 病例报告 女,15岁.因头昏伴阵发性手脚发抖3周就诊.3周前无明显诱因感头昏,伴胸闷,手脚发麻 ,时有手脚发抖,发作时无意识丧失、两眼上翻、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抽搐、呕吐等症状,多次发作,每次10~20 min,可自行缓解,缓解后对当时情况记忆清楚,2周来发作3次 .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双侧眼眼底检查正常,病理征未引出.CT:在左颞叶深部见一大小为 1.6 cm×1.2 cm的不规则高密度影,其CT值于薄层扫描时在123~335 Hu左右,该病灶周围未见水肿带影及占位效应征象.中线结构无偏移;脑室系统未见扩大;脑沟、脑池无增宽或变窄改变.所扫颅盖骨骨质未见破坏,中断表现.CT诊断:左颞叶钙化灶.颅脑MRI平扫 增强及MRA检查示:左颞叶白质内见1.8 cm×1.4 cm大小片状等短T1稍长T2信号病灶,边界欠清,水抑制成像呈高信号,病灶下方左颞叶内条状低信号;增强扫描该病灶及其下方异常信号未见强化.余脑实质内未见异常.脑室系统形态、大小正常,中线结构居中,脑沟、脑回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PXA)的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PXA的影像表现,其中10例行MR检查,2例同时行CT及MR检查。结果:12例患者共有13枚病灶,颞叶6枚,颞叶为主累及多个脑叶4枚,岛叶2枚,额叶1枚。13枚病灶中囊实性5枚,囊伴结节型6枚,实性结节2枚。增强后实性区及壁结节有明显强化,囊伴结节型病灶囊壁均不强化。13枚病灶中2枚出现邻近软脑膜强化,1枚有钙化。6枚行DWI检查的病灶中,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均高于对侧相应正常区,其中2例WHO Ⅲ级PXA的ADC值及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值明显低于另外4例WHO Ⅱ级PXA。2枚行1H-MRS检查的病灶中,实性部分Cho峰升高,NAA峰下降,Cho/NAA值为0.84、1.06,1例出现Lac峰。结论:PXA的影像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认识这些特征并结合MR多种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MRI、CT扫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MRI、CT对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程度和范围的观察价值及影响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的因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星形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病例术前均经MRI检查,其中19例先行CT检查,分别测量MRI、CT图像上肿瘤大小和瘤周水肿范围。结果:MRI的T2WI与增强T1WI结合与CT、平扫T1WI图像分别测量19例瘤周水肿最大宽度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位于皮髓质交界区的肿瘤,瘤周水肿最明显;瘤周水肿的程度与肿瘤的大小无明显相关性,而与病理分级明显相关。结论:MRI的T2WI与增强扫描结合有利于准确判断瘤周水肿的范围,对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CN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CNC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年龄30~63岁,平均45岁。肿瘤位于侧脑室内的前中部及室间孔附近,呈宽基底紧贴侧脑室壁或透明隔。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肿块,其内夹杂多个低密度小坏死灶或斑片状钙化灶。MR表现为T1WI等或稍低信号,T2WI不均匀稍高信号,增强后肿瘤轻、中度强化。免疫组化突触素(Syn)、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标记均为阳性。结论:CNC主要发生在脑室前部或靠近室间孔附近,其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当此区发生肿瘤时,要考虑CNC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瘤脑界面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间的关系,探讨其CT征象的分子生物学意义。方法运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2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星形细胞瘤VEGF。分析瘤周水肿、瘤脑界面与VEGF间的关系。结果肿瘤边缘、瘤周水肿、占位效应与VEGF表达密切相关。随水肿、占位程度的增加,VEGF阳性率亦显著增高(P<0.01)。边缘模糊组的VEGF阳性率分别69.2±19.0,与边缘清楚组间的VEGF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星形细胞瘤的VEGF异常表达,对瘤周水肿及瘤脑界面等CT征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肝门胆管癌CT诊断与手术及病理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螺旋CT对肝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16例肝门胆管癌行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手术及病理对照分析。结果:典型表现为肝内胆管扩张及肝门区肿块,大部分肝门肿块表现为中等程度强化,动态增强扫描肿块逐渐强化。大部分肿瘤经手术切除。病理结果12例为中、高分化腺癌,4例为低分化腺癌。结论:螺旋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显示肝门胆管癌的形态特征和提高诊断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术前误诊或诊断不确切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脑星形细胞肿瘤的不典型CT征象作一分析并探讨其误诊的原因。材料和方法:收集术前误诊或诊断不确切并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脑星形细胞肿瘤作回顾性分析。男性16例,女性7例。年龄6—61岁(平均32岁)。全部病例作CT平扫加增强。结果:误诊病种:误诊为脑梗塞6例、脑出血4例、拟诊为脑炎3例;误诊为脑膜瘤4例;误诊为转移瘤6例。结论:误诊除因征象不典型且资料不全(无增强扫描)或经验不足外,分析时应注意年龄,病程;肿瘤形态、增强形式、环壁厚薄、水肿范围等,还应结合临床作综合性诊断。  相似文献   

13.
肾癌的CT诊断及分期与病理对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肾癌的诊断与影像分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肾癌的CT征象,将其术前影像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CT影像分期与手术病理分期准确率分别为:I期87.5%,II期85%,IIIa期50%,IIIb期83.3%,IIIc期87.5%,IVa期75%,IVb期100%。结论:螺旋CT为肾癌术前诊断与术前分期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脑室内肿瘤的CT和MR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脑室内肿瘤的CT及MR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室内肿瘤的CT和MR表现。结果:脑膜瘤是成人侧脑室三角区最常见的肿瘤,表现为高密度、边缘光滑的均一强化的肿块,星型细胞瘤常累及侧脑室额角,室管膜瘤是幼年儿童四脑室内最常见的肿瘤,脉络丛乳头状瘤在儿童主要累及侧脑室三角区,并引起交通性脑积水,成人则多见于第四脑室。结论:脑室内肿瘤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其诊断需结合发病部位、年龄及相关病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室管膜瘤的CT及MRI诊断水平。方法:进行77例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手术病理——光镜、电镜超微结构与免疫组化对照研究。结果:位于脑室32例,脑内45例。CT显示不规则形或类圆形混合密度肿块或稍高密度肿块伴斑点状钙化,境界清楚,边缘分叶状。MRI显示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选择乳头型室管膜瘤的电镜显示:在胞质见微绒毛呈直棒状或形成菊形团,常见胶质丝。免疫组化检查:Vimentin显示阳性;Cytokeratin、EMA显示阴性。结论:进行室管膜瘤的CT及MRI表现与病理对照研究,有助于CT及MRI诊断及鉴别。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的CT表现(附10例报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CT表现。材料与方法:10例经双对比造影和内镜检查证实的病例,实时螺旋扫描,工作站三维重建。结果:CT表现:肠壁轻度增厚10例,粘膜面呈锯齿状7例,肠壁分层3例,肠系膜密度增高2例,系膜淋巴结增大2例,肠管变细、缩短,肠袋变浅或消失7例,结论:CT能提供传统双对比造影检查方法以外的影像学信息;溃疡性结肠炎的CT表现包括粘膜面、肠壁、肠管形态、肠系膜等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吸虫性阑尾炎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并随机选取36例非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观察并比较其CT表现,包括阑尾形态、阑尾石形态和邻近结肠壁是否钙化。结果 血吸虫性阑尾炎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间阑尾增粗、阑尾壁增厚和阑尾周围炎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非血吸虫阑尾炎相比,血吸虫性阑尾炎的结肠壁钙化和阑尾石呈双轨状更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平扫加MPR和CPR示阑尾石双轨状和阑尾周围肠壁钙化有助于诊断血吸虫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胃镜确诊的4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溃疡组)和51例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对照组)的上腹部平扫及增强CT,比较组间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肠壁强化程度[动脉期及门静脉期CT值与平扫CT值的差值(ΔCT动脉期和ΔCT门静脉期)]、强化方式、黏膜面CT表现及周围脂肪间隙改变,绘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诊断溃疡的ROC曲线,计算其AUC,评价其诊断效能;计算溃疡组CT漏诊率。结果 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7.52±2.30)mm]大于对照组[(2.89±0.75)mm,t=12.76,P<0.01],2组肠壁ΔCT动脉期及ΔCT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7、0.80,P均>0.05)。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分层样强化、黏膜面不规则及周围脂肪间隙模糊发生率高于对照组(χ2=56.12、65.94、45.71,P均<0.01)。根据十二指肠球部肠壁厚度、强化方式、粘膜面CT表现及周围脂肪间隙改变诊断溃疡的AUC分别为0.99、0.90、0.93及0.84。溃疡组CT漏诊36例,漏诊率81.82%(36/44)。结论 肠壁增厚、分层样强化、黏膜面不规则伴周围脂肪间隙模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典型CT表现,准确识别有利于降低漏诊率。  相似文献   

19.
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及病理基础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笔者对肺结核空洞进行CT形态学分型,分析其病理基础。探讨空洞分型在肺结核的诊断、分型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伴有空洞的肺结核病人76例,按洞壁性质将空洞分为薄壁空洞、干酪空洞和纤维空洞,所有病人均有完整的CT资料。结果①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按空洞的形态将肺结核空洞分为浸润空洞和纤维空洞两型,本组病例包括浸润空洞51例,纤维空洞25例。②肺结核空洞的动态变化:比较治疗前后结核空洞的变化,发现浸润空洞治疗后多明显好转,纤维空洞无明显变化。③肺结核空洞的病理观察:本组有9例手术切除病例,薄壁空洞和干酪空洞多与CT分类的浸润空洞吻合,纤维空洞与CT分类的纤维空洞吻合。结论肺结核空洞的CT表现有助于确定结核病的活动性、评价预后、治疗效果以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