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心房颤动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在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的可行性。 9例在导管消融术中房颤持续发作的房颤患者 ,根据肺静脉环状标测电极导管记录的肺静脉激动特征采用 2种方法进行肺静脉开口部的消融 :①肺静脉激动有序且有一种或多种固定的激动顺序 ,采用射频导管消融环状电极记录的最早的激动部位 ;②肺静脉激动无序或无明确的激动顺序 ,首先使用超声球囊导管消融 ,如未达终点再加用射频导管消融。 2种方法的消融终点均为肺静脉电学隔离。总计对 31根肺静脉进行了消融 ,其中 2 8根在房颤心律下消融。房颤心律下电隔离肺静脉的成功率为 92 .9% (2 6根 )。总操作时间和X线透视时间分别为 1 38± 2 1min和 38± 9min。本组无肺静脉狭窄及其他并发症。随访 6 .3± 2 .9(3~ 1 1 )个月后 ,4例 (44.4% )患者无房颤发作 (无需药物 )。结论 :在房颤持续过程中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术方法可行 ,且较为安全 ;联用超声球囊消融和射频消融对于房颤发作过程中无序或无明确激动顺序的肺静脉具有较好的电学隔离效果。  相似文献   

2.
经球囊超声消融肺静脉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报道采用经球囊超声消融系统进行肺静脉电学隔离治疗 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初步结果。消融部位为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总计对 11根肺静脉进行了超声消融 ,其中 9根达到消融终点———肺静脉电位消失。电学隔离一根肺静脉需平均进行 3.3(1~ 6 )次超声消融。消融后的肺静脉造影未见急性肺静脉狭窄。X线透视时间平均 32 (19~ 40 )min ,操作时间平均 2 .4(1.9~ 3.0 )h。术后平均随访 2 2 (19~ 2 5 )天 ,仅 1例 (2 5 % )患者房颤未再发作。结论 :采用经球囊超声系统进行多肺静脉的电学隔离方法简便 ,但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3.
法国学者Hocini发现解剖指导下的环肺静脉消融可导致连续性组织学损伤,但并未造成完全性电学隔离。本研究选择了20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采用Carto标测系统在解剖指导下对肺静脉进行连续环形消融,达到消融终点(局部电压降低至0.1mV以下)后,通过环状电极标测发现44个肺静脉(55%)达到完全电学隔离,其余45%肺静脉尽管在消融部位局部电位消失,但仍存在肺静脉电位;进一步电学隔离后55个肺静脉(69%)存在远场电位,其在左肺静脉的发生率和电压幅度明显高于右肺静脉。在13.2±8.3个月的随访期间,13例(65%)患者未再发作心律失常,4例(20%)患者出现自发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射频导管消融电学隔离心脏大静脉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发作的疗效。方法83例患者,男性58例、女性25例,年龄15~76平均(605±185)岁,有阵发性房颤病史2~15年,曾服数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不佳。41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改变。常规行心脏大静脉造影,测量靶静脉直径,将10极肺静脉环状标测导管(Lasso导管)放置在靶静脉开口内05cm处,以Lasso导管为指导,把温控大头电极导管放置于靶静脉开口处行电学隔离。结果83例患者共电学隔离大静脉343条。包括左上肺静脉(LSPV)83条,右上肺静脉(RSPV)83条,左下肺静脉(LIPV)82条,右下肺静脉(RIPV)42条,上腔静脉(SVC)53条,其中2例LSPV与LIPV共同开口。每条肺静脉行1~4段消融(平均每条消融25段),即刻电学隔离成功大静脉337条。随访2~31个月,其中50例停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后无房颤发生,13例患者房颤发作明显减少,20例患者房颤发作消融前后无明显变化。并发症有2例术中出现左侧大量胸腔积血,1例心肺复苏5天后出现脑死亡。发现肺静脉狭窄21例,其中轻度狭窄15例,重度狭窄6例,无肺静脉闭塞。结论(1)成功的心脏大静脉电学隔离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总有效率达到75%左右;(2)由于很难确定靶肺静脉,成功电学隔离各心脏大静脉有可能提高治愈率;(3)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和单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04年4月至2005年1月共对连续100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患者进行了在CARTO系统(76例)或EnSite-NavX系统(24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的彻底电学隔离。结果100例患者共完成200个环形消融环,肺静脉电学隔离率为95.0%。操作时间150~365(240±65)min,X线时间为23~61(37±12)min。其中8例(8.0%)复发患者接受了再次导管消融。随访5.5~12(10.2±5.7)个月,累计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为85.0%。术后1、2、3、4、5、6个月时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率分别为66.0%、82.0%、87.0%、85.0%、85.0%、88.6%。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经保守治疗后康复,1例患者出现无症状性肺静脉狭窄。结论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治疗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或)上腔静脉(大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的并发症与合并症. 方法顽固性阵发性房颤患者89例,在环状标测电极指导下行大静脉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如能确定触发房颤的靶大静脉,则行靶大静脉的电隔离,如不能确定靶肺静脉,则经验性地行主要肺静脉(双上肺静脉和左下肺静脉)的电隔离,术后重复肺静脉造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系统引导左房(left atrium,LA)内环肺静脉(pulmo-naryvein,PV)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原因和再消融治疗。方法共对77例房颤患者进行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消融治疗,其中男性58例,20~76岁;阵发性房颤56例,持续性房颤21例。穿刺2~3次房间隔送入2~3支2·67mm(8F)长鞘至LA,送入1~2支Lasso导管入PV。应用Carto-XP系统,3·5mm生理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LA内建立三维电解剖结构图。行PV选择性造影标识出PV口。在沿PV口外0·5~1·0cm的LA,设定围绕左或右侧上、下PV的环状消融线,消融终点为PV-LA电隔离。结果71/77例左侧和右侧PV-LA均达到电隔离,6/77例仅单侧PV-LA电隔离。复发病例中,14例再次消融,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示房性心动过速(房速)8例,房速-房颤5例,典型心房扑动1例。13例(93%)有左和/或右侧PV-LA传导恢复,其中左、右两侧均恢复8例,左侧和右侧恢复分别为3例和2例。7例患者在术中记录到左房房速,均起源于PV。13例再次消融均达到PV-LA电隔离,1例典型心房扑动达到三尖瓣峡部双向传导阻滞;随访3~30个月,其中12例无房性心律失常发作。结论采用Carto系统引导环同侧PV线性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PV-LA传导恢复可以是房颤消融后复发房性心律失常的主要机制,再次消融达到PV-LA电隔离可进一步提高房颤消融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6月至2009年8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30例房颤患者进行三维标测系统(CARTO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的主要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随访3个月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消失视为成功。结果:129例(99.2%)实现肺静脉电隔离,阵发性房颤消融成功率为84.5%,持续性、永久性单次房颤消融成功率71.1%。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压塞1例,心包穿刺引流后痊愈;肺栓塞1例,治疗后康复;无死亡病例。结论:三维标测指导下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肺静脉间嵴消融在环肺静脉线性隔离术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共124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在电解剖标测和CT图像整合技术的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手术的终点为肺静脉隔离。环肺静脉消融线完成后,在原消融线径上寻找可能存在的传导"gap"进行补充消融,如反复消融依然无法达到肺静脉隔离者,根据环状标测电极显示的最早肺静脉电位,在消融环线以内肺静脉口处进行节段性消融以实现肺静脉隔离。结果共41.1%的左侧肺静脉和11.3%的右侧肺静脉需在消融环线以内行节段性消融才达到电学隔离,其中左肺静脉节段隔离部位多见于左侧肺静脉间嵴前部;右侧肺静脉节段隔离部位多见于右侧肺静脉间嵴中后部。结论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患者中,一部分需要在肺静脉间嵴处消融以提高肺静脉隔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导管消融治疗并发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效果。方法18例甲亢并发房颤患者,均经抗甲亢治疗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内3个月以上,仍伴有发作频繁、症状严重,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或持续性房颤。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和肺静脉环状标测联合指导下行环绕两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双侧肺静脉的电学隔离。结果18例患者术中均达到消融终点。随访12.6±6.8(4~27)个月,13例(72%)患者在不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前提下无房颤发作,5例(28%)房颤复发。无任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发生于甲亢患者的房颤,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是一项可供选择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道 4例肺静脉异常电活动引起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的电生理特点和消融治疗。方法  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记录提示为持续性房颤。经股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高位右房 (HRA)和冠状静脉窦 (CS)电极 ,并行房间隔穿刺和肺静脉造影 ,置入 10极环状电极 (Lasso电极 )进行各肺静脉标测。观察自发和诱发房颤时的心腔各部位局部电活动的周期及规则性 ,以局部异常电活动出现最早、持续异常电活动最紊乱的肺静脉作为靶肺静脉。在房颤持续时消融电隔离靶肺静脉至左房连接处 ,以房颤终止和异常电活动消失为消融终点。结果  4例患者异常电活动起源于右上肺静脉 (3例 )和左上肺静脉 (1例 )。靶肺静脉局部电活动频率快且不规则 ,间断出现短阵性周期缩短。靶肺静脉口部消融分别于放电 1~ 18次时房颤终止 ,3例伴有异常电活动终止 ,1例肺静脉内仍显示快速异常电活动 ,经肺静脉内局灶消融后电活动终止。随访 4~ 17个月 ,无房颤复发。结论 肺静脉内异常电活动是部分持续性房颤的发生机制 ,射频消融肺静脉口部可隔离和消除异常电活动而终止房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双Lasso导管和三维标测指导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并彻底隔离肺静脉以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方法28例房颤患者接受射频消融治疗,其中阵发性房颤12例,持续性房颤16例。所有患者首先利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进行左房重建,然后将两根Lasso导管同时置入右(左)上下肺静脉内,在肺静脉口外0.5~1cm左右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左房-肺静脉完全性传导阻滞。结果28例均电隔离成功,肺静脉完成隔离后,共86.6%(97/112)的肺静脉内可见缓慢自律性电活动。手术时间205±67min,X线透视时间27±16min,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8.5±3.7个月,23例无房颤复发,总成功率82.1%。结论双Lasso导管和三维标测指导下有明确电学隔离指标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而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经导管消融治疗通常以肺静脉电隔离做为术中终点,但即使达到了该终点仍有部分患者术中房颤可被诱发或术后复发.为进一步降低房颤导管消融治疗的复发率,本研究对术中以肺静脉电隔离+阴性诱发结果做为操作终点的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电学隔离肺静脉根治心房颤动(房颤)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是肺静脉-左房的电学传导性复发,本研究目的是探讨对每一肺静脉在电学隔离30min后重新评价,并对恢复传导性者进一步消融至完全电学隔离对房颤根治成功率和复发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和单环状标测导管指示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4年5月至2004年11月间我院对68例症状明显、发作频繁、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进行了在Carto(n=56)或EnSite/NavX(n=12)和单环状标测导管指示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收集操作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初始肺静脉电学隔离率、最终肺静脉电学隔离率及并发症资料。结果68例患者共计完成136个环形消融线,操作时间平均为(240±65)min,X线曝光时间平均为(37±12)min。用于左心房重建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放电时间分别为(20±9)min和(62±24)min。在完成预定环肺静脉消融线后,初始肺静脉电学隔离率为50.7%(69/136),经寻找缝隙补充消融后最终肺静脉电学隔离率为95.6%(130/136)。70.2%(59/84)的缝隙分布于左侧,29.8%(25/84)见于右侧。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2例锁骨下及左胸部皮下血肿,均经保守治疗康复,无肺静脉狭窄。结论三维标测系统加单环状标测导管指示下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电学隔离肺静脉成功率高、并发症率低,操作时间及X线曝光时间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道22例经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肺静脉(PV)或上腔静脉治疗阵发性房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治疗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房颤患者25例,采用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建立左心房、肺静脉的三维等时电势图和电解剖图,并在距离肺静脉口1~2cm处行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电隔离。消融终点为:①完成所有环肺静脉消融径线;②全部肺静脉均达电隔离;③阴性诱发结果。结果:①25例患者均达到消融终点;②手术的总操作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分别为(161.3±23.2)min和(38.0±6.8)min;③随访4~12个月,18例(72.0%)无房颤发作;7例(28.0%)有房颤复发,其中2例因其发作次数及时间均较术前明显减少未再消融,用胺碘酮治疗可控制(术前胺碘酮治疗无效),5例行第2次消融,术中均发现肺静脉电位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第2次术后3例无再发,2例仍有房颤发作但未再消融,用胺碘酮治疗可控制。④术中及随访期间无任何与操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非接触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是治疗房颤有效而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三维标测指导下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心房颤动(房颤)环肺静脉线性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3年4月至2006年3月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410例房颤患者进行三维标测系统(CARTO系统或EnSiteNavXTM系统)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消融的主要终点为肺静脉电学隔离。随访成功的定义为经3个月的洗脱期无症状性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结果394例实现肺静脉电隔离(96%),平均随访(12.4±6.8)个月,阵发性房颤单次消融成功率为77.3%(221/286),持续性、永久性单次房颤消融成功率69.4%(86/124),后者成功率显著低于前者(P=0.006)。103例复发患者中41例接受再次消融,再次消融成功率为75.6%(31/41)。严重并发症包括心脏压塞4例(0.97%),心包穿刺引流后痊愈;脑卒中3例(0.73%),治疗后无肢体运动障碍,日常生活无影响;无死亡病例。结论三维标测指导下心房颤动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双Lasso导管标测技术行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隔离预防心房颤动复发。方法13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男性8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为(56±8)岁,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其中,8例为频发的阵发性房颤(1~20年),5例为持续性房颤(1~4年)。窦性心律下起搏远端冠状静脉窦或房颤发生时,利用电解剖系统进行左心房重建。然后,将两根Lasso多极导管同时置于右(左)上、下肺静脉之内。在距肺静脉口1cm左右处行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电隔离。消融终点为左心房-肺静脉/周围组织完全性阻滞,表现为放电时肺静脉电位消失。结果7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窦性心律下电隔离成功,5例持续性房颤和1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在窦性心律和房颤发生时电隔离成功。3例患者放电时房颤终止:左肺静脉隔离时房颤终止1例,右肺静脉隔离时房颤终止1例,左肺静脉隔离完成后54s自行终止1例。其余3例需体外电转复。消融术时间为(256±56)min,X线曝光时间为(39±11)min。无并发症发生。在术后平均随访(104±50)d,只有1例患者在第71d时出现不典型心房扑动,自行终止。其余12例患者均无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结论有明确心电学隔离指标的环肺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电隔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肺静脉既可为房颤的诱发机制,亦有可能参与房颤的维持机制。  相似文献   

20.
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射频导管消融大静脉电隔离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和腔静脉的疗效。方法阵发性房颤患者36例,年龄(42.5±13.2)岁。经1次房间隔穿刺放置环状标测电极导管(Lasso导管)和冷盐水灌注消融导管,在Lasso导管的指导下,采用全肺静脉或上腔静脉与靶静脉节段性电隔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肺静脉和腔静脉行标测和电隔离治疗。窦性心律时最早激动的肺静脉和腔静脉电位处和/或心房起搏时最短的心房和静脉电位间期处为靶点行消融。结果3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均接受一次电隔离治疗,共电隔离大静脉115根,其中左上肺静脉34根,左下肺静脉22根,右上肺静脉30根,右下肺静脉17根,上腔静脉12根,即刻电隔离成功率为95.6%,术中并发症发生率2.78%。随访3~22个月,成功率(无房颤发作或房颤发作明显减少)为75.0%。结论射频导管消融电隔离肺静脉或腔静脉与心房间的电活动连接,可有效预防房颤的复发。治疗的关键是消融靶点的标测和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