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宁波市北仑区伤寒、副伤寒流行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仑区地处浙江省东部,是宁波市沿海港口城市,下辖9个乡(镇、街道),有常住人口33万、流动人口20万.2004年1季度全区发生伤寒、副伤寒流行,通过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经、保护易感人群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2月下旬开始发病明显回落,现将发病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3.
贵州省某市第二中学2004年8月下旬主要在住校学生中发生细菌性痢疾(菌痢)流行,9月在学生中再次出现聚集性发热患者,经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证实为一起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混合暴发。  相似文献   

4.
贵阳市伤寒流行因素调查及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引起近年贵阳市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方法:流行病原调查:按(GB-16006~1995)中的伤寒、副伤寒诊断标准对部分医院在1997-2001年间报告登记的伤寒病例进行核实、分型,统计各年中不同型伤寒构成,按发病时间分布与全市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比较;凉拌食品污染情况调查:无菌采集集贸市场(菜场)出售的凉制食品样品,按(GB4789.4-94)所提供的方法进行沙门氏菌检测:饮食从业人员带菌调查:按《卫生防疫细菌检验》提供的方法,对贵阳市2003年健康体检的2000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粪检。市民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联系调查:随机抽取调查前一年内(2001-2002年)各医院报告的伤寒确诊病例353例与基本情况相同的健康人按1:1配对,在外就餐(早、正餐)吃凉拌菜、饮用冷饮、喝生水、饭前便后不洗手、家用碗筷不消毒,泳池游泳等8项作为暴露因素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1997~2001年(1~3季)5所医院报告的2102例伤寒病例,各年甲副构成逐年增加,所占比例分别为4%、7%、32%、88%、83%,伤寒构成逐年减少,乙型无明显变化,无丙型病例报告。甲副病例的变化在时间、幅度及趋势上与全市伤寒报告病例数的变化相一致。192件凉拌食品、沙门氏菌分离培养,阳检率2.08%。其中一株为A群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对2000名饮食从业人员进行粪检,甲型副伤寒杆菌带菌率为0.20%,对暴露于8项危险因素的两组(353对)人群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在外就餐(早、正餐)、食用凉拌等,饮用冷饮等4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1,随着暴露频数的增加,OR逐渐增大。结论:2000年以来,占主导流行病原的改变(伤寒转变为甲副)是引起近年我市伤寒流行的主要原因,凉拌食品存在污染,饮食从业人员中存在带菌者也是原因之一,市民饮食习惯与伤寒发病存在联系。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伤寒、副伤寒流行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副伤寒是贵州省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本文对贵州省 5 0年间 (195 1~ 2 0 0 1年 )伤寒、副伤寒流行变迁及 5 77起爆发性流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为更好地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1.资料与方法 :①贵州省 195 1~ 2 0 0 1年疫情资料汇编、年平均人口数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报告。②贵州省伤寒、副伤寒菌种监测。③采取总体统计学分析和按年代统计分析法。④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2 .结果 :(1) 5 0年间伤寒、副伤寒流行变迁 :①流行概况及趋势 :据 195 1~ 2 0 0 1年疫情资料统计 ,贵州省 5 0年间共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 4 4 5 2 6 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桂林市伤寒和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桂林市辖区12县(市区)1991~2005年伤寒和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1991~2005年桂林市辖区12县5城区共报告伤寒和副伤寒病例32105例,年均发病率为45.53/10万。各县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69.1/10万,最低为7.3/10万,相比有统计学意义(χ2=16.482,P〈0.01),6~11月份为发病高峰(占全年发病数的67.12%);农民发病居首位,占总发病数的52.58%,学生次之,占总发病数的29.23%;从1999年起,甲型副伤寒杆菌开始超过伤寒菌为优势流行菌株,占90.%以上。15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78起,水型传播占92.31%。结论桂林市伤寒和副伤寒发病水平较高,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和学校井水的监测和消毒,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和健康宣传教育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紫云自治县伤寒、副伤寒的流行学特征,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用流行病学方法,对2001~2006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进行分析。[结果]6年全县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70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92.73/10万。甲型副伤寒居多。全年病例分布不均衡。发病呈明显季节性。少数病例易形成慢性带菌者。[结论]加强卫生健康宣教,提高伤寒病例监测水平;做好各项监测工作,有效控制疫情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9.
着重介绍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水泵水轮机基本参数选择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其在各设计阶段的优化取值,最后又经受了国际招投标的检验,现已进入主机合同执行阶段。  相似文献   

10.
艾敏  王树坤 《中国公共卫生》2019,380(2):250-256
伤寒与副伤寒继续成为全球性主要发病与死亡原因之一,是发展中国家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流行趋势、疾病型、病原型、危险因素的阶段性与区域性变化规律尚不清楚;地方病区显著特点是发病率高、防控效果局限、水源性与食源性和密切接触传播病例均多;发达国家等低发病率区域旅游相关病例构成比较大,可持续减少发病也有困难。本文检索分析1950 — 2015年全球主要伤寒与副伤寒文献,认识伤寒与副伤寒流行与发病、疾病型与病原型、卫生设施与危险因素的变化特征、趋势与规律,依据风险度评价决定因素与相关指标提出差异化防控策略,为进行疫情数据化预警、确定疫情变化时空节点和可持续控制与消除伤寒与副伤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福建省伤寒、副伤寒(伤寒)发病规律,掌握流行趋势,为制订伤寒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0年福建省累计报告伤寒3 341例,年均发病率为1.33/10万。伤寒发病率(/10万),2004~2010年分别为1.80、1.42、1.51、1.08、1.23、1.18、1.13(P<0.01)。2004~2010年年均发病率(/10万),最高的是宁德市(2.88)、龙岩市(2.80)、厦门市(2.77);男性为1.44,女性为1.22(P<0.01);0~4岁为2.86,5~14岁为1.25,15~34岁为1.31,35~54岁为1.17,55~74岁为1.13,≥75岁为1.19。2004~2010年的3 341例伤寒病人中,5~10月发病的占61.33%;农民占22.96%,学生占15.41%,散居儿童占10.98%。2006年厦门市城区内发生伤寒流行,1月1日至7月31日报告病例190例,分离菌株中主要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流行原因为养殖地贝类被污染。其他病例均为散发。2006~2010年累计从伤寒病人分离出伤寒病原菌102株,其中伤寒沙门菌占30.39%,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占53.92%,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3.73%,丙型副伤寒沙门菌占1.96%。[结论]2004~2010年福建省伤寒发病率维持在较低水平,5岁以下儿童和青壮年为发病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巩固麦盖提县伤寒、副伤寒的防控成果,为下一步防控伤寒、副伤寒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工作思路。[方法]对麦盖提县2006~201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与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流行菌株的分型及其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以2006~2010年麦盖提县伤寒、副伤寒共发病492例,发病例数有下降趋势;发病人数以学生、农民等青壮年为主;其致病菌株均为伤寒沙门菌。[结论]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全体居民的卫生设施,提高全体居民的卫生意识,是减少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1起伤寒副伤寒暴发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调查忠县伤寒副伤寒暴发的因素 ,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患者进行统一个案调查并采样检测。结果 发现患者 961例 ,罹患率 3 68% ,其中血清学诊断 68例 (肥达反应阳性 ) ,病原学诊断 17例 ,其余病例根据临床表现 ,结合胶乳试验和流行病学史诊断 ;病例主要集中在场镇的 3所中小学 ,占 90 5 3% ;暴露因子分析显示 ,供应开水和未供应开水的学校罹患率分别为 0 2 1%、 2 6 2 8% ,两者发病差别有显著性 (P <0 0 0 5 ) ;常饮生水和不饮生水者罹患率分别为4 4 88%、 12 79% ,前者显著高于后者 (P <0 0 0 5 ) ;走读生和住校生罹患率分别为 17 5 6%、2 8 2 7% ,住校学生发病显著高于走读生 (P <0 0 0 5 ) ;饮用水中检出伤寒沙门菌。结论 饮水污染是本次伤寒副伤寒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原因 ,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泗阳县伤寒流行情况,掌握流行趋势和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对泗阳县2001~2010年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1~2010年泗阳县累计伤寒发病40例,无死亡病例。年均发病率为0.38/10万。年发病率,2007年最高,为0.62/10万。年均发病率,来安社区最高,为0.80/10万;男性为0.40/10万,女性为0.36/10万;0~14岁为0.37/10万,15~34岁为0.46/10万,35~59岁为0.27/10万,≥60岁为0.53/10万。40例病人中,8~11月发病的占70.00%;农民占70.00%,散居儿童占12.50%,学生占12.50%;临床诊断的33例,病原学诊断的7例(伤寒6例,甲型副伤寒1例)。[结论]2001~2010年泗阳县伤寒疫情处于较低水平,病原学诊断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风险因素,为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控制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因子分析法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对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因子分析法得出,玉溪市伤寒、副伤寒流行危险因素依次是经常在外就餐、经常食用凉菜、经常食用烧烤、经常饮生水、卫生习惯差和有接触史.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伤寒、副伤寒流行危险因素是经常在外就餐(OR=3.458)、饮生水(OR=1.814)和食用凉菜(OR=1.021)3个因素.结论 经常在外就餐、饮用生水和食用凉菜是玉溪地区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三大风险因素,采取因地制宜的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是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疫情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1950—1995年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1950~1995年共发生伤寒117295例,死亡2174人,年平均发病率为332/10万。1952年及1961年为流行高峰年,发病率各为1079/10万和1510/10万;6~9月发病最多;70年代后发病两个波峰特征已不复存在。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为高发区。10~39岁发病占7160%,各年龄组发病专率有显著性差异;发病男与女之比为139∶1;发病以农民为主占4822%,次为工人及学生,各占1572%和1486%。传播方式以日常生活接触为主占6452%,食物型占1935%,水型占1613%;爆发流行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1830%;临床症状呈现明显轻症化趋向。伤寒沙门氏菌已成为现今流行的单一菌型;大多数菌株对复方新诺明及四环素出现耐药性;vi噬菌体分型D2占3490%,而近年M1型有增加之势。并分析了引起伤寒流行的主要因素,对伤寒防制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宜宾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方法对2004—2007年宜宾市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4年共发病245例,其中筠连县发病166例,占67.75%;年平均发病率为1.24/10万,各年发病率在0.55/10万~2.41/10万之间,全年均可发病,性别没有明显差别;40岁以下年龄,占发病总数的84.90%;职业以学生、农民、干部职员、家务及待业人员、散居儿童为主,占总发病数的71.84%。结论宜宾市2004—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为发病主要集中在筠连县,职业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深入探讨江苏省各县(市)2003~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空间流行规律,根据地理信息及发病人数建立预测模型,为伤寒、副伤寒预防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建立江苏省各县(市)2003~2009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库,绘制历年疫情分布图,对发病人数进行趋势面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应用最小二乘法进行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9.
干旱地区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的原理和方法,探讨在干旱灾害条件下影响伤寒副伤寒流行的关键气象因子,建立旱灾地区传染病疫情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方法利用Matlab 6.5软件对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构建、训练及模拟.结果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回代平均误差率和R2分别为0.84%和0.9999,自变量对输出的贡献量分析结果显示,平均蒸发量和平均气压对于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影响最大.结论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关系的 BP神经网络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桂林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的气象地质因素,建立桂林市气象因素及地质因素与伤寒副伤寒发病的预测模型,将伤寒、副伤寒发病等级与影响因素进行训练预测,并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方法收集1994—2001年桂林辖区各县、市区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疫情数据、同期桂林市平均降雨量、平均气温等气象资料、辖区各县36个乡镇的地质因素,利用Matlab6.5软件对人工神经网络BP模型进行构建、训练及模拟,并对模拟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气象因素和地质因素伤寒副伤寒发病预测平均误差率分别为1.21%和2.64%,决定系数砰分别为0.996和0.998。结论伤寒副伤寒与气象因素及地质因素关系的BP神经网络模拟合效果较好,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