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肖娴 《开卷有益》2005,(7):16-17
奇经的“奇”,有两种音义。一读(qí),异也,不同于一般的意思。奇经是十二经脉以外的另一类经脉,因异于十二经,所以称“奇经”。一读(jī),单独无偶叫做奇。因为奇经没有表里的配合,故称“奇(jī)经”。二者从不同角度进行的解释,可以并存。又因奇经有八条,即任、督、冲、带、阴跷、阳跷、阴维、阳维,故统称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的名称首由《难经》提出,但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奇经异于正经之处是,它们与五脏六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因而八脉之间也没有表里相合的关系;奇经在人体的分布也不像十二经那样有规律,如上肢没有奇经八脉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奇经八脉 ,简称奇经 ,与十二经脉共同构成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其循行或纵行上下 ,或环束腰身 ,交错于十二经脉之间 ,又独行于十二经脉之外。其功能一方面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 ,起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另一方面 ,又对十二经脉气血有着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从其循行与功能来看 ,奇经的主治范围应当很广泛 ,可于十二经之外治疗十二经病候。胃病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病症 ,发病率、复发率高。症状多表现为胃部疼痛 ,胀闷不适 ,呕吐 ,吞酸 ,饮食不下等。现代医学按其病理变化分为急…  相似文献   

3.
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是奇经八脉中的四条经脉。奇经八脉是与十二正经不同而别道奇行的经脉。奇经八脉多从正经分出 ,通过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与十二正经联系 ,对十二正经各经间起着沟通、联络的作用。奇经八脉还将作用性质相同的经脉组合在一起 ,并起统率和主导作用。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奇经病候表现常与十二经脉是动病、所生病相交织 ,临床应用时往往忽视了奇经病候本身的特点。如抓住奇经病候特点 ,选用与奇经相应的特定穴并与十二正经穴配伍应用 ,常可取得良好效果。以往文章对奇经八脉中任、督、冲、带病候的论述较多…  相似文献   

4.
奇经八脉的理论早见于《内经》一书,虽然历代医家多有发挥,但在临床上多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分析病证,对于奇经八脉的病机与治疗很少涉及。清初著名医家叶桂 (以下称叶氏)不但以温病见长,又擅内、妇、儿诸科,他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十分重视奇经辨证,阐述奇经用药规律,尤其在妇科病的治疗中,独具匠心,运用自如,屡见奇功。叶氏此法可谓填补了中医学术史上这一空白。现就叶案中奇经治法大略及用药原则浅析如下,敬望同仁斧正。  相似文献   

5.
一、命名含义何谓奇经?古今针灸文献关于“奇”字的含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认识:一云八脉别道奇行,不拘于十二正经;二云奇为单数,有不偶主义;三云八脉仅与奇恒之腑相连,而与六脏六腑无关。如《难经·二十七难》说:“奇经八脉者,不拘于十二经。”《类经图翼》引虞氏之言:”奇者,奇零之奇,不偶之义。谓此八脉,不系正经阴阳,无表里配合,别道奇行,故曰奇经也。”笔者认为第一种说法较为合理,简言之,奇者,异也,异于常者谓之奇。  相似文献   

6.
中医专家张剑秋 ,原系上海长海医院中医科教授、主任医师。他对一些繁杂病症 ,常采用奇经八脉理论加以辨治 ,冠以“奇经病” ,颇有特色 ,往往能执简驭繁 ,取得奇效。现将其学术经验介绍如下。1 奇经辨证的理论依据奇经八脉通过十二经脉与脏腑相联系 ,但它们也有自己的循行路线与特定功能和所主病症。奇经八脉病症的辨识 ,重点在明确各脉生理功能特殊性的基础上 ,分析辨别临床见症的经脉所属。一般生殖机能异常与督、任、冲、带四脉相关 ;机体肌肉运动障碍每与阴、阳跷脉相关 ;经脉之气的阴阳失调每与阴、阳维脉相关。2 病案举例2 .1 更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奇经理论治疗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方法]通过临床学习,结合奇经理论,解析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相关奇经医理,从病象特征、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分析运用奇经理论治疗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学术观点和临床经验,并列举古今验案佐证。[结果]查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病位,可为奇经诸脉所部,循疾病传变,累及奇经是其最终转归;析临床症状,可谓奇经诸脉交病之象。寒遏督阳、奇经虚损、奇络瘀滞是其重要病因病机。临证施治时可从督脑内外之寒论治,予温督祛寒;从奇经虚损论治,予补益奇经、通阳摄阴;从奇经血络论治,予通调阴阳之络诸法。所举验案分别为悲伤耗气及年老正虚,外邪侵袭,郁遏督阳,凝滞气血,更伤气阳,虚、邪、瘀胶结不去,深入骨节、脏腑发为痹证,治疗分别以清燥汤祛奇邪、补奇虚,以玉屏风散合二陈汤加减补肺化浊、通和奇脉,临床疗效显著。[结论]从奇经论治结缔组织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是从脏腑论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奇经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128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奇经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奇经疗法选取穴位,然后弹拨点按、梅花磁针和增效垫贴敷。结果本组患者128例,痊愈107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结论奇经疗法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李时珍,明代著名的医药学家、针灸学家,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反映于《奇经八脉考》一书中。他将奇经与十二正经相联系,尤其重视阴维、阳维二脉的地位;鉴于先贤们对奇经八脉论述的局限性,强调奇经辨证;考证经络循行,整理腧穴;将奇经辨证、经络辩证、八纲辨证、脏腑卫气营血辨证等方法用于临床;创"气口九道脉图",对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文就强调奇经八脉之作用,阐述奇经证治,考证、整理经络腧穴,辨证方法多样,重视奇经脉诊5个方面对《奇经八脉考》针灸学术思想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灵枢·经脉第十>记载了十二经脉的病候,它是目前针灸临床指导的主要理论依据.其中足阳明脉的"是动病"病候,主要体现了精神情志方面的疾病,在十二经脉的病候中是比较特殊的.对它的深入分析和认识,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和运用针灸治疗精神情志疾病.  相似文献   

11.
"十一脉"经脉模式是古人在"天六地五"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古典经脉模式,此模式与当今盛行的"十二脉"经脉模式不同。五输穴向心流注的形成是在"十一脉"经脉模式下,古人将四肢散在的经验有效处、脉动处、肢体末端、体表凹陷处整合在一起,向心性流注,根据"天六地五"思维模式,即阳经腧穴有六,阴经腧穴有五。古人的"时空一体观"与"天六地五"赋予了五输穴在经脉理论中重要的地位。两种经脉模式各有其深远意义,目前无法有效融合,作为针灸从业者都应知悉,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十二经原穴的皮肤导电量变化,探讨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时的经络状态。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100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使用穴位诊断治疗仪检测各经原穴的皮肤导电量,了解"失衡经脉"。结果:十二经原穴的皮肤导电量异常所反映的"失衡经脉"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此3条经脉所反映的"失衡经脉"率与其它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及其所络属的脏腑与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以往认为相关的心经却未出现异常变动,考虑可能"心火"只是直接致病之果,胆腑、膀胱与肾才是导致口疮发病的内在之因。  相似文献   

13.
奇经八脉源流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奇经八脉理论的萌芽、雏形、理论的奠定、命名与系统阐发等几方面进行阐释,进一步说明了各种致病因素,使奇经八脉受损,可表现在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独特生理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由于八脉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奇经病变常具有见症繁多,病情复杂,一症多因等特点。既有本经之病,又有相关密切的奇经与脏腑合病或并病,临证应细加分辨。  相似文献   

14.
从奇经八脉理论的萌芽、雏形、理论的奠定、命名与系统阐发等几方面进行阐释,进一步说明了各种致病因素,使奇经八脉受损,可表现在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独特生理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理表现,由于八脉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此奇经病变常具有见症繁多,病情复杂,一症多因等特点。既有本经之病,又有相关密切的奇经与脏腑合病或并病,临证应细加分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根据作者在《经络腧穴学》等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的一种课堂教学方法。"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方法是为加深学生对经络腧穴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在课堂教学中综合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块、板书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的教学方法,开阔学生的思路,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者认为实施该方法应注重教学内容设计和老师知识储备。  相似文献   

16.
梳理《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内涵的历史演变,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证实为少阴虚衰情况下太阳、少阴两经同时感受寒邪,属于一种危重证候,与《伤寒论》太阳、少阴两感证有明显的区别。《伤寒论》“两感”证有“狭义两感”与“广义两感”之分。“狭义两感”即特指表里两经之感邪;而“广义两感”则认为,只要是两经感邪,不管疾病是如何发病及传变,皆为“两感”之范畴,不仅涉及互为表里两经的合病,而且亦包括其他两经合病及并病的相关内容,甚至同一经的经腑同病亦可被纳入“两感”。参照《伤寒论》对“两感”的治法,提出《黄帝内经》“两感于寒”可先用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救里,根据病情决定是否再用桂枝汤等解表。  相似文献   

17.
崩漏是妇科的常见病与疑难重症之一,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崩漏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的研究记载极为丰富,而从奇经八脉理论辨治崩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源流,滥觞于内经时期,历经数千年众多医家的完善发展,流传至今;而究其辨证要点当先审具体经脉,辨明寒热虚实,再结合脏腑辨证。  相似文献   

18.
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取穴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经验统计探索分析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取穴现状、取穴规律。方法:对相关穴位的使用频次、归经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的1044篇文献中,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涉及14条经脉的134个穴位。所取穴位经脉归属前3位的依次为胃经、胆经、膀胱经。结论:目前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的取穴组方方面繁纷复杂,但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的发展均依赖于"证"的研究。从汉代张仲景伤寒"六经辨证"到明清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从近代医家"异病同治,同病异治"到当代"辨病与辨证结合",都是历代中医临床发展的创新成果。针对目前的现状,认为应重视"病中求证,证中求病",而且应当是中医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吴崑《针方六集》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针方六集》中的神照集、开蒙集、尊经集、旁通集、纷署集、兼罗集进行分析.结果:神照集考证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以及这些经脉上腧穴的定位,并记载了《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标幽赋》等刺灸法.开蒙集对窦汉卿《标幽赋》进行全新的注解,并阐述八法针方、子午流注以及十二经脉补母泻子法.其中对《标幽赋》的注释体现了吴崑独特的针灸学术思想.吴崑触类旁通,通过药理来阐释针理,以达到“以药明针”之效.《针方六集》对诸多针灸医籍都进行了评议,并取长补短.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就是修订《金针赋》.在兼罗集中,吴崑还详加介绍了治疗骨蒸劳热,可灸患门四花六穴,并详细记载了具体的取穴方法;以及《千金方》取膏肓腧穴法和隔蒜灸痈毒法.结论:《针方六集》是吴崑在针灸学术方面的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